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林徽因-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静下来。白天“民舞社”的学生在胜因院的小广场上演《白毛女》、《兄妹开荒》,晚上就有特务、“棍儿兵”们穿堂人室抓人。
有天半夜,几个脸上涂着油彩、身穿黑衣服的家伙,带几个“棍儿兵”闯到胜因院十二号林徽因家里,大声砸门,嚷着“抓学匪、抓共产党”。
林徽因气愤地从床上跳下来,大声斥骂着,把他们赶了出去。
她和梁思成都感到蒋家王朝气数已尽,中国快要大变了。
远处不时有炮声传来,人民解放军兵临城下。北平外围的国民党飞机,经常来清华园骚扰。梁思成为故都的古建筑担忧起来。他记起朱桂老说过,从历史上看,历代宫室500年一变,看样子,北平古城难逃劫难。有一天,梁思成开完临时校务委员会,从工字厅出来,就遇上飞机投弹轰炸,炸弹就落在梁思成身前不远的小桥边,一声轰响,弹片从梁思成耳边呼啸而过,幸而毫发未损。回到家里,梁思成讲起这番历险,一家人都出了身冷汗。宝宝却幽默地说:“还是爹爹命大,全国那么多寺庙,成千上万的菩萨保佑着你呢!”
一家人都笑了起来。
11月底到12月初,国民党当局企图迫使北平各高等学校南迁。11月24日,教育部督学来北平,与清华、北大等国立大学校长正式交换迁校意见,称“在遇万一时,政府为保持民族文化,决定全力设法抢救”。
清华园展开了反迁校斗争。
清华校务会议上讨论迁校问题时,梁思成也参加了。回到家里,梁思成与林徽因说起会上迁校问题的争论,林徽因说:“我们不做中国的‘白俄’。”
一天深夜,张奚若带着两个穿灰军装的人来到梁思成家。张奚若介绍说:“这二位是解放军十三兵团政治部联络处负责人,他们有件事情想请你帮忙。”
两位军人给梁思成和林徽因敬了军礼说:“梁先生、林先生,我们早闻二位先生是国内著名的古建筑学家,现在我们部队正为攻占北平做准备,万一与傅作义将军和平谈判不成,只好被迫攻城,兵团首长说要尽可能保护古建筑,请二位先在这张地图上给我们标出重要古建筑,划出禁止炮击的地区,以便攻城时炮火避开。”
梁思成和林徽因愕然片刻,紧紧握住两位军人的手,使劲摇晃着:“谢谢你们!谢谢你们!”
望着眼前摊开的那张军用地图,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眼睛模糊了,手中的红铅笔似有千斤重量。他们十分郑重地在那张地图上圈点着。
分手的时候,两位军人对梁思成和林徽因说:“北平很快就要回到人民手中了,这些古建筑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请二位先生放心,我们就是流血牺牲,也要保证不伤它一砖一瓦。”
张奚若与两位军人走了。
林徽因和梁思成却彻夜未眠。
第二天,又有两名学生动员他们留下来,梁思成和林徽因当即爽朗地表示:“放心吧,我们不会走的,我们与你们一起迎接解放。”
12月13日中午时分,炮声越来越近,隆隆之声震撼着清华园。学校宣布停课,师生们奔走相告:要解放了!
15日,解放军进驻海淀,清华园解放了。几天后,在学校门口贴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兵团政治部庄严布告:为布告事,查清华大学为中国北方高等学府之一,凡我军政民机关一切人员,均应本我党我军既定爱护与重视文化教育之方针,严加保护,不准滋扰,尚望学校当局及全体学生,照常进行教育,安心求学,维持学校秩序。特此布告,俾众周知!
此布政治部主任刘道生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十二月十八日林徽因让宝宝扶着到西大门看了布告,眼里闪着泪花,喃喃地说:“真的解放了!”
解放军进驻清华园后,紧张地做着攻城前的准备,他们绑扎云梯,练习巷战,吸引了不少教师和学生围观。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等待在窗外的新年,终于被一阵阵热闹的鞭炮声,迎接进了新生的北平。
继而,统帅部发出命令,将革命进行到底,百万大军挥师南下,解放全中国。党中央深知梁思成、林徽因是对古建筑素有研究的专家,对全国古建筑情况最为熟悉,为了在解放中国的战争中,保护文化遗产,便再次派人到清华大学来找梁思成、林徽因。
梁思成立即召集了建筑系的部分教师和学生,根据他多年考察取得的资料,同时发动大家共同收集建筑有关文献记载。大家夜以继日的工作,从翻书,查资料,到刻钢版,折纸页,装订,都像出营造学社七卷汇刊那样,硬是用手工劳动,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厚厚一本《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
在这本简目中,将作为一级保护的古建筑有北平城、故宫、敦煌、云岗、龙门诸石窟、山东曲阜孔庙等。条目头上加注了四个小圈,大家都戏称为“四星将”。次之的三个小圈,以此类推。总计条目450多条,重要加圈的就近200条。条目下附有详细所在地点,文物性质,建造和重修年代,以及特殊意义和价值等。
林徽因对全书的条目,一一作了审核。并建议在说明中特别指出:“本简目主要目的,在供人民解放军作战及接管时保护文物之用。”
这本小册子,1949年6月由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图书文物处印行,发给各路解放大军,成为解放战争中部队转战南北,保护文物在战火中免遭破坏的指令和依据。
这年春天,北平各大学的文科学生纷纷参加南下工作团,宝宝和张奚若的女儿张文英也报名参加。
宝宝离开家的时候,建筑系的教师们一起来梁家为她送行。宝宝穿着缝制粗糙的厚厚的棉军服,腰里扎着皮带,头上戴了一顶灰军帽。小弟跑前跑后,拿着一架照相机,为人们拍照。
在这样的时候,大家都很惊奇,林徽因怎么舍得让她唯一的女儿离开身边?而这一去将意味着永别。
林徽因在送行的人群中,娓娓地嘱咐着宝宝,好像宝宝是去做一次短暂的旅行。
宝宝和父母拥抱告别,笑着和大家一一握手,在女伴们簇拥下登上了汽车。
送行的鞭炮声爆开了校园蓬勃的“迎春”。
新生活的开端
光的道路,从历史的一端铺展过来。
这个季节给了它最亢奋的色谱,它肆意涂过的每一小块地方,岁月的青苔便纷纷剥落。
北平——一座胚芽骚动的城市。
没有谁会怀疑胚芽的存在,没有谁会怀疑胚芽的力量,这个胚芽,从一粒千年的古莲籽中萌发出来,在明亮、空灵和芬芳上展开它的风景。
林徽因的生命中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奇迹,在同死神的角力中,她又一次成了胜利者。1949年,她在新生的清华园里,担任了建筑系一级教授,主讲市镇设计课。
清华大学建筑系设在旧水利馆二楼,最初开办时只有20人,现在也不过三五十人。
建筑系从1948年就成立了市镇组,开设了市政设计课,可以说是国内最早的城市规划设计雏形。
林徽因主讲的住宅设计专题,很注重适应战后恢复城镇建设的需要。
她从人对阳光、水、绿茵、鲜花、林石的需要,讲到人与人,人与建筑,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从园林艺术的空间关系,讲到四合院的结构语言,从苏轼的“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讲到民居的缘情作用、精神功能和感情色彩,进而从北京城市的发展,讲到城镇规划的基础,城市交通、市政工程和城市绿地。
解放后,梁思成担任了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他受中央领导委托,负责北京城区的规划方案,他的工作随之也忙碌起来。战争结束了,人民需要医治战争创伤,中央领导同志委托他组织人员对北京城的规划进行研究,并成立了研究小组。
林家的茶会又有了许多新的客人,他们大都是为了北京市的都市规划,梁思成从外地调来的青年建筑学家,有陈占祥、程应诠、朱畅中、胡允敬、汪国瑜、戴念慈等。这段日子,大家每天聚在一起,有时从下午一直谈到深夜,聊得最多的还是新北京的规划问题。
当时,梁思成和陈占祥已经搞出了一个北京新城的规划方案。他们主张,把新市区移到复兴门外,将长安街西端延伸到公主坟,以西郊三里河做为新的行政中心,把钓鱼台和附近湖泊组织成新的绿地和公园。这个方案由梁思成和陈占祥联名写成《对首都建设的建议》一文,由梁思成自费刊印,报送中央领导同志审阅。
在茶会上,大家对这个方案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林徽因一如既往地成为茶会的主角,她谈了“多核同心圆”城市、“潜在带形”城市、“集成化”城市、“星座式城市群”,还谈了柯布西埃和尼迈亚。她主张,一个城市应该是个美的整体,它的形象语言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是十分清楚的,建筑并不只是纯形式的美,它的思想性、伦理性和感情色彩,对于艺术性的欣赏来说是一种压倒一切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并不亚于物质功能,它有一种进取精神,有着更大的生命力。一个伟大的时代已经开始,这个时代应该拥有体现时代精神的作品。建筑作为人们生活、活动的物质对象,显然应该随着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活动的变化而变化。建筑作为一个审美对象,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人们对建筑艺术的理解和审美要求,也将会改变。
林徽因认为,北京的许多名胜古迹,如故宫、天坛、中海、南海、北海、颐和园、玉泉山,以及西山一带的风景区和休养区,应该用一些河流和林荫大道,把它们串连起来,成为一个绵延不断的公园系统,这座城市的每一条大街,每一条河道,都应该成为公园的一部分。
大家谈起北京的古城墙时,社会上很多人主张拆掉,林徽因则不然。她说:“我们为什么不在城墙上修路做公园呢?这样既保护了古建筑,又利用了古建筑,这不是两全其美吗?美这个东西来自社会现实,没有美社会现实就不可能发展得和谐,所以它又是社会文明的灵魂。它形象地教育着人们,使人类走向进步。”
大家争论得很热烈的时候,有一个恬静的姑娘,默默地坐在角落里,认真地听着大家的争论。林徽因转过身来叫着她的名字:“林洙,你也来谈谈看法。”
林洙脸红了一下,腼腆地说“我觉得你们说的都有道理。”
林徽因说:“你可以大胆地谈谈自己的看法,你不是平时谈得挺好吗。”
这个叫林洙的姑娘,原籍福建闽侯,生长在云南,在上海读完中学,1948年跟哥哥来北平投考清华大学先修班,3年后在北京参加工作,林徽因病逝后,1962年同梁思成结婚,成为他生活上、事业上的得力助手。
共和国的新生,使林徽因如沐春风。她觉得,有许多事情在等着她去做,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献给新中国即将到来的建设高潮。她总是报怨时光太短暂,她在病床上躺不下去了,立即收集有关资料。
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她偶然发现了苏联N。窝罗宁教授所著的《苏联卫国战争被毁地区之重建》一书,欣喜若狂。她要和梁思成赶快把这本书翻译出来,这正是目前中国所需要的。
她在译者体会中写道:从这本书里,我们愤怒地看到了德国法西斯几番在人民苏联绝灭人性的破坏,较比日寇在中国暴行有过之无不及,曾几何时,德、日法西斯和美国法西斯强盗及其帮兄们又在我们手足之邦,向所有的城市、乡村和爱好和平英勇不屈的朝鲜人民进行同样灭绝人性的破坏和屠杀。苏中两国人民在八九年前,十余年前所面临的正与朝、中两国人民今天所面临的敌人是一模一样的。而且今天的强盗吸收了昨天的强盗的经验,是“青出于蓝”,变本加厉的。负责重新设计平壤的朝鲜建筑师金正熙同志告诉我们,平壤今天已真正成为一片“平壤”;将来重建平壤就同重建斯大林格勒一样艰巨。
一整个区域因为战争的破坏而发生了政治、经济、地理上的大变动时,他们就有计划地迁移整个村庄乃至市镇,使这属于区域城乡规则范围的布置更合理了。整个城市洗劫了,他们就将整个城市有计划地重建起来,且在建中修正了过去的缺点。至于个别的建筑物就更不用说了。这一切计划不只在平面上区分、筑路而且有立体上予以同样缜密的考虑;不只是关于经济的,生产的,居住的,而且是关于文化的,娱乐休息的;不只是房屋建筑的,街道桥梁和公用设备工程方面的,而且是关于山林园苑,池沼溪河,树木花草种种方面的部署的;不止蓝图和施工说明书的,而且是材料的生产、分配和运输,以及人力的组织和分配的各方面的努力。这种全面计划和组织工作就是准备期间最主要的工作。
“重建工作必须考虑到民族传统,把它融汇到新计划之中;把它和新兴的,现代标准所需要于建筑的各方面调和起来……”。“建筑师必须考虑到个别地区的生活的历史传统和建筑传统,在他的设计中保留一切合理的和有历史价值的,……他所计划的市镇或村庄还必须构成自然地形成风景中的一部分”(第二章)。“计划必须同时考虑到居民的习惯和苏维埃人民在文化和美感上的要求……。需要建筑师做出高度艺术价值的图样,城市的整体必须与当地的地形和风景相和谐”(第四章)。由作者所举许多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联的建筑师们在重建一个市镇时如何小心翼翼地从原有基础上发展,同时又有远见地将原有不合理的、错误的加以改正和“现代化”。
我们的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历史的国家。差不多任何一个中国的市镇都有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文物。我们有伟大优良的都市计划传统和建筑传统;除去几个大都市外,全国所有的市镇,那就是全国百分之九十以上劳苦人民现在所正在居住的,并且所正在继续不断地建造的市镇和房屋正是遵循这伟大优良的传统建造的。但是今天中国的建筑师们,无一例外地(译者们在内)都是直接或间接由外国学来的。年长一点的由学习古希腊、罗马,文艺复兴开始,年青一辈的学习资本主义理论的体系结晶,即所谓“功能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的“现代化”或“国际式”(世界主义式)流派。
我们在这前后两种毒素中酣醉了数十年。
翻译这本书的困难是较大的,这本书在伦敦出版已经7年,他们是从英文转译的。
同时,林徽因的病况也随着天气变化不断加重,冬天到来的时候,清华园没有暖气供应,他们家住的房子又高又大,四面透风,梁思成只好找了些牛皮纸,把整个天花板和墙壁糊起来。
为了保暖,屋里燃着两三个炉子,而伺候这些炉子,也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和精力。
在翻译工作紧张时,林徽因常常要熬夜,身体更加支撑不住了。因此,温度对这样一个病人就愈加重要,有时炉子管不好,快灭时就要发动一场“抢救炉火”的战斗,每当这时,思成就会弄得精疲力尽,满身满脸都是炉灰。
全部翻译工作结束的时候,又一个新的春天已经开始了。
情系国徽
这是灵魂的白夜。
银河的潮汐汹涌着,星光漫过堤岸,荡起一片灿烂水声。
在这个春天里,有一种来自星外的音乐,它的手指正缓缓地抚摸着树木、花草、岩石、水和金属,所有醒着的心灵被浸润、被催生,到处是愿望拔节的声音。那琴弦正被一双看不见的手拨动着,每一次颤动,都是一次热烈而又真挚的降落。
这个房间里的灯光,已经几夜未熄了。这里是清华大学营建系国徽小组的设计室。
林徽因和她的助手:李宗津、莫宗江、汪国瑜、胡允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