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地枪王张绣-第1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二天一早,马超便领着张绣和胡车儿到得杨阜的屋前。马超上前就去敲门,未几,一名童子将门打开,见到马超就大喝道:“怎么是你这蛮子,两年前将先生家中物什都打烂了,如今还敢再来?”说完就要关门。

马超也是郁闷,本来想出了天水城应该没有人能认出他,就没有化妆,恢复他锦马超的英俊形象,怎知道他却没有料到杨阜家中的童子对他印象深刻,一开门就认出了他。见到童子想关门,马超自然不让。

张绣见得前面在推让,立即上前对那童子行了一礼说道:“在下张绣,请问这位小兄弟,杨先生可在家中?”

童子见到张绣身穿儒服举止有礼,说话也文质彬彬,也不敢怠慢。对着马超哼了一声,而后向着张绣回了一礼,说道:“这位先生有礼了,正巧今日我家先生不在家中,却是屡先生白走一趟。”

张绣听得,笑道:“既然如此,不知杨先生何时归来。”

童子答道:“先生只是去天水城会友,算上时日也就这两天回来。”

张绣听得,心中苦笑,自己从天水来冀县寻杨阜,而杨阜倒是去了天水。想到这里,张绣点了点头,说道:“既然如此,在下明日再来,不过还请小兄弟代为说一声,张绣曾经来访。”

童子听得,露出白亮的牙齿,笑道:“放心,你这名好记,我已经记下了。”

张绣说道:“如此就有劳小兄弟了。”

就在张绣准备和马超、胡车儿两人离开的时候,屋内传来一把洪亮的声音,说道:“童子,何时喧哗?”

张绣听得,立即回头,见到一名满身汉水的壮汉从里面走了出来。见到张绣身穿儒服,文质彬彬,便开口问道:“这位先生可是来寻我表弟?”

张绣听得,问了句:“请问令兄可是杨义山?”

这名壮汉点头道:“正是。在下姜叙,草字伯奕。由于表弟外出访友,特让叙来帮忙照料其家,也好管束一下这些童子。”

张绣听完,恍然大悟,同时心中暗道:“原来他就是姜叙。”口中却是说道:“原来是姜兄,在下张绣,字伯渊。”

姜叙听得,眼神呆了一呆,口中喃喃说道:“张绣张伯渊……”忽然见到张绣旁边已经回过身来的马超,失声道:“孟起兄?”刚说完,姜叙脑海灵光一闪,立即对张绣行礼道:“草民姜叙,见过骠骑大将军,先前不知大将军亲临,失礼之处请大将军勿怪。”

张绣没有料到姜叙这么快就知道自己身份,苦笑一声,说道:“无妨,姜兄弟不必多礼。”

姜叙答道:“不敢当,大将军唤草民表字即可。”

张绣点了点头,旁边马超这时说道:“伯奕,你可是见到超才知道主公身份的?”

姜叙点了点头,说道:“两年未见,孟起别来无恙乎?”

马超答道:“超现在乃是主公手下大将,统数万大军,自然好得很。”

姜叙点了点头,对张绣说道:“大将军远来,不若到屋中一坐。”

张绣点头道:“也好。”

姜叙立即在前引路,又对童子吩咐道:“快去将你家先生珍藏的茶拿出来奉客。”

童子听得,犹豫道:“姜少爷,这些茶可是先生的宝贝……”

还没说完,姜叙就说道:“今天来的可是大人物,如若表弟责备就由我来说。”

童子无奈地说道:“好吧。”

姜叙引了张绣三人到厅中,等童子奉上香茶之后又告罪一声,回去更衣,才出来与张绣重新见礼。

张绣知道杨阜不在,而且姜叙是武人,便与他说些武艺,马超和胡车儿皆是武人,自然也很有兴致,四人不觉间已经说了一个多时辰,茶也换了几次。

第三百六十六章 杨阜献定边策

四人说了一个多时辰,兴之所致还徒手比划了起来,待得茶水变得谈而无味之时,才发觉已经说了一个多时辰。

只听见张绣问姜叙道:“伯奕一身武艺,何不报效朝廷。”

张绣招揽之意姜叙自然听到,张绣见到姜叙一开始时颇为意动,后来眉头皱了皱,显然内心挣扎了一下,最后却是说道:“大将军好意叙明白,不过此事干系重大,叙还要问一下表弟的意思。”

马超听得,怒道:“姜叙,主公赏识你招揽于你,何故又出言推托。当初我父招揽于你,你就以此言推托我父,如今又以此言推托主公,真当你自己有霸王之勇?来来来,且与我马超一战,看谁是真英雄。”

姜叙听得,连忙说道:“马将军,叙不是此意……”

马超听得,喝道:“不是此意又何故推托主公……”

张绣见得马超就要动手,连忙喝道:“孟起不得无礼!”

而就在张绣说此话之时,门外有一人年轻而沉稳的声音说道:“表兄何时说过不投效大将军了?”

姜叙听得,惊喜地扭头说道:“表弟?”

张绣寻声望去,见到一名年约二十上下的年轻文士从厅外走了进来,只见其风尘仆仆,应该是远游归来。正在张绣准备说话之时,那边那名年轻文士已经走了进来,向着张绣行了一礼,说道:“草民杨阜,见过骠骑大将军。”

张绣见得,连忙说道:“不必多礼。”

姜叙这时走到杨阜身边,问道:“表弟,你方才所言是……”

杨阜点头说道:“大将军既然赏识表兄,表兄何不投在大将军麾下,建一番功业,也好光宗耀祖。”

姜叙听得,点了点头,而后对张绣说道:“叙愿为大将军效犬马之劳。”

这时马超指着杨阜说道:“杨阜,你这是什么意思,当初我父招揽于你,你不投效就算了,又不准伯奕投效,可是看不起我马家?”

杨阜轻哼一声,说道:“马超,你如此说话,当心日后不得善终。”

马超听得,骂道:“杨阜,不想你心肠如此毒辣。”

这时张绣包含深意地说道:“孟起只是快人快语,这不得善终却是过了。”

杨阜颇为惊异地看着张绣,见到他神情恳切,不似作伪,赞道:“大将军果然如传闻一般,大度宽宏,阜佩服。”

见到马超欲再骂,张绣连忙止住了他,问杨阜道:“本将也很想知道,义山为何当初不让伯奕投效寿成。”

杨阜轻笑一声,说道:“马寿成并非明主,表兄跟了他不能建功立业。”

马超听得,指着杨阜怒道:“你……”

还没说完,杨阜就说道:“你怒也没用,阜说话从来都是这么直率,现在的结果不是已经说明一切了吗?你马超是骁勇善战,你父出身贫寒,也算善待百姓,不过他的性格和能力决定他成不了明主。现在他在大将军麾下,为官为将,不失为最好的结果。”

说到最后,杨阜言辞恳切,正如杨阜所说,事实上他们马家是败了,马超听得也辩驳不了什么,只是张了张嘴。

张绣为了不让马超尴尬,拍了拍他肩膀,示意他坐下,然后又对杨阜做了一个请的手势,众人皆坐下之后,张绣问道:“义山既然以为寿成不是明主,那觉得本将如何呢?义山不妨直说。”

杨阜微微一笑,说道:“大将军以关中为基,四塞在手先就立于不败之地。又得宛洛、河东及汉中三地为前哨,无论北攻河北、并州,还是东出中原,或者南取荆益,大将军皆据主动,而关东诸侯此时还在混战之中,如此情况大将军有望成就霸业。”

姜叙听得,奇道:“表弟怎么说是有望?”

见到张绣也是饶有兴趣的神色,杨阜说道:“大将军虽然先就立于不败之地,但成就霸业还有三难。”

张绣听得,问道:“三难?”

杨阜点头笑道:“第一难是世家,关东各州皆有世家,观大将军之政,几乎无需依靠世家,科举之制已经施行数年,这些世家已经看出其中不少道道了。大将军要取天下,世家就是最大的阻碍,就算以武力平天下,世家不能心服,天下也不能长久。”

顿了一顿,杨阜继续说道:“第二难就是边患,凉州之地聚居了大量羌族和氐族,还有少量鲜卑和匈奴人,如若不能让这些外族一一心服,只怕每当大将军出兵关东之时,这些外族就会勾连叛乱,大将军要平天下,难矣。”

张绣见得杨阜说了两难就不说,问道:“那第三难是什么?”

杨阜不答反问道:“大将军以为当先平边患还是趁关东诸侯混战先取关东?”

张绣想也不想就答道:“边患。”

杨阜听完,嘴角一翘,笑道:“大将军果然英明,如若反其道而行之,先取关东,再平边患,到时只会是内有世家之忧,外又有胡族之患也。”

张绣问道:“义山还未说第三难?”

杨阜说道:“大将军既然准备先平边患,这段时间内只怕关东诸侯已经决出胜者,那么他就是大将军的第三难。”

张绣听完,笑道:“义山既然提出三难,必有解决之法吧?”

杨阜哈哈一笑道:“大将军英明。这第一难其实大将军已经有了解决之法,只不过此法无数十年之功不可与世家匹敌。”

张绣问道:“义山所言可是科举?”

杨阜答道:“不错,世家既然对其畏之,自然是知道科举是对其根本进行打击,有数十年之功使科举发展起来,可与世家抗衡,大将军再配合之以武力,就能一举将天下世家清除,此难可解也。”

张绣听完点头问道:“义山,那第二难呢?”

见得张绣有些急色,杨阜微笑答道:“大将军就是为此问而来寻阜的吧?”

张绣笑道:“却是瞒不过义山。”

杨阜说道:“西北边祸,以羌人为最,故此欲平边祸则先平羌人。羌人之间各有矛盾,以阜看来,当以羌治羌,而大将军再辅以武力,以雷霆之势先平羌人。只要羌人一平,氐人势力没有羌人强,受大将军兵锋震慑,不敢不服。这就是威,加上大将军如今在凉州施行之策,无论汉羌百姓皆信服,此为恩。恩威并施之下,羌人氐人自会信服。而大将军又对羌人和氐人施以教化,只需数代,羌、氐胡人与我汉人无异也。”

张绣听得,不住点头。其实也是来到这个时代张绣才知道,汉胡之别其实不以血缘论,而是以教化论,通俗点说就是文化。其实这个汉胡之别是传自先秦,春秋时期中原诸国皆视楚国为蛮,然到战国之后,楚国吸收了中原文化,与春秋时之楚国于文化上已经是截然不同,反而与中原诸国相差不大,故此战国时中原诸侯已不再视楚人为蛮人,楚地为蛮地了。

同理,先汉和后汉各时期分别有不少匈奴人归附汉廷,不少融入中原的匈奴人经过汉化之后已经不再保留其风俗,反而与一般汉人无异,这些人就血统上而言是匈奴人,但其实汉人已经承认他们是自己的同胞。而历史上强大一时的鲜卑族为何会消失在历史的记载中,其实并非他们被灭族了,而是经过北魏时期的全族汉化之后再经百余年,鲜卑族已经完全融入于汉族之中了,这就是高等文明对低等文明的同化。

而汉胡之间以血缘论,其实是在宋代之后才出现的,由于北方胡人屡次南侵,中原人对其恨之入骨,故此不再以文化论,而是以血缘论。特别是蒙古族灭掉南宋之后,这种汉胡区分就特别明显,因为元朝以血缘分等级,使得汉胡以血缘分等级一直持续下去,直到清朝入关之后再次发展到一个巅峰。

不过现在张绣所处的时代乃是汉末,还不是那个以血缘论汉胡的时代,依杨阜所言,对付羌、氐就是先以武力威慑,然后用中原文化对其进行教化,数代之后达到同化的目的。张绣本人也是比较赞同的,对付这些胡族不可能只用屠杀,除非真是杀到灭族,不然两族之间的仇恨就永世不能解开。如若屠杀至灭族,首先就要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只要倾注全国的人力、物力才可能做成。而且杀完一族之后又会有第二个胡族冒出来,历史上匈奴灭了有鲜卑、鲜卑没了有突厥,突厥走了又有契丹、女真、蒙古等族,可谓杀之不尽,既然如此也就用同化的方法更好。

历史上汉族与胡族之间也是走同化这条路,不过历史上更多是胡族自动选择汉化,如今既然张绣来了,让胡族汉化这条路不变,但主动权则要掌握在汉人的手上,这样才能将汉族和周边的胡族一同走向更高等的文明。这并非歧视,而是汉族高度发达的文化决定汉族将处在领导地位。

只听见张绣开口问道:“义山所言以羌治羌乃是何意?而若是要平羌,只怕会惹来北面的鲜卑和匈奴等胡族,这不可不防。”

杨阜微微一笑,道:“阜所言以羌治羌就是不给鲜卑和匈奴出兵的借口,当然胡人并无信义,要震慑胡人还是需要强大的武力。但以羌治羌,起码让鲜卑和匈奴得不到大义,而大将军可得大义之名。”

张绣奇道:“义山所言如何以羌治羌?”

杨阜答道:“羌族最强三十六部之中已经有十二部投靠了大将军,只要从这十二部羌族之中选出羌族勇士组成一军,以统一羌族各部为名行征伐之事。此军用以对付羌人,而大将军又可出兵,讨伐韩遂,到时凉州可一举平定。”

张绣听得,皱眉道:“羌人三十六部只有十二部服本将,以此十二部联合其余小部征其余众部,会不会太难?况且何人可领此军,羌人之中勇士不少,但知兵法者却不多,若此军败了只怕边患就更难除了。”

杨阜听得,大笑道:“大将军何需担心,投靠大将军的羌部之中,参狼羌和白马羌两部势力最大,若此两部答应出兵,大将军就可立得数万羌兵。而且其余羌部并非团结一致,很多羌部均可以参狼羌和白马羌之名义拉拢,先零羌等先从北宫伯玉,后从韩遂屡征关中无果,损兵折将,势力大不如前,有此十二羌部再加上主公大军提供适当的援助,统一各羌部并非不可能,而阜再荐一大将,其有万夫不当之勇,羌族之中的勇士无人是其一合之敌,有此将领兵,统一各羌部当有九成把握。”

张绣听得,惊讶道:“竟有此大将?他是何人?”其中张绣已经猜出杨阜所说的九成把握与十成无异,不过这时代的人都不喜欢讲话说满,故此杨阜只说九成。而最令张绣惊讶的自然是大将了。

杨阜见得张绣惊讶,微微一笑道:“大将军岂不闻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说完将目光望向马超。

张绣顺着杨阜的目光望去,微微惊讶道:“孟起?”

杨阜点头说道:“不错,马将军母族乃是白马羌,而马将军神威整个凉州只怕无人能敌,以马将军挂帅领兵平羌,自然最佳。”

张绣听得,有些疑惑地望向马超,问道:“孟起,这样可行?”

马超点了点头,说道:“可以的,白马羌和参狼羌两部的人超均认识,他们对超也很信服,如若带他们领兵平羌,当无妨。”说完向着杨阜抱以微笑,多谢他举荐自己,之前两人的不愉快倒是不见了。

张绣听得,重重地点了点头说道:“义山所言有理,既然如此,等本将与参狼羌和白马羌等几部首领商量完之后,就让孟起挂帅领兵平羌。”

杨阜做了一个等了一等的手势,插话说道:“阜以为,平羌之前,可让马将军领兵先平大将军治内的氐人。”

第三百六十七章 招羌兵马超平边

张绣听得,疑惑道:“氐人?”

杨阜点头说道:“不错,这些氐人都在陇西和阴平郡边缘,不易管理。而这些氐人走到这么远,也是为了逃避大将军的管治。阜以为正好趁此机会,出兵威慑,大将军既可派人对氐人进行管理,又可让羌族各部军队磨合。而大将军去年刚经历大战,今年确实不适合平定凉州以及羌人。故此阜以为,今年让马将军大军以氐人练兵磨合,明年与大将军大军一同配合以雷霆之势平定凉州方为上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