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须臾-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校园女王”落落首部图文随笔集:须臾 作者:落落


{起点}
有时候会觉得,一根绒毛漂浮的姿态比一只鸟更像是飞行。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些}
在我解释不了的诸多问题里,为什么要写作,为什么会有记录的冲动,它们的意义在哪里。很多时候写作等于贩卖自己的故事、过往、心情想法,也包括隐私。连带回忆中部分的故人,自说自话将他们一同打包出售。
写作这回事。
以这样的说法来形容,会显得有一点点,一点点不知羞耻。
犹如想要推销自己的悲伤、喜悦、困惑、头疼欲裂的某个黎明。渴望它们变得对他人来说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小时候写日记,如果被父母偷看的话几乎会有想死的念头。为什么长大了以后,却愿意并开始乐此不疲地写各种内心深处的秘密给许许多多的陌生人看呢。
我想要分享什么呢。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电梯}
一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楼道的电梯需要检修。发现这点,是注意到轿厢的上方贴着牌子。铭牌上写有“检修单位,哪里哪里哪里”,“检修人员,谁谁谁”,而后是“下次检修日期”的“某年某月某日”。将近大半年之后的未来,越过三个季节的遥远。
但是,完全地,仅仅是某天再次抬头,就发现铭牌已经被人更新。那个先前的“下次检修日期”的某月某日,变成又一个几百天后的时间。而曾以为遥远的某天,原来已经出现。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二十五}
二十五年。即将二十六年。
也只是二十五个“还有好久呢”和“很快就过去”彼此侵蚀抵消后的微薄累计而已。
所幸终于叠加出可计量的厚度。不足两厘米。
取名成一本叫《须臾》的书。
“很快,很快就将过去。”


{雪}
去年冬天下了让人意想不到的雪。
电视从傍晚一直开到凌晨,二十四小时播放的新闻里都是关于雪的情报。渐渐的,关于它的说法被组成另一个词语“雪灾”,电视里银妆素裹的画面,又与美好无关。而从窗户往外眺望,南方的城市露出让人完全陌生的脸。
时空倒错。
有天早上以滑行的方式在小区里移动了几百米。后来和保安及其他住户一起握着大扫帚将主干道上的积雪尽量清除,而草坪上已经是,能踩出数厘米深的脚印的厚度了。
鞋沿在摩擦中发出吱吱声,潮湿的,却宛如干涩的触感。
天空银灰,雪从十米,百米,千米的无法探知的地方落下来。
沿用物质守恒的定理。这场大雪,在过去无数次凝结、融化、蒸发与液化的过程里,也许已经和我们有过多次相见。
五岁时的暴雨和洪水。
十岁时容纳蚱蜢和树叶的泳池。
十九岁时冬雨混合了细密的冰珠,窗台上堆一只弱小的雪人,并且不到两天头部便融化成一枚碗盏。
然后过去六年,它再次聚集在空中,以骇人的气势袭来。
循环,往复。
循环,往复。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致词}(1)
我对十年后的自己毫无概念。假设与构想都无计可施。宛如用头发打成的结,却套不住兔子的尾巴。
只有以未来时的身份,从现在时里去会见那个过去的自己。
相距十年。却近在身边。
回忆拥有万能的柔化的力量,连一辆脏兮兮的公交车都出现朦胧轮廓。早年的破旧公交车,前段和后段由一截折叠的橡胶连接,好像手风琴里拉长缩短的风箱部分。演奏混乱的音乐,如同掌纹。
小学时记忆模糊不清,初中与高中过分地陡然鲜明:冬天早晨半梦半醒地去上学,在路边买的热包子吃完剩下一团温热的绵绵塑料袋塞在裤兜里。
巴士到站后,挤出人群,在过分拥挤的时候得拼命将还留在车厢里的脚掌拔出来。发型和衣着更是顾及不上了。
也无非墨绿或深蓝色校服。头发梳成马尾一把扎,左右对称两枚黑色发夹。
遵循当时的“流行要点”,拉链停在1/3的地方。运动服的肩线整个朝后扯下去,总之不能穿得太过服帖,为了表现得足够随意。唯一能够突出的只有鞋子。黑白色耐克是生日时父母送的礼物。虽然隔了没多久便发觉似乎不是正版货,来源于超市的它异常可疑。
书包有时背在胸前,方便掏东西。回家路上买一副豆腐干或是鸡蛋饼。黄色腻纸包裹着,迅速地渗出油印子。
从父母那里偷拿过钱。
——可以用沉重的,随意的,感慨的,说笑的口吻分别讲出不同效果的事。
偷拿的钱去买向往已久的上衣或裙子。却因为害怕由此暴露而迟迟不敢穿。
有过自行车与巴士轮流替换的上学旅程。初一时总骑母亲用过的旧式女车,偏大尺寸,座垫高高的,刹车和车胎钢圈锈迹班驳。
在自行车也可以成为一种默默攀比的敏锐时节,当年希冀的生日礼物就是一辆崭新的漂亮的女式车。
大约过去一年多心愿实现。我获得了天蓝色的,和那些闪闪发亮的女生骑的相似的新车。
而背景是,早些年前自行车还算不上消耗品,做不到想换就换,所以母亲说,你要好好爱护它。每堂课结束我都会跑上走廊,张望自己的新车是不是还在那个地方。
咧着嘴角上学,心里也许哼一首意气风发的歌。
直到一个月后的早上,推开厨房窗户的母亲惊叫起来,匆匆跑下楼。
前天晚上发生车棚盗窃事件,有多户人家遭殃。盗贼撬了门锁,十几辆车被偷走。大人们纷纷议论他们的手法、作案的时间,而我站在母亲身后看着突然变空的自家车棚,里面只留下了盗贼看不上眼的。刹车和钢圈锈迹班驳。
被母亲推着说不要看了,快去上学要迟到了。
我背上书包,慢慢推出留下的旧车,骑跨上去。久违数月后明明已经不再适应的坐感,又在几分钟后可恨地重新熟悉。几个月里的意气风发过早结束。可恨地,回到原来的世界。
如果终于有什么是能说的——我想,看着十年前的自己——该说的话:
“你看,我都记得。”
天蓝色自行车,银灰色字体在横杠上印着品牌名。当年两百元左右一辆。


{致词}(2)
用了两把锁,自带的一把,以及软皮管一把穿过车轮钢条。
短短一个月里的欢喜和骄傲,结束得比融雪更快速。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出行}
在大阪的风味烧小店里,热情的店长免费送了我几份小吃和啤酒。
干完一大杯时他问我:“一个人离家来这里旅行啊?”
点头说:“是啊,这已经是第六次啦。”
也许有点喝醉了,因为无法解释是怎样统计得出的数字。
一个人旅行。一个人来这里旅行。还是一直以来,离家的次数。
从哪里算起。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hard、tired}
爬一段山路时选错了方向,小有名气的历史村落妻笼和马笼,普通人大多游览完前者后走去后者。我却逆行,从马笼出发往妻笼。后来才发觉,由此,我必须面对将近七公里的盘山上坡路。
距离旅游旺季还遥远,漫漫的山路上走大半个小时也没有遇见他人。竹林与茶花,极偶尔出现的民居紧掩房门。虽然竖着巴士站牌,数字却显示发车频率在一个半小时一次的巴士,比我的双腿更加不可指望。日晒完整,只能一百米一百米地疲倦地走,嗓子要冒烟。总算找到落脚的凳子,坐一坐,不远处是高海拔的雪山,白色冠顶,反射日光后非常刺眼。
后来遇到一位来自欧美的背包客,因为在先前曾经短短碰面,我替她拍了几张照片,于是再次相逢后短短对话几句。用忘得零零落落的英语边冲她比画边说:“这对我来说太难了。”
“那你要返回吗?”
“不知道。但这对我太难了。太累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离家}
比起眼下总是蹲守在家里大门不出二门不入,从前的自己却几乎是以离家出走为拿手。
——尽管用这样沾沾自喜的评价,却是以质而非数的突出见长。
我第二次离家,十八岁时从上海前往了北京,然后这场告别长达两年之久。当时自己一贯在课堂上昏昏欲睡被老师评价成笨学生的大脑,在离家出走的过程中却发挥出处处的智慧闪光,旁门左道地最大限度活跃脑细胞,为了能够在街头平安地经济地合法地流落更久。正值一月底严冬,只要可以落脚,在旧式澡堂的躺椅上睡两夜。整个视线里斑驳的石灰墙,挂在凳子上的无主棉毛裤。
吸进肺里的浓重潮湿的暖气——物质守恒,多年后以结晶的形状渗入土壤。
比起彻底的第二次,在之前还发生过第一次,起因是和父母之间严重的冲突,以极端叛逆的心理,一整夜坐在屋里撕掉和他们的所有合影,然后在墙壁和家具上用油印笔写下大字报一般咒骂的话。换到任何将来时都会认为幼稚的举动,可当时却沉浸在浑身因为愤怒而刺痛般颤抖的激动中,凌晨时分甩了门离开家。
第一次没有真正走远的意思,抗议的成分居多,因而过了一星期便在有所软化的父亲的劝慰下回到家中。打开门的那一刻,心里有胜利者一般轻微的得意,走到自己的屋子,看见之前墙上的字迹已经被擦拭干净的时候。
然而,第二次离家,没有争吵的导火线,晚饭时一家人坐在桌边吃完,看新闻,中间插播广告,随后我回到房间,父母在外看电视,偶尔聊天。
看书,在写字台前涂涂画画,也睡了一觉。短短的一觉,为了在凌晨起来。
凌晨3点50分,先去卫生间拿毛巾沾湿了稍稍擦把脸,带着行李走向大门。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汤谷温泉}
很多年后站在东京繁华的地铁广场里,拿着刚刚在可供上网的咖啡挈茶店里搜索来的十几个电话号码。因为意料外的变故,预定的行程被迫中断,如果不能立刻找到落脚的地点,也许就要露宿街头。最初我在书店里翻阅着各种旅行书刊,希望能够记住里面登记的一两个饭店号码,后来发觉更智慧的方法应该寄托网络。
由帘子遮掩的小单间,键盘和电脑界面都是日语。身边没有笔,向老板借来一支,要找纸,只有之前在书店里发放的一页广告宣传。
密密麻麻记录了十四个号码在上面。
然后换来大把零钱。一百元硬币,把它们堆满在话机上,逐个朝对方拨去号码。
“您好,我想咨询一下住宿问题。”
“一个人的话……”
“就是这个周末,还有空房吗……”
直到有家位于汤谷温泉的旅店老板在那边温和地说“可以入住”。
总是在一场通宵后坐上飞机,半梦半醒间挣扎着吃午餐,面前的液晶小屏幕里播放着电影,却由于时间限制永远无法在飞机降落前看完结局。而转向小小的圆形窗户,身下是一整片海洋。蔚蓝的,圆弧的水面与天空交接。
坐车抵达旅馆,三十出头的老板背着自家的小孩一边引我去往房间,拥有窗下就是溪流的极佳朝向,清澈得几近透明的水。
对岸碧绿的树林送来某种气息。
泡了温泉,室内的与露天的,整个头晕晕乎乎。晚饭时被住在隔壁的一对老夫妇招呼了与他们一起。
睡前躺在地上仰看着灯光。之前的啤酒从毛孔散发,又留下更多在血液里。
我在这里。每天都会用电话卡往家拨去国际长途。而总是唠叨又亲切的母亲每次都能说上十几分钟,离开这几天,家里怎样,她怎样,父亲怎样,宠物怎样,昨天下雨了,今天又放晴,明天应该还是晴天吧。
好在有与她互补的父亲,接过电话后他问:“今天去了哪里,怎么样?累吗?”


{电话}
回到第二次离家。
二〇〇〇年冬天的火车站候车大厅,返乡的人群如同塞满篮子的黄豆,迅速地流向每一片刚刚疏空的地方。
把巨大的行李箱挡在面前,我拨通了家里的号码。
接电话的是母亲。
第二次的彻底的出走。不辞而别将近三星期后,她接起我打去的电话。在小年夜里。
追着一个影子,不停地,不停地跑。
跳上断墙残垣,翻过灌木,只容一人通过的河岸,最后是铁皮的楼梯。踏上去嘎嘎作响,而一步步往前,空间愈加狭窄,光线黯淡。从浅黄到深灰,最后是浓黑。
等到回头时,出口是尽头一个犹如针孔般微弱的亮点。
那就把自己继续埋身于黑暗,赌注下在总有一天以翠绿的形式重新破土而出。
只是在那之前——
她说“喂”。
我回答“是我啊”。
很快的停顿后,她说“是你啊”。
“嗯。”
“你现在在哪?”
“哦……我在北京了。”虽然实际并非如此,但当时这么说了。是为了断绝他们找我回家的念头吗。
母亲则很简单地相信了,她说:“噢。我和你爸爸猜你应该也已经去了北京。”
“嗯。”
“你爸爸现在不在。”
“哦是嘛。”
“明天除夕,他出去买东西了。”
“……哦……”
“那我让他回来后打给你。”
“哦,好。”
非常平静的,没有哭喊、争执和沉默的电话,被淹没在人群密度最高的候车大厅里。
坐在对面座椅上的一家三口分着一袋面包。也有人把报纸盖在头上睡觉。
挂了电话,用脚尖踢着地面上的瓜子壳,把它们聚拢到一起。


{门}
屏住呼吸后,脚步也放到最轻。
但你知道走在木头地板上,总会发出无法控制的偶尔的嘎吱声。以及自己的骨头与骨头,它们相互蹭压的声响。
离家时的凌晨4点,屏住呼吸地开门。
当时家里安装着厚重的安全铁门。带有两个锁。时间久了,偶尔故障甚至会失灵,在门的这边或那边满头大汗地转着钥匙或锁纽,直到父亲带着神奇的缝纫机机油赶来解决问题。
他们睡在几米外的卧室里。
所以寂静的夜晚,要把两副锁,在最小的动静里打开。
用心跳擂出胸腔的力气屏住呼吸。
第一把锁钮,小心地回转它。
“咯哒”。“咯哒”。“咯哒”。不可避免。
第二把锁体积上也略大。是要将把手整个按到下面的开关。
一定会发出不小的声音。
满脸通红。身在一片燥热的黑暗中。
终于在咔嚓声后两副锁全都改变了位置。整扇铁门随之小小震动着朝外松开一隙。
我的整个身体都在紧张中凝固。无法动作,只能僵硬地站在原地。
如果身后响起询问:“你在干嘛?”
如果响起这个声音。
如果被发现。
如果往后的一切都不会发生。
假设总是最没有意义的怜惜。
关门是与开门时同样巨大的工程。不得不又一次屏息凝神地,手按在门沿上,极轻极轻,非常轻地将它推回原位。用每根高度紧绷的神经去放大锁孔契合时发出的声响。
——啪。
从门的这边走到门的那边,花了十分钟。额头满是细汗。楼道里的黑暗失去刚才的裂口,一瞬恢复完整。我以轻微的夜盲症站在原地,无论睁眼闭眼,眼前却几乎没有差别,分辨不出什么东西。
比害怕的心更加沉重。
摸索出了楼道,冬天时节,4点时屋外没有人影。橘黄色的路灯稀稀落落。
终究。朝前走吧。
“——总会有一天,以翠绿的形式,钻出地面。”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联系}
不到一小时后响起了手机铃声。接通后传来父亲的声音:
“……喂?!”
其实在那之前我知道,父母在辗转找寻我。甚至用当时他并不熟练的技能,父亲通过网络给可能与我相识的网友写信。因为随后有好心的朋友将这封邮件转发过来。那时我坐在网吧,以数天没有洗澡的样子面对电脑屏幕。离家一个月,在网上联系日后的栖身之处,也是那时预备前往北京。忙碌的新鲜的,并且有些大胆的事,当时占据大部分情绪的是兴奋。随后收到了朋友转发来的父亲的信。
当然,直到今天还能记得信上写了什么,只是,希望可以忘记,希望把这样的信忘记,这样的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