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育儿百科-第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自己穿脱衣服,可以逐步开始训练。当撤下尿布只穿短裤的孩子能说“嘘——”,并且自己把手放在短裤前面时,就可因势利导地鼓励他说“来,脱下短裤”,让他逐渐学会自己脱衣服。
要想自立,就得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为让孩子能够说话,就要利用各种机会同他讲话。关于语言训练,详见〃354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
能够自立的孩子,最初可能不太清楚,但逐渐会产生大家平等的意识。在家里自立,因为受到母亲表扬而高兴;在园内自立,也会有“自己已经长大了”这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平等的意识不是由外部灌输的,而是因自己自立获得的。
让孩子掌握基本生活习惯时,切忌急于求成强制他们做到,这一点非常重要。强制他们去做,会使孩子丧失主动性,并容易产生抵制心理。
353。发挥孩子们的创造性
为了让孩子体验创造的喜悦,就得给他们提供创造用的“工具”和场所,必须供给与之作为创造性原动力的身体活动相应的“工具”。孩子敲鼓弹琴,就能创造出音乐节律。他推着小汽车走的同时,就能体验在他想像世界中奔驰的快乐。如果没有这些“工具”,就很难发挥他的创造性。
玩具对那些懒惰的教师而言,是用来哄骗孩子的。但对孩子来说,则是创造的土壤。玩具的数量种类一定要多,没有足够的玩具就无法保育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因为孩子的天分可以从他选择的玩具中体现出来。作为保育员要注意观察每个孩子的个性爱好,从而决定把哪种玩具发给哪个孩子。
保育室必备的玩具一般要有“搬运玩具”(手推车、汽车、电车)、“发声玩具”(喇叭、小鼓、木琴、一捏就出声的橡皮娃娃)、可以抱着玩的玩具(布娃娃、绒毛动物),等等。会走的孩子,能在庭院玩沙子了,就需备有小铁铲、小桶、筛子、小沙堆。夏天能在塑料游泳池玩水了,就需准备喷壶、小木船、金鱼等玩具。另外,积木、画册、蜡笔、油性粗笔也是不可缺少的。
这个年龄的孩子一般还是以各玩各的玩具为主,他们还不能围绕一个总目标进行合作游戏。但有小伙伴在身边玩耍,也能激发他的创造性,与独自一人相比玩得更加兴高采烈。
混合保育的时候,必须备有足够数量的玩具,这样小孩子、大孩子都能得到各自喜爱的玩具。还有,为了让孩子安全地娱乐,保育室一定要宽敞。没有玩具,保育室又很狭小,对孩子来说简直就像强制收容所。
354。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
为了创建快乐的集体,必须让每个孩子都具备团结他人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的媒介便是语言和友情。理解语言,会说话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对方
的表情和动作中感受友爱,同时把自己的友情传递给对方。不能培养那种能说会道、却缺乏真情交流的浅薄者。
培养友爱情感和发展语言能力,必须是面对面地进行。为此,1岁到1岁半左右的孩子,每4人,至多6人,就得配置1名保育员,组成1个小组。如果不是一对一的近距离沟通的话,孩子刚开始说话时,保育员就不能做到真正耐心地去倾听。孩子也不能充分感受保育员面部的表情和身体动作。如果不能分成小组,保育员就不能经常牵着孩子的手或者抱着他,让他体会到友爱和关怀。
在大房间内,如果保育员经常面对众多孩子讲话,孩子就很难掌握一对一言语交往技能,而且在掌握面向大家讲话的技术之前没有机会将自己的想法传递给保育员。
语言的目的在于人际沟通,所以保育员在和孩子接触时(喂饭、洗澡、排便、娱乐),要经常同他讲话。
语言还可以表现为一种喊叫的形式。在孩子被感动时,可以把那种感动变成语言。因此,要创造激动的场面。例如,孩子正在猜想保育员从大口袋里会掏出什么呢?在期待之中,突然看见拿出来的是大象(玩具),他们便高兴地发出声来,这时,保育员就可以及时地教“大象”这个单词。
再如到保育园外郊游时,第1次看到拖着白色的、长长尾巴的喷气式飞机时,保育员指着说“那是喷气式飞机”,孩子们马上重复呼喊,“喷气式飞机”,“喷气式飞机”,就会很长时间都不忘记这个单词。
教授语言也应该寓教于乐,孩子心情愉快就会很好地记住语言,更使孩子们深深感受到学习是件愉快的事情。也可以让孩子看着画书,教他语言。但千万不要像私塾准备考试那样教孩子。一定要营造一个让孩子快乐的气氛,教他们学会讲话。
可以制定语言教学计划。然而,为了适应教学计划,来设定令孩子激动的场面是极为困难的。反之如果尊重孩子们主动性,营造这种让人激动的场面并不困难。语言可以在这种激动的氛围中学习。那种既没有让孩子高兴、感动的魅力,也没有创造力的教师,以为在孩子们面前朗读教学内容就已经教给也们东西了,显然是不称职的。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保育员和孩子之间需要,孩子们之问(同伴之间)更为需要。每天,在同一房问,面对面地共同生活,大人们弄不明白的事,还不会说话的孩子们却能够相互理解。在这种默契的基础上,孩子们逐渐建立语言的联系。到了1岁半左右孩子就会叫出好朋友的名字。
为使孩子们之间能够进行语言交流,保育员一定要给他们创造愉快的会话场所。在玩具很少、又很宽大的保育室里,1岁半的小孩子们,混在大孩子中间,就像是迷了路的羊羔,转来转去的,根本就无法对话。
对于不能很好理解语言、智力发育缓慢的婴儿,保育员应该拉着他的手,或者抱着他教他讲话。
355。创建快乐集体
我们希望营造1个快乐集体,快乐集体是指每个孩子都能发挥自己的天分、大家都能身心快乐地茁壮成长的集体。
孩子们的社会性是潜在的,随着孩子的成长而逐渐显露出来,快乐集体并不是自然而然地就建立了。它需要保育员的帮助。孩子越小,快乐集体就越要尊重孩子们的自发性,这就对保育员的创意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孩子进一步成长,他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立场,相互协议也由此产生。孩子们自己形成的规则又可促进怏乐架体的发展。
把孩子们的集体当作民主主义社会的缩影,让现实的孩子们适应这种理想模是不恰当的。因而我们的所作所为不过在孩子心中播撒将来建立民主主义社会的种子而已。
即使是小孩子们的集体,也要规定纪律。这个纪律不是孩子们自己协商而来的,而是保育园对孩子的要求。孩子们要想适应集体生活,就得遵守纪律。这种想法缘于那种离开了集体便感觉不安,希望靠近集体的依赖关系。
1岁半的孩子,模仿其他孩子,和大家一起坐下,这并不是孩子有了自立意识,而是他想接近集体。虽然这是从依赖感派生出来的“统一行动”,但孩子们同时也产生一种“自己已经长大了”这样的自立意识。所以说依赖也可以培养自立。孩子们最初的自立行为往往是对保育员“造反”。当从前一直“统一行动”的孩子发生“造反”行为时,保育员就要考虑,是否给了那孩子适当的表现机会来表现自立。
1岁至1岁半孩子的创造性表现为玩汽车、推车子、合着音乐节律拍手、排列玩具等等。因为这些活动持续性很短,相互又没连带关系,所以很难作为娱乐集体的统一活动来组织。
1岁至1岁半的孩子,组成5~6人的小组,在1名保育员指导下,持续娱乐,就能培养孩子们的伙伴意识。但是,1岁到3岁的孩子20人由1名保育员混和保育时,只能随时组成1岁至1岁半孩子的娱乐小组。多大程度地容忍小孩子的小组,要看大孩子的保育经历。以前有过混合保育经历的大孩子,就会照顾小孩子,并让他加入到自身的活动当中。
1岁至1岁半的孩子虽然还没有把自己当做集体的一员,但集体保育效果确实存在。
依赖集体进行的集体行动虽然不是自立,但如果因此产生积极性,自发地进行集体活动来使自己愉快的话,从中也能培养自立。当然,必须在孩子心情愉快的前题下开展和进行集体活动。
356。培育健壮的孩子
日本集体保育,最欠缺的方面是孩子的锻炼。这是因为它还遗留着母亲上班期间把孩子暂时寄放在这里的具有“保管”意义的保育园的传统。进行在家里做
不到的身体锻炼应该是保育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只有做到这样才可以说与在家里抚养的孩子相比,保育园内的孩子更结实。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使得保育园并没有把培养健壮结实的孩子纳入到保育内容中来。除了保育园的庭院狭小、园外车水马龙不能散步、园内经济拮据不能备有很多玩具外,也有保育员方面的问题,1个人负责那么多孩子,没有精力再进行身体锻炼了。男保育员负责的小组,如果孩子活泼健壮,那是因为实施了女保育员没能进行的锻炼。
现在的保育园,多数是年龄不同的孩子混合保育。所以不能把分别适合于每个发育阶段幼儿的锻炼项目,让整个集体统一进行。而如果根据年龄分组锻炼的话,人手又不够。可以说目前日本的保育园,孩子体质较弱是由于不能真正地实施体育锻炼的结果。
日本保育园缺乏专门研究集体保育的医生对锻炼和锻炼次数进行科学的论证。谈到孩子的锻炼要有科学的证明,有必要引进十月革命以来的有着保育经验的前苏联的某些做法。
满周岁的孩子,最重要是户外空气浴。每天需要5小时左右而且要配有在户外午睡的设施。显然庭院狭小的日本保育园很难做到这一点,所以希望在温暖的季节,保育园的窗子要全部打开,让新鲜空气在屋内流动。1岁至1岁半的孩子,1周要做3次体操。已经会走的孩子,不仅让他练习平地走,还要对他进行爬坡、登台阶等训练。方法多种多样:用1个宽25厘米、长1。5米的厚木板,一头垫起10厘米高,自制一个坡度较小的斜坡,让孩子练习;准备1个深10厘米的抽屉样箱子进进出出;让孩子跨过地上5一10厘米高的绳或木棒;扶着让他们跨越1米高的梯子;往距离20一40厘米的地方投球;钻直径为50厘米的木圈,保育员和3个孩子一起将木圈抬高放下练习膝部的屈伸。所有的这些体操都喊叫或唱着歌,心情愉快地进行。这些室内活动同样可以在园外空地田野、小山、森林中进行,成为集体游艺的热身运动。其实园外的天地,才是孩子们真正喜爱的教育场所。
357。预防事故发生
无论掌握多么优秀的保育理论,如果发生孩子受重伤或孩子在园外走失的事故,其保育效果都是令人失望的。当孩子蹒跚步行时,摔倒后常常会把嘴唇磕出血。孩子们开始会走时,保育室的门要特别注意关紧,每次进出时都要确认一下门是否已经关好。孩子们特别喜欢不停地开关抽屉,如果保育员不注意照看,孩子就容易挤伤手指。
在2楼保育3岁以下的孩子时,走廊楼梯口处应再修一道栅栏。每天早晨都要检查室内滑梯的栏杆和接头,临近孩子们离园时间,在母亲来接之前不要把背包挎在他肩上,因为曾发生过背包带子被滑梯挂住,把孩子勒死的悲剧。而且,这时千万注意防止孩子擅自离开保育园。
配有游泳池的保育园还要注意,即使水只有20厘米深,不到1岁半的孩子,照样有溺死的可能,如果不是1名保育员管3~4名孩子的话,最为安全的做法是即使夏天也不玩水。开饭时,饭菜太热容易烫伤,所以对进餐活动也不能掉以轻心。
园内房屋及所有地方,都要经常转转看看,是否有钉子或者其他金属物暴露在外面。虽然应该尽可能地多在园外散步,但在汽车来回穿行的马路即便设有人行道,如果不是1名保育员照管3个孩子的话,1岁半左右的孩子,还是不带出去为好。
358。咬人的孩子
1岁左右的孩子,有的喜欢咬人。不单是保育园内的孩子,在家里抚育的孩子,也会因故咬母亲的手,一般母亲会说“好疼”,然后训斥孩子。因此,孩子害怕,也就不再咬了。在保育园,孩子刚开始咬人时,就要严加训斥,让他害怕。有时保育园还会流行孩子“互相咬”,1个孩子咬了另1个孩子,挨咬的孩子哭叫起来,咬人的孩子,好像因此得到一种快感,又咬其他的孩子。而挨咬的孩子,反过来开始咬别人。这样流行起来,一时间很不容易纠正,因此在“互相咬”流行之前,就要制止住。快到1岁的孩子,把他们从床上放到地板上玩时,就是这样一个相当危险的时期。
咬人的孩子,也许是想把自已的要求传达给对方,但又不会用语言很好地表达,烦躁不安中出现这种行为。这种情况有时会持续到1岁半。
有时孩子咬人是因为身边没有人倾听他的要求。保育员在他身边或者不在他身边都经常看着他,注意观察他的要求,并且设法满足,这样他就不咬人了。
如果在一间保育室里,1名保育员照管20名3岁以下的孩子,被忽略的小孩子在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就会开始咬人。一旦发现咬人行为发生,就要立即给予严厉批评。为了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捏住他的嘴唇说“咬人可不行”。对于这样的孩子,与其将他从小组隔离开,不如去发现他的要求,在快乐的玩耍中让他满足。
如果在室内咬人行为流行了,可以暂时在户外进行保育,让他们在庭院中娱乐,如荡秋千等,分散一下过剩的精力。
和咬人同一时期,挠人也流行。有时挠人发生在星期一,如果星期日父母给他把指甲剪掉,抓伤的现象也就很少发生了,所以首先应该把客观原因消除。
359。接收新入园的孩子
经常等孩子到了1岁半,父母所希望去的保育园才终于有了空额,能够接收了。接收新入园的孩子,一般是年龄越小越好办。在家里长到1岁半的孩子,完全依赖于母亲,现在他忽然离开母亲的怀抱独自来到未知世界,在心理上很难承受这样的打击。
如果保育园专门接收1岁半以下的孩子,那么,对于新入园的孩子来说还比较容易适应,因为这一阶段的婴儿还不能形成一个较稳固的集体。但是,如果保育园进行混合保育,那么3岁左右的孩子就可以把同伴们组织起来形成1个集体。这样一来,新入园的孩子就得面对1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他首先必须适应保育员,然后适应集体。所以把新来的孩子,突然放入集体要非常慎重。如果新来的孩子
不适应园内生活,老是哭闹,缠着保育员不放,那么其他孩子的保育也受影响。
接近新入园的孩子,最好用1周或10天左右时间逐步进行。一开始,新来的孩子由母亲陪同入园,但母亲陪同的时间也不能太长,逐渐地母亲彻底撒手,这样对孩子的打击相对小些。母亲在离开保育园时,要明确告知孩子,即使孩子哭也没关系。如果趁着孩子玩耍的空隙离开,以后孩子就会不安,总想妈妈是不是又要走了,绝对不离母亲半步。
多数母亲很难抽出1周左右的时间来做孩子入园的适应期,所以母子突然分离(即第1次入园母亲便离开),对于母亲来说是迫于无奈的。有的保育员若无其事地说:过三四天,孩子也就习惯了。但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件痛苦的事,所以母亲最好创造条件,别让孩子承受太大的打击。
保育园的婴儿室里,3岁左右的孩子们已经在园内生活1年左右,习惯了保育园的生活。看见新来的孩子哭闹会耐心地哄他,在那些孩子带领下,新来的孩子逐渐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