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懒散初唐-第6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德言执掌飞奴司,北方草原也是飞奴司监控的重点,所以他对草原上的形势也比任何人都要了解,而随着他的讲述,李休也对北方草原的情况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渐渐的他心中也有一个大概的想法,虽然这个想法还不是很成熟,但也许可以和李世民讨论一下。
第一千二百九十九章 最后一步(上)
薛延陀虽然称雄漠北草原,但实力远无法与当初的突厥相比,更何况现在的大唐也不是贞观初年的大唐,经过李世民十几年的努力治理,大唐的实力比当初翻了数倍,别说小小的薛延陀了,就算是当初的突厥还在,恐怕也不敢正面挑战大唐。
然而薛延陀的新任可汗拔灼却被陷入到飞奴司的圈套之中,不但身边安插有飞奴司的细作,而且连一些重要的薛延陀贵族也被飞奴司收买,有这些人在,很容易让拔灼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比如这次他主动出兵攻打夏州,而且还准备要与唐军决战。
其实拔灼并不是不知道唐军的强大,只不过刚刚继承汗们的他这时也是野心勃勃,一心想要超过自己的父亲夷男,而夷男最大的心愿就是统一草原,使得薛延陀能够成为突厥那样强大的帝国,可惜他到死都没能完成,所以现在拔灼也继承了他的这个心愿,而想要统一草原,就必须打败唐军,哪怕不能将大唐的势力从草原上赶出去,也能树立起自己的威望。
也正是在上面这种想法的驱使下,利欲熏心的拔灼才决定冒险一搏,若是能够从正面击败唐军,他就可以树立起自己无知的威名,从而收服更多的部落为自己所用,甚至彻底的将大唐的势力赶出草原。
拔灼的愿望是美好的,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任何计划都不可能一丝不差的与现实重合,总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之的事情,使得本来美好的计划无法实行下去,甚至得到截然相反的结果,比如拔灼这次美好的愿望就落了空。
李道宗与乔师望都是大唐名将,他们两各率数万大军赶往夏州求援,本来他们以为拔灼应该会在他们到达夏州前退走,但却没想到拔灼非但不走,反而还在夏州城下摆开与他们决战的阵势。
对于拔灼的反常,李道宗和乔师望刚开始都是吓了一跳,以为对方有什么阴谋诡计,所以在刚到夏州城下时,竟然不敢进攻,不过后来试探了几次后,发现拔灼的确是想与他们正面决战,这才让李道宗等人放下心来,随后这两路援军与夏州城的田仁会三路大军齐发,与拔灼的大军展开了决战。
拔灼这次攻打夏州也是有备而来,整个薛延陀控弦之士超过二十万,而他这次一下子带来了十五万,如此兵力也足以横扫草原,相比之下,李道宗与乔师望一共才带来六万援军,哪怕加上田仁会手下的一万守军,也还不到拔灼兵力的一半,这也是拔灼信心满满不肯退兵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过拔灼还是太年轻了,虽然军队的数量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了这支大军的实力,但除了数量外,质量却更加重要,大唐这些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屠城灭国无数,早就让唐军培养起一种无敌的信念,特别是对外作战时,大唐的军队以少胜多的战例也是数不胜数。
除了必胜的信念,唐军的装备也不是薛延陀能比的,无论是武器、铠甲、补给等方面,大唐都远比薛延陀要强得多,特别是唐军还有火药武器,更让他们如虎添翼,因此夏州城下的这场决战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悬念,在李道宗亲率一支骑兵杀透拔灼的中军之时,就已经奠定了这场大战的胜局。
长安城中的李休也一直等着夏州之战的结果,而当李道宗的捷报送到长安时,他也是大喜过望,按照李道宗的描述,此一战他们杀敌过万,俘虏了将近五万人,之所以有这么多俘虏,还要多亏了飞奴司的功劳,正是他们收买的那些薛延陀贵族在战场上倒戈,这才带动了更多的薛延陀人投降。
不过遗憾的是,拔灼并没有被抓住,反而在一支上万人的败兵保护下逃往漠北草原,而李道宗他们已经派人去追了,不过以薛延陀人对草原的熟悉,恐怕很难追上。
得知李道宗等人大胜的消息,李休也是大喜过望,当下将自己准备的东西带上,然后选了个时间亲自进宫,之前他对吞并草原有了新的想法,只是时机不到,所以他也没有告诉任何人,而现在薛延陀已败,也正是大唐进军草原的时候了。
李休十分顺利的来到两仪殿见到李世民,不过让他没想到的是,不但李世民在这里,长孙无忌和李治也在这里,当看到他进来时,只见李世民这时也是笑道:“李休你来的太巧了,我和无忌、雉奴正在商量对薛延陀的事宜,你也来发表一下看法!”
“呵呵,夷男可以称得上是一代枭雄,可惜却是虎父犬子,拔灼此人难以成事,这次兵败已经让薛延陀损失惨重,恐怕他的汗位也坐不稳了,而且周围的回纥等大部族也不会放弃这个好机会,所以臣觉得薛延陀已经不值得再花费咱们的精力了!”李休这时也笑着走上前道。
这可不是李休说大话,事实上他记得在原来的历史上,薛延陀虽然强盛一时,但是就在夷男死后拔灼继位后没几年,薛延陀就被大唐灭掉了,现在李道宗已经重创薛延陀,接下来无论是大唐亲自动手,还是鼓动回纥等大部族动手,薛延陀都断无生还的可能!
“哈哈哈~,李休你真是好大的气魄,薛延陀虽然兵败,但我们也不能太过小视,万一他们死灰复燃的话,日后也会成为咱们大唐的边患!”李世民听到李休的话也是大笑一声,他虽然欣赏李休的气魄,但却对薛延陀依然不敢放松。
“陛下所言极是,不过臣觉得薛延陀已经不足为虑,今日臣来见陛下,是来向陛下吞并草原的最后一步策略!”这时只见李休微笑着再次上前一步,同时将袖子中一份厚厚的奏折拿了出来,然后双手呈到李世民的面前,这也是他这段时间花费了无数心血写成的。
第一千三百章 最后一步(下)
当初李世民与李休、长孙无忌定下彻底解决北方草原威胁的三步策略,但实际上却只有前两步,至于最后一步彻底的吞并草原却没有一个确切的计划,因为当时三人都不知道该如何的吞并草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唐与草原的局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前两步策略已经走完了,接下来就要实行彻底吞并草原的策略,而这时李休也终于想到一个可行之法,于是他这段时间将自己的想法写成一奏折,取名为《平北策》,今天李休就是为了将《平北策》献给李世民。
李世民和长孙无忌也没想到李休忽然要献上吞并草原的策略,这让他们也都是一愣,随后李世民就亲自上前接过奏折,然后打开仔细的看了起来,结果只见他一会皱眉、一会欣喜,最后更是兴奋的一拍桌子大吼一声道:“好!”
看到李世民脸上的表情变化,长孙无忌与李治这时也是面面相觑,而最后李治更是偷偷的凑到李休身边道:“先生,你在奏折上到底写了什么?我还是第一次见到父皇如此失态。”
“呵呵,不要心急,等下你父皇肯定会让你看的!”李休这时却是故意神秘的一笑道,不是他不愿意说,而是奏折上的内容太多,光靠自己讲解恐怕一时半会也说不清楚,还不如让李治自己去看。
李治却是年轻人心性,看到李休不说,更让他感觉心痒难耐,好不容易等到李世民看完,但却随手递给了旁边的长孙无忌,毕竟李治只是来学习政务,像吞并草原这种大事,他顶多只能旁听,暂时还无法参与进来,不过这时李治却是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于是就凑到长孙无忌的旁边与他一起观看。
长孙无忌也对李休的这道奏折十分好奇,这时看到李治凑过来,也特意倾斜了一下身子方便他观看,而当两人看到奏折上的内容时,也都不由得露出凝重的神色。
对于吞并草原的计划,李休奏折上的内容很多,不过总结起来也不过是四个字,也就是恩威并施,当然这四个字说起来简单,但想要做到可就难了。
奏折上李休先是分析了一下大唐与草原的局势,特别是提到随着薛延陀的败亡,草原将彻底的变成一盘散沙,再也没有可以威胁到大唐的势力,而现在大唐要做的就是恩威并施,一步步的吞并草原。
所谓恩,也就是大唐将彻底开放与草原之间的商业往来,以前大唐与草原虽然有交易,但是有些商品是严禁流入草原的,比如铁、粮食等战略物资,这些物资可能会增强草原部落的实力,所以从大唐立国时起,就严禁这些物资流入草原。
不过现在李休却提出开放这些物资的交易,特别是粮食,因为大唐有了红薯、土豆、玉米等高产的作物,使得大唐的粮食产量直线上升,仓库里的粮食已经多得吃不完,有些坏掉的只能拿去喂牲口,特别是这几年随着大唐人口的增加,开垦的荒地也越来越多,粮食产量也一直处于增长之中。
当然了,就算大唐的粮食再多,也不能平白无故的拿出来交易,不过李休却有自己的理由,那就是以粮食来做为吞并草原的武器,换句话说,草原上的部落想要与大唐交易粮食,就必须归附大唐,这种归附可不是以前那种名义上的归附,而是实际上的归附,大唐将会派官员前去管理这些部落。
而除了商业外,李休奏折中还提到另外一个恩,那就是将红薯、土豆这两种作物带到草原去,挑选一些部落耕种,草原上的土地虽然大部分不适合种植粮食,但是有些土地还是可以耕种的,比如一些淋漓、湖泊旁边的土地,哪怕这些土地种不了小麦等粮食,但种红薯和土豆还是没问题的。
草原部落之所以难以剿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游牧而居,平时根本不在一个地方停留太久,再加上草原广阔,很难找到他们的踪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原衰弱,他们就会大举南下,若是中原强盛,他们就会躲进草原深处,哪怕是大唐再强盛也拿他们没办法。
李休也正是看到上面这一点,所以才决定将红薯、土豆这些高产的作物带到草原,这样一来,就可以让一些部落安定下来,甚至从游牧民族变成农耕民族,而只要他们下了战马,那么对中原就再也形不成威胁。
除了上面这些,奏折还有另外一些其它的策略,主要就是加强大唐与草原在经济、农业、人口上的联系,这些是恩的一方面,而接下来就是威了。
所谓威,并不是要压迫草原上的部落,而是加强大唐对草原的统治,从而实际上控制草原,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实施羁縻策略,而想要彻底的控制草原,第一步就是要在草原上派驻官员,从而让那些部落接管大唐的管辖。
当然草原上的那些部落自由惯了,刚开始肯定不会轻易的接受大唐的统治,哪怕是有上面“恩”的一面做引诱,他们也很难老老实实的做大唐的顺民,所以除了派驻官员,另外就是要驻军了,凡是敢于反抗或闹事的部落,都将受到大军的清剿,而且草原上也将实行严苛的刑法,毕竟乱世用重典,而草原向来没有任何王法的就是一块法外之地,想要治理就必须用重典。
当然上面的这些只是李休奏折上的一个大概,具体实施的细则还有很多,比如先近后远、徐徐北上,另外还有修路、筑城,以及日后对草原人的统治办法等等,上面都有详细的说明。
值得一提的是,奏折上还提到一个十分恐怖的办法,那就是利用宗教来控制草原的人口,当初李休建议打压佛道两教,其中许多僧人反对,结果被朝廷流放到草原上,而且这个政策也一直没停过,只要地方上的佛教势力太大,僧人数量超过朝廷的预设,朝廷就会派人将这些僧人流放到草原上。
这些僧人不但精通佛法,而且很多都精通医术,再加上草原上本来就天灾**不断,草原人又十分的愚昧,结果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佛教就在草原上遍地开花,很多大部落都将大唐流放的僧人当成坐上宾,主动出钱为他们修建庙宇,不少草原人也投身寺庙侍奉佛祖,这也使得草原上的佛教更加兴盛。
李休当初之所以建议打压宗教,除了宗教对大唐的威胁外,也的确存了祸水东引的心思,现在草原上佛教兴盛,也正合了他的心意,所以他在奏折上建议鼓励草原人出家为僧,每家只允许留下一个男丁,这几乎就是照抄后世满清对付蒙古人的办法,而且效果显著,蒙古人从清初的三百万人,到清末却已经锐减到不到百万人。
以宗教控制草原人口的办法记载在奏折的最后面,而且被标为“隐策”,也就是见不得人的办法,这种办法可以去做,但绝对不能承认,而且除了宗教外,李休还有其它的办法,比如强迫归附的草原人改汉姓、说汉语、穿汉服等等,户籍上与汉民不做区别,另外还有鼓励汉人迁移到北方定居,只要他们愿意迁移,就赏赐田地、牧场等等。
等到长孙无忌和李治看完李休的这份奏折后,两人也都不由得长出了口气,特别是李治这时更是用一种异样的目光打量着李休,过了好一会儿,似乎想问什么,但却又不好意思开口。
李休这时也发现了李治的异样,当下略一思量就明白了过来,于是只见他这时一笑道:“太子你是不是觉得我的这些策略太过残忍了?”
“这个……”李治听到李休的话却是迟疑了一下,随后终于还是鼓起勇气道,“先生为了我大唐的江山社稷着想,吞并草原也事在必行,只不过后面那些以佛教控制草原的人口,用重曲、行汉礼等事在学生看来的确有些残忍。”
“呵呵,雉奴你要记住,身为帝王,你的仁慈只能对大唐的百姓,那些草原人暂时还不是大唐的百姓,对他们就没必要仁慈,只有等到数十年后,他们真正的融入了大唐之后,再对他们仁慈也不迟!”没等李休开口,只见李世民这时却抢先说道。
“陛下所言极是,咱们大唐想要吞并草原,不流血肯定是不行的,与其流咱们唐人的血,不如流那些草原异族的血,正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那些草原人越少,日后也就越容易融入到大唐中来!”长孙无忌这时也笑着开口道,在他看来,李治还是太嫩了点,性格中也有些妇人之仁,这对于一个帝王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
听到父亲和舅舅的话,李治也似乎明白了一些,当下也是点头称是,然后又向李休道歉,不过李休却毫不在意的摆了摆手,随后又从袖子中拿出一样东西道:“除了平北策外,臣还有一物献上!”
第一千三百零一章 水泥
“这是什么,一块石头?”李世民看着李休献上来的东西,却是满脸疑惑的问道,最后甚至还用手敲了敲,确定这就是一块灰色石头样的东西,而且看起来还十分的粗糙,只不过规格却是四四方方的,好像是被人雕琢成这样似的?
“陛下说它是石头也没错,不过我更喜欢称它为水泥!”李休这时笑呵呵的说道,他献给李世民的正是这段时间他让人烧制出来的水泥。
对于这种建筑材料,李休早就想搞出来了,只不过以前大唐的生产力低下,想要大规模生产水泥有些不现实,现在随着他的穿越,大唐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煤的使用,水力器械的推广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