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步。
去美国之前,我只学过半年英语,因此,语言 障碍成为我面临的最大难关。刚开始,同学和老师 说的话,我几乎一句也听不懂,那种感觉非常痛苦, 那“催眠”一般的语速,总让我在课堂上打起瞌睡, 有时候,听到同学们因为老师的一句笑话笑得前仰 后合,我才从梦中惊醒,但还是摸不着头脑。天书 一般的英文,开始让我有些望而却步,后来,我干
脆带几本中文的武侠小说到课上去读,因为觉得怎 么听也听不懂,还不如看小说。美国的教育颇为宽 松,修女老师看到了,多半不会当面指责你,而是 听之任之。
其实,我心里是暗暗憋了一股劲的。那么聪明 的我,不应该被语言绊倒啊于是,我找了一大本英

文单词来背,经常背到半夜,不会的就一次次地翻
厚厚的中英对照字典。不过,没多久,我就发现这 并不是学英文的最好方法,因为,即使当时记住了 一个单词,但是使用率不高的话,就会完全忘记。 我终于悟到了,在没有语境的情况下,背单词是没
用的。
后来,我还是下定决心用多交流的方式来学习 英文。下了课,我不再胆怯,站在同学中间听他们 说话。如果 5 个词当中有 4 个听懂了,只有一个听 不懂,我也会赶紧问,同学们会再用英文解释一遍 给我听。回家以后,我会默默回忆我听不懂的单词, 然后记下来。而上课的时候,遇到听不懂的,我也 勇敢举手问老师,“Sorry,I didn’t follow.Can you say again what you mean?(对不起,我没跟上, 可以再说一遍你的意思吗?)”
在到橡树岭圣玛丽学校的第一年,修女老师们 也对我十分照顾。校长玛丽·大卫修女(Sister Mary David)甚至牺牲自己的午饭时间帮我一对一地补习 英文,她复印了小学一年级的课文,每天拿来给我

念。我还清晰地记得,她教我的第一篇课文是:
I have  a  dog  named  Spot( 我有一 条叫小 花的
狗)
See  Spot  walk( 看小花走) See  Spot  run( 看小花跑)
从这样简单的课文起步,我们坚持了一年。在
这一年里,我的英文水平迅速提高。学校里所有的 老师还允许我享受“开卷考试”的特殊待遇,她们 让我把试卷带回家,并且告诉我,
“题目里不认识的单词,你就查字典吧,但是 你不能看书找答案噢。”
我每次回到家都严格按照老师说的做,题目里 不认识的单词就去查字典,但是从来没有去翻书找 过答案。因为,我觉得这是老师给我的最大信任, 我不能辜负这份信任。
通过种种渠道的学习,我的英文终于逐渐接近 同龄人的水平了。一年以后,我完全可以听瞳老师

讲的话了,英文会话也没有问题了。我想,这和我
年龄小,容易接受新的语言不无关系,但也和我大 胆地使用,不怕出丑有关。后来我也发现,那些 l2 岁以前到美国的孩子,往往都能学会没有口音的英
语。
 到了暑假,我和妈妈经常去三姐在亚特兰大的 家里玩,而她
们也经常给我 布置很多背单 词的功课。到 了初中三年级, 也就是到美国 两年之后,我 写的作文《漠
视——新世纪 美国最大的敌 人》居然获得 了田纳西州的 前十名。这对
于我的英文水平,无疑是一个莫大的肯定。
州际作文比赛都是订一个笼统的题目,然后让 写作者在这个范围内写一篇文章。当时美国即将进 入建国以来的第三个世纪,因此,当年州际作文比 赛的题目是——《美国第三世纪最大的挑战》,当时, 很多参赛者将挑战定义为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等。 而我另辟蹊径,将挑战定义在了精神层面,那就是
——漠视。
我在文章里写道:
 美国的成 功是来 自美国人 对自由 和快乐 的追 寻。但是 ,随着 越战和其 他社会 问题的 出现, 许多 美国人不 再通过 参与来实 现价值 观,他们不 再积极 、 漠视精神 、放弃 理想。他 们失去 了那种 让美国 伟大 的积极精 神。许 多美国人 越来越 冷漠, 抽烟酗 酒、 吸食毒品 ,没 有目标 。人们 在心理 上什么 都不在 乎。 以前,人 们说美 国人只关 心自己 ,现在 ,美国 人甚 至连自己 也不再 关心,这 是最大 的问题 。这种 价值 观的潜移 默化的 变化,会 使得人 类一切 进步的 因素
 
得以减弱 ,甚至 倒退。因 此,当 今美国 社会面 临的
最大的挑 战,不 是别的, 而是我 们如何 改变人 与人 之间的漠 视。
作文比赛的名次一公布,整个学校就轰动了 人们不敢相信,这个中国台湾的男孩,来美国不过 两年,居然就在英文方面取得了这样的成绩。
但是,这并非故事的结尾。州作文比赛的传统 是评选出前十名优胜者,这十名优胜者还要通过一 轮答辩决出第一名,谁的问题回答得好,谁就能取 得最终的胜利。
当时,答辩在距橡树岭四个小时车程的另一个 小镇举行。那个周末,嫂嫂驱车几百公里把我送到 了答辩地点。在答辩的过程中,戴着厚厚眼镜的女 老师温和地问我,“如果你认为美国人当中缺乏热情, 存在漠 视的情 况, 那么 你如何 看待 拉尔夫· 纳德 (Ralph Nader)的观点呢?”
“What?Who is Ralph Nader?(什么?谁是拉尔
夫·纳德?)”我被这个问题问得措手不及,脑子一
片空白。我眼神里流露出的惊讶被老师捕捉到了,
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失去了得到州际作文比赛 第一名的机会。
回到橡树岭,我对这个让我与“第一”失之交 臂的神秘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赶紧去学校的图 书馆寻找答案。我得知,纳德是一个著名的消费者 权益保护倡导者,促成了一系列法案的产生。他一 生都在与人们的漠视作斗争,他的行为与抗议漠视 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件事情给了我很深刻的启示,尽管纳德在美 国算不上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但是,他确实和我的 作文有着紧密的联系。我终于理解了,对于一种语 言文化的掌握,远远不只是会说当地的语言,了解 当地的风俗,更要对这种文化的历史和这个国家的 制度有深刻的了解。另外,在写作方面,不仅仅要 靠犀利的观点、华丽的语言,还需要充足的论据, 而这都需要倾注大量的心血和多年的积累。
有了这次印象深刻的答辩,在学习语言的时候, 我也更加关注新闻事件背后的意义,我知道,只有

多读书,多查阅资料,多了解历史,才能真正深入
一种文化的内核。我徜徉在语言的汪洋大海里,乐
此不疲。
在努力攻克英文的同时,我也没有忘记对中文 的持续学习。妈妈每年来陪我住 6 个月,这期间, 我们自然是用汉语交流,另外 6 个月,她要求我每 星期给她写一封家信,而且必须用中文写,这样我 就不会忘记中文。而妈妈每次在给我回信的同时, 都会把我的信寄回来,她会认真地修改,标出错别 字和用词不当的地方,就跟批改作文一样。我几乎 每天都在用中文写作,这样的习惯,让我没有像很 多小留学生一样,习惯了新的语言,却渐渐丢掉了 自己的母语。
我没有忘记中文,还要归功于大哥大嫂家成套 的金庸小说和琼瑶小说,那个时候,中文小说是我 放松神经的一种方式,在哥哥嫂嫂家里住了 6 年, 我居然把金庸和琼瑶的每一本书都读了,金庸的小 说还读了整整 5 遍。
当时回台湾度暑假,我从来都不好意思主动说
我读过全套的琼瑶小说,倒是经常跟外甥们比赛谁
读金庸小说读得多,人物记得牢。他们后来都不和 我比了,因为比不过我,就算某个人不自量力非要 同我较量,也总是被人拉住好心地劝阻:“别,他真 的谁都知道”
东西 方 教育 的 差异
圣玛丽学校将近两年的生活可谓波澜不惊,但 也有一些小插曲。
由于橡树岭有著名的原子弹实验室,也有大片 大片的农田,因此,圣玛丽学校既有科学家的孩子, 也有朴实无华的农民的孩子。
20 世纪 70 年代的美国,很多人对中国谈不上 什么了解。在橡树岭这样的小镇上,人们对中国的 了解更是片面,他们甚至常会把 Taiwan(台湾)和 Thailand(泰国)弄错。因此,长着一幅中国人面孔 的我,在美国人眼里,还是非常稀奇的。偶尔有知

道中国的人,也在美国一片“反华”的氛围中,对
中国充满了敌意和误解。
有一天,我和同学们正在上体育课,忽然有一 名原子弹专家的孩子跳出来,指着我的鼻子说,“你 是中国人,中国人都不好,中国人很落后的,是东
亚病夫”我的脸涨得通红,周围也聚集了很多同学, 这时,一个农民的孩子站了出来,挡在了我的面前,
“你怎么能这样说开复,你凭什么这样说?”两个人 居然在大家面前扭打了起来。
当时,李小龙的电影红遍世界,中国功夫在美 国也十分有名,情急之下,我对那个骂人的男孩大 叫,“你别打了,我会中国功夫”这时老师也匆匆赶来,而那个 男孩,从地上爬起来,跑掉了。
我站在原地,久久没有离去。这是我第一次感 受到,一些美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的。我下定决心, 无论哪一个方面,我都要做到最好,永远也不要别 人再看不起中国。
在学校里,我感受到的是完全美国化的教育,
这里的教育宽松、自由,充满了鼓励和赞扬,和台
湾式教育的死板、压抑相比,这里显然让我觉得学 习更为轻松、快乐。
在台湾,我们要在课堂上将双手背后坐得笔直, 要在操场里听没有意义的校领导训话,每天早上醒 来,我们想到的是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以及严 格的考试。另外我们每天几乎都要背书,它在让人 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 抑与束缚。
到了美国,老师不再要求我们背书了,而是尽 量要求我们去理解。对于每个人不同的特点,老师 都有针对性地鼓励。
当时这种方式对于年幼的我,只是感性地觉得 特别好,没有压力。但是我在成年以后回忆起来, 便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东西方教育的差异。
在美国,每个人的分数只有一个大概 的 ABCD 的评判。一般来说 l00 分会得到 A+,95 分到 99 分 为 A,依此类推。一般的孩子在拿到成绩单的时候, 只知道自己的分数,不知道别人的分数。或许有时

候会知道,自己大概在全班排在什么位置,但并不
知道你周围的同学,处于什么位置。
在中国,排名次这种给人贴标签、分类别,给 成功评等级、定指标的做法几乎根深蒂固。从幼儿 园开始,老师们就习惯于将孩子简单地划分为“好 学生”和“差学生”两种类型,就好像他们分别是 从两个不同的模子里倒出来的一样。美国教育界的 思维方式恰恰与此相反,他们在建立学生自信、自 尊的过程中,对考试、排名不那么看重,而是看重 个人的特点。
我第一次感受到最大的鼓励,是在一次数学课 上,那是我刚到圣玛丽学校的时候。那时候,我的 英文还不是特别好,很多东西还听不太懂。有一天, 数学老师出了道“1/7?”的题目,然后用期待的 眼神看着大家,希望有人举手回答。别的不会,但 是这类问题可是我的强项,类似的题目,我在台湾 的小学早已背得滚瓜烂熟。我马上举手,大声回答: “0.142 857!”这个时候,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都 睁大了眼睛,觉得这个孩子简直是“天才”

对于我来说,虽然心里知道那道题是我背出来
的,但是当周围所有的人都认为我是天才的时候, 我也不知不觉地认为自己真的很聪明。这种“天才 论”让我觉得,我的数学不但在台湾能学得好,在 美国也学得好。在老师同学们的鼓励中,我越来越 爱数学,成绩也越来越好。到了今天,我当然知道 自己不是天才,但是我明白,正是在这种鼓励声中, 一个孩子的兴趣,才能得到最大的激发。
写到这里,还是想谈一下美国的教育制度。曾 经有个记者写自己的儿子进美国学校的感受,“10 岁的孩子被送进了美国学校,上英文课,老师布置 的作业是写论文,题目居然大得冲天——《我怎么 看人类文化》;上历史课,老师让孩子扮演总统顾问, 给国家决策当高参;在中学的物理课上,作业竟然 是一个市政研究项目——城市照明系统的布局;而 道德教育,居然是从让孩子们爱护小动物开始。”
没有统一的教科书,没有统一的考试,没有对 学生三六九等的分类排位。这就是呈现在一个中国 记者眼前的美国教育。

的确,在橡树岭读中学的最大感受就是,学校
的功课十分轻松,每天的家庭作业很少,但是每天 都有很多稀奇古怪的项目。比如当时,历史课教到 美国印第安人的时候,不是用课本告诉你发生了什 么,而是让一个团队写一个话剧,或者是基于移民 者和印第安人的辩论。
美国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是在这些稀奇 古怪的题目中得到锻炼的。这样的教育的差别就是: (1)从不同的观点看问题,没有正确答案;(2)经过 参与和实践真正理解;(3)团队合作,避免零和思维。
在圣玛丽念完七、八年级,我又在杰斐逊中学 度过了一年,之后,我进入了橡树岭高中。初中这
三年里,我经历了攻克英文、适应美国文化的过程。
橡树 岭 高中
1977 年,我完成初中学业,进人了橡树岭高中。 高中的校园,风景非常美丽,也非常大。

在这里,我的数学成绩继续受到老师的关注,
并获得了突破性的进步。我遇到了我一生的恩师贝 尼塔·艾伯特(Benita Albert),她是我高中时期的 数学老师,为人非常和善。她看到我的数学成绩不 错,就开始单独辅导我,我上高一,她就教我高二 的数学课,还把数学竞赛的题目拿给我做,如果我 不懂,她就非常耐心地指导我。
艾伯特老师还在附近的田纳西大学当兼职教授, 也是教数学。有一天,她问我,“要不要到大学里旁
听我的课?那里数学课的程度可能适合你,会对你非 常有帮助。”
那所大学离橡树岭高中有一段距离,我又没有 车。艾伯特老师看出了我的难处,她主动说,“如果 你没有车的话,我上课之前可以到你家去接你,这 样你就不用发愁了”
我简直不敢相信世界上竟有这么好的老师这 么做,对艾伯特老师来说,不会增加任何收入,但 我知道她和其他很多美国老师一样,并没有仅仅把 教师当做一个糊口的职业,而是当做一项事业。她

(他)们唯一想做的就是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艾伯特
老师风雨无阻地接送了我一年,而我的数学功底也 在这一年时间里突飞猛进。在高二那年的田纳西州 数学比赛中,我获得了第一名。这个成绩对我来说, 又是一个莫大的鼓励。
在橡树岭高中里,还能感受到鲜明的美国教育 风格。在这里,不是每个学生上同样的课程,而是 学生可以选择,比如音乐、历史、文学等等。即便 是历史,你也可以选择上欧洲历史还是亚洲历史, 而老师也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天赋。在美国上学, 你可以鲜明地感觉到,美国学生只在乎“自己喜欢 的”,而对于自己不喜欢的必修课,则不会特别上心。 因此他们的分数差别会特别大。而老师,也会针对 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成年以后,我才发现这种教育的真谛。美国的 教育和学习方法所注重的准则是:自由、独立、自 主学习、重视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