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云倾天阙-第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方才舞动间,罄冉早已看出燕奚敏已费尽了气力。这舞本来对有武艺在身的燕奚敏该是游刃有余的,然而方才她观她动作,起落间身体虽是轻盈,但是却失了轻巧。本来以燕奚敏的轻功修为绝不该如此,见她舞完,便匍匐在大鼓上,身体轻轻颤抖着,罄冉便什么都明白了。

燕奚敏那日竟没有让苏亮为她祛毒,她竟是生生熬过了慢儿娇的毒性……这丫头,倒是不一般的坚毅和倔强。方才一舞,她是拼尽了命去舞的,此刻怕是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

罄冉清朗的声音响起,顿时众人方才从刚刚的一舞中回过心神。凤瑛目光落在燕奚敏身上,自是也看出了她的虚弱。微微一笑,吩咐着旁边薄公公,“公主此舞让朕惊为天人,公主辛劳。还不快扶公主前往侧殿休息~!”

薄公公忙应声步下台阶,罄冉撇了眼满面焦虑的苏亮,笑道:“苏将军,你便在旁守护公主吧。”

“是。”苏亮面色一喜,忙站了起来,感激地望了眼罄冉。

凤瑛目光在三人面上扫过,微有沉思。却与此时,东面的纱幔后传来一阵骚乱。

“郡主,郡主你怎么了?”

“郡主晕倒了!”

闵方之听到纱幔后的惊呼声,霍然而起,大步向纱幔掩着的后席而去。走了两步,又生生止住步子,焦急的问道。

“怎么回事?”

“启禀大人,郡主她突然晕了过去。”

闵方之忙回身看向凤瑛,道:“陛下,彤云郡主在路上染了风寒,今日勉力来参加宫宴,却不想……”

凤瑛笑着抬手,打断他的话,道:“快将彤云郡主移住漪远殿,吴太医,你跟随前往,一定好好为郡主诊治。”

闵方之忙感激一礼:“谢陛下。”

一阵忙乱,三方公主退却两方。罄冉观那高兮云虽是娇弱,却没有什么大病,万不是动不动就晕倒之人。看来她是真不愿嫁给凤瑛呢,怕是还想着蔺琦墨吧,她禁不住微微蹙眉。

“燕云公主怕是也累了吧,不如也到偏殿用些茶点,稍事休息?”却在此时,凤瑛笑道。

纱幔后传出低应:“谢陛下,若华告退。”

待宫娥扶着她退下,凤瑛举杯而笑,道:“歌舞诸位也看的尽兴了,此番难得四国英杰皆聚首这乾明殿。诸位皆是治国之能臣,世之英杰,依朕看诸位不妨畅所欲言,相互切磋治国之术,也好让今日之聚名流史册,不知砮王殿下,易将军,和诸位大臣意下如何?”

狄飒握着杯盏的手微微一紧,接着迎上凤瑛温和的目光,笑道:“陛下心系社稷,此举定能让我四国取长补短,本王以为甚好。”

罄冉亦是一惊,眸中沉浮不定,不由握了双拳。她知道,今夜这国宴上的朝堂之争,才刚刚开始……

第三卷 第23章 朝堂争论

“不知易大人以为如何?”

凤瑛笑着望向罄冉,面容可谓真诚,罄冉心思斗转。

相互切磋治国之道?!简直笑话!当今四国谁不想吞噬他国,有什么惊世额治国之道会言与他国!

凤瑛欲择一国作为盟国,缔结姻好,不管他选哪国,这其间定有要让青国朝臣们心服口服的。三国既然都送来了公主,那么便表示,三国无论出于怎样的私心,都是有意与青国交好的,这样青国便有了高姿态。

与其他凤瑛和朝臣们争辩,倒不如将这苦差交给三国自己。这样一来他凤瑛免了麻烦,再来也能试探三国虚实。此次前来青国的多是各国朝中精英之辈,他凤瑛更能洞若观火,将三国朝臣之能耐窥探一二。

罄冉心中明了,面上自是不露分毫,但笑做礼:“一切听凭陛下的。”

凤瑛朗声一笑,看向台下的麟国朝臣,道:“闵大人不在,丰大人以为如何?”

麟国左仆卿亦是抬手一礼,道:“我麟国亦无异议,但听陛下的。”

凤瑛朗声而笑,道:“好!朕向来提倡众卿做直臣,今日卿等大可畅所欲言,不必有虑。”

皇帝都这般説了,青国的众大臣当然是连声附和,个个心思都动了起来。要知道今日在这国宴上露露脸,若是説的好了,以后不仅可以扬名天下,更能让皇帝对自己刮目相看,以后前途定当光明一片。

当然,皇帝的意思他们是懂得的。自然知道今日的话题是关于和亲一事,此番青国的国书一发,朝臣便已就此一事议论久已。意见不一,但朝臣中多以与战国结盟的臣工居多。且皆是元老级大臣,下面官吏自是望风而跟。

此番凤瑛令大家畅所欲言,众人的目光不由便落在了朝中第一元老高卢寺卿崔明礼的身上。

那崔大人峨冠博带,整衣端坐,察觉到诸人的目光却垂眸不动。罄冉也望了过去,微微一笑。想来也是,如崔明礼这般重臣自是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才会出击的却在此时青国中书令凤远佛袍起身,目光直逼中台端坐的罄冉,笑道。

“我听闻旌帝曾对百官戏言,得清华君犹如周圣祖得张显也。易大人这一年多来也确实为旌国做了几件大得人心之事,更是被百姓传以美名。既然陛下让我等讨论治国之道,有一点在下便不得不向易大人请教了。”

罄冉眸光一凛,迎上凤远锐利的目光,但觉此人锋芒甚重,言挑意冷,是个不好相与之辈。她心中警觉,面上却淡然而笑,抬手道:“早闻中书令凤大人心思敏锐,处事果决,是青国年轻一辈的英才。请教二字易青不敢当,凤大人请。”

凤远微微点头,扬声道:“世人皆知,易大人此一年多来,在旌国做的最大的一件事,便是上了一封掀起朝堂风云的奏疏。此奏疏更是在一夜之间传遍翼城,在十数日内风闻四国,掀起了轩然大波。”

罄冉听到这里,已经明白了他要説的话。微微一笑,并不慌张,眉宇间却凝上了一层疑惑。这个凤远不简单啊,竟能一下子抓到了要害痛处,知道从哪里论起更能引起青国满朝文武对旌国的敌视。

“易大人奏疏上言,若图强,需纳士,纳士当纳贤。请奏旌帝在旌国采纳什么科举取士,説什么只有大批录用寒门子弟,方式乱世图存之道。此奏疏一上,朝中争执顿起,在下听闻易大人遭到了满朝众臣的反对,争执半年不下,然而最近旌帝竟对百官的谏言置之罔闻,决定采纳此谏,欲再明春举国取士,办什么春闱。引得百官罢朝,各地官吏纷纷进言,旌国官场一片混乱。恕陈某愚钝实在不敢苟同此举,却不知易大人对此有何高见?”

见他说罢,殿中众人皆目光凿凿盯了过来,尽是锋芒,罄冉不免一笑。看来在这里她也引起公愤了呢。

古往今来,凡事缔结同盟的国家,多是体制相同,或是有共同的治国方针。结盟之后,两国的来往不管从朝廷还是寻常百姓都会变得频繁,自然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受到同盟国的影响。青国若是与旌国结盟,那么旌国的一些重要的治国方略自然会对青国产生影响。

罄冉早就发现这个时空古往今来竟没有科举一説,取士多如秦汉时期,是靠举荐的,举荐制有一系列的弊端,罄冉再三思量,这才上了奏疏,请奏燕奚侬在旌国科举取士。

科举取士,大批录用寒门子弟,利益得到最大损害的自然是现在的朝臣。他们多是氏族出身,靠着祖上的阴功,便能混上一官半职,衣食无忧。若是科举,他们便再也不能坐享其成,需得如寒门子弟一般寒窗苦读。他们自是不愿接受科举制度,更不愿寒门子弟分享其盘中羹,他们更是羞于和平民站在同一个朝堂之上的。

此刻在殿中的众臣子皆是氏族大家出身,罄冉会成为众人功底,倒是一点也不意外。何况,前些时日,凤瑛力排众议,任命周允鸿为光禄大夫,位居二品。这周允鸿便是平民出身,祖上毫无建功。一时间青国朝臣议论纷纷,皆在猜测凤瑛此举的用意,此番旌国前来,若是缔结同盟,青国会效仿旌国倒也大兴科举?

所以説青国朝臣拿此事来做文章,罄冉一点都不意外。可让她意外的是,首先提出此议的竟是凤远。

罄冉此番出使,已将青国百官的资料看了不下十遍,自是知道这中书令凤远。他原名并不叫凤远,而是陈远。他的父亲本事鲁国公府的一名家奴,后因偷盗府中财物,被打断了腿丢出了府。但就是这样一个不堪之人的儿子,却胸有大志,从小苦读诗书,立志要报效朝廷。

冉儿陈远虽是学识不凡,却一直苦于求仕无门,落魄潦倒,靠卖字画为生。后来其巧遇凤瑛,凤瑛惜其才,将他带回了凤府,这才有了入仕的机会。后来凤瑛施恩,将陈远脱了贱籍,入了国姓。可若深究起来这青国的第一寒门之仕便是凤远。对于科举取士,他应该是最支持的啊。

那么他为何会如此?

罄冉百思不得其解,忽而一道亮光闪入脑中,她微微一笑。凤远是凤瑛极为信任的重臣,更是凤瑛的近臣,他会如此,怕是凤瑛所指。她再想想近来被凤瑛提拔的几个寒门弟子,顿时明了。

凤瑛此人心智不凡,凭借他的能耐岂会看不出科举制度相交举荐制度的诸多优势。他怕是早就想效仿旌国,在青国也采取科举制,只是此举必定会在朝中掀起大波。他这是挑起事端,欲让她为他打头阵,说服这些朝臣们她并非青国之臣,而他竟将她逼至此地,让她不得不为他所用。好生阴险!罄冉想通此节,微微一笑,不去看那凤远,却反而看向凤瑛,笑道。

“陛下,凤大人可是给易青抛了个大难题。谁人不知易青为推行科举在旌国可是得罪了不少大臣,连府门都被砸了个稀巴烂。易青可不想连青国的大臣们也都得罪了,易青此番是奉了我主之命,和青国交好的。这要是将青国朝臣都得罪了,易青可就没法回去交差了。请恕易青无法回凤大人的话了。”

凤瑛眸光一闪,不想她竟比他想的还要聪明。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洞悉了他的心思,还将了他一军。他睫毛微微颤动,忽而一笑,道。

“易大人但可畅所欲言,这样吧,若是大人能令我青国朝臣心服口服,朕愿允易大人一个要求,如何?”

罄冉一愣,接着心中一喜,一个要求吗?她此番来事要缔结友好的,这一个要求已经能让她达到目的了。

坐在罄冉不远处的狄飒却是霍然抬头,眸光几变,冷冷的抿了唇,轻哼一声转开了目光。他以为此番战国或可能与青国结为同盟,现在看来凤瑛分明早决定于旌国结盟了。不仅如此,他还要效仿旌国举办科举,竟已经将她当自己人用了吗?

罄冉定定地望着凤瑛,两人忽而相视一笑,已经达成了一种无形的协议。罄冉朗声一笑,道:“如此易青若再行推辞,便是对陛下无礼了。易青不敢妄言让青国满朝心服口服,却愿勉励一试。”

她説这拂袍站起身来,此番来青国,她早将青国朝臣们的资料看了岂止数遍。此刻见众人皆仇视地盯着自己,她并不惊慌,垂眸浅饮一杯,这才起身缓步向台阶走去,一面扬声道。

“自始祖黄帝一统江山,段蒙继之,后十国之乱,景国一统,两周继之,四国南北蜀又乱,直至左周一统江山,再到现今,此先后八百余年。其间取士途径皆是门资入仕,采用举荐法。”

罄冉走下台阶,刚説到此,却有一官员冷哼一声:“古制如此,定有其道理,老祖宗留下的规矩,定是治国之大法,岂能随意更改?!”

罄冉失笑摇头:“治国之道,岂可拘泥于规矩,规矩囿人,不足取之。古往今来皆如此,并不代表它便是最好的。举荐取士上下八百余年,虽是为国家采录了一些能臣干吏,但是也有许多弊端。举荐制,举荐的官员皆是氏族子弟,使得朝堂皆被贵族把持,贵族子弟生来不必努力便能得到官职,有些官爵更是世袭罔替的,只要出身好,便可凭借大量财富,入世为官。朝堂上下纷纷请托权门,官吏贪纵为非,百姓愁怨不堪。举荐早已是名不符实,非是举贤,而是举姓,凡事氏族大姓,十之八九位列朝班。易青便闻耀国有崔亮、谢言已是耄耋老翁,却因出身权贵,而授之以政。混沌糊涂,眼花耳聋、无所作为!注重门第而不以求贤为务,试想这样的国家如何能得到良臣贤者?”

“哼,你此言怕是危言耸听,言过其实了吧。在座之人皆是出身豪门,难道我等都是庸才之类?不足为谋?”

罄冉转身望向那厉目冷言的老者,笑道:“这位当是左仆射马大人吧?马大人贤名易青久闻,亦敬仰有之。晚辈有礼。”

她説这对马铭深深躬身一辑,这才起身道:“易青方才只是説了举荐制度的弊端,并未否认举荐制为国家选拔了一大批可用之才。举荐制亦有其益处。氏族豪门为国家建功至深,受到国家厚待这是无可厚非的。再者,氏族子弟自小便接受比之寒门更加优异的教育,才能兼具者甚多。如大殿诸卿,更是文武俊杰之辈。可是诸位也不该否认科举取士比举荐有先进之处,更能让有志之士得到入仕的机会,更能让国家得到一批贤能之臣。崔大人是青国的老臣,祖上代代都是功勋,崔氏更是青国赫赫有名的望族,子弟个个为官。崔大人如此反对科举取士,难道就没有私心吗?!”

罄冉説吧,目光灼灼盯着那崔明礼,崔明礼顿时面色一变,气的浑身发抖,怒道:“老夫敬你为旌国使臣,却不想你如此狂妄。举荐制传之近千年,豪门大族更是国家脊柱,是国之根本。老夫这些年为朝廷举荐多少可造之才,老夫之心皓洁如月,岂是你能随意抹黑的!”

“陛下,他这分明便是挑唆我青国君臣间隙,居心不良啊。崔大人之贤天下皆知,陛下岂能容一外臣,随意指责污蔑?!”

朝上众臣子见崔明礼被气的浑身颤抖,自是满腔愤怒,纷纷向凤瑛拜言,个个义愤填膺。

罄冉却是失声而笑,晴朗的笑声顿时压住了所有的吵乱。她见众人怒目看来,笑意减缓,道:“我不过説了一句,诸位却愤怒至此,真是奇之怪哉,不知道的该以为诸大人们是恼羞成怒,被戳中了心事呢。”

她説罢不再看那些面色铁青的大臣,转而迎上凤瑛黑沉的双眸。

凤瑛唇际依旧有笑,目光沉沉盯着殿中丰神飘洒,侃侃而论的罄冉,心中已是翻起了巨浪。

对于旌国的清华君他早已是关注久已,这一年多来,他的书房有一架书案便是关于此人在旌国朝堂的言行记录。他早知此人是当今奇才,呈于旌国的不少谋略,治国之道,皆让人惊赞不已。尤其便是那道请奏科举的奏疏,更可谓是惊世之举。

岁旌国春闱之举仍未施行,只是颁下诏书,未知其效。但是凭借他的谋识,早知此举之妙,有意效仿旌国。方才听了罄冉一番言辞,他更是确定了心中所想。

至于满朝文武,他们心中怎么想,凤瑛是心知肚明。正如旌帝在颁诏前会遇到满朝阻扰一般,这些朝臣们的私心,他岂能不知?!

所以当罄冉目光看过去时,凤瑛缓缓一笑,望向马大人,道:“爱卿之贤朕岂会不知?!爱卿有无私心,朕説了算,自然不是他人能够离间的。再者,易大人方才也绝不是离间我朝臣,朕看她只是在据理力争而已嘛,只是言辞失之尖锐。易大人是我青国的贵客,朕看爱卿就莫做计较了,如何?”

皇帝都这般説了,那马大人自是不敢再言,冲凤瑛诚惶诚恐的一拜,道:“老臣谢陛下信任。”

狄飒也一直面有沉思,紧紧盯着罄冉。听到凤瑛的话,他身子微动,目光沉浮几下,望了望凤瑛,才缓缓垂眸拿起了案上酒盏。

“易大人一翻阔论,真是让老夫眼界大开。只是老夫有一事不明,若是兴科举真比举荐制好,为何会遭到旌国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