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红色警戒之民国-第1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谢雨欣点了点头,并没有在说话。

电梯并没有走多久,很快就停了下来。电梯门被打开,钱四强带头走了出去。陈绍一家人也跟着走出去。

电梯外还是一个通道,不过这里两边都是玻璃,都可以看到通道外面的东西。也可以说,是可以看到通道下面的情景。通道很长,全因为这个地下空间很大。

“我们现在在五十米深的地底,这里经过了近十年的建造,才有今天的规模,在当初建设兵团收复这里时,建设就展开了。”陈绍淡淡的说道。

而在陈绍行走的通道下方,摆放着许许多多的武器装备,这些武器装备看起来都很新潮,并且都不是外面的已经装备部队的武器装备。从步枪到火炮,从装甲车、坦克、自动火炮再到各种飞机,应有尽有。

“里面有这么多武器装备,这里一个守卫都没有,会安全吗?”谢雨欣看了下通道下的武器装备,忍不住问道。

钱四强听到谢雨欣的话,回道:“皇后娘娘过于担心了,这里本来就是个军事基地,基地本身就有很强大的防卫力量。就在我们刚刚走过的地方,暗中最少有五十把重机枪机枪隐藏在各个角落里,只要之前密码输入错误的次数达到三次,这些机枪都会突然出现,并且会毫不留情的开火。而在基地上面,在方圆五公里的范围内,隐藏着一个团的正规军。并且在中心机场四周,还有一个大队的特种部队镇守。基地四周都用厚达五米的钢筋混泥土加固,根本没有办法强攻。所以安全方面可以说得上是铁墙铁壁。”

“那这些武器装备要怎么带出去?”谢雨欣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随即又问道。

“底下这些武器装备都是试验品,都没有正式大规模生产。而且在基地中,有多个大型的升降机,都可以直接把这些武器装备送上地面。”钱四强道。

谢雨欣又开口问道:“那你们都住在哪里?”

“基地规模很大,我们现在看到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往前面走还有很多空间。很多都是实验室,也有我们的生活区域,只不过现在的生活区域,我们很少去而已。”钱四强道。

听到钱四强的话,在看到钱四强现在的样子,谢雨欣也只有微微一笑并不再说话。

一行人中,钱四强和陈绍对这个基地算是知根知底。而好奇的也不只是谢雨欣一个,旁边的陈瑞军也十分好奇,四次观望着。钱四强回答谢雨欣的话,也听得很认真。

走过通道,接下来就是一间间独立的研究室,或者实验室。这个基地中的各项配套设施十分健全,不管是实验器材和实验环境,还是里面工作人员的生活环境,都十分高档。空调恒温,多处空气净化装置,并且也有几个隐蔽的通风口,尽可能的保证基地里的生活环境接近地面。

刚刚研究出来没有多久的监控设施也在基地中应用,在基地的控制中心,几十个小屏幕,能把整个基地里面的情况尽收眼底,也可以把地面上的情况纳入眼中。里面是二十四小时值班,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便可以立即启动多项防御计划。保证基地的安全。

这也是监控设备第一次被使用,其他很多秘密科研基地,监控设备安装都比这里晚。足可见,陈绍对这里的重视。

第二百七十二章 张灵浦

当兵三年,母猪赛貂蝉,床单上数地图。

罗布泊荒无人烟,这里的驻守部队可不比其他地方的驻军,真的说得上是母猪赛貂蝉。整个基地里面只有那些几个月看不到一次的科研人员中有女性,其他地方都是大老爷们。

枯燥,是最好的诠释。驻守这里的一个步兵团几年来都没有换防过,也没有新兵补充进来,也有老兵退役。千篇一律的面孔,已经快让士兵们产生视觉疲劳。

除了执勤外,训练成了他们最大的“消遣”方式,用子弹来宣泄他们内心的火气。地下打靶场成了他们最好的去处,用高强度的训练来迫使自己忘记、忽略其他问题。

所幸,在不久,这里也拉起闭路线,每个礼拜都能看看世界面貌。缓解下士兵枯燥的心情,减少一点他们的思乡之情。

罗布泊军事基地控制中心,这里是基地的心脏,里面仪器众多,控制着整个基地的防御火力和各个进出口开启关闭。在正中央的显示墙壁上,整整五十个显示器组成的一个屏幕大墙,五十个画面把整个基地及周围许多地方都纳入眼中。是这里安全的一大保障。

张灵浦(故意的),中华军校第三期毕业生,步兵课,主修火炮类学科。当初他上军校时只有16岁,因为其身材高大,又很早熟,富有儒雅气质。隐瞒自己的真实年龄,成功进入中华军校。在事后的调查中,因为年龄的关系,要被责令退学。事后还是在陈绍的干预下,他以入学年龄最小的记录,成为军校的一员。

虽说年龄很小,但学习的劲头,和参与的军事训练中的表现,一点也不输给那些同级学员。四年后,顺利学成毕业,并且因为其成绩优秀,被授予少尉军衔。成为中华军校年龄最小的毕业生,也是中华军校毕业出来的军官中,年龄最小的少尉。20岁的少尉,前无古人。

被授予少尉,让其他学员无话可说,张灵浦用成绩和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军衔的价值。不管是学科的成绩,还是在毕业时的战场模拟考试,他都取得让人咋舌的成绩。而他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一点就是责任心,他有一颗异于常人的责任心。

在军校是如此,在部队服役中一样是如此,其责任心深得王云山的赏识。在王云山被抽调出来负责未来的战略炮兵部队时,他也把张灵浦带出来。15年的军队生涯,张灵浦的军衔从中尉变成了大校,到如今,随时可以再进一步,成为名副其实的将军。而他现在才35岁。

罗布泊军事基地的最高军事主官就是张灵浦,虽说这里的军事力量只有团级建制,但却由大校来管理。并不是陈绍大材小用,而是这里必须要有一个合格的军事主官,多方筛选,张灵浦就是最好的选择。

从基地刚刚开始使用,张灵浦就作为第一任军事主官坐镇这里,几年如一日,和所有士兵一样,仿佛从人间消失,世人再也没有看过他们的面容。因为从第一天进驻这里,他们就没有离开过,哪怕半天都没有。

除了信件外,他们也和外界失去了任何联系。就是信件,也要经过层层检查,决不允许泄漏出半点基地的消息。要绝对保证这里的隐蔽性。

陈绍的到来并没有多少人知道,特别是连着谢雨欣也来这里,出乎很多人的预料。张灵浦原以为来这里是国防军的高官,很有可能是王云山,但陈绍等人出现在监控画面下,让他吃惊不已。要不是出于军人职责,他都想直接出去接陈绍进来。

可以说,张灵浦有了今天的成就,都是靠陈绍一手提拔出来的,这点是毫无疑问。没有陈绍点头,就是王云山再提拔,他也不可能窜这么快。十五年,从少尉变成大校,也只有那些被陈绍看重的军事人才才有这样的际遇。

而且当年要不是陈绍点头让他留在军校,被责令离校是唯一的结局,自然也没有今天一切。对于陈绍的敬重之情,张灵浦比其他军官来得更为浓厚。

陈绍命人带着谢雨欣和陈瑞军去参观下基地,便第一时间来到了控制中心。

控制中心的张灵浦看到陈绍往这里走来,便立即起身整理下着装,并且戴上军帽,他要以最饱满的精神去面见陈绍。

来到控制中心的门前,本来陈绍还打算自己输密码开门,在他手刚要接触按键时,门被打开了。陈绍微微一笑,走了进去。

“中华军校步兵课第五期毕业生张灵浦见过校长。”在陈绍刚刚走入控制中心时,张灵浦已经站在陈绍跟前,庄重的敬了个军礼,中气十足的说道。

张灵浦并没有说见过最高统帅或者陛下,而是见过校长。在他看来,最值得他在意的地方是他们之间的师生之情。

“待在如此荒芜的地方,几年如一日,你们幸苦了。”陈绍伸手拍了拍张灵浦的肩膀,很认真的说道。

有了这句话,张灵浦觉得自己这些年忍受的所有寂寞都值了。特别是陈绍拍肩膀的动作,在他看来,这样的举动十分亲切。有几个能被陈绍拍肩膀,他的内心深受感动。感到之余也十分兴奋,心中也泛起喜悦之情。

“为了中华的未来,再辛苦也不怕。”张灵浦很激动的说道,同是在他心中又在这句后面加了一句:有了您的认可,再苦再累都不算什么。

陈绍再次拍了拍他的肩膀,并没有说话,而是直接在控制中心转了一圈,和里面的工作人员都打了一遍招呼。此时何止是张灵浦一人激动,整个控制中心的人都很激动。陈绍的到来,并且第一时间就来看他们,和张灵浦一样,这些年的坚持,都值了。

张灵浦跟在陈绍的身后,不断给陈绍介绍这些仪器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当来到张灵浦的办公桌时,陈绍的注意力被上面一张照片吸引住了。照片上是一个很美丽的女子,怀里还抱着一个看似几个月大的婴儿。

“这是你的媳妇和小孩子?”陈绍指着照片对身边的张灵浦问道。

看到陈绍注意到桌上的照片,张灵浦有些害怕陈绍会生气,因为有些东西是不能摆在军事主官的桌上。听到陈绍的发问,张灵浦小心的回答道:“是的。”

“是什么时候照的,小孩子很可爱,很像你。”陈绍看了下张灵浦的面容,说道。张灵浦要是放在后世,绝对是个大帅哥,并且很有儒雅气质。这点,陈绍自愧不如。不过在这里,不是靠脸蛋吃饭的社会。

“我奉命来这里的一年后,我夫人给我寄过来,小孩子已经七八个月了。”张灵浦道。来这里已经几年了,想家是毫无疑问的,特别是刚刚出生的小孩子,异地相处好几年,这样的滋味可不好受。

“现在的话,已经快四岁了,男孩还是女孩。”陈绍也有些感慨的说道。他自己一直都陪伴在家人身旁,没有设身处地的去体会和家人分开的感觉。但后世身为孤儿的他,对亲人有种普通人无法体会到的情感。对整个基地里面夜以继日坚守的战士,他心中有些过意不去,或许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

“男孩子,叫张卫国,希望他长大能为一个保家卫国的男子汉。”张灵浦道。

“国家负你们很多,我负你们很多。三年多来,你们一直待在这里,无法见到亲人一面,你们真的很不容易。”陈绍有些嘘唏道。中华有今天的地位来之不易,要不是有千千万万舍死忘生的中华军人,要不是他远离亲人,投入到边疆防御队伍中,或者到深山老林,或者到秘密基地中执行守护任务。哪有中华今天的荣耀。

“身为军人,既然穿上军装,就没有考虑这么多。我记得校长以前说过一句话,穿上军装,就是为了保家卫国,我不当兵,我不来守护这个国家,那谁来守护。从我踏入军校的第一天,就已经做好为国牺牲一切的准备。远离亲人,就是为了更好的去守护亲人,他们会理解我的。”张灵浦很严肃的说道。

“军人的责任,你说得没有做,但身为你们的最高领袖,身为你们的校长,我必须要为你们考虑。试验过后,守护基地的战士,每个人都可以回家一次,并且所有人奖励一年的军饷,回去和家人好好聚聚,这也算是我对你们的一种补偿。”陈绍很认真的说道。

“我代表所有的士兵,谢谢校长对我们的关心。您能来看我们,本身就是对我们最好的补偿。”陈绍的决定让张灵浦很是感动。

陈绍笑了笑道:“这是你们应得的,是你们幸苦付出的结果,我也只是做我应该做的事。”

只要试验过后,保密工作可以放松一点了。而且陈绍也相信军队的保密条令可以很好的约束这些士兵,因为只要是来守卫这些秘密军事基地的士兵,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特别是在保密方面,是挑选士兵的第一要求。

第二百七十三章 核物理计划

陈绍并没有在控制中心待多久,便来到了基地主实验室。陈绍的到来,爱因斯坦暂时放下了手中的工作,亲自给陈绍讲解核物理实验的进展。

“爱因斯坦先生,各项准备工作进展如何了?”

陈绍站在基地主实验室的侧室里,通过玻璃能看到主实验室大厅,这里摆放着数台特斯拉自行制造计算机的升级版,而它的旁边则围着许多工作人员,借助它进行一些数据分析。

里面很多科研人员都是华人面孔,并且都很年轻,很多都和钱四强一样,蓬头垢面的,显然也是很久没有好好梳理了。

爱因斯坦是这个试验的总负责人,虽然平时的核武研究都是在广西、云南等西南地区进行,但到了试验阶段,就必须转移到罗布泊基地。早在去年,铀浓缩丰度就已经达到了武器级,不过那时候陈绍并没有急于展开核试验,而是在此基础上,加以计算,重新计算各项数据。保证一爆就成功,不过试验核弹已经制作完毕,也运到了试验场,等待那惊天一刻。

“由于我们的计划开始的非常早,到今天,各项准备工作都进行得很顺利,目前几家铀浓缩工厂的生产都进入了正轨。试验场地和核弹都已经准备完毕,试验,没有问题。”

爱因斯坦很有信心,不单单是对自己有信心,也对这个研究团队有信心,也对如今的研究成果有信心。在他看来,这个团队,这样的结果,都是世界顶级的。

为了这个试验,陈绍已经准备了十七年,从居里夫人出现,建起了第一家铀浓缩工厂,再到第一次提取铀…235,这里面就花费了好几年,为了打好夯实的基础,各项研究数据都是反复验证的。虽然开头很艰难,但后续工作就比较简单了。有了基础,办起事来就简单,这是通用的道理。经过八年的提炼,随着铀浓缩丰度的缓慢提高,到如今,已经正式突破到武器级,并且有了第一颗试验核弹。

陈绍点点头,中华的核武科研队伍算得上世界一流,除了通过各种手段吸引来的世界各国科学家外,中华民族的核物理科学家也在这十七年间完全成长起来,以钱四强为首的一批人,在核物理研究团队中,也算得上是举足轻重。最主要的是,红警基地出来的那些核物理学家,当中以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为代表,他们为此也付出了很多。

陈绍很清楚,德国人的核试验在1937年才秘密上马,这个消息是陈绍通过间谍得知的,并不是德国通知中华。毕竟再好的盟友,也都会留一手,这是必然的。只不过德国不知道的是,在他们开始清楚核子理论后,并秘密上马核物理试验时,中华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十六年。

而美国人的核工程甚至连班子都还没搭起来,只要这次中华核试验的消息不泄露出去,他们依然会在1942左右才在德国人的核威胁下开启曼哈顿工程。

这也是陈绍为什么一直要强调保密的原因,就连核电站也一样。虽说现在中华已经建起了几座核电站,但保密工作一直都是重中之重,核电站周围都被划为军事禁区。百姓们都在用电,但要说这些电是哪来的,他们也都不清楚。

从1929年以来,陈绍从世界收刮了很多优秀的科学家。就连爱因斯坦都出现在基地中,可陈绍并不认为,美国会找不到科学家来启动曼哈顿工程。美国,或许说全世界从不缺少人才,白人世界都是美国的人才宝库,估计出了日耳曼人外,其他科学家都有可能是美国的科技后备力量。

陈绍有了今天的成就,最主要不是因为他先知先觉,而是有了红警基地的帮助,没有红警基地的帮助,没有科技实验室,或许建个铀浓缩工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