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生九号-第1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5123小兵

    微胖文艺男

    书虫新兵

    妖精湖

    910507

    小马需吃草

    书友151205211627775

    书虫不懒懒

    虽然完本的有点早,但作者君会尽量让结局满意。希望新书出来后,还能得到大家的喜爱。(未完待续。)

241。 千呼万唤始出来

    主教练的性格,对球队的影响,往往大于战术改造对球队的影响。

    譬如阿列克斯·弗格森的激情、阿尔塞纳·温格的儒雅、何塞·穆尼里奥的狂妄、何塞普·瓜迪奥拉的才华……在他们手上的球队往往会很鲜明的看到他们主教练的影子。

    罗伊·霍奇森是典型的英格兰老派教练,随着现代足球传控战术的流行,这个打法的代表西班牙连获三届大赛冠军,传控流改革效果不错的德国队也在2014年的巴西勇夺第四座大力神杯。

    霍奇森并不固执,大陆化打法是如今欧洲足球的主流,因此,自2014年开始,他就开始在国家队致力于传控打法的改革。

    任何改革,都是循环渐进,世界冠军德国队能有今天的成绩,也不是一时之间就成功。

    国内重视青训,培养出众多的好苗子,尤其是技术型中场,以梅苏特·厄齐尔、托尼·克罗斯为代表的技术天才,是德国队能转型传控打法的基石。

    近几年,开始重视青训的英格兰,也渐渐冒出不少年轻的天才,这一届英格兰国家队能成为本届欧洲杯最年轻的球队,25岁以下球员就占了一半。

    但霍奇森似乎忘记,每个国家,都是有自己的特点,英格兰人再如何在技术上打磨,也练不了西班牙人出众的小技术。

    看看入选欧洲杯大名单的中场,除了30岁的詹姆斯·米尔纳和28岁的亚当·拉拉纳,剩下的6个中场都在25岁以下,而这些人当中,技术最出色的,却是名气相对不大的拉拉纳,而他在英格兰国家队并不是主力球员。

    就算是这个英格兰国家队技术最好的球员,和德国的厄齐尔、克罗斯,西班牙的安德雷斯·伊涅斯塔、大卫·席尔瓦、蒂亚戈·阿尔坎塔拉、科克等人比,也是远远不如。

    一味的扬短避长,按图索骥,一心想成为英格兰传控流改革之父的霍奇森荒废了宝贵的两年时间,结果直到现在和比利时一战,才发现什么是“技不如人”。

    临场变阵,从来都是兵家大忌,从大赛至今一直主打三叉戟的三狮军团在四分之一决赛如此关键的比赛中,居然一下子变成4321,单箭头乾生虽然是强大的核武器,但现代足球已经不是个人英雄主义时代,迭戈·马拉多纳单枪匹马拉着阿根廷获得世界杯冠军的壮举已经是过眼云烟,1994年美利坚世界杯意大利队靠着罗伯特·巴乔一人杀进世界杯决赛却失利,这是个人主义国家队层面最后的余晖。

    作为近10年世界级唯二的两大双骄,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和莱昂·梅西虽然在俱乐部奖杯拿的手软,还垄断金球奖,但在国家队层面无冠军的尴尬,真实的反映了个人主义在现代足球的处境。

    就算在俱乐部,不管是皇家马德里的bbc组合,还是巴塞罗那的msn三叉戟,没有中后场的球星队友的支持,梅罗二人也很难有今天的成就。

    放弃比较成功的三叉戟,保守的派上对乾生没有什么帮助的双纳(米尔纳和拉拉纳),果断而大胆的比利时主帅马克·威尔莫茨的用兵,明显就高出年龄更大的霍奇森一筹。

    半小时压着英格兰打的比利时两球领先并不是运气,而是战术高明和勇气可嘉。双方在半小时的较量中,霍奇森已经输的没有退路。

    小魔兽罗梅卢·卢卡库面对英超老对手们,打进第二球后激动又疯狂的庆祝样子,似乎球队已经晋级半决赛。

    在他进球后,除了看台上比利时球迷的疯狂庆祝,英格兰球迷群一片寂静。

    这是乾生代表国家队参赛以来,第一次以主力身份,没有首开纪录,反而落后不止一球。

    除了小组赛最后一轮因为轮换没有上场,英格兰也只是落后一球,而乾生上场后,控制住局面并在最后时刻绝杀扳平。

    但此刻,得不到支援,无法反攻的乾生没有像往常一样在球队落后的时候站出来扳平比分,还眼睁睁的看着被动挨打,化身三喵的英格兰队又丢一球。

    不是乾生不努力,也不是他表现不好,要不是他在后场不惜体力的协防,令比利时人不敢肆意的狂攻,乔·哈特的大门恐怕要被轰成渣。

    对一直保持沉默的英格兰球迷,加里·莱因克尔一针见血的指出,他们是对主教练表示不满。

    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道错了,却不马上纠错,让人看不到希望。

    助教加里·内维尔再三提醒和恳求,霍奇森终于不顾面子,换人纠错。

    重新开球之前,英格兰早早的就用掉两个换人名额。

    11号·哈里·凯恩和15号杰米·瓦尔蒂换下米尔纳和拉拉纳,三叉戟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

    见到英格兰换人,威尔莫茨立马大旗一挥,全线退防,摆大巴,守住战果。

    包括罗梅卢·卢卡库在内,比利时三线压缩的厉害,将防守三区挤得满满的,阅读比赛能力越来越强的乾生知道前场人满为患,很难找出空当,所以回撤到中场位置,和韦恩·鲁尼一起通过传球来满满寻找大巴的空当。

    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破大巴,远射、传中和定位球三件宝,虽然英格兰的中场人人都有不错的远射,但一来没有射门角度,二来,远射不错不代表会打中球门范围。

    和篮球的一个原理一样,离篮筐越近,进球越容易。离球门越远,射门越不容易打中球门,更何况大禁区满满都是人。

    纳撒尼尔·克莱因和丹尼·罗斯的传中还不错,身材高大的凯恩在乾生回撤中场后就移到中间打中锋,瓦尔蒂如狐狸一般寻找抢点和落点。

    但是,高举高打和传中球战术,面对现代足球的大巴般的密集防守有用吗?

    (ps:上个月请了两次假,欠了大家三更,今天除了正常两更,作者君现在将欠大家的三更补上。)(未完待续。)

242。传中球战术的前世今生(上)

    很多球迷们会注意到,本届欧洲杯的比赛中,几乎所有的球队都会在比赛中进行大量传中。

    无论是历来推崇高举高打的英格兰、主打整体进攻的比利时,还是以反击作为主要进攻手段的爱尔兰,场均都有20次以上的传中尝试。

    葡萄牙甚至平均每场会进行30次传中,就连热衷控球的德国和西班牙,在小组赛阶段场均也有28和22次传中。

    然而,真正通过传中取得的进球却实在少得可怜,高举高打的战术是不是真的过时了?那些愿意冒险的人喜欢看到边锋们将球吊入禁区,这究竟是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战术呢?

    《442》杂志一个专栏作家豪·戴维斯经过研究发现,传中球战术的效果其实非常值得商榷。

    足球世界中,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常人能理解的。

    比如说水晶宫和布莱顿队的紧张关系,比如说国际足联的账目,再比如说史蒂夫·麦克拉伦的发型。

    然而最让人困惑的是,为什么每个人都认为进球得分最简单的办法是从50码以外将球砸向前锋的头顶呢?

    你得知道,为了将传中形成射门,前锋们需要在滞空过程中全身发力,调整方向,而且他们根本很可能根本就碰不到皮球。呃,各位,顶头球真的是个技术活儿,别太小看它。

    然而传中之于足球就像是禁药丑闻之于自行车运动一样,二者形影不离。

    全世界每一支球队都在使用传中球战术,即使并不擅长,但他们还是乐此不疲。即使你足够的out,但想必你也听说过这句话:“把球往门前传!”

    在英超比赛的运动战中,平均每92脚传中才能制造一粒进球。

    也就是说,英格兰四个级别的职业联赛全部球队每队传中一次,只有一支球队会取得进球(丢球的很可能是阿斯顿维拉,呵呵,夏总别哭)。而且在这92脚直接吊入禁区的传中球中,有73脚无法准确找到自己的队友,这表示五分之四的传中球都意味着将控球权拱手让人。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几乎所有的球队都要坚持这种类似于撞大运的进攻方式呢?传中球战术是如何变成了家中常备的进攻手段呢?即使当代足球中传中球的比重已经降低,那么这种简单粗暴的战术,应该被历史所淘汰么?

    就像艺术一样,很难说清传中具体是何时出现的。不过可以认定的一点是,这个足球领域中,应用最广泛的战术并不是在这项运动的早期由某人一拍脑门发明出来的,而是有更深层的历史背景。

    起初,足球规则规定球员们只可以回传或是横传——就像汤姆·克莱维利那样踢球,之后到了19世纪,盘带成为了主流,个人能力出众的球员甚至会直接把球带到球门里。

    当防守球员扑向持球球员时,持球球员发现一脚贯穿球场的传球能给接球队友提供充足的处理球时间,以便他们能够调整步伐继续盘带。

    现在我们管这种球叫做大范围转移,在远古时期的2…3…5阵型中,球队的两翼各设有一名边锋,这样以来球队的进攻自然不会缺乏宽度。

    当时这种踢法类似于你和一只让你很烦的狗在玩取物游戏——你奋力将球踢得很远很远,然后看着对方后卫气喘吁吁地追那只皮球。

    安德鲁·威尔逊是20世纪初的苏格兰国脚,司职左内锋,他是谢菲尔德星期三的出场纪录保持者和进球纪录保持者,他说:“如果你大脚将球传给我,对方后卫们会无所适从,因为他们擅长限制持球的进攻队员,但是当他们面对这些从天而降的传球时常常会手足无措。”

    传中就是这种战术的必要表现形式之一。在1888年的足总杯决赛中,西布罗姆维奇出人意料地战胜了夺冠热门普雷斯顿,当时他们依靠的就是这种“长传球战术”。而边锋伊恩·巴塞特发挥出色。

    值得一提的是,和巴塞特同时代的边锋们都习惯于闷头带球到角球区然后送出传中,但巴塞特却有着更加独特的见解,他认为边锋应该快速插上,赶在防守球员落位之前送出准确而快速的传中球会更有威胁。

    如今,边锋高速前插,在防守球员面对本方球门回追时送出传中的套路已经司空见惯了。

    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传中球打法。在维多利亚时代,有些人甚至希望禁止头球,当谢菲尔德于1875年卯足了劲个前锋喂球砸头球时,人们看到的并不是这种战术有多么厉害,而是滑稽。

    50年后,足球战术改革的先驱赫伯特·查普曼在哈斯菲尔德和阿森纳都取得了成功,在他的战术板上,传中球的比重大幅下降,不过他成功的前提是拥有像阿莱士·詹姆斯这样的足球史上第一位伟大的10号球员(这位是苏格兰内锋詹姆斯,不是那个搞摇滚的)。

    但是英格兰却深深地爱上了传中球,即使英伦三岛以外足球战术领域的革新日新月异,但这些执着的岛民还是难忘初心。

    在上世纪的40、50年代,传统边锋在英格兰大行其道,涌现出了斯坦利·马修斯和汤姆·芬尼等边路大神,然而对于边锋的一味追求同时给球员遴选造成了错误的导向,明星边锋们持宠而娇,其他位置上的球员却怀才不遇,原本的优势转变成了劣势。

    英格兰队在1950年世界杯上发挥不佳,而在1953年他们又在主场负于东欧铁骑匈牙利,对于这一连串的溃败,马修斯居然说:“我认为球队的实力应该归结于主教练赛前的战术布置不当……(作为教练),你不能告诉球星应该怎么踢球。”

    看见了吧,输了比赛,不是我的问题。

    ps:这部分可能有书友说比较水,作者君表示,希望借助本书,在欧洲杯期间,向一些足球爱好者(主要是新人)科普下足球的一些有趣的知识。穿插这些的时候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结合比赛的情况。请耐心一些。(未完待续。)

243。传中球战术的前世今生(中)

    (补更第一章)

    埃尔夫·拉姆塞爵士于1966年用“无边锋战术”率领英格兰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捧起世界杯冠军奖杯。在世界杯之前的1965年,拉姆塞爵士就曾经说过:“让两个球员始终站在边路的战术太奢侈,最终会让球队如同九打十一。”但是他的战术没有得到延续。

    英格兰人对于传中球的偏爱一直延续到了新千年——遥想10年前,英格兰球队依然不肯求变,或者每次改革都是浅尝辄止,每支球队都会为了一名左脚边锋使尽浑身解数。

    即使在现在,虽然传统边锋的生存空间已经被伪9号和逆足边锋蚕食殆尽,但英格兰的孩子们依然从小就练习传中脚法,其重要性仅次于射门训练,而且英格兰国家队在最近9场重大比赛中取得的进球都来自于边路传中。

    不过这也没什么可丢人的,传中可以作为行之有效的进攻手段,至少是有时候,传中球战术甚至可以被一些球员以及球队演绎成一门艺术。

    2012年欧洲杯英格兰对阵瑞典的比赛中,安迪·卡罗尔接杰拉德的斜长传一记气势雄浑的甩头攻门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而两年后英格兰对阵乌拉圭的比赛中,韦恩·鲁尼接格伦·约翰逊传球于门前冷静推射扳平一球也来自于由约翰逊发动的边路突袭。

    传中并不代表着绝对的高举高打,事实上鲁尼在圣保罗的进球证明了传中并不一定非要让球离开地面。

    那些不信任现代足球数据的人很不赞同所谓的“第14区域”。尽管这个名字听起来很像是埃德·伍德的低成本b级片。但是这个概念在现代足球的教练圈子里可谓越来越火。

    如果你把整个球场划分为18个区域——别问为什么,划分一下区域也没什么不好。14号区域就位于对方腹地的中央地带,基本上那里就是一处“凹穴”……等等,我先保证这不是什么荤段子。言归正传,教练员们会鼓励他们的球员进入这个区域寻找破门机会,而不是将球分边然后送出一脚传中。

    14号区域的理论基础并不牢靠,而且这个理论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已经有15年历史了,而且资料取自1998年加冕世界杯冠军的法国队,当时法国队以中路进攻为主——因为当时的法国队缺少顶级边锋,但他们却拥有齐内丁·齐达内。

    就像雷普利说的那样:“其实这并不难理解。”

    但是统计数据往往更加直观。从2006…07赛季到2013…14赛季,英超球队场均有18次运动战中的传中,在这18脚传中球里,只有4次能找到自己的队友,并且能转化为射正球门的次数则要更少。

    你不会忘记刚才我们那个92脚传中才得到一粒进球的分析,这意味着大概每5场英超比赛中才会有球队利用传中进球。

    这比率真不怎么样,不是么?德甲联赛场均只有9脚传中,但凑巧的是,德国人却能打进更多的进球。

    有一项研究声称传中球战术让球队的进攻变得低效,摒弃这种战术将使每个赛季多产生300粒进球。

    不可否认,这种说法或许有些许道理。

    即便如此,传中确实没有往日那般犀利了。

    12年前,在英超赛场上大概能有三分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