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为何家会伤人-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种烛光的存在。但是,当到了黑暗的地方,到了我们消极、绝望的时候,这种烛光会变得非常亮,非常温暖。
并且,点燃这烛光的人,却丝毫不企图在你心中占据重要地位,丝毫不想控制你。他们来了,点燃了烛光,就又走了,就仿佛是你生命中的一个过客。但这样的过客,会给你留下温暖,会让你更相信自己,同时也更相信别人。让你对关系更有信心,也让你对自己更有信心。
这样的过客,我称之为我们生命的拯救者。如果我们本来温暖,他们回让我们更温暖。如果我们本来冰冷,这样的温暖会融化我们心中的坚冰。
那些好的恋人,会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拯救者,这个话题,将于本书中的另一篇文篇《每一次分手都是心灵的修复》里继续讨论。
。 最好的txt下载网

2006年的6个爱的谎言
2006年的一年里,“健康·心理”版做了许多沉重的话题,譬如邱兴华特大杀人案、董姓大学生的弑父案、易上潮和飞琼芬的爱情悲剧、溺爱、分离和自杀等等。
这些沉重的话题,都有一个共通之处:都发生在亲密关系之中,都错用了爱的名义。
这些沉重的话题,看似典型而奇异,但实际上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是我们日常最容易碰到的问题,可以清晰地归为“6个爱的谎言”。
这些谎言,少数时候是意识层面的,是我们有意借用爱的名义,而行使欺骗之实,但多数时候是潜意识层面的,即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在用爱的名义,而行使仇恨之实。
我们必须对这“6个爱的谎言”有足够的警惕,否则我们必然会严重地伤害自己最珍惜的亲密关系。


谎言(一):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
这是天下无数谎言中的。
这个谎言如此绝对,以至于很容易被驳倒。实际上,我们只需要找出一个例外就可以驳倒这个断言,而这样的“例外”又实在是太多太可怕了。譬如:
广州花都区的女孩阿俊,被母亲割掉双耳;
复旦大学研究生ZLL,因虐杀几十只猫而轰动一时,但他虐猫的另一面却是爱猫,而这种“我爱你,所以虐待你”的变态心理却源自父亲对他的苛刻和虐待,譬如多次因小事暴打他,还常将其关在家门外过夜;
……
尽管发生这么多父母虐待孩子的案件,仍有许多人认为,“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是成立的。他们不讲逻辑漏洞,而强调说那些案件是特例,一个朋友对我说:“父母不爱孩子的,我估计是千分之一。”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可以上百度的“爸爸吧”、“妈妈吧”、“父亲吧”和“母亲吧”去看一看(方法很简单,打开后,点击“贴吧”,然后单独输入爸爸、妈妈、父亲或母亲就可以进入相关贴吧),就会发现,以爱的名义虐待孩子的父母,或者不屑于借用爱的名义而直接虐待孩子的父母,实在是太多太多,而对父母仿佛有刻骨仇恨的孩子,也一样是太多太多。
我自己收到的信件中,至少有20%的信件谈到了父母对自己的身体虐待或精神虐待,也有部分信件是做父母的意识到了自己对孩子的虐待,但他们控制不住自己,于是写信向我求助。
这是一个必须直面的事实。
现代的临床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一个成年人的关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童年关系模式的再现。假若一个人没有什么理由地残忍虐待甚至杀害其他人,那么可以基本推断,这个人曾被残忍虐待过,譬如虐待小保姆蔡敏敏的珠海女雇主魏娟。从这个角度上看,最终展现在一个成年人身上冷酷的恶毒,可以回溯到他的童年关系,而且多数可以回溯到他与父母的关系。复旦硕士ZLL在虐猫的时候,不过是把父亲对待他的方式转移到他对待猫的方式上而已。
并且,直面这个事实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很多人控制不住自己,或者冷酷地对待自己的配偶和儿女,或者残忍地对待社会上的其他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无法直面自己有一个“坏父亲”或“坏母亲”的事实。我们的社会特别讲孝道,即便父母虐待了自己,我们也要认为父母是对的。但是,这种理性上的接受不能遏制住他情感上的仇恨,但父母是不能恨的,所以他们把这仇恨转嫁到配偶、儿女或其他人身上了。
这种转嫁机制,是很多恶行的基础。经常有人给我写信说,他想杀人,他想伤害别人。假若你和这样的人对话,他们一开始会对你说,那些人如何如何对不起他,但随着聊天的深入,他最终会承认,最对不起他的不是那些人,而是他的父母或其他“至亲至爱”的人。
在我们这样一个特别讲孝道的社会,“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会成为一个巨大的魔咒,让我们宽恕那些虐待甚至杀死孩子的父母,也让我们看不到恶最初是如何孳生的,从而让我们整个社会都不能直面相反的事实。在这一点上,我们需要向欧美国家学习,有一个成熟的社会体系,监控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并剥夺严重不合格的父母的抚养权。
切记:父爱和母爱是伟大的,这是整个人类不断繁衍并传递爱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渠道。但是,这远不是说,一个人有了孩子就自动成了好父母。
真爱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并不断检讨和反省自己对待孩子的具体方式。“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懒惰的逻辑,是父母们为自己开脱的最佳借口,假若你特别迷信这句话,你对待孩子的方式就一定需要检讨。


谎言(二):我爱你,所以你要听我的
这是我们社会最典型的一个爱的谎言,父母们用这个谎言控制孩子,老师们用这个谎言控制学生,男人用这个谎言控制女人,女人也用这个谎言控制男人。
这个谎言是我们的一个集体无意识,它源自我们共同的一个经历:1~3岁时,当孩子蹒跚学步并开始探索世界时,大人们忍不住要替孩子们完成任务。譬如,孩子跌跌撞撞地拿玩具时,大人们递给他;孩子四处爬来爬去时,大人们因担心而制止他;孩子快乐地玩耍并大喊大叫时,大人们警告他们小声一点……
总之,大人们为了安全,为了“爱”孩子,而严重妨碍了孩子探索世界的努力。
并且,等孩子长大后,我们变本加厉地这样做。譬如,帮孩子解决一切难题,替孩子做所有的决定,当孩子拒绝接受时,就以“爱”的名义强迫孩子接受。家长们在这样做,老师们也在这样做。
这样做,是在杀死孩子的生命。
因为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当一个人不断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时,那么不管这些选择是对是错,他的生命都会因为自主选择而丰富多彩,而他的心理能量都会不断增加。只有做过选择,一个人才算活过。假若这个人的一生中都是别人在替他做选择,那么他的生命就没有意义,不管别人给了他多少东西,不管那些选择从理性上看多么“正确”,他都会因此而虚弱无力。
以爱的名义替孩子做选择,这会有极大的迷惑性。父母觉得自己做得对,孩子也不知道该怎么反抗。但是,父母和孩子都会因此而苦恼,父母发现,他们必须一直为孩子操心,而孩子则会经常感到“闷”、“烦”,甚至还会有窒息感,就仿佛有人在掐着自己的脖子一样。
这种窒息感不难理解,因为父母替孩子做所有的决定,就是在从精神上掐死孩子的生命。
并且,这种“掐”看上去是非常善意的,父母这样看,孩子也这样想,社会上也这么以为。理性很容易欺骗人,但情感不会骗人,被“掐”得厉害的孩子常常做出一些极端行为,来表达他们的真实情感。
现在,父母替孩子决定生活、老师替孩子决定学习的情况愈演愈烈,而孩子们的反抗也越来越强,其常见方式是网瘾和叛逆,而极端方式则是自杀和杀人。
广州近两年屡屡发生中学生和大学生自杀,而且没有清晰的自杀原因,看上去完全是莫名其妙,我自己的理解是,他们多数是被这样“掐”死的。
极端情况之下,他们也会直接攻击“掐”他们的人,这是广州董姓大学生弑父的心理原因,也是一些中学生因老人劝诫自己好好学习而情绪失控并暴力袭击老人的原因。
中学生和大学生自杀的新闻这两年越来越多,很多在学校里做咨询的心理老师也说,学生们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而这两年明显严重恶化。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可能是,家长和老师这些大人们替孩子做选择的情况太严重了,孩子们的生命正被严重扼杀。
切记:如果你真爱孩子,请尊重他们独立空间,请放手让他们自主选择,请不要从精神上杀死他们。


谎言(三):我爱你,所以我们不分离
大人常借爱的名义,而强迫孩子和自己粘在一起,这也是亲子关系中常见的谎言。
一个妈妈写信说,儿子上中学后,再也不肯对她说心里话了,她没有办法知道孩子想什么,很焦虑。我回信说,这是青春期的必然特点,孩子必然要刻意与父母保持一定的距离,那样才能保证自己的独立空间,做父母的没必要去做孩子肚子里的蛔虫,孩子想什么都知道。
结果,我收到这个电子邮箱发来的第二封信。原来,这位妈妈不会用电子邮箱,前面那封信是儿子帮她发的。这次是儿子自己写来的,他赞同我的说法,“但是妈妈不愿意接受”。
这就很简单了,和孩子粘在一起不分离,这不是儿子的需要,而是这位妈妈的需要。其实,她大可以承认这一点,对儿子说,“我需要你,所以请你离我近一些,和我说说心里话”,而不必借用“我是为了你好”这种爱的谎言。
父母和孩子粘在一起,通常情况下,都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因为独立成长是源自生命的冲动,除非这个冲动遭到严重破坏,否则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不会乐意整天和父母粘在一起。
父母严重地粘孩子,会造成很多恶果。最常见的是会阻碍孩子向外发展的动力,孩子为了满足父母的需要,而停止了独立成长,甚至都拒绝谈恋爱,因为他们会觉得那是对父母的背叛。
切记:做父母的,应经常问自己一句:“这样做,真的是为了孩子吗?还是为了我自己?”


谎言(四):婆媳关系
这个词语本身就是一个谎言,因为它听上去是婆婆和媳妇的二元关系,却忽视了本质——这是婆婆、媳妇和儿子的三角关系。
并且,这个三角关系的核心是儿子,而不是婆婆和媳妇。从这个角度看,婆媳关系是一个再糟糕不过的词语,因为这给了儿子一个借口,让他从容地说,这是两个女人的事情,他可以做的事情不多。实际上,他才是核心,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果他袖手旁观,那么所谓的婆媳关系是很难处好的。
这个三角关系,看上去是中国传统的大家庭观念所导致的结果。因为大家庭观念,我们习惯上在结婚后,把男方的老人接来一起生活。这样一来,媳妇和儿子的这个新家庭,就和原来的大家庭搅在一起,从而很容易出问题。因为,传统上,媳妇的角色是最不重要的,她是大家庭的“外来者”,一开始必然难以融进大家庭的体系。但是,现在的家庭中,媳妇和儿子差不多是同等重要,她一样要承担经济压力,一样要去外面奔波,而且一样拥有很多的资源,她必然认为,这是她的家,而不是婆婆的家。如果婆婆认为,这是自己的家,并忍不住要在这个家中做主,就势必会起冲突。假若儿子上了1234婆媳关系”这个词语的当,而不积极调解,那么这个家庭很容易支离破碎。
不过,问题的实质还不是大家庭,而是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反过来说是恋子情结。俄狄浦斯情结是奥地利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提出的,但国内心理学界普遍认为,中国人的俄狄浦斯情结更严重。
因为,传统中国家庭是失衡的,亲子关系是核心,夫妻关系是配角。在这种模式下,母子关系几乎必然重于夫妻关系。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妈妈而言,儿子是她最重要的情感寄托,丈夫最多排在第二位。
这样一来,儿子一旦结婚,就意味着做妈妈的将失去自己最重要的情感寄托,这种巨大的丧失恐怕没谁愿接受。不甘之下,婆婆免不了展开一场和儿媳的争夺战。
必须强调的是,婆媳关系成为中国最典型的困扰性话题也有一个前提:公公婆婆和儿子儿媳一起生活。相反,假若是岳父岳母和女儿女婿一起生活,那么婆婆和媳妇之间的麻烦将被岳父和女婿的困扰所取代。
因为,夫妻关系是亲子关系的配角,这一传统不仅造成了妈妈恋子,同样也造成了爸爸恋女。一个女子,因和父亲的关系太紧密,并且和父母一起生活的时间超过和丈夫一起生活的时间,最终令丈夫离她而去。
大家庭并不是问题,假若大家庭尊重小家庭的独立性,并且,公公婆婆彼此相爱,他们的夫妻关系重于亲子关系,那么即便公公婆婆和儿子儿媳住在一起,婆媳关系也不会成为问题,因为婆婆失去的只是自己生命中第二重要的人,那是可以承受的。同样的,岳父岳母假若彼此深爱,那么,他们和女儿女婿住一起也不是问题。
切记:婆媳关系是一个谎言,三角关系才是真相,而作为三角关系核心的儿子,是调解婆媳关系的最佳人选,假若他不想自己的家庭四分五裂,他当付起责任来,积极地去调节母亲和妻子的关系,而不是逃避。
如果你是长辈,则请记住“孩子不该是你的最爱”,配偶才是你最重要的爱人。


谎言(五):嫉妒
婆媳关系是一个烟幕弹,掩盖了真正的问题。同样的,“嫉妒”这个词语也常是一个烟幕弹,掩盖了真正的问题。
所以,嫉妒也是一个爱的谎言。
看上去,嫉妒也是一个三角关系,“我”因为“你”垂青另一个人,而吃起了另一个人的醋。但实际上,嫉妒常是一个借口,目的是为了控制情侣,或者伤害情侣。或者从根本上说,是为了转嫁自己的自卑感。
今年最著名的嫉妒狂是邱兴华,他认为妻子被道观主持熊万成摸了一下,因此杀了10人,后来计划再杀10人,其中包括妻子。
这个系列杀人案,表面上看,起因是嫉妒,邱兴华说,熊万成高大帅气,而他矮小萎缩,妻子当然会喜欢熊万成,并因此没有反抗熊万成的“性骚扰”。
但实质上,嫉妒只是邱兴华的虚晃一枪,其实质是在通过嫉妒转嫁他的超低价值感。邱兴华的妻子说,她丈夫是最近一年多时间才变得特别爱吃醋,经常会无端猜疑她和其他男人有染,有时因此暴打她。也恰是在这一段时间内,邱兴华接二连三地遭遇挫折,最终基本失去了养家糊口的能力。
瑞士女心理学家维雷娜·卡斯特说,嫉妒狂的自我价值太低,他们因此很需要通过嫉妒将这种不好的感受转嫁出去。对他们而言,嫉妒的意思就是:“不是我搞砸了我的生活,而是你把我的生活搞砸的。”并且,因为根本不愿意面对超低的自我价值感,他们甚至都不能承受恋人对自己的直接否认,而非得需要一个三角关系,即:“不是我让你不喜欢,而是另一个人让你不喜欢我。”这样一来,就有了两个人去承受他转嫁而来的自卑感。
在第一个谎言中,我们讲到,将童年与父母的关系中产生的恨转嫁其他关系上,是最常见的恶行。嫉妒也是这个道理,那些常吃妻子醋的男人,你可以在他和母亲的关系上找到答案;那些常吃丈夫醋的女人,你可以在她和父亲的关系上找到答案。
此外,嫉妒狂常强迫情侣断绝一切关系,最终只与他一个人交往。这常是因为他曾被父母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