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将门-第1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327章 辽国有点惨
把曹佾赶跑了,王宁安突然很烦躁,是愤怒,是埋怨,或者是感谢?
丫的把窗户纸捅破了,王小二不得不面对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要不要三妻四妾……有人会说,这算什么事,哪个男人不想这样?
有这种想法的,纯粹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哪个大家族不是乱七八糟的事情一堆,据王宁安所知,咱们的赵大叔就不止一次被戴过绿帽子,九重深宫,都挡不住一枝红杏。
其他的公侯将门之家,那就不用说了。
王宁安是个很喜欢偷懒的人,对家里的情况也是这样,他甚至想过随便找个媳妇生儿育女就算了,虽然不现实,但是他的确这么想过!
偏偏曹佾这个混账东西打破了王宁安的迷思,以他的地位,想要玩一夫一妻,做梦去吧!
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王宁安发现苏八娘的确是不错的选择。
长得漂亮,那么聪明,处理文字账目,绝对是贤内助。最关键是把她娶进了门,老苏就是他的岳父,大苏和小苏就是他的舅哥!
一下子和文章三大家扯上了关系,这可是娶一送三的好事……王宁安突然心里热乎起来。
看来真的要动动脑筋,苏老泉不是好脾气,让他的女儿做小,真要拿出十八般武艺才行……
想到这里,王宁安又觉得自己很混蛋,蜜月还没过完呢,就想别人了,简直令人发指!
他赶快跑到房中交公粮了,或许让杨曦如愿以偿,快点怀上孩子,才是王道!
……
王小二纠结着,可是有两个人却上演了变脸大戏,前后差别,判若两人。那就是辽使张孝杰和萧大。
头一次宴请,他们把御街工程骂得一文不值,一直凸显他们辽国皇帝勤政爱民,勤俭节约,把大宋的君臣弄得老脸通红。
很多御史言官都心中惭愧,堂堂中华,竟然比不得夷狄,不施仁政,如何能让四方蛮夷信服!
有人就想上书,叫停御街的工程。
不过这一次他们多了个心眼,当初替交趾叫屈,结果交趾的王子跑来输诚,打了大家伙的嘴巴子,现在脸还肿着呢!还是再看看吧!
他们的犹豫算是保住了面子,果然,到了第二次见面,张孝杰就主动提出,宋辽两国贸易频繁,几年之间,货物贸易已经达到了7000万贯!
如此巨资,双方应该互相开放,准许辽国投资大宋,设立商场货栈,直接出货,便利贸易!
张孝杰话里话外,就要在御街买铺子,置办地产。
负责接待辽使的唐介差点被气吐血了!
做梦去吧!大宋的国都,给你们辽人一块地方经商占便宜,想什么呢!唐介给顶了回去,可张孝杰锲而不舍,一再要求,最后捅到了政事堂,这回好玩了,连贾昌朝也没法决断。
只好上奏赵祯,召开御前会议。
“众卿,你们怎么看?”
唐介立刻站出来,“陛下,此事断然不可!辽寇狼子野心,他们借着在京城投资的机会,必然窥探大宋的虚实,收买细作,替辽国传递消息。到时候我大宋哪有半点秘密可言!故此老臣以为绝不可行!”
唐介的理由很强大,连赵祯都频频点头。
哪知道赵宗景立刻跳了出来!
“唐相公,你这话就不对了,投资是双向的,不让辽国人来,我们的人怎么过去?辽寇要窥探我们的虚实,我大宋也要掂量辽寇的底细!远的不说,圣人重建静塞军,为了是什么,还不是恢复燕云,中兴大宋。试问燕云在谁的手上,似唐相公这般畏首畏尾,瞻前顾后,何日才能收复燕云?”
都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满以为王宁安在家里休假陪新娘子,皇家银行这边就消停了,哪知道赵宗景又冒出来了,看口才,不比王宁安差太多啊!
这年头是怎么了,年轻的妖孽一个胜过一个,莫非咱们都老朽了?
自从降为三相之后,富弼绝不开口,王尧臣和王拱辰也不愿意和赵宗景对喷,万一这丫的当了储君,成了皇帝,他们不是给自己的子孙作祸吗!
倒是韩琦沉着脸道:“小王爷,你这话未免过了,辽寇狡诈人尽皆知,而且他们奉行四时捺钵,皇帝和朝臣居无定所,纵使派人过去,又能知道多少,算起来,还是大宋吃亏!”
赵宗景倒是没有继续怼韩琦,反而就坡下驴,笑道:“韩相公虑得是,是小王思虑不周。不过既然韩相公这么说,想来也是不反对交往,只要大宋不吃亏就行了。”
一句话,弄得韩琦都没法反驳了,赵祯笑呵呵道:“宗景,你有什么好办法,能不吃亏?”
“很简单,就是投资入股。”
赵祯鼓励道:“说的具体点。”
“我们可以发行债券,吸收辽国资本,帮助大宋建设御街工程,完工之后,可以将债券转化为股本,规定辽国最多占有百分之49的股权,这样经营掌控的权力还在我们手里,辽国就没法随便派人过来,窥探大宋的虚实。”
赵祯疑惑道:“那辽国能愿意吗?”
不由他们不愿意!辽国的商品直接到京城销售,能多获利一倍,他们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唐介又大声怒道:“小王爷,如此一来,岂不是让辽国占了大便宜?”
赵宗景翻了翻眼皮,他比王宁安还讨厌这些腐儒!
“辽国能卖,我们也能卖!还是王大人那句话,论起挣钱的本事,我大宋谁也不怕!”
……
出乎所有人预料,赵宗景第一次亮相御前会议,就大杀四方,来了个开门红。他的表现让太多人目瞪口呆,这还是那个不成器的混账小王爷吗?战力爆表,简直比王宁安还厉害了,有木有?
“木有!”
王宁安毫不留情戳穿了本质,曹皇后肚子里的孩子是男是女还没生下来,汝南王府遭到了重创,赵宗景看起来是希望最大的那个!
谁活得不耐烦了,要和他对喷,除了唐介那种孤直的疯子外,就连韩琦都浅尝辄止,自己和他比起来,一个是逆天而行,一个是顺天应人,难度能一样吗?
不过不管怎么说,赵宗景是露脸了,赵祯特意留下他赐宴,谈的很高兴。
当初王宁安就说过,要利用辽国的资本,来发展大宋,来解决钱荒,真是想不到,几年之后,居然变成了现实。
通过金融系统,就能不断吸食辽国的血液,强壮大宋!
说不准,真的有一天,能够光复燕云,赵祯热血澎湃,心气越来越高。
……
除了生意上的事情,张孝杰和萧大还有正事要处理,那就是希望大宋交还近一年,逃到大宋的子民,差不多有一万人!
这个要求提出来,王宁安吓了一跳,他清楚记得,上次和辽国议和,辽国就提出类似要求,大约几十年间,辽国逃到大宋,有据可查的,也不过五千多人,怎么才两三年的功夫,竟然到了一万多人!
这是真的吗?
辽国出了什么事情?
王宁安满肚子疑问,谁能给他解答啊?
“相公,辽国的事情,娘最清楚了。”杨曦提醒了王宁安一句。
“哎呦,瞧我这个糊涂劲儿!”
一转身,王宁安跑到了老娘的房中。
白氏不像寻常的家庭主妇,她也有很大的书房,比儿子的还大,里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账册,别看王家对外宣称,把什么产业都出售了,其实王家还牢牢掌握着金融和航运两项,前者代表王家的权势,后者代表王家的退路,丝毫马虎不得!
“辽国很惨!”
白氏开宗明义,告诉了王宁安。
年初的时候,耶律宗真病了,草原的王者从来不会生病,如果生病了,就代表九死一生,情况危急!
就好像狮子或者狼王,必须时刻保持旺盛的精力,才能压制住各方的野心,这也是四时捺钵的关键所在!
辽主耶律宗真还不到四十岁,正值壮年,可是对于皇帝来说,尤其是草原的皇帝,他已经有些老了,撑不住了。
早在几年前就出现的储位之争,此时更加剧烈。
尤其是王宁安跑到辽国一趟,他给辽国上上下下,都喂了糖衣炮弹,如今糖衣消化了,隐藏的杀招开始出现了。
辽国贵胄为了出口牛羊,减少了战马的数量,这还不够,他们又圈占农田,变成牧场,越来越多的百姓失去土地,不得不走向了逃亡之路。
近在咫尺的大宋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据为娘所知,从辽国跑出来的人不止一万,光是在平县做工的就有七八千,另外野狼谷马场的三千牧工,有八成都是辽人。”
吸!
王宁安脸色大变,惊讶道:“怎么会这么多?”
白氏心有余悸,叹道“都说温柔乡是英雄冢,人如此,国家也是如此。正好范相公也在京城,你可以去问问他,或许能知道更多。”
王宁安是又惊又喜,他想不到自己的布局居然这么快就有收获了,他急匆匆到了欧阳修的府邸,范仲淹住在了这里。
见面之后,老范呵呵一笑,“二郎,你当老夫为何要到京城?真是给你小子祝贺婚礼?老夫能不知道,朝廷上有多少人怕我?实在是不能不来,天赐良机,若是错过了,就再也拿不回来燕云了……”
第328章 消失的国度
范仲淹只是陈述一个事实,他不会为了任何人跑到京城,包括他自己在内,更遑论王宁安!
他驾临京城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劝说赵祯,把眼光放在燕云故土上面,因为机会真的来了!
几年前王宁安鼓吹用经济手段软化辽国,腐蚀最强大的敌人,大家伙只是姑且听之,能推行下去,也不是觉得他高瞻远瞩,而是想要赚一点钱花。
可是几年下来,一些聪明人已经看出了端倪,尤其是范仲淹,老先生拥有最顶尖儿的头脑,又每天盯着平县,盯着榷场,老范真的发现不一样了。
辽国每年通过平县,输入的羊就有上百万只,牛也有5万头之多。
平县的农田全部实现了牛耕,邻近的河北、山东等地,也到平县购买耕牛,市面上鲜嫩的羊肉,比起猪肉还要便宜,就算牛肉也不是禁品,每天都有一些配额,可以拿到市面上销售。
肉类摄入的增加,明显的一点,就是平县百姓的身高大幅度提上来。
尤其是十五六岁的半大小子,他们长身体的时候,正好赶上了平县经济腾飞,肉类充足,每天都能吃到优质蛋白,这些年轻人就跟六七月的高粱,看着往上蹿,还没成年,就比他们的父辈高出了一大截。
正所谓窥一斑而见全貌,平县人身体提升的背后,是辽国经济快速转型,从原始的农牧渔猎,向商品化的畜牧业发展。
辽国的贵胄大量圈占土地,没命地养殖牛羊,出口羊毛,羊皮,牛肉,奶粉……赚到的巨资,换成精致的红木家具,色彩绚丽的丝绸刺绣,价比黄金的名贵茶叶,从野蛮走进了文明,辽国人最喜欢的东西就是白糖。
喝茶加白糖,炖肉加糖,糕点加糖,没事的时候,零食还是糖!
皇佑四年,光是从岭南就来了100艘装糖的船只,全都卖给了辽国人……范仲淹每天关注市面上的牛羊肉价格,看着丝绸和白糖的销售,他渐渐能推算出辽国牧场扩张的速度,甚至能估算出辽国拥有的牛羊数量。
从皇佑二年算起,辽国光是在燕云十六州,牧场就增加了三倍,出口到大宋的牛羊提升了五倍之多!
牧场扩张的速度,跟不上市场的扩张,那些贵胄就毫不犹豫削减战马的数量,甚至把马匹转手卖给了大宋,专心养殖牛羊。
虽然辽国明令禁止出口战马,但是只要有心,就有小门可钻,根据宋辽协议,辽国可以出口一些驮马,还有年老体衰的马匹,充当肉食。
很多人就钻了空子,把不到五岁的马当成了老马卖给大宋。
范仲淹统计过,平县市面上,从事运输的马车足有上万驾之多!各种驮马超过三万匹。
野狼谷马场有多大的地方,能一口气拿出八万匹马给朝廷,还能支撑平县的消耗?根本是不可能的!
王宁安不愿意承认,范仲淹也没必要点破,占了便宜心里有就是了,这几年的功夫,光是燕云十六州,辽国的战马就要减少三成……
种种迹象都表明辽国确实出了问题!
五十年的封锁限制,没有打垮辽国,可是开放贸易,不过三年,辽国就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他们每天都在变弱,只要维持这个趋势,拿回燕云,不再是痴心妄想!
正是因为这些,范仲淹才不惜拖着老朽的身躯,重新出山,他已经将自己观察到的告诉了赵祯。
“二郎,你当初的设想是对的,而且辽国堕落之快,超出了老夫的预计,虽然暂时未必是拿下燕云的机会,但是却要着手准备,必须拿下燕云!大宋等不起了!”
范仲淹不是危言耸听,大宋是历代最富庶的,可也是历代最穷苦的,多达七成的财政收入,都用在了养兵上面,还战战兢兢,不得安宁。
归根到底,就是失去了燕云屏障。
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假如嘉峪关、古北口、喜峰口、九门口,山海关……这些天险都在大宋的手里,每处只要安排几千人,游牧骑兵就很难突破,绕关而过,能深入一两百里,已经算是很不错了,对中原的富庶地区,几乎没什么影响。
可眼下呢,一道险关都没有,哪怕屯兵百万,也让人夜不能寐。
哪怕王宁安弄出了裁军的好办法,也不是长久之计。
唯有拿回燕云,把养兵的费用降下来,只要降到五成一下,大宋每年能动用的钱就翻了一倍,整盘棋就活了。
如果再拖下去,早晚有一天,大宋会像黄河那样,在某个薄弱的地方,大堤崩塌,洪水滔天……将一切的繁华淹没。
老范已经看到了这一步,以往他想推动庆历新政失败了,既然从内部改革做不了,那就把燕云拿下来,然后再进行变法……
范仲淹毫无保留,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
“二郎,你有什么看法,老夫洗耳恭听。”
王宁安拱手道:“范相公所虑极是,晚生也是这个想法,尤其难得,陛下正在盛年,有心图强,而辽国皇帝体弱多病,命不久矣。辽主在几年之内去世,耶律洪基和耶律重元必然有一场争夺,只要抓住这个机会,拿回燕云,是再合适不过了。”
“范相公所说,要进行布局,十分有道理,我们的军力或许在几年的功夫,未必能赶得上辽国,但是我们手上有贸易这件武器,足以把辽国弄得七荤八素了”
范仲淹笑道:“论起经济手段,二郎的本事天下无双,老夫也是想和你讨教,有什么主意?”
“和辽国的贸易还是要扩大,促使他们快速转变经济模式。另外我们应该两手准备,扶持辽国境内的部落和牧民,鼓动他们反对辽国。我听说有很多辽国牧民都跑到了大宋境内讨生活,这帮人可是不错的工具!”
范仲淹犹豫了一下,“二郎,光是靠这些人,未必能推翻辽国吧?”
“那当然不行。”王宁安笑道:“不过却能让辽国的人马疲于奔命,最好弄得辽国境内到处烽火,原本燕云十六州,是他们的粮仓,钱库,我们把这块变成他们的火药桶,伤心地,最好让辽国征收的赋税,还不够镇压百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