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墓碑-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纪实-第1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三、国外人口学家的研究结果
国外学者对中国大饥荒引起的人口减少作了很多研究,提出了种种不同的数字。艾德尔认为1960年-1961年非正常死亡2300万,莫舍估计1960年非正常死亡人数在1100万至3000万之间。希尔估计1958-1962年非正常死亡人数为3000万,同时有3300万婴儿没有出生或延迟出生。科尔认为1958-1963年的非正常死亡人数为2700万。杰勒德·卡罗特认为,1958-1963年有2700万人过量死亡,有2900万婴儿没有出生,他后来在另一篇论文中重新估算,认为在1960年,死亡人口为4090万。 
国外学者在研究这个时期非正常死亡人数时,首先用人口学的方法,对《中国统计年鉴》上的人口数据进行修正。
《中国统计年鉴》上公布的各年底人口总数、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户籍管理部门统计的,具体说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三局(治安局)四处(户政处)提供的。户政处有关人口的数字是省公安厅和县公安局逐级报上来的。据当年在公安部户政处工作的张庆五和王维志向本书作者介绍,中国的人口数据最基层是由生产队的会计或文书上报的,他们不专门从事这项工作,上报的数字就不太准确。当时生产队人口报表上有总人口,出生数,死亡数,迁出、迁入数。总人口是按粮、油、布的供应人口统计的,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基本是回顾的:生产队干部在一起回忆一下:今年死了几个人,生了几个孩子。所以,按粮、油、布的供应人口统计的总人口数相对准确一些,但死人过多的年份总人口有多报的情况。死亡率和出生率是根据上述三个数字计算出来的。考虑人口调出和调入以后,总人口增加数(当年底人口总数减去上年底人口总数)和自然人口增加数(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应当是相等的。但是,各省报上来的这两个数字汇总后却有不小的差别。见表234。
表224  人口统计数字中不应有的差别(万人)
年 份 总人口增加数(1) 自然增长人数(2) (2)-(1)理论上应为0
1953 1314 1337 +23
1954 1470 1466 +4
1955 1199 1233 +34
1956 1363 1270 93
1957 1825 1479 346
1958 1341 1124 217
1959 1213 677 536
1960 1000 304 +696
1961 348 249 +579
1962 1436 1794 +358
1963 1877 2270 +393
1964 1327 1927 +600
1965 2039 2026 13
资料来源:王维志手稿:《关于解放后我国总人口增加同自然增长人数差数的情况》,1881年3月7日
《中国统计年鉴》上出入最大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主要原因是出生和死亡人数漏报。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出生人口漏报较多。在生活物资按人头定量供应的年代,出生人口漏报不多,但死亡漏报很多。对家庭和生产队来说,这个人死了,如果销了户口,一切生活物资供应就停止了。如果死亡不报,其它人还可以享用这份资源。死亡不报还有政治原因。死亡过多,对地方官员来说,影响他的仕途。对中央政府来说,死亡人数过多,有损其政治形象。王维志说,基层人口数字报到县里、省里以后,上面看到死亡人数太多,就问:“你的数准不准?再核一核!”经过这种暗示,把数字改到上级满意时为止。在1958到1962年间,死亡普遍少报,而出生少报的情况较少。这就造成自然增长人口(出生人口减去死亡人口)高于总人口(是按分配生活资源统计的,相对准确一些)的增长。
鉴于中国的人口统计数据的不准确,人口学家则采用人口学的方法来修正。
相对于年度人口数据(即户籍数)而言,人口普查数据要准确得多。中国1953年和1964年进行了两次人口普查。1953年的人口普查项目较少,主要调查年龄、姓别、民族等基本特征。1964年的人口普查在1953年普查的基础上增加了三个项目,成为九项。1982年进行了第三次人口普查,这次普查比前两次规模更大,普查项目更多。除了原有的人口数、性别、年龄等项目外,还新增了普查前一年内的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等。
在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之后,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1983年公布了千分之一生育率抽样调查结果。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对大约100万人口中的约30万名15至67岁的妇女进行了抽样调查,即对1940年以来的41年的婚姻和生育史的回顾性调查。这一调查是由计划生育人员挨家挨户进行访问。可靠性较高。
有了几次人口普查和生育率调查数据,人口学家们就采用人口学的方法,对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行修正。
美国普查局中国科科长班尼斯特(J。Bannister,她自己起了一个中国名字:班久蒂)是一位国际著名的人口学家。据李成瑞和她接触时的印象,这位学者没有政治偏见,对中国比较友好。她也用千分之一生育率调查的数据,重新对出生率进行估计。并用人口普查数据重估死亡率。她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中国人口出生率及死亡率的总趋势。她的人口死亡率和出生率对估计中国三年大饥荒期间的人口变动提供了基础数据。
美国人口与人口学委员会主席、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安斯利·科尔(Ansley Coale)对中国人口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从1952年到1982年中国人口的急剧变化》(《Rapid population Change in China ,19521982》)一书上。他依据我国计生委的千分之一生育率抽样调查资料和三次人口普查资料,重估历年出生率。再根据他推算出来的历年出生人数,减去实际存活人口,重新估计了死亡率。
法国国立人口研究所所长卡洛(G。Calot)(又译杰。卡罗特)也用他自己的办法重新修订了中国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现将几位人口学家对中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修订结果列如表235。
表225   几位人口学家对中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修订结果
年份 出生率(‰)  死亡率(‰)
班尼斯特数 科尔数 卡洛数 班尼斯特数 科尔数 卡洛数
1954 43。44 44。4 41。91 24。20 29。1 19。96
1955 43。04 41。3 41。37 22。33 22。4 22。31
1956 39。89 40。02 38。28 20。11 20。8 16。85
1957 43。25 41。1 41。45 18。12 19。0 13。24
1958 37。76 37。7 36。22 20。65 20。4 15。98
1959 28。53 28。3 27。24 22。06 23。3 19。20
1960 26。76 25。2 25。65 44。60 38。8 40。76
1961 22。43 22。3 21。70 23。01 20。5 27。03
1962 41。02 40。9 39。79 14。02 13。7 18。28
1963 49。79 47。3 48。69 13。81 13。0 21。22
1964 40。29 40。7 39。82 12。45 13。5 20。82
1965 38。98 39。7 38。77 11。61 11。1 10。26
1966 39。83 38。3 39。52 11。12 10。4 12。27
资料来源:李成瑞:《“大跃进”引起的人口变动》,载《中共党史研究》1997年第2期; Ansley J 。Coale:《Rapid Population Change in China,19521982》,NATIONAL ACADEMYPRESS Washington,D。C 1984
有了以上各位人口学家修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有了各年的平均人口数,就可以算出三年大饥荒期间的非正常死亡人口和少出生人口。计算办法是,用1955-1957年的三年平均数作为起始点,用1964-1966三年平均数为另一点。如果不发生三年大饥荒,出生率和死亡率是连续的。即1959-1961年的正常死亡率和正常出生率在这两个点的连线上。为简单起见,取这两个点的平均数为正常死亡率和正常出生率。
用班久蒂的数据计算:正常死亡率为:
{(22。33+20。11+18。12)/3+(12。45+11。61+11。12)/3}‰/215。96‰
正常出生率为:
{(43。04+39。89+43。25)/3+(40。29+38。98+39。83)/3}‰/2=40。88‰
用班久蒂提供的各年度死亡率减去正常死亡率,就是各年度的非正常死亡率。非正常死亡率乘以各年的平均人口(用班久蒂修正后的总人口数字,见下表),即各年的非正常死亡人口。1958年为300。1万人,1959年为386。8万人,1960年为1833。5万人,1961年为456。7万人。1958-1961年非正常死亡人口为2887。1万人。
同样办法,计算出各年少出生人口:1958年199。7万,1959年为803。4万,1960年为921。33万,1961年为1195。1万。四年共少出生人口总数为3119。5万人。
用班久蒂修订的数据计算,大饥荒期间中国人口减少总数为(2987。1+3119。5)万人,即6106。6万人。
表226  班久蒂对中国总人口和增长率的修正
年份 修正后的平均人口(百万) 修正后的总人口(百万) 修正后的自然增长率(‰)
1955 606。5 20。7
1956 619。1 19。8
1957 633。2 25。1
1958 638。85 646。7 17。1
1959 650。5 654。3 6。5
1960 652。5 650。7 -17。8
1961 647。75 644。8 -0。6
1962 653。3 27
1963 674。2 35。9
1964 696。1 27。8
1965 715。5 27。4
资料来源:彭尼。凯恩:《1959-1961中国大饥荒》,郑文鑫、毕建康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04页
用同样的办法,根据科尔修订后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计算出正常死亡率为16。2‰,正常出生率为40。2‰。即:
正常死亡率:
{(22。4+20。8+19。0)/3+(13。。5+11。1+10。4)/3}‰/2=16。2‰
正常出生率:
{(41。3+40。2+41。1)/3+(40。7+39。7+38。3)/3}‰/2=40。2‰
用科尔修订后出出率和死亡率,计算出他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可求出科尔修订的总人口数(以1954年底总人口60266万为基数)。
表227   科尔修订的人口数
年份 修正后的自然增长率(‰) 修正后的总人口(万) 修正后的年平均人口(万)
1955 18。90 61405
1956 19。22 62585
1957  22。10 63868
1958 17。30 65075 64522
1959  5。00 65400 65238
1960 13。60 64510 64855
1961  1。80 64626 64568
1962 27。20 66384 65505
1963 34。30 68661
有了各年的平均人口,有了正常死亡率和正常出生率,就可以计算出这几年的非正常死亡人口和应出生而没有出生的人口。
1958年:64522×(20。4-16。2)=271万人;同样可以算出1959年为463万人;1960年为1468万人,1961年为278万人。三年非正常死亡人数为2481万人。
少出生人口:1958年:64522×(40。2-37。7)=161。3万人,同样可以算出1959年为776。3万人,1960年为974。9万人,1961年为1155。8万人。四年少出生人口为3068。3万人。
用科尔修订的数据计算,大饥荒对中国人口总影响为非正常死亡和少出生相加,即5549。3万人。
用卡洛修订后出出率和死亡率,计算出他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可求出卡洛修订的总人口数(以1954年底总人口60266万为基数)。
表228  卡洛修订的人口数
年份 修正后的自然增长率(‰) 修正后的总人口(万) 修正后的年平均人口(万)
1955 19。06 61415
1956 21。43 62731
1957 28。21 64500
1958 20。04 65806 65153
1959 8。04 66335 66070
1960 15。11 653430 65838
1961 5。33 64994 65167
1962 21。51 66392 65693
1963 24。77 68037
依据表238中列出的卡洛提供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用1954年总人口为基数,用卡洛的自然增长率,计算出卡洛的年平均人口,计算的结果是,正常死亡率为15。96‰,正常出生率为39。87‰。1958-1962年五年非正常死亡人口为2850。9万(1958年为130。3万,1959年214。0万,1960年1632。8万,1961年721。4万,1962年为152。4万)。四年少出生人口3197。85万(1958年为237。8万,1959年834。5万,1960年936。2万,1961年1184。1万,1962年为5。25万)。
用卡洛修订的数据计算,大饥荒对中国人口的总影响为上述两项加,即6048。8万人。
现将依据三位国外学者的的修订数据计算的结果列下表。
表229  根据三位外国学者的数据计算出的三年人口变动(万人)
年代 班久蒂 科尔 卡洛
非正常死亡人口数 1958 300。1 271。0 130。3
1959 396。8 463。2 214。0
1960 1833。5 1468。9 1632。8
1961 456。7 277。6。9 721。4
1962 152。4
总计 2987。1 2481 2850。9
少出生人口人口总减少 1958 199。7 161。3 237。8
1959 803。4 776。3 834。5
1960 921。3 974。9 936。2
1961 1195。1 1155。8 1184。1
1962 5。25
总计 3119。5 3068。3 3197。9
6106。6 5549。3 6048。8
四、中国学者的研究结果
蒋正华的研究
蒋正华研究的结论是,在三年大荒期间,非正常死亡人数为1700万人。由于蒋正华的这个结论已被国内主流意见接纳,所以,我作一详细介绍。
蒋正华的研究是在李成瑞的推动下进行的。李成瑞是一位资深的革命干部,是副部级高官,直到晚年还保持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1956年后任国务院副总理、财政部长李先念秘书多年,后任国家统计局局长。他在统计局长任期内,主持了1982年的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因此对人口问题有相当深的研究。1985年6月,李成瑞赴意大利佛罗伦萨参加国际人口科学研究会的第二十届大会。在这次会上,他结识了科尔、班久蒂和卡洛等国际著名学者,同他们交谈中产生了研究中国大饥荒期间人口死亡率和出生率的愿望。回来以后,他向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陈慕华提议,将这个问题列入了国家研究课题。经过多方“招贤”,最后由西安交通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蒋正华接受了任务。
蒋正华,1937年10月生,1958年毕业于西安交大电机系,1958-1980年在该校自动控制系任教,1980-1982年在印度孟买国际人口研究院读研究生,回国后在西安交大系统工程研究所任讲师。1984年在西安交大建立人口研究所。这个研究所成立一年多,就接受了李成瑞的这个课题。蒋正华和他的助手李南的研究的结论是,三年大饥荒时期中国的非正常死亡人数为1700万人,远远低于国外学者的估计。蒋正华的研究成果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后,得到了认可。
李成瑞在他的《“大跃进”引起的人口变动》一文中认为,和国外学者比起来,蒋正华的研究“科学性更高一些”。他接受我的采访时,也一再推荐蒋正华的研究。
由于此时的蒋正华已经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算是国家领导人,找他采访很困难。于是,我找到了蒋正华就这个问题发有的所有文章。但是,我看到了他提供了三组完全不同的死亡率和出生率的数字(后来我向李成瑞提起此事,李似乎不知道这个情况)。一是蒋正华、李南:《中国人口动态参数的校正》,载《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的数据。(以蒋正华和李南的名义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提供的论文《中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校正》、用西安交通大学讲义专用纸手抄稿复印件,也是这组数据。)二是在《中国人口年鉴,1987》 上以《中国人口动态估计的方法与结果》为题的文章中的数据。 三是袁永熙主篇的《中国人口。总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第617页上的数据,李成瑞对我说,这部分内容是他和蒋正华二人合写的,数字是蒋正华的。现列出三组数字列表如下:
表2210  蒋正华提出的三组不同的中国人口数据(‰)
 年代  《中国人口·总论》数 《中国人口年鉴,1987》数  《西安交大学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