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恶明-第2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都是在远征拓荒队的庇护下面,可以在分配给他们的广大土地上放牧和耕种,并且有廉价购买农奴的权力。刘十三的北征给自己取得了权力,给跟着他来的手下们获得了财富,这可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

现在,武力最强悍的护卫队员和几百名正规军,都是住在修缮完毕的城堡里面,这里面有俘虏的子女作为人质,也有坚固的城墙和工事作为防御,加上他们的火器和马匹,已经是完全的控制了季米特里堡周围的地区。

季米特里堡这时候已经是改了一个名字,定北城,这个名字就已经是说明了一切的问题。

在接下来的时间中,城中的护卫队员并没有闲着,四百人组成一个小队,带着奴隶仆从军组成的队伍,开始洗掠周围的哥萨克村寨,把那里的人口,牲畜和农具,都集中在这个城堡的周围。

取得了定北城这个支撑点之后,也该到了这些亡命千里求财的人发财过瘾的时候了,愿意跟着刘十三远征几千里,一路上冒着极大的风险,都是些亡命之徒,他们就是孤身前往博取更大的富贵,关外虽然也是刚刚安定,可是那里的富贵空间太过狭小,既然是不做大明子民的人,自然不会安分的在那里种田吃粮,都要靠着自己手中的刀枪赚来更多的金钱,这次应该算是做到了。

洗掠哥萨克的村寨,掳掠人口财物,实在是让人快乐无比的事情,而且刘十三还在谋划着对失必尔汗国残余部落的进攻和洗掠,刘十三要把华州变成这片广袤无垠土地上的真正主人。

当然,十几名骑士组成的信使,带着失必尔汗国缴获的珍贵珠宝和刘十三的信笺踏上了南下的道路……

此时的汉城,在原来王宫的边上,许多的住在那里的官员宅邸,都是被拆除了,一个新的建筑,在许多工匠和劳力的忙碌下建立了起来,虽然是七月份开始建造,但是对于财力和人力都不缺乏的华州来说,很快就完成了这个建筑。

华州都督府不在设立在仁川,而是堂而皇之的建立在汉城之中,在王宫的另一边,华州太守府也是在建造之中,华州是军管民的体制,都督府完全的凌驾在太守府之上,所以刘顺的太守府也是比都督府的格局要小一些。

不过这两个大大的府邸,比起朝鲜王宫来可是大不少了,当然王宫的格局也是很大,一个小孩子住那么大的地方也不是什么好事,比较容易养成铺张的习惯,作为国王的祖父和监护人。

大都督江峰很是体贴的替国王考虑,把王宫一些在边缘的建筑都给拆毁了,在都督府和太守府完工之后,任何一个来到都督府和太守府办事的人,如果不是太留心,都不会注意到夹在中间,显得有些猥琐的王宫。94b941

对于江峰的进驻汉城,在城内的汉人自然是无条件的欢迎,稍微有些出乎意料的是,朝鲜勿论官民也都是高兴异常,按照常理来说,这些人要是没有什么反对的情绪也是正常,因为刀锋兵威所向,想要不低头也很难,可是这些人居然是这么欢欣鼓舞,如此正面的表现,就实在是让人吃惊了。

不过这样的情绪不管是罗义的亲兵营还是刘十二主管下面的司马从事,都是懒得理会,由得他们去了。

汉城的朝鲜人想的很是简单,如果江峰和刘顺住在城里的话,就算是为了维持城内的体面和治安,也不会随意的动手杀人,这样最起码会有些安全感,当然,这也许仅仅是安全的感觉而已。94b941

在一个月前,在汉城的清洗和搜捕,还摆放在显眼处的京观和弥漫整个城市几天的血腥气,

是把这些人吓破了胆子,生怕再有什么杀戮的事情,是孱弱的这个民族来说,现在什么大义之类的事情都不重要了,活下去,或者活的稍微好一些,这就是他们的目的。

杨大率领的五千人到了平壤,这个过程就好像是军队正常的迁徙,压根没有什么波动,江峰手下的兵马从前都是以汉城向北十里为界,凭借着山区和丘陵的地形,修建了大批的石堡和要塞。

当时的考虑是尽管轻而易举的占据了朝鲜的南部,可是仍然要提防明军会从北面打过来,所以不敢太过北进,以免有什么难以预料的情况发生,现在已经是大不相同了,关外已经是牢牢的控制在了华州的手中,海上的优势又是这么的强大,此时的朝鲜已经是华州的囊中之物了。

自然也就不用那么多的防范和防备,可是在都督府的预料下面,因为对于北面以平壤为中心的土地统治,都是倚靠朝鲜的小朝廷来进行维持,突然派遣五千人的兵马去那里,会不会引起什么反动。

要知道,在江峰没有来到朝鲜之前,朝鲜全国的士兵也不过是八千人左右。

事实证明,华州的高层们都是想多了,他们生活在大明,天朝大国的子民做的时间久了,很难想象其他弱小的民族面对强大武力的时候,那种柔顺和臣服。94b941

朝鲜局势的稳定和越来越牢固的掌控,让江峰这里可以进行些相对比较大的动作,平壤在嘉靖十九年的七月下旬被改成乐浪城,南至汉城以北十里,北至鸭绿江和长白山,这一段的土地被作为乐浪府的治所。94b941

乐浪府属于华州统辖之下,乐浪府的知府人选对于华州,关外还有夷州三地的移民来说,有颇为特殊的意义,等于说是这里面的读书人能不能进入中枢,能不能在华州的官僚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的意义。

乐浪知府是从在山东当年大乱,移民华州时候的一名读书人,这人是名秀才,姓李,唤作李谨的,胸中也是有些才学,只是因为家贫也无人帮补,只能是靠着教授私塾来维持生活,连赶考的费用都凑不出来。

被裹挟倒华州之后,因为变得生活无忧,读书人们很多人都是在观望,还有个别死脑筋的总是唱着什么忠义大明之类的论调。华州军方也是懒得理会这等的读书人,由着他们去了。

李谨倒是没有想太多,在大明的时候,他倒是也考了功名,可是日子过得辛苦无比,常常是揭不开锅的情况出现,他的父母妻子都是跟着受累,他对大明根本没有什么好的印象。也没有那么多忠义的执着。

看到华州太守府招募吏员,他立刻就是过去报名了,虽然是华州懒得理会读书人,但是有文人来应募,而且还是一个有功名的读书人,这可是实在太难得了,不管能不能干活,这毕竟是一个榜样。

这李谨除了读书之外,还经常要为自己的生活操心,少了些酸腐气,经世致用的东西却接触不少,加上人也是实在,为了家人能过上更好些的日子,更是在衙门里面吃苦耐劳的勤勉苦干。

华州太守刘顺前期缺少人手,特别是缺少识字的读书人,既然是有太守府这等民政的架子搭了起来,各级的官吏都必须要配备才可能是良好的运转,但是来到朝鲜的读书人们大都是观望或者是冷眼旁观,赵扬帆赵秀才和王启年原来的班底,都是些掌柜和帐房的出身,有些事情一时半会还不能熟悉。

李谨这样有真才实学又肯实干的角色,自然是被刘顺看重许多,就连江峰也是知道了他的名字,印象大佳。

所以开始的时候,升迁也是很快,从一名负责律条的小吏升任为民卫的民官,不是移民中德高望重的士绅或者是族长的民官,他是唯一的一个。

在民卫做的民官,政务出色,在民卫被分为十镇统归华州统辖的时候,他也是被刘顺调到了身边,开始参与华州民政的最核心事务。

此次的朝鲜北部改乐浪府,李谨立刻成为了刘顺能够想到推荐的第一人选,江峰对于这个人也是评价颇高,立刻是批准了这个任命,也就是七年的时间,李谨从一介书生做到了管民百万的一方之长。

江峰手下的民政体系,逐渐的完备了起来……

正文 第四百九十二章 利前无义

谨是一个例子,华州这几年的兴旺已经是让许多人,些读书人们不再巴望着回到大明。

大明的读书人总是有这样的习惯,只要是念了四书五经,就要考个功名出来,成了秀才之后,就是举人,举人之后进士什么的,到时候搞个官做,自然是财源滚滚娇妻美妾,所谓的万般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概念就是这么来的。

华州的武人主政,给不了这些人希望,尽管识字懂得文化的书生们,可以凭着自己的知识在华州的各级衙门里面取得一席之地,也可以过上不错的生活,江峰体系下面的官吏,都有颇为丰厚的报酬。94b941

但是对这些读书人来说,温饱仅仅是一个方面,还要有政治前途,从前他们看不到,所以对华州也是不冷不热的样子,现在的李谨实实在在的树立在他们面前,一个秀才出身的扼贫寒之士,居然能够做到乐浪知府这样的位置,先不要说他高的吓人的收入,手下管着百万人,将近相当于大明半省的地盘。

这官位,即便不是大明又能如何,这个例子让读书人们都是动心了,就算是能回到大明,自己能靠上更高的功名也未可知,况且来到华州的,举人也没有几个,大多数是秀才童生。

说白了这些人属于文人的最底层,回到大明也不会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改观,在明朝做官肯定是要举人之上的身份,哪里会有他们的位置,可是在这里却有一条金光大道展现在他们的面前。

乐浪府下面共有四县,每县都有知县,这些位置也是由华州出身的读书人担任,大家都知道,关外,夷州,还有马六甲,都还没有民官的设置,这么说起来,可还有许多的官职虚位以待。

竞争这些位置,可是要比大明去科考功名容易许多,所以李谨的任命一出,原本人手不足的各个华州机构,突然变的热闹起来,倒不是办理公务的人有多少,这些全都是来应募,看看能不能在里面寻个差事的。

在大明,沧州那几家据说是因为信仰神佛,多日行善才有好报的商户,获得了可以几倍于从前产量的器械,现在已经是在山东北直隶甚至河南一带流传开来,大批要运送到南方售卖的棉花,都是被截留了下来。

突然之间,在江南的十三商会,发现自己手中的棉布销售不出去了,很多的海商们,宁可是在林家岛和华州进货,也不会来江南了,虽然对于朝着北方海面上贸易的船队来说,来到南方的路程虽然远一些,可是货物的便宜价钱足够是弥补多出这一段路程的费用,不过突然间,销售量大跌。

松江在最巅峰的时候,一年千万匹的出产,在这么大的数量当中,其实海贸占据的比重并不大,很多是供应大明国内的需求,可是在需求最旺盛的夏秋之交,数量却比往年跌了不少。

本来松江的棉布产出一直是供不应求的局面,行走大明的布商和海商们一直是抬价竞争,往往是海商给出的价钱比较高,所以站得优势很大,这一次,以往来江南采购布匹的北方商人们,都是很少出现。

松江的手工工场商人并不着急,反正海商们还会大举的买进,囤积起来等待第二年,卖给海商的价钱更好。

谁也没有想到,到了初秋,还是没有什么商人上门,这些从来都是只管生产不考虑销售的手工工场主们开始慌张了,不过让他们惊慌的事情,显然不光是这一件,去年这个时候,北方的棉商也要把大批的棉花运送过来,但是今年也没有看到。

十三商会终于是着急了,派出了手下的人手去京师打探,在这些大商人的心里面,出现这样的场面,肯定是和朝廷官府脱不开什么关系,但是派去打探的乘坐船只到了济宁府的时候,就知道没有必要再前行了。

在那里棉船甚至是堵塞了河道,原来主要是粮食和南货装卸的码头上,现在堆积的全是棉包,大批的商人们在那里吆喝着买卖。

在消息传回江南之后,几乎对邓闽发明的机器有所了解的人,都是从各处得来的情报中,判断清楚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北方布匹的价格突然的大幅度降低,对于原材料棉花的收购量大幅度的增加。

做了这么多年生意的商人们,自然不会相信什么鬼神的传闻,唯一可以联系的上的,就是邓闽发明的那个神

器。

和一开始就蹦出来打压诛杀邓闽,不让这种破坏行业平衡的器械出现在世间的商人们,特别是十三商会的那些高级的豪商们,那些商铺和商号的老板们,丝毫没有什么十三商会的情义,直接就是让自己的手下和掌柜去北方可以买到便宜布匹的地方进货。

那几个掌握许多手工工场的商人们,则是纷纷的拿出了邓闽那些器械的图纸,尽管那个器械当时十三商会的人立下了所谓的血誓,来维护这个机密并不被泄露到外面。

既然是他们这么办,十三商会统辖的商户和手工工场场主们,自然也不会遵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个人都是找到了形形色色的法子,或者是去北方采购更便宜的棉布,或者想法设法的把这个器械的秘密搞到手中。

南北商人们有的兴高采烈,有的急得好像是热锅蚂蚁的情况不同,在北直隶,山东和河南的地主们都是兴高采烈,原本种粮食也就是维持个小康的生计,看着府县里面的商人们发财自己却晚来一步。

可今天却发现这个财运也到了自己的身上,棉花的价钱涨的让他们眉开眼笑,有些人把棉花田地里面几年的收成都已经是预先卖了出去,很快这些自以为赚了便宜的地主们也都是后悔了,因为棉花的价格在南方的商人加入后,涨势还是在继续。预先签了契约的人价格都已经是钉死,想后悔都来不及了。

算帐很多人都是算的明白,棉花的价钱如此的高昂,就算是不种自己的口粮,完全的从外面购买,也是合算许多。

大批的粮田都是被硬生生的转成了棉田,还有人盘算,自己把土地租给了佃户来耕种,佃户交给自己三成或者五成的租子,要是粮田,倒没有什么便宜或者吃亏的问题,可要是换成种棉花。

佃户赚的便宜可就太大了,所以很多农民在结束了农忙之后想要续租的时候,却被地主拒绝了,给的条件也是简单的很,土地我要收回去,却不是把你一脚踢开,你要是想继续吃饭的话,就给我来做工。

种多少地,咱们来结算工钱就是了,很多小门小户的原本还是有几分自己的土地,租种一些,也可以勉强的维持温饱,突然间,只能是给地主乡绅们去做长工了。

上面说的这种局面,还算是好的情况,在工商大兴之后,乡下的土地没有人愿意耕种,都是进城做工,而且南洋和关外的粮食,源源不断的运进关内,粮食也便宜的很,田地根本卖不出什么价钱。

几乎是突然之间,地价猛然的涨了起来,更多的土地,就可以种更多的棉花,就可以赚更多的钱。

地主乡绅们意识到了土地之前,那些小门小户的自然也是知道地价涨了,自家靠着卖棉花也可以赚些钱,就算是有人买地也不愿意出售,不过大明的土地买卖从来都不是什么你情我愿,给钱交地的光明勾当。

里面充满了无数的血腥和黑暗,一时间,原本因为抓捕贩卖奴隶而严酷许多的律法,变得更加的不讲清理,在北方许多人家莫名其妙的就是触犯了律条,被抓入大狱,不管人的处置最后是如何,反正是土地都要充公。

现在在城中手工工场,原来八个人能干的活计,现在一个人就能干,开始的时候,还真是裁掉了一些织工,后来产能扩大,资金充裕,添置机器,又是需要在聘任人手,而且当时南北的劳力没有什么流通,山东河南北直隶三地的工商大兴,突然之间,居然是缺乏人手,原本开掉的那些人不但是找到了活干,而且轧棉之类相关的行业同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