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政治经济学原理-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耕种的禄田提供。军队是由全体公民组成的。因此,土地的全部出产不折不扣地归耕种土地的氏族所有。只要事物的发展允许这种处置财产的方式持续下去,这种社会状况对于大多数自由农民来说也许并不坏。在这种制度下,人类文化的进步有时特别迅速和辉煌。特别是如果除了种族优越,气候宜人以及有利的意外事件(尽管已无从对其加以考证)层出不穷外,还兼有地理位置上的优越,文化的发展就更为迅速。所谓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指位于辽阔的内海沿岸,而对岸已有人居住。这种地理位置有利于了解国外的生产情况,易于接受国外的思想和发明,从而使这些社会较容易摆脱成规的束缚,这样的束缚对于未开化人民通常是十分强烈的。这里仅谈一下工业上的发展;他们很早就有多种多样的需要和欲望,促使他们用已知的方法从土地上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品。若土地贫瘠,或已达到了产量的极限,他们常常转而经商,在别国之间从事转口贸易以获取利润。
然而,事物的这种状态从一开始就是不稳定的,这些小社会几乎永远处于战争状态。这有许多原因。在不大开化的单一农业社会中,常见的原因是,不断增长的人口对有限的土地施加愈来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常常由于歉收、农业的原始状态以及要靠非常狭小的国土来供应粮食而加剧。由于这些原因,这种社会常常集体迁移,或者派出大批的武装年轻人去夺取一些不太好战的人民的土地,把他们赶走或作为奴隶留下,为掠夺者耕种土地。落后的部落这样于是为生活所迫,而较富裕的部落则是由于野心和尚武精神。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所有的城邦不是成为征服者就是被别人征服。有时,战胜国满足于向战败国征收贡物。而被征服的人民,在尽了这样的义务之后,却换得了免除自身的军费和麻烦的好处,由此而可能在他国的保护下经济呈现一派繁荣景象,而保护国则获得剩余的财富,供共同过奢侈豪华生活之用。靠这种剩余财富,建造起了巴台农神殿和希腊雅典卫城的入口,购买了菲迪亚斯的雕刻作品,举办了庆祝盛典,埃斯库罗斯·素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和阿里斯托芬的戏剧,就是为这些盛典创作的。但是这种政治关系虽然对人类的进步和终极利益非常有益,却不能持久。小征服者若不兼并被征服者,最终总会被别人征服。因此,世界的统治权最终便落入了深谙此道的人即罗马人之手;不论是否还采用其他谋略,罗马人总是一开始或最后让他们自己的领袖们占有大部分土地,并让其余土地的大所有者加入统治集团。这里没有必要详细讲述罗马帝国悲惨的经济史。一个社会一旦开始有了财富的不平等,而又不靠发展产业来弥补对财富造成的损失,这种不平等就会愈来愈巨大,吞并会愈演愈烈。在罗马帝国的版图上最后见到的,便是少数几个家族所拥有的大片地产。于是为了他们的奢侈生活,以及更多地为了他们的炫富心理,开始生产最昂贵的物品,而土地耕种者则变成了奴隶,小佃农也几乎处于被奴役的境地。从此时起帝国的财富就逐渐枯竭了。开始时,财政收入和富人的财力至少还可以在意大利各地修建堂皇的私人建筑或公家建筑,但到了最后,由于管理不善,财力日渐缩小,以致无法使已有的建筑免于颓败。文明世界的力量和财富变得不足以抵抗北方边境游牧居民的入侵。这些人蹂躏了帝国,随后建立了不同的秩序。
在由此而确立的欧洲社会的新格局中,每个国家的居民可以认为是由两个不同的民族或种族、即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以不同的比例组成的。前者是土地的所有者,后者是土地的耕种者。这些耕种者被允许按照一定的条件占有土地。这些条件由于是暴力的产物,常常是很苛刻的,但很少是完全奴役性的。在罗马帝国的后期,奴隶制就巳经广泛地转变成了一种农奴制。罗马人的所谓coloni与其说是事实上的奴隶不如说是农奴。而蛮族征服者的无能和不愿亲自监督生产,别无选择地只得允许耕种者从土地上取得某些实在的利益,以刺激他们干活。例如,强迫他们每周为领主劳动3天,而其余时间的出产则归他们自己所有。若要求他们供应城堡日常消费所需的各种给养,并常常向他们征调额外的东西。则只要满足了这些需要,就允许他们自行处理剩余的产物。在这种制度下,中世纪的农奴同现代俄国(在那里,直到新近实施了农奴解放措施以前,仍然基本上是这种制度)的农奴一样,并非不可能获得财产,事实上,他们的积累是现代欧洲财富的原始来源。
在这个暴力和混乱的年代里,能积聚一点点存粮的农奴,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赎回自由并迁移到某个从罗马统治时期保留下来而未被毁坏的城镇或设防村庄;或者不赎回自由,而潜逃到那里。在那个周围都是本阶级其他成员的避难所里,靠他本人和同伴们的勇敢,他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免受武士阶级的凌辱和勒索。这些获得了解放的农奴大都成了工匠,用自己的产品换取封建主土地上生产出的剩余粮食和原料以此为生。这样,欧洲便呈现出与亚洲各国极为相似的经济状况。不过亚洲各国只有一个君主和一大群宦海沉浮的宠臣和官吏,而欧洲则有一个人数众多和相当稳定的大土地所有者阶级,后者远不及前者穷奢极欲,因为他们就个人来说拥有的剩余产品要少得多,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要用大部分剩余产品供养他们的家臣。由于社会的好战习俗以及政府无力给予保护,当时大土地所有者为了自身的安全必须豢养一批家臣。这种社会状况同经济上与之相对应的亚洲政体相比,使个人地位较为安稳固定,而这正是它有利于进步的一个主要原因。自那时起,经济进步从未中断过。人身和财产的安全缓慢地但却稳步地增加。有益于生活的技艺不断进步。掠夺不再是积累的主要来源。封建的欧洲发展成了商业和制造业的欧洲。在中世纪后期,意大利和佛兰德的市镇、德国的自由城、法国和英国的某些市镇,住有大批精力旺盛的工匠,以及很多富有的自由民。这些人的财富是靠制造业或买卖制造业产品获得的。英国的平民、法国的第三等级以及北美洲大陆上的中产阶级,通常便是这些人的后代。由于这些人喜欢节俭,而封建贵族子弟挥霍成性,前者便逐渐取代后者成为大部分土地的所有者。这种自然趋势有时因颁布旨在将土地保持在现有所有者家族手中的法律而受阻,有时又因政治革命而加速。渐渐地,虽然比较缓慢,在所有文明程度较高的国家内,土地的直接耕种者脱离了奴隶或半奴隶状态,尽管他们所获得的法律地位和经济地位在欧洲各国大不相同,在由欧洲人后裔在大西洋彼岸建立的各大社会也大不相同。
世界现在有几个广阔的区域,它们拥有的各种财富,在丰富程度方面过去是难以想象的。不靠强制的劳动,每年从土地上便可获得大量的粮食。这些粮食除了养活实际生产者外,还养活着同样数目、有时甚至更多的生产无数种便利品和奢侈品或从事运输业的劳动者,还养活着大批指挥和监督这种种劳动的人员,除此之外,还养活着比最奢华的古代社会多得多的从事非直接生产性职业和无业的人员。在同一块土地上(至少是在同一区域内)种植出的粮食可养活比以前多得多的人口;而且可以十拿九稳地养活,欧洲早期历史上常见的、目前在东方诸国仍周期性地发生的那种饥荒,已经看不到了。除了食物的数量大大增加以外,质量和品种也大大改善和增加了,与此同时,食物以外的便利品和奢侈品不再只限于供人数很少的富裕阶级享用,已大量普及到很多日益扩大的社会阶层手中.这种社会的集体财力是空前巨大的,可以用来作一番惊人的事业:例如供养舰队和军队,修建公共工程,不论是有用的还是装饰性的;兴办国家慈善事业,如为西印度奴隶提供赎金,建立殖民地,教育当地人民;简而言之,可干一切要花钱的事业,而无需勒紧居民的裤腰带,甚至不必牺牲他们的主要的享受。
但是在现代工业社会的所有这些特点方面,各个社会间相互差别很大。虽然财富比过去多,但它们之间富足的程度却各不相同。即令在公认为最富的诸国中,有些国家对生产资源利用得比较充分,获得了相对于疆土来说比别国高得多的产量;它们不仅在财富的数量方面,而且在财富的增长速度方面也有很大差别。财富分配的差别比生产的差别还要大。在不同的国家,最贫困阶级的状况也大不一样,最贫困阶级之上的其余各阶级在人口比例和富裕程度上也有很大差别。参与土地产品初始分配的阶级在性质和名称上,各地也有不小的差别。在一些地方,土地所有者是独立的阶级,几乎完全脱离生产,在另一些地方,土地所有者则几乎全都是耕种者,亲自扶犁下田。在地主本人不耕种土地的地方,有时候在地主和劳动者之间,有一个中间媒介,即农业经营者,他付给劳动者口粮,提供生产工具,付给土地所有者地租以后获得全部产品;在另一些情况下,则由地主、受雇的代理人和劳动者共同分享土地产品。制造业的情形如何呢?有时制造业是由分散的个人经营的,这些人自备或租用所需要的工具和机器,除自己的家人外很少雇用外人;有时制造业则是由富有的工业家经营,他备有昂贵而复杂的机器,使许多人在一座建筑物里共同工作。商业活动方面也有同样的差别。批发业务固然到处都是由大资本经营的;但整个说来占用大量资本的零售业,有时是在小店里经营的,主要靠店主本人和其家人干活,也许还雇用一两个学徒,有时则由大公司经营,其资金由富有的个人或合伙组织提供,雇有人数众多的店员。以上是通常所谓文明世界的不同地方在经济现象上表现出来的差异,除此以外,我们前面所评述过的所有较早期的状态,在世界的某些地方直到今天仍然存在。美洲仍有狩猎社会,阿拉伯和北亚大草原上仍有游收社会;东方社会本质上依然如故;俄罗斯大帝国在很多方面至今仍和封建时代的欧洲没有多大不同。人类社会的每一重大形态,包括爱斯基摩人或巴塔哥尼亚人的社会形态,现在都依然存在于世上。
在财富的生产和分配方面,人类各民族之间的这些显著差异,同所有别的现象一样,肯定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把这种差异完全归因于人们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对自然规律和工艺技术掌握程度上的不同,是不够的。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在起作用;物理知识的进步和传播的不均,既是财富生产和分配状况的原因,也是财富生产和分配状况的结果。
就各国的经济情况取决于物理知识而言,这是自然科学和建立在自然科学之上的工艺技术所要研究的问题。但是,就原因是道德的或心理的,依赖于各种制度和社会关系,依赖于人类的本性而言,这些则不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而是属于道德和社会科学的范畴,是所谓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生产财富,从物质世界索取人类生存和享受的手段,显然不是一件随心所欲的事,而是有其必要条件的。这些条件中有些是物理方面的,取决于物质的性质,取决于人们在特定地点和时间对这些性质了解的程度。政治经济学不研究这些,而只是予以默认,让人们从自然科学或日常经验中去寻找原因。政治经济学把这些有关外部世界的事实同有关人类本性的其他真理结合起来,试图探索出一些次要的或派生的规律;这些规律决定了财富的生产,可用来解释现在和过去贫富的差异,以及预言财富会有什么样的增加。
与生产规律不同,分配规律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为的制度,因为某一社会中财富分配的方式取决于通行于该社会的法令或习惯。但是,虽说政府或国家有权决定应该有什么样的制度,可它们却不能任意确定这些制度起作用的方式。它们对财富分配拥有的权力依赖于哪些条件,社会所接受的各种行为方式是如何影响分配的,这些同任何自然规律一样是科学研究的主题。
生产和分配的规律,以及由这些规律推断出来的某些实际结论是本书的主题。◎第一编 生产
第一章 论生产要素

第一节 何谓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有两种:劳动和适当的自然物品。
劳动或是体力的,或是脑力的;说得更明白些,这一区别乃是或是肌肉的或是神经的;在劳动这一观念中,不仅应包括所作的努力本身,还应包括在某一职业中因进行思考或使用肌肉而引起的一切不愉快感觉,一切肉体上的不适或精神上的烦恼,或两者兼而有之。关于另一种生产要素(适当的自然物品),需要指出的是,某些能满足人类需要的物品是自然存在或生长的。洞窟和树穴可以提供藏身之处;果实、根茎、野生蜂蜜以及其他天然产物可以用来维持人类的生命。但即令是这些东西,通常也需要花费相当数量的劳动,不是为了制造它们,而是用于寻找和占有它们。除了这些为数很少且不重要的(不过在人类社会的早期是重要的)情形外,自然所供应的物品仅在由人力进行了某种程度的转化以后,才可用于满足人类的需要。即便是狩猎部落和捕鱼部落赖以为生的森林中和海洋中的野生动物,虽然对其所进行的劳动主要是捕捉,但在将其用作食物之前,还必须将其杀死、切成块和进行烹调,这些都需要一定程度的人类劳动。天然物质在变成可供人类直接使用的形态之前所需的转化量,是千差万别的,可以是象上面那样的变化,或物品的性质和外观更少程度的改变,也可以是非常巨大的变化,以致看不出原先的形态和构造。地球上的一块矿物和一张犁、一把斧、一把锯之间相似之处很少;陶瓷和制作它所用的花岗石粉之间,混有海藻的砂子和玻璃之间也极少相似之处。羊毛与绒面呢,或一把棉籽与一匹平纹细布之间的差别更大。羊和棉籽本身不是自然生长的,而是以往劳动和照管的结果。在上述几个例子中,最终产品和自然界供给的物质大不相同,因此按习惯的说法,自然界仅仅提供原料。
然而,自然界不只是提供原料,它还提供动力。地球上的物质不是毫无生气的,在形状和性质上完全听人摆布的。它具有活动的能量,可与劳动合作,甚至代替劳动。在远古时代,人们把小麦放在两块石头之间碾成面粉;随后发明了一种装置,转动一个手柄便可使一块石头在另一块上面旋转,这一方法略加改进以后,仍为东方常用的办法。然而,这是很费劲的,因而常用来惩罚冒犯主人的奴隶。后来人们逐渐感到应节省奴隶的劳动,减轻他们的痛苦。这一时代来临时,人们想出了一种方法,不再用人力而用风力或水力来转动石头,所需的大部分体力劳动就是多余的了。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力,即风力或水力,做了一部分原先由劳动所做的工作。
第二节 给劳动的作用下定义
在上述情况下,节省了一定数量的劳动,工作转由某种自然力来做。类似这样的情况,很容易使人对劳动和自然力的相对作用产生错误的观念,似乎自然力与人类劳动的合作只限于自然力代替劳动工作的情形,似乎在手工制作物品的情况下(如常说的那样),自然界仅仅提供被动的材料。这是一种错觉。自然力在前一种情况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