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之农妇难为-第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饭团汤圆两包子,睁着圆溜溜的眼睛,好奇地看着自家爹娘。

“爹,你在和娘在做什么?”饭团好奇地问。

“咳,我和你娘在玩亲亲。”二郎唬着张脸说道。

罗云初伸出手,在他的腰间用力一拧,让你口没遮拦,让你在孩子面前乱说。

二郎面不改色地伸出大掌按住媳妇的白嫩的小手。

“玩亲亲?我也要我也要。”饭团现在已经不怕他爹拉长脸了,他觉得这样很好玩,又能腻着他娘,便马上提出要求。

“不行!”

一句不行,顿时让饭团垮下了一张包子脸。

“饭团,想不想要妹妹?”二郎诱哄着自家的傻儿子。

饭团点点头,“想。”

二郎甫一问出这话,罗云初便知他打什么主意,立即伸出手用力一推,自己也打了个滚想逃离他。

岂知二郎动作迅速的一扑,又把她扑倒在床上,她的背抵着他的胸膛,他双腿间的火热粗长的物事更是抵着她敏感的丰臀。

“饭团,看着汤圆半个时辰哦,我和你娘去去就来。想要妹妹就不准来打扰我和你娘,知道不?”

听了他这话,罗云初又羞又气,这人也太不要脸了,怎能在儿子面前说这事?

饭团乖巧又懵懂地点下头,按他小脑袋的理解就是,看好汤圆就有妹妹了。

对大儿子的乖巧,二郎很满意。在自家媳妇的屁股上摸了一把,才横腰一揽,将她抱了起来,“媳妇,走,咱们到西屋去。”那里没人打扰,应该能尽兴一回。运气好的话,一回完了,儿子都睡了,两人还能来个梅开二度,嘿嘿。

对于情事,二郎总是很霸道的。自打生了汤圆后,二郎在床上就不如之前那般迁就她了。而他几个动作,总能把她撩拨得身子发软,情动不已。

此时罗云初被放倒在西屋的床上,二郎摁住她的胸部就是一阵揉捏捻弄,惹得她娇。喘不已,春/潮难耐的她忍不住往他身上蹭了蹭。

二郎手脚并用,三两下便把两人的衣服都脱了去,接着便从她的脖子往下一路吻去,在她身上种满了红豆。

察觉到她的旱地已经变成水田,二郎屁股一沉,那大家伙立即尽根而入。罗云初瞬间被充盈,舒爽得忍不住哼哼着迎合他的动作。

“嗯…二郎…啊…”木床板吱呀吱呀地响着,罗云初在他身下扭动迎合着,压抑地哼唧着,生怕声音大了被隔壁的孩子听到。

此时此景,有种禁忌的刺激,让两人沉浸在OOXX的感官中欲罢不能。

高/潮来临,罗云初的腿,死死圈住他的腰,痉挛起来。察觉她已经到了,二郎加快了动作,没一会便在她体内释放了自己。

“媳妇,你真好,便是死在你身上也甘愿啊。”事闭,二郎怕自己压着她,翻过身,喘息着说道。

罗云初笑嗔了他一眼,“死样!”

“嘿嘿,咱们村子谁都没我有福气啊。”二郎的咸猪手在罗云初柔软的身段上不住地滑动,声音中有说不出的得意。

作者有话要说:那个啥,我很想再更一章的,但又怕更不了让你们白等,肿么办?要不就定在十一点吧,要是那时还没更,你们就别等了。

93  惩治

罗云初仔细盘算了一下,如今他们家共有土地约一百六十九亩,减去老三那份,大概还有一百六十二亩。家中的现银尚有一百一十多两,本来两百多两的,上回老三进京,给了他一百两做打点之用。如今家里粮食又充足,日子会越过越红火的。不说别的,光拿那一百来亩地来说就好了,待年景好起来,光收租子就收到手软呢。

其实此时的田地每亩产出并不多,水田产出较高,但也高不到哪去,一年两季大概产出三四石粮食。对比现代一年两收一千八百来斤的亩地,古代的产出低得让罗云初叹气。这一百多亩地光种粮食是不行的,她心里有另一翻打算。不过此时再多的盘算也用不上,村民们米缸都没粮呢,总得有点余粮才好说话。遂她合计着让农民种上一两收的粮食再说。

七月份的雨水果然如罗云初所料般,渐渐地停了下来。俗话说,手里有粮心不慌。古沙村及附近的两三个村子都从宋家换到了粮,加上家里的水肿病人按照宋家说的法子做后,病情都开始慢慢好转,村民们脸上的笑容渐渐多了起来,对宋家更是感激在心,特别是宋铭承,犹得几条村人们的敬仰。好些村民教育孩子都是拿宋家三爷来做榜样的。

为了不耽搁农时,仅用了两日时间,罗云初和二郎在对手里握着的田契地契有了一翻认识后,便约着大郎阿德一道,和租种土地的村民到里正那请他做中人签订了契约。

村民们见宋家守信,果然如同之前所说的,只需要在交了赋税后上交四成租子时,个个都很欣喜。这样一来,耕作出来的六成粮食加上自己山上山地的产出,养活一大家子不成问题,若勤劳一点,每年或许还有余粮喱。

心里有了希望,日子自然就有了奔头,在晴天里,几条村子都是全家出动,到地里田间去劳作。

相比于古沙村,理村,唐西村的幸运,青河县其他村子的灾情无疑要严重许多。在以地换粮过后的第二日,还有别村的人求到宋家,说愿意把地换给宋家,就为了每亩地能多换几斤粮食。罗云初逼着自己狠下心来拒绝了,那天的粮食全都换完了,这是大伙都看见的。她可不想因一时心软让人疑心。她不是救世主,实在没有那个能力去管所有人的死活。至少现在他们还有地方可以换粮不是吗,只是换得的粮食少点儿罢了。

此事之后,没过两天,青河县就发生了几起抢粮事件。一件是发生在王曲村,那个村子的王地主家被抢了。其实也怪王地主他平时太缺德不积善,加上王曲村的人本就比较霸道,这事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还有一起是沙田村的一个富农被偷了。

这两起只是引起了罗云初他们几个村子的警觉。第三起就让他们有点寝食不安了,第三个被抢的人家就是唐西村的吴家,吴家刚和罗云初他们换回粮食没两天,因他们所住的房子靠着村边,自然成了别人眼中的肥羊。

有这些事发生并不意外,毕竟青河县里,还有许多人家的日子不好过。但连贫民都抢,就太说不过去了。为了预防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理村和唐西村的两位里正,亲自来到古沙村找王里正,想商量出个办法来预防,开小会时也叫上了宋家大郎和二郎。自打换粮事件后,宋家几兄弟在几条村子村民的眼中,形象不是一般的高。此时的村民心眼都很实在,谁对我好谁让我活命,我就敬着谁。

商量了大半个时辰后,他们决定,每天晚上安排两队人巡视,每队三人,每个村子抽出一个壮劳力参与。幸亏他们三个村子挨得近,俨然一个村子。晚上巡视起来也不算太麻烦,其实见到吴家被抢,几个村子的村民心里都有这么个担心,指不定哪天自己家就遭了殃。现在家里的那点粮,可是全家的命根子啊,可不能有什么闪失。遂他们对这个安排都乐见其成,也没有丝毫推托。

接下来几天,果然还是发生了两起抢粮事件,被抢的人家都是村边的,幸亏当时巡逻的村民就在附近,要不,就被那些家伙得手了。不过只抓到一个,另外一个见机溜了。被捉到的那人也是他们附近村子的良民,迫于生活的无奈才做了这种勾当。不过不管如何,做错了事就应该受到相应的惩罚。而且他们也需要竖立威信,给那些蠢蠢欲动的家伙一个警告,让他们歇了那个心思。遂被捉的那人被里正们让人绑在村口的树下,每天除了给水和树叶之外不给任何食物。

或许是见到了偷抢东西被捉到的下场,或许是见三条村子防备严谨,至此后,都没有人敢来这几条村子偷粮抢粮。但罗云初他们几个村子却没有放下戒心。

周墩迟仍旧借酒浇愁,青河县每天的死人数目仍在继续,也有不少人往邻县奔去,寻找一线生机。

七月十二日,青河县的邻县…沣惠县发生农民,沣惠知县尿流之际,将此情况上报当地知府。明州知府余光睿震怒,当天即请兵遣将将暴民镇压了下来,不服者都被当场斩杀。近两万民,经此之后人数只剩下一半。有不少人是在抵抗官府兵将之时被践踏至死。沣惠县暴民之乱太过蹊跷,引起余光睿的疑心,他放手一查,结果竟然是沣惠县的粮仓是空的,里面的粮食在去年年底之时就被沣惠知县趁高价卖个精光。

得知了这一惊骇的结果,余光睿震惊之余便把眼光放到了其他县里,果然查出了许多猫腻。青河县的问题自然也瞒不住了,青河县里近两个月因饥饿而死去的人已上千,原本青河县也算是一个富饶之地,人口达到了一万八千人。如今一统计,方只剩下不到一万人,人员流失近半,当地的县衙要负起大半的责任。

周墩迟提前私自开仓放粮的事也被余光睿知道了,自己治下的几个县接二连三的出问题,余光睿甭提有多恼火了。此时正是紧要关头,多少人盯着他屁股下的位子呢。他本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来处理这些事的,偏这帮混蛋不给他长脸就罢了,还往他头上扣屎盆子!

沣惠县…民=乱的事是包不住的,陈庆功这个知县他不想保了,丢出去顶罪吧。青河县的问题,若捅了出来,他也能逃失察之罪。青河县,青河县的事得捂住!想到这个,余光睿别提多呕了,在这当口,他还不能收拾他们。不但不能收拾,还得帮他们擦…股!若他治下的县有接二连三的破事上达天听,那便是他无能了!不过徐天明暂时不能动,不代表他收拾不了周墩迟那个小小的县丞!周墩迟这人,越权处理县务,还搞得一团糟,不可饶恕!

青河县徐天明丁忧了,新知县的人选迟迟未决,如此一来,再加上沣惠县,他管辖的州内便空出了两个知县的名额,他无论如何也得拿到一个安排自己人下去!

余光睿在书房内走来走去,突然,他被一封家书吸引了。听成之侄儿说,他有个翰林修撰的好友颇得圣上喜爱,而且本人也是青河县人,或许可以争取一下。余光睿越想越得计,当下便坐在书桌前,拿起笔来开始写信。

七月二十,远在京城的当今接到各地的灾报,震怒无比。接下来,便是一拔官员被罢免。因此也突出了许多位置,等待有才之士填补。

这些都和罗云初他们这些平民布衣无关,不过接下来,倒是传来了好消息。青河县县令已经确定了接任的人选,新任县令竟然是宋家三爷!伴随着他上任带来了两个好消息,一个是当今免了他们青河县两年的…税;另一个则是,当今从江南征调了一批粮食…明洲,他们青河县也有份儿。

这两则消息随便哪一个放出来都足人振奋人心,何况是两个好消息同时落到青河县人民的头上?加上之前宋家以地换粮的事犹如昨日,加上人们手口相传,使他的威望空前的高昂。宋铭承虽尚未上任,却已被青河县人们打心底里接纳了。

青河县的历史,至此展开了新的篇章。

作者有话要说:短是短了点,将就吧。

94 主政一方

沣惠县暴民暴乱,接着便是在官府镇压暴民之,有近万人在此次事件事死亡。消息传来之时,青河县人都很震惊,许多蠢蠢欲动的人都安静下来。古沙村及另外两个村子更是戒备森严。后来,伴随新新县令上任而来的两则好消息传开时,不少人流泪痛哭,等了那么久,挣扎了那么久,终于等来了这一刻。

随后,由于明州死伤过多,朝廷又颁布了一条令法,所有无主的土地均由官府按当地人口重新分配,年岁十四以上的人都会分到一份土地。这一消息犹如久旱后的甘霖般,缓和了人们对土地的渴盼,因为青河县能活下来的人中八成都是无土地的。好事者忙将这一好消息奔走相告,初闻这一消息时,人们甭提有多高兴了。

古沙村这三个村子,对宋家更是感恩在心,正是用土地和宋家换来的粮食,让他们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得以坚持到现在。如今算了算青河县死去的人,指不定一家子又能分到三四亩地了。命活了,损失还不大,接下来两年又无需交纳赋税,甭提这些幸存者有多美了。

遂在分得了土豆后,村民们仍尽心打理着从宋家那租种来的田地。就想多着点儿收成,自己和东家也能过个好年。

“快看快看,新任县老爷回来了。”

“哪呢?哪呢?”

“是真的,县老爷过来了。”

宋铭承回到古沙村时,受到了几个村村民的热烈欢迎。一群热情的村民簇拥着他往家里走去。

这让他有点摸不着头脑,这些人恭敬中带着浓浓的感激,上回他衣锦还乡之时不是这样的啊。后来他知道缘由后,对他的家人,特别是二哥二嫂,很是感激。这一路走来,二哥二嫂帮了他不少,可以说,他头上这顶乌纱帽有他们一半的功劳。他一介布衣进了翰林委实不易,不少人想揪他的小辫子拉他下马呢。他先前还担心家中亲人会仗着他的势欺侮他人呢,却没成想,家人非但没有拖他的后腿,还给他长脸了。这让他如何不感动?

还没到大门,就看到他娘领着哥哥嫂嫂们伸长着脖子等他了,他忙迎了上去,握住他娘的手,“娘,我回来了。”

“三郎,你回来了?回来了就好,就好。”宋母高兴得语无伦次了。

“大哥大嫂,二哥二嫂。”宋铭承都问候了一声。

“你小子,总算回来了。”二郎捶了他的肩膀一下。

“回来了就好。”大郎也很高兴。

送走了热情的乡亲,宋家众人才簇拥着宋母和宋铭承来到大房的客厅。饭团很兴奋,一路上缠着他三叔说个不停。

宋母拉着宋铭承的手,担忧地说道,“儿呀,你是不是哪做得不好惹皇上生气了?”若非这样,他怎么放着好好的京官不做被外放了呢。翰林院编修是几品她不懂,但她晓得是个了不得的官。如今儿子回来了,她很高兴,却又怕他是因为触怒了当今圣上才被外放的。

“娘,你就甭担心那么多了。儿子回到青河县做官不好吗?见个面也方便不是?”宋铭承笑道,当今决定的事,谁能改?其实回来了也不错,翰林院编修虽然是个清贵的官,但终究没有实权。而且自己可以说是毫无根基的,想进一步难如登天啊,呆在京城,或许这一辈子都是个小小的翰林院编修也说不定。

一介布衣想进内阁?宋铭承心里摇摇头,苦笑。罢了,一步步来吧。如今自己回到青河县,也算是平级调任吧。小小的主政一方,累积政绩,或许是条出路也未可知。即便不能,为家乡百姓做些事也不错。

罗云初抱着汤圆一直站在旁边,也不多话,心里却想着昨晚她和二郎的对话。初听了老三调回青河县做县令的时候,她着实惊讶。她记得古代有个流官制度,官员不得在原籍为官。怎么这里却不是这样的呢?难道这儿的皇帝如此大方,完全不担心官员在地方太得民心而削弱了朝廷的统治?

其实罗云初心里对这种制度很不以为然的,古代不比现代,语言隔阂风俗差异的确是存在的。这种流官制度,于官于民,都是一种折腾。而且一个外地人主政一方,因为手中大权在握,可能滥用权力起来更肆无忌惮,而要是一个当地人主政,倒可能因为都是乡里乡亲反而兔子不吃窝边草呢。实际上,流官制度并没有能够保证朝廷始终能够让各地官员都像皇帝的棋子一样驯顺而任由摆布,也没有能够让各级官员普遍一心为公两袖清风。要不然,何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一说呢?

不过这也只是她的想法而已,未必就见得正确。

后来她问了二郎才知道,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