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大业风云-第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结果,拉勇和高句丽军损失了三千多人马,退回东部山区。
第一百六十一章 对高句丽的报复
九月二十四日,在哥勿前线的李密得到了右骁卫惨败,薛世雄、史祥阵亡的消息。
就在要不要回师新城的争论还在进行的时候,第二个消息又传来了:拉勇攻新城不克,败退。
拉勇败退固然是好消息,但更让李密安慰的,是新城部的百姓,大都站在了隋这边,至少是没有几个支持拉勇的。
李密决定,暂不回师,先打败哥勿的达木耳再说。
李密已经整顿了靺鞨军,使得他们可以协调一致而不是一盘散沙。加上隋军、突厥军、室韦军,已经在兵力上大大超过哥勿的敌军。
同时,李密已经请示朝廷,封达春哥勿都督,拉成新城都督。
因为拉成年幼,以其族叔(拉洛的堂弟)拉野、曲达氏首领,二夫人的哥哥曲达平、铁力特使,三夫人的堂兄的忽而三人共同辅助。新城组织起包括曲达氏在内的新军五千余人,东哥又从铁力增调千人支援自己的外甥。
至于右骁卫残部,则调回了辽西休整。
东北已经到了冬天。
而此时的高句丽,却无暇北顾了。
南方,黄海等地的隋军八千、新罗军两万、百济军两万展开了“冬季攻势”。
相比起北方,南线还是秋高气爽的时节。
百济、新罗都还有相当的一部分国土被高句丽占领着,收复失地,对两国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高句丽不得不向南线派遣了六万主力,加上还有两万人被黑水牵制,北线一时无兵可援。
而隋军却调来一支主力军………阿史那叱吉的儿子、诚顺可汗阿史那达。
阿史那叱吉是让高句丽杀的。
按照大隋的行事风格,阿史那叱吉如果被抓,基本上也就是个囚禁,如果是归顺,多半还会给予优待,赏个有名无实的爵位软禁起来,无论如何,也不至于掉脑袋啊!
阿史那达主动请缨,朝廷很快就答应了,只是因为路远,阿史那达的七千骑兵,到十月才到了新城。
而没有过几天,归义可汗阿史那钵苾奉旨领部众七千抵哥勿。
可以打了!
十月初九,李密等发起对达木耳的攻击,十五日,克哥勿城,达木耳………高句丽军损失六千余人,也退入山中,与拉勇等合兵。
接下来,该对叛军最后一击了。
李密却不这么想。
隋军主力和拉成、达春所部,封锁进山道路,不使一粒粮食、一件寒衣入山。
突厥、室韦、靺鞨、契丹等部及部分隋军,由南北两路攻入高句丽境内,不攻坚城,只掠村庄,断绝高句丽支援山中叛军的途径。
抢劫,是这些少数民族军队最擅长,也是最乐于做的。
所谓“知人善任”嘛。
另一方面,发动“政治攻势”,让新城、哥勿的老百姓劝山中叛军投诚。
十一月,山中数万高句丽军杀出。
山中没有粮,大冬天的,连兔子都不好打,再呆下去,数万大军不是冻死,也得饿死。
再说,现在敌人是在自己的家乡烧杀抢掠,作为高句丽的军人,怎么可以无动于衷?
早知道你迟早得下山!
各路军马都得到指示:高句丽军出来,不要硬拼,沿路伏击,零敲碎打,让他们出去的可以,回来的不行。
李密已经摆下了口袋。
三千隋军步兵,一万突厥铁骑。
将近五万的高句丽军“很顺利”地突出了包围,虽然路上损失了千把人,但主力还在。
看来,敌军太分散了,给了高句丽军轻易突围的机会。
接下来,想找敌人“复仇”?当然,不过弟兄们已经饿了好几天了,先得找个地方填饱肚子!
附近的村子已经没有人了,东西已经被抢光了,人也跑光了。
于是大家伙向最近的一座城市开拔。
那还有六十里嘞,大家伙快点走吧!天黑就不好走了。
更何况,这六十里还是山路呢!
当行进出二十多里,高句丽军发觉不大对头了………附近的山丘上,似乎有什么人在跑动,而雪地里也有许多足迹。
李密的口袋。
严格算,这不能算是口袋,或者说,是有漏洞的口袋。
隋军只是占据了路旁的几个山丘,人数似乎也不是很多。
高句丽军决定攻击………杀开一条血路,这些隋军看来只不过是打阻击的。
五万对三千,高句丽军有着绝对的兵力优势。
隋军的优势,是地利。
更重要的,是强弩。
在雪地里向山坡上仰攻,是一件非常吃力的事情,更可怕的,是从山上射下的漫天箭雨。
一个时辰下来,高句丽军已经损失了六七千人,可百余米高的山头,却似乎依旧遥不可及。
不能再纠缠了!冲过去,不管山上的敌人了,道路毕竟还在,隋军虽然可以射死不少高句丽军,但是大多数人还是可以冲出去的。
高句丽军放弃攻山,数万人拼死向外冲。
队形乱了!
要的就是队形散乱,步兵如果结阵,骑兵还是比较头痛的,突厥骑兵,毕竟只有一万。
但散乱无组织的步兵,只能任骑兵宰割。
高句丽军原本也有不少骑兵,可是当初退入山地,不少战马被遗弃了,困在山里没有食物,又有不少被宰杀了充饥,此时的高句丽军,几乎全是步兵。
天黑的时候,旷野终于恢复了宁静。
高句丽军阵亡一万七千,被俘和投降近两万,只有一万人左右突围了出去,四散而逃。
十一月初九,高句丽大捷。
第二天天明,数千高句丽败军到了高句丽那座边城的城门前。
守城的高句丽军不肯开门,惹得城外的高句丽军破口大骂:“敌军就要来了,你们再不开门,我们就攻城。”
战战兢兢的守城长官终于还是开了城,两边要是真的火并起来,不论谁胜谁输,自己都吃罪不起。
败军进了城,突然夺取城门,对城中不到一千的守军大开杀戒。
这些败军,却是隋军假冒的。
十一月十二日,李密退兵至边境,仍然对拉勇和达木耳所藏身的山地封锁包围。
在高句丽抓回的俘虏,有五万余人,其中大户数十户近千口,由隋军迁入内地安置,其他分赏参战诸军,不论突厥、契丹、奚、霫,还是靺鞨、室韦、黑水,包括新城、哥勿,大家依据出力大小,见者有份,至于财物、牲畜,更是谁抢的归谁。
此时,经过“政治攻势”,更重要的是山中缺衣少粮,饥寒交迫,拉勇和达木耳的部下,三五成群下山投诚,有数千人之多,到十一月底,山中只有三千多叛军。
有将领要求入山搜剿,李密概不应允。
近十万大军云集,日子久了,军粮自然成了问题,一方面自各部调运,一方面,李密隔三差五派突厥骑兵或者契丹人到高句丽境内“征粮”。此时,高句丽正忙于南线作战,北线主力又损失数万,除了坚守辽东(襄平)等一些较大的城池,其余的只好都退到鸭绿江对岸,高句丽境内数百里,几成无人之境。
第一百六十二章 立储之议
这一年,天下称得上是风调雨顺,各地粮食都得到了丰收。
有句老话,谷贱伤农,谷贵伤民。
丰年,却会出现谷贱伤农的事情,毕竟,很多百姓家里有了余粮,除去储存,都会拿一些销售,换取油盐等一些生活用品。
八月,粮价由往年的一石七八百钱,跌至一石四五百钱。
但是到了九月,市面上的粮价回升,江南粮价,一石六百钱,越北则越见价高,河北、北京,有一石七百钱,已与寻常年景相近。
官府大量收购粮食,一方面,稳定粮价,保障来年百姓种粮的积极性;一方面,朝廷已经在着手准备来年在东北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粮食正通过运河运往北京,再雇役运往辽西。河北、北京因为邻近辽西,转运便利,官府收购更多,粮价自然高些。
十月,朝中有官员上书,请求早日册立皇储。
起先,我并不为意,这几年,立储之议,屡有提起,都被我推搪过去。
但是这一次,却似乎大不相同。
三天后,数十名大臣上书,倡议立储,其中不乏杨义臣、魏征这样一些重臣。
十月初十,大朝。
尚书右仆射萧瑀第一个站出来:“皇上,臣有本奏。”
“爱卿且讲。”
“皇上,东宫虚位十余年,古来少有,臣斗胆,请皇上择立储君。”
“诸孙尚幼,此事再缓几年,再议不迟。”我还想拖,老实说,杨侗和杨侑哪个更合适,我还有些犹豫。
魏征不干了:“皇上,代王、越王,俱已婚配,何言年幼?立储乃国本,关乎大隋国运,臣等请皇上早日决断!”他这么一讲,许多大臣都附和赞成:“请皇上早日决断。”
“皇上,立储以备不虞,此事关乎江山社稷!”魏征还有忌讳,有些话没有明说,但是意思在那里:您已经五六十岁的人了,万一哪天翘掉了,还没有确定继承人,岂不是天下大乱?
“诸位爱卿以为,谁人堪继大统?”我问道。这一下,群臣反倒大眼瞪小眼,鸦雀无声了。
我知道,对于谁当“皇太孙”………儿子辈的杨暕和杨杲已经没戏了,大臣分作几派。
第一派是立嫡,杨义臣、李渊、萧瑀等都在此中,建议立代王杨侑。
第二派是立长,比如韦云起、魏征等人,希望立越王杨侗。
第三派如张须陀、裴矩等,对于立杨侑还是杨侗都无异议,只要立储就可以。
第四派希望立燕王杨炎,不过这一派人数极少,也没有什么有分量的人物,基本是和杨炎的母亲小刘良娣沾亲带故的人,基本可以忽略。
还有一部分人,完全没有明确态度,比如杨玄感,是第五派。
“谁人堪继大统?”我又问道。
萧瑀终于打破了沉默:“臣以为,代王出身显贵,其母乃是故太子正妃,更兼性格宽厚仁慈,可继大统。”
“皇上早有明言,立储当择贤而立,”说话的却是韦云起,“越王聪慧,皇上北狩晋阳之时,便曾留守东都,措置妥当,颇具人望,臣保举越王殿下。”
“代王也曾留守西都,西都是本朝龙兴之地,代王在西都,礼贤下士,也是人人称贤!”杨义臣道。
“留守西都,只是礼仪,若论施政,还是东都,越王留守,已显治国之才!”
“若是代王在东都,焉知不能做得更佳?”
两派人争执起来,张须陀、裴矩等第三派不时打个圆场,第五派一副事不关己,拥立杨炎的,更是巴不得两派争执。
“朝堂之上,如此成何体统?”作为“丞相”(尚书令、内史令和纳言是事实上的丞相,如今尚书令空缺,以左右仆射分担,所以当时的丞相应该是四个)的内史令虞世基喝道。
众大臣闻言,也知道自己失仪,立时安静下来。
“立储之事,还需皇上定夺。”裴矩道。
“臣等恭请圣裁。”
“册立皇储,乃是大事,岂是立时便可议决?众卿回去,先拟些折子,在京六品官员,地方四品官员,皆可上书。”这样一来,还不又拖它几个月?“待朕广听天下之议,再与内阁商议。”
“皇上圣明。”大臣们纵然知道我是缓兵之计,也是无可奈何,只好先回去写折子。
十一月,我居然添了两个儿子………双燕山庄的湖衣和宫里的金嫔,居然在三天之内给我诞下两个皇子,分别起名杨晋、杨昺。按照规矩,杨广的儿子,名字里都有个“日”字。
当然,这两个儿子都谈不上有什么继承皇位的可能,所以倒也没有兴起什么波澜。
而沈莺,居然也又有了两个月的身孕。
林那向东去追阿来的时候,已经是十一月了。
流求的十一月,还是很温暖的,但也要看是哪里。
流求,也就是台湾的东部的阿里山、玉山、中央山脉,一座高过一座,很多海拔将近四千米的高峰,在十一月,依旧会覆盖冰雪。
但是这阻挡不住林那。
如果说有着准备的隋军困难,那么缺乏准备的阿来他们只会更加困难。
一路上,虽然也遇到一些土人部落,隋军基本上是能不打就不打,实在要打,也是打了就走。
我要的是阿来,不是地盘。
张镇周倒是派了一支队伍跟着,也占便宜征服了两三个村社,终究还是有些赶不上,人手也有限,只好作罢,等待朝廷的援军。
途中,在海拔三千米左右的一座山口,林那他们发现了几具尸体,从衣着上看,应该是阿来的手下,头颅已经被土人割去。
十二月,跋山涉水半月多的“捕逆队”终于出了大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大海。
然而阿来再度消失的无影无踪。
“捕逆队”此时也只好先找个地方安顿下来………这当然意味着要和土人发生冲突,而大山东面的土人,似乎更加剽悍善战。
也在十二月,张镇周终于等到了朝廷的援军。
领兵的,是安闽中郎将裴元庆,和副鹰扬郎将苏定方。
援军却只有五条船:三百马江镇汉军、两百闽越族的新府军、一百骁果卫、三十千牛卫,总共六百来人。
但是这一百三十人却是精挑细选的,个个身怀绝技,武艺高超,有神箭手、大力士、飞毛腿……
这是沈光的主意,他认为,土人虽然剽悍,却是直爽,一向敬重英雄,而如果大军进剿,不仅死伤过重,还会激起土人的反抗。
张镇周任流求将军,裴元庆任流求副将。
两人会合以后,就又很快分兵:裴元庆领三十骁果卫、十名千牛卫、三百汉军、两百新府军、一百归附土人为东路,向东翻越大山,和林那会合。苏定方领其他骁果卫、千牛卫配合张镇周的主力,沿着海岸向北扩张。
所到之处,隋军先找人家“打擂台”,骁果卫和千牛卫的高手们显露出的武功,着实令不少土人畏服,然后大家谈谈,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最好。
当然也有不肯服输的,那就没有办法,只好大打出手了。
这叫先礼后兵。
这样一路比武,一路谈判,一路打仗,自然要慢一些,等裴元庆收服沿途七八个土人村社,找到林那、薛仁贵他们的时候,已经是大业二十一年(公元六二五年)三月将尽。
这两个月,林那和薛仁贵,已经在流求东南开辟出一个“新天地”,收服了六个土人部落。
东部的土人,作战更勇猛,但是也更原始落后,如果说西部平埔的土人还有少量铁器,东部土人则还完全处在石器时代。西部的部落基本上已经产生了阶级分化,有了世袭的有权威的“酋长”,而东部的村社,还处于一种“原始共产主义”,首领由部落成员推选,权威有限,甚至有的连这样首领都没有,大家一起商议,一旦“武装冲突”,效率可想而知。不仅如此,东部部落,人口还要少于西部,西部的平埔人,大者可有数千,小的也有千余,山地人也往往在千人上下,而东部,七八百人便是大部落了,少的才五六百人而已。
所以,虽然也曾经发生恶战,但结局可想而知,六部原有大约四千人口,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