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为何家会伤人-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意读这种答案?我断定老师教的是一种低级的考试技巧,针对的是那些没有掌握好知识的学生,而更高级的考试技巧是,用清晰的逻辑结构、简练的语言把论述题的答案写成一篇篇小作文,让考官读起来感到舒服。
当时,我甚至都达到一种“变态”的境界,能够感受到出题人是严格还是宽松,从而决定在做选择题时标准严格些还是宽松点。
这两个考试方法的效果只能用可怕来形容。二模我政治只考了50多分(满分100),三模考了83分,是全年级第1名,提高了近30分,高考仍考了80分,列全年级第2名。
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来访者中心疗法”。他认为,心理医生的专业知识掌握得再好,如果他不能站到来访者的角度上,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感他所感,想他所想,治疗很难有好效果。
把这个概念放到高考中,就可以明白:如果学生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看考试,就很难理解考试的规律。并且,如果不进行这种换位思考,学生就很容易和考官较劲。譬如,一个学生可能会想,我的字写得虽然乱了点,但总能看得清楚,阅卷的老师会理解我的。但如果他站在阅卷老师的角度上思考问题,立即会明白,看到一个乱糟糟的卷面,肯定会不愉快,而看到整洁的卷面,心情会很不一样。这样一想,你就会真正明白整洁卷面的价值。
形成“要站在考官的角度上”这个意识后,我又重新反思了每一科的考试方法,当时的小顿悟相当多,也找到了许多考试方法。不过,我是1992年参加的高考,现在13年过去了,已记不得太多了。记住也没什么价值了,毕竟现在的考试,应该会与那个时候有很大不同,生搬硬套肯定是吃亏的。但是,换位思考和“考试轨道论”肯定依然有特殊价值。
最后,我想向毕业班的学生和家长说一句,能上北大、清华等名校固然好,上不了也没所谓。我的同班同学中,只有我一人考上北大,但很多人现在远比我成功,比我活得更好。
如果说,对高三要有一个整体观,不要拘泥于一次考试的得失。那么,我们对人生也应该有一个整体观。即便在高考中遭受了什么挫折,我们都要永远努力,永远向前进。这样的话,高考中的成败得失放到整个人生中,就显得并不是那么重要。


父亲太暴躁不是你的错
最初,我们都是极其自恋的,于是,周围发生的好的事情,我们认为是自己导致的,发生的坏的事情,我们也往自己身上揽。
好的父母,会用爱和耐心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我们该负责的,什么是不该我们负责的。由此,我们慢慢走出这种自恋。
但是,假若父母说,是的,那些所有的坏事情,的确就是你导致的,这个孩子就无法走出坏的自恋。
不幸的是,这样的父母并不罕见,很多父母对无辜的孩子发了一通脾气后会理直气壮地说,这一切都是你的错!
武记者:
你好!我是一名广州女孩,今年20岁,我心里有一个难题,从小一直困扰到现在,帮我解答一下可以吗?
这是一个家庭问题,我妈妈一直做商场服务员,爸爸是一名技工,家庭收入一般。问题是,爸爸经常无端端地就开口骂人,事情的起源都是很小的琐事。于是家里总是乌烟瘴气,我小时候如此,现在还是如此,每个星期至少有两个晚上爸爸会破口大骂。
这种感觉真难受,妈妈不敢回嘴,我也不敢说什么,只有让他骂,直到他自己停下来为止。我的工作很累,每天回到家里也不能清静,想搬出去又担心妈妈没人照应。大多数时候我是爸爸骂的对象,他总说是我在找骂,是我害了他,我每天都在想,这究竟是不是我的问题呢?
请帮帮我,我觉得自己快疯了。
阿惠
阿惠:
你好!
你有这样一个爸爸,真是一件无奈的事情。如何处理自己与这样一个爸爸乃至整个家庭的关系,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许多人处理不好,最终严重损害了自己的心理健康,从而一生都生活在其阴影下。
幸好,我们可以有很多方法,从而让自己尽可能地少受这样一个老爸的不良影响。下面我们就谈谈这些方法。


把他的责任还给他
首先,我要强调一点:爸爸这样骂你,一定不是你的错!
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不过,我知道正常的旁观者会感到莫名惊诧,难道这还需要强调吗?一个整天无端辱骂妻女的男人,当然是他自己有问题,这难道还需要做什么澄清吗?
答案是,的确需要澄清!需要强调!
有太多的案例说明,当父母无端辱骂儿女,并斥责儿女应为他们的失败、苦恼、愤怒和失控等负责时,他们总是会成功的。
他们之所以会成功,是因为当每一个人还是孩子的时候,他必定是非常自恋的,他认为是自己导致了周围的一切,自己应该为这一切负责。
譬如,一个女孩3岁时,爸爸妈妈离婚了,她会以为,是自己不好,所以爸爸妈妈才离婚。相应的,如果身边发生了好事,小孩子也一样会天真地以为,是自己导致了这种好事的发生。
这种好事坏事都往自己身上揽的特点是天生的,所有孩子都这样。不过,好的父母会帮助孩子明白,什么事情真是他导致的,而什么事情不需要他负责。但糟糕的父母则相反,糟糕的父母喜欢推卸责任,既自恋又弱小的孩子无疑是推卸责任的最佳对象。
所以,如果你的父母是好的,我们会逐渐地走出自恋,但如果碰上喜欢推卸责任的父母,我们就难以走出这种自恋的陷阱,等成年之后仍然会习惯性地以为,的确是自己不好,所以父母辱骂自己是对的。
阿惠,你的情况正是后者。爸爸20年如一日地责骂你,这使得你一直没机会从消极的自恋中走出来。不过,你正在苏醒,你理性上已意识到,爸爸的责骂和指责是没道理的。
把他的责任还给他!下次他再这样做,你起码可以从心里对自己说一句:这是你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


认识并接受真相
心理健康的基石是直面自己人生的真相,而不是盲目乐观。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心理自我”就是以我们的过去为基础,与弗洛伊德齐名的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则称,一个人的心理,就是由其所有的体验所组成的。
这些人生的真相,一旦发生,就已注定不可改变。你若想否认这些事实,其实就是在否定自己,我们要学会承认过去,不和过去的任何事情较劲。
阿惠,我想你首先要承认两个真相:第一,你的父亲很糟糕。
第二,你改变不了你的父亲,你也改变不了你的母亲。在家庭系统中,你是一个无能为力的小女孩。
承认这两个真相无比重要。很多优秀女性,就是因为不愿意承认第一个真相,同时总怀着要改造男人的梦想,结果会莫名其妙地爱上“坏男人”。因为只有“坏男人”才需要改造,而“好男人”不需要改造,所以她们只对“坏男人”感兴趣。
这种“改造梦想”也是扎根于童年时的自恋。前面我们谈到,小孩子是自恋的,如果爸爸脾气暴躁,一个小女孩不会认为这是爸爸的错,相反她会认为是自己令爸爸这么暴躁。那么相应,她会想,如果她做了一些正确的事情,那么爸爸就会被改造过来,变得不那么暴躁。
不幸的是,小女孩的这种改造注定是无望的。因为,这不是她的问题,而是爸爸自己的问题,所以爸爸当然不会因为女儿做了什么,而变成一个好爸爸。
一次努力无效,小女孩会做第二次努力。第二次努力无效,她会做第三次努力……这样不断遭受挫折,最终她放弃了这种努力。但是,她的这种改造梦想并未消失,只是被压抑到潜意识深处了。等长大了,这种梦想就会经常被一个像爸爸的“坏男人”唤起。毕竟,她不再是以前那个弱小的小女孩,她现在比以前有力量多了。于是,她再一次渴望去改造一个“坏男人”。


恨就恨,但不要报复
正是因为这种诱惑,一些女孩会对素未谋面的重刑犯产生感情,譬如重庆一个女孩,就嫁给了一个重刑犯,而在决定嫁给他之前,他们甚至未曾谋面。
要想告别这种“改造梦想”带来的诱惑,就要承认我前面提到的那两个人生真相:爸爸的确很糟糕;我对爸爸无能为力。
直面第一个真相时,你会恨爸爸,你会为之痛苦,你还可能会号啕大哭。这时,你只管把自己交给情绪,想恨就恨,想哭就哭……情绪是怎样,你就怎样。只有等你内心郁积的那些情绪宣泄出来后,你才真正有可能告别这一悲惨的事实。
不过,这并不是说,如果你恨,你就采取恨的行动,譬如报复爸爸。假若你这样做,那证明你还是渴望去改造爸爸,或改造你的家。你还是在纠缠,而这一切都是无用功。
相反,等情绪宣泄出来后,你要把注意力从父母身上移走,回到你自己身上来。你无法改变父母,但你可以改变你自己。如果你越不期望改变爸爸和妈妈,你就越有可能改变你自己,你的力量就会变得更强,改变自己也更容易。
当然,也是因为那个最简单的道理:改变别人永远是最难的,你只有可能改变自己。
 。 想看书来

放弃保护妈妈的想法
你不能改变你爸爸,你也不能为你的妈妈负责。
这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真相。因为爸爸那么糟糕,妈妈显然也是一个受害者,难道我不能去保护妈妈吗?
的确是这样,我建议你不要再想着去保护妈妈。
在整个家庭系统中,不管孩子是不是家庭的中心,孩子其实都是最没有力量的人。因为,即便他处于家庭的中心,父母在乎他都胜于在乎对方,那也不是他努力的结果,而是父母把他置于这种位置,而这种位置其实很不利于他成长。
阿惠,至于你这样的家庭,你的影响力要更加微弱。你以为你可以保护你的妈妈,这其实还是源自童年时的那种自恋,这让你以为你能影响你的父亲,但这么多年的事实证明这是徒劳的。
并且,妈妈身上的力量其实强过你,而爸爸的怒气也主要习惯性地集中在你的身上,如果你离开了这个家,你爸爸未必会把本来发给你的怒气转移到你妈妈身上去。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虽然你现在20岁了,但你爸爸可能仍按照以前你五六岁的时候那样责骂你。但他不会那样对待你的妈妈,成年人折磨成年人是有风险的,而折磨孩子则相对需要付出很少的努力。
更重要的是,你是父亲主要的折磨对象,你是家中主要的受害者,而这个家庭系统不能保护你,那么你首先要考虑的,是要离开这个家庭系统,先保护你这个第一受害者。


父母像小孩,儿女莫纵容
父亲和母亲,是两个伟大的词汇。因为,父母不仅是孩子物理上的照料者,他们与孩子的关系也是孩子人格的基石。
但是,有许多家庭,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是倒置的。父母是控制不住脾气的、随心所欲的“孩子”,孩子是特别善于为父母考虑、特别有自制力的“父母”。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任性妈妈”逼女儿约会
24岁的深圳女孩阿琳给我写信说,妈###着她找男朋友,而且自认为她比女儿更知道女儿该找什么样的男朋友,于是频频地给女儿安排约会。假如女儿不去,她就非常生气,责骂女儿不懂她的一番好心。最后,阿琳尽管不情愿,但不想惹妈妈生气,所以每次约会都去了。
在妈妈的安排下,阿琳先后见过五位男士,她对他们都没感觉,有一个男子她认为是中规中矩的好男人,但不是她喜欢的类型,另两个她甚至都有点反感。所以,这三次约会都是只见了一面就没下文了。并且,这三次约会,都是妈妈陪着她去的。
阿琳的妈妈一见到女儿没有了下文,就非常生气,对着阿琳又哭又闹。有一次甚至对女儿说,如果你不继续约会,我就不理你,我宁可不要你也不能让你不要他。不仅如此,她还赌气不吃饭、不睡觉、整日以泪洗面,最后甚至威胁要和女儿断绝母女关系。
阿琳说,她知道妈妈是在说气话,所以她一方面仍然拒绝继续和那个男子约会,另一方面她也不断地安抚妈妈,说女儿知道你是好心,但女儿实在一点感觉都没有,难道你希望女儿整天和一个讨厌的人在一起吗,女儿又不是嫁不出去,这个不喜欢,可以再找嘛……
经过阿琳的努力说服,妈妈终于不再赌气,又开始急着给女儿张罗约会的事,但下一次阿琳还是不喜欢,于是她妈妈又开始闹。这让阿琳烦不胜烦,在来信中,她写道:“为什么人要结婚呢?有时我想,干脆死了算了,那样就不必被妈###着去约会了。”
尽管这么烦,阿琳在信中还是一直为妈妈开解,说她明白妈妈,知道是为她考虑,怕她年龄越来越大,以后嫁人会越来越难。
阿琳与妈妈的关系,是典型的倒置关系。妈妈是动不动就使性子的“小孩”,而女儿则是善于站在妈妈的角度上为妈妈考虑的“大人”。意识上,妈妈似乎在为女儿考虑,但实际上,妈妈根本不愿意去懂女儿,也不在乎女儿的感受。
女儿希望不惹妈妈生气,也懂妈妈的一片好心,只是毕竟婚姻是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妈妈的事情,所以她不愿意妥协,而是希望在这两者间找到一个平衡。
这种倒置的亲子关系有很大的迷惑性,即父母在对孩子随心所欲地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时,仍然打着“我比你成熟”、“我爱你才这样做”的旗号,而孩子也因此陷入混乱——孩子会觉得父母的确是在为他们着想,而且父母似乎比他们成熟。但其实,只要略加分辨,就不难看出,父母的这些做法是非常孩子气的。


对待“孩子化父母”;儿女应温和而坚定
阿琳化解这种“倒置”的办法就是直面真相,充分意识到妈妈只是个小孩,那么她无妨用大人对待小孩的方式去哄妈妈——不管妈妈怎么闹怎么生气,都用温和的态度对待,不因为妈妈对她发脾气,她也跟着苦恼。
所谓“温和而坚定的态度”,是成年人的态度。温和,就是可以在情绪上异常宽容,可以包容对方乱发脾气;坚定,就是在态度上非常肯定,即我可以充分考虑你的情绪,但我不会在关键事情上有丝毫让步。
除了用成人的方式对待小孩子化的妈妈,阿琳还可以主动出击。因为,妈妈的理由是一切都为了女儿的终身幸福。那么,阿琳可以主动去和男士约会,这样妈妈就少了一个频繁干涉她的事情的理由。另外,如果和男士约会,一定不要妈妈陪着,因为成熟的男人不会接受这种事情。
其实,阿琳可以说已经是一个溺爱“小孩”的“大人”了。在这种溺爱里,孩子完全是为所欲为,他们不仅决定自己的事,他们还决定父母的事,父母明知道孩子常常是非理性的,但还是听由孩子做“一家之主”。阿琳应该醒悟过来,在情绪上可以无限地为妈妈考虑,但在与男人约会的事情上,要坚定地自己做主。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儿女应拒绝父母的“非理性要求”
孩子天然是乐于满足父母的,我们这个过于讲孝道的社会常常忽视这一点,而片面强调父母的伟大与正确,却忽视了孩子对父母的天然的爱,一样伟大。
国内知名的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在她编著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案例:
秀秀的家庭和一些家庭一样,父母不在乎她,情绪不好的时候会肆意向孩子发火。前些日子,她家发生了一次车祸,她和妈妈都受伤了。医院里,医生剃光了她的头发,用镊子夹出嵌在肉里的玻璃碴,秀秀哭了。这时她突然看到旁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