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铁血铸新明-第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原定以一年为期,但至崇祯十二年,农民起义虽遭挫折,但远未被平定。

    而此时辽东的战事又迭遭败绩,建奴一度攻陷济南,破城池五十余处。

    大明两面受敌、深感兵力不足,不少廷臣建议训练边兵。

    杨嗣昌制订了练兵七十三万多人的庞大计划,并得到崇祯皇帝的准旨。

    为了练兵,又要增饷,于是下令征收练饷,征收四百万两。

    需要指出的是,练饷加派不仅累及田赋,还加征关税、盐课、契税、典税、赃罚银等税种。

    加上崇祯四年征收的辽饷,就是所谓的三饷。

    满清入关之初,多尔衮曾大义凛然地指责说:

    “前朝弊政厉民最甚者,莫如加派辽饷,以致民穷盗起,而复加剿饷,再为各边抽练,而后加练饷。

    惟此三饷,数倍正供,苦累小民,剔脂刮髓。”

    然后又摆出一副悲天悯人惺惺作态的姿态,称“自顺治元年为始,凡正额之外,一切加派,如辽饷、剿饷、练饷及召买米豆尽行免除。”

    然而,事实的真像是不仅没有免除三饷,而且还在顺治年间食言自肥,恢复了明朝剿饷,并且多加赋五百多万两。

    鞑虏两面三刀祸害华夏之深,有此可见!

    崇祯脸色一沉,毫不客气大声斥道:“胡言乱语,先前说首要必须解决粮饷,现在又要停止增收,那粮饷从何而来?”

    秦浩明心中气苦,崇祯翻脸比翻书还快,起先还春风和煦,立马疾言厉色,真真是伴君如伴虎。

    “皇上,这也是微臣所说叛贼屡剿不绝的原因。”

    崇祯虽然发怒,但出于良知,该讲的还是要讲清楚。

    大丈夫,做到无愧于心即可!

    秦浩明低着头,索性不看崇祯的脸色,快速的说道:

    “反贼和大明不同,靠劫掠为生,打到哪里,废除三饷就实行到哪里。

    而我大明恰恰相反,控制哪里,三饷就收到哪里。

    作为大明臣民,就必须要交三饷。跟随反贼,则不用缴纳。

    民不聊生,三餐无以为继,自然只有反之。此为其一!

    其二,微臣以为若是要收,直接用亩来折合纹银非常不恰当!

    土地有肥沃贫瘠,产量各不相同。

    江南之地肥沃,一亩可以算一税亩,而西北之地苦寒,则要七、八亩才是一税亩。

    从江南承平,反贼俱在西北之地,当知微臣所言不虚!

    其三,田多者赋轻,产少者赋重!

    那请问皇上,田多者是何人?田少者又是何人?”

    既然崇祯发怒,秦浩明也不敢卖关子,一二三把事情讲完,便默默地肃立一旁,先看崇祯的反应再说。

    崇祯坐在龙椅上,默然无语。

    看着秦浩明倔强的样子,仿佛依稀看到自己当年刚刚登基,想要荡涤一切尘埃,还大明一个朗朗青天。

    “张官设吏,原为治国安民。

    今出仕者专为自身筹谋,居官有如是彼此贸易。

    催钱粮先说火耗多少,完成正额后又要贪腐。甚至已经减免了他们的税赋,却还是悖旨私征。

    阿堵物违心,便取而无道。又如勋戚不知厌足,纵贪横了京畿。

    乡宦灭弃道德传统,肆意侵凌于闾里。纳无赖为爪牙,受奸民之投献。

    不肖官吏,畏势而曲承。积恶衙蠹,生端而勾引。

    嗟此小民,谁能安枕?

    此间种种,朕缘何不知?奈何大明兵锋不断,几无片刻安生,如何有时间整顿官场顽疾?”

    执掌朝政多年,崇祯如何不知道秦浩明所说的问题和弊病。

    索性把他不敢讲的诸多问题,也一一列举出来。

    知道原因不难,难的是解决的办法。

    他今天倒要看看眼前这个初入官场的年轻人,有何新意?是否跟朝廷上其他官员一样,光说不做。

    崇祯原原本本把问题抛出来,反而让秦浩明怔住,真是小觑了崇祯啊!

    敢情人家什么都知道,并非自己想的一样,认为他久居深宫,被下面的官员所蒙蔽。

    “非常时期,当行非常之事!

    切不可泥古不化,不顾现实,错看了形势。

    三饷不是不能征,而是要依据道府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不过微臣以为,与其因为征收三饷几百万两纹银,闹得天怒人怨,还不如从大明乡绅富户手里想办法,才是关键所在。”

    初生牛犊不怕虎!

    再加上秦浩明原本对皇权的敬畏就不是太大,崇祯既然把面纱抛开,他有什么好遮遮掩掩?

    在秦浩明看来,崇祯征三饷是绝望中的反击,内部农民起义跟外部的建奴入侵已经让大明的经济拖垮。

    平时藏富于民,但真到关键时刻需要取富于民的时候,却几乎没几个富甲商豪出来慷慨解忧。

    既然如此,那还有什么好客气?(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一百零二节 风雨飘零

    (全本小说网,。)

    第一卷风起于飘萍之末

    崇祯脸色复杂,一言不发站起身走到窗边,推开窗台。

    几只觅食的小鸟受到惊吓,从对面屋顶的琉璃瓦上拍拍翅膀飞走。

    冷风呼啸着穿入温暖如春的御书房,树上仅有的几片树叶在风中摇曳,终于还是无助地掉落下来,似乎在昭示着朝廷现在悲凉的现状。

    “皇爷,请注意身体,可别不小心着凉。”

    今日负责随侍的是东厂提督、总提督京营戎政的曹化淳,急忙走上前来想把窗户关上。

    同时奇怪的瞥了秦浩明一眼,这小子胆子真大,把皇爷都说伤感了。

    “曹大伴,朕没事,只是想清醒清醒。这里风大,你年事已高,又有病在身,自己要注意身体。

    告假的事不要急,先在宫里调养好再说。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眼十几年过去,连你也要离开朕!”

    崇祯侧着身体摇摇手,阻止要来关窗的曹化淳,对他感慨的说道。

    曹化淳是信王府的老人,办事得力,深得崇祯皇帝的信任和倚重。

    “老了,身子骨愈发不行,不然老奴也想多服侍皇爷几年。”

    曹化淳动情的摸了摸眼角的泪水,边说边弓着身体倒退回去。

    屋内的秦浩明看着他们主仆情深,终于有些明白崇祯为什么对身边的太监还不错,只是对大臣多有刻薄。

    曹化淳因病乞准告假,向崇祯帝连上三疏。

    可直到崇祯十二年二月,他才蒙允告假还乡,肯定是崇祯多次挽留。

    “曹大伴,把杨爱卿叫过来吧!”

    崇祯想了想,看着屋内静静坐着的秦浩明,向曹化淳说道。

    “遮!”

    曹化淳双手行礼转身离去吩咐宫中小黄门。

    “待会和杨爱卿议议军事,三饷的事情让朕考虑考虑。

    爱卿说的土地有肥沃贫瘠,产量各不相同甚有道理,到时朕让户部拟个条陈出来。

    只是从大明乡绅富户手里纳粮捐输,今后休得再提,那是大明的根本,朝堂再也经不起动荡了。”

    崇祯关上窗户,缓缓走到秦浩明面前,手做了一个下按的动作,示意他不要起身,自己则绕着宽敞的御书房边走动边说。

    别看崇祯口头这样说,其实秦浩明说的话简直说到他的心坎里,奈何实行不了,天家也有难言事!

    平日里撤销盐税、减少矿税等有利于各级官员富商的政令那是顺风顺水,可重开海禁加收商税,带头捐输等不利于官员权贵的圣旨,那便是有违祖制寸步难行。

    有心想偷偷越过内阁发中旨,可各地官员有权拒绝奉旨,若是强行下旨也只能是被内阁再三驳回。

    崇祯无奈的摇摇头,这大明的江山,并不是他可以为所欲为啊?

    秦浩明有些同情的望着满脸惆怅的崇祯皇帝,大明实在是烂到骨子里了。

    崇祯每天要处理各地如雪花般的奏疏,尽管有司礼监的太监代为批红,挑拣出来比较重要的奏章,但是每天仍然有批不完的奏章。

    各级官员贪污受贿上下其手,前线的军饷还未出京城便被漂没几成,层层克扣下去到达前线时已经所剩无几。

    边关将士数月断饷数次哗变,将领则是中饱私囊克扣军饷私养家丁。

    流贼四处劫掠,各地县令知府隐瞒不报者更是比比皆是……

    其实向富商征收捐输并不是他独创,之前就有人提议过。

    可内阁大臣的驳斥是:此言乃乱世乱政之言,而敢陈于圣人之前,小人无忌惮一至于此!

    州县的富家,亦贫民衣食之源也。……此议一倡,亡命无赖之徒,相率而与富家为难,大乱自此始矣。

    秦浩明有些奇怪,难道在这些朝廷大臣眼中,现在还不算是乱世吗?

    想到崇祯临死前发出的感言:君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

    秦浩明长长的叹了口气!

    “皇爷,杨学士求见。”

    门口的曹化淳开口通禀。

    “有请!”

    崇祯收拾心情,一脸威严的重新坐回龙椅中。

    杨嗣昌温文雅尔的走了进来,轻扫秦浩明一眼,转身朝龙椅上的崇祯,一丝不苟的按照大明朝礼,行一拜三叩大礼。

    头上漆纱幞头的两边展角,随着身体的起复轻微的晃动。

    崇祯等他礼毕才轻声说请起,自己说过多少次,让他无需如此,可杨嗣昌总是一句,礼不可废,时日久了,也只好随他去。

    对于杨嗣昌,崇祯是真心满意。

    不仅在许多事情上颇和他意,而且聪敏过人勇于任事,不同于一般朝臣。

    “宣府指挥佥事秦浩明秦破虏见过杨本兵。”

    杨嗣昌是名义上的顶头上司,秦浩明朝他行军礼并自报家门,同时仔细打量眼前这位明末大臣。

    杨嗣昌长得端庄大方仪表堂堂,白皙的皮肤,颔下留着修剪得十分整齐的长须。

    檀香精心熏过的绯红色袍服,两条形状优美的眉毛明显经过修饰,唯一的缺憾是他的眼睛有些狭长,让人觉得有些阴柔。

    “很好。”

    杨嗣昌只是淡淡的两个字,敷衍的拱拱手,便没有下文。

    也不知道是说秦浩明人好,还是赵县战役打得好。

    热脸贴了冷屁股!

    不过老子也不靠你吃饭,反正已经算是卢象升的人了,二人也鸟不到一块去,摆什么谱?

    杨嗣昌高傲的举动激起秦浩明心中怒火,吔了他一眼,嘴角向上一扬,蹭蹭坐回太师椅上,眼睛看都不看杨嗣昌。

    这一幕暗战,居高临下的崇祯清清楚楚的看在眼里,却有些无可奈何。

    大明朝堂派别众多,彼此间水火不容,相互构陷、污蔑,他们才刚刚开始呢,他早已习惯。

    “秦爱卿,还是由你向杨学士介绍一下战场具体的态势。”

    崇祯朝秦浩明淡淡地吩咐。

    虽然有些不情愿,可这是关系到天雄军将士生死攸关的大事,秦浩明还是打起精神,认真的把敌我双方态势向杨嗣昌详细复述一遍。

    “皇上,圣人举事,动则必万全,必先本后末!家国大事,牵一发而动全身,更是理应如此!

    万万不可朝夕令改,令下面大臣无所从事。

    微臣只想问一句,从长远计,皇上是想和还是想战?”

    杨嗣昌听完秦浩明的介绍,不置可否,只是双手作揖朝崇祯问道。(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一百零三节 尘埃落定

    (全本小说网,。)

    第一卷风起于飘萍之末

    崇祯闻言脸色一红,略显尴尬。他是承诺过杨嗣昌,隐忍待发以图将来,所以才有征收练饷的举措。

    可天雄军将士的胜利又激发了他豪情壮志,特别是听了秦浩明的战略部署后,更是难以自制。

    杨嗣昌是朝廷重臣,是他的肱骨大臣,不便大声呵斥。

    此时,秦浩明站出来行礼向崇祯皇帝说道:“皇上,杨本兵之言,微臣不敢苟同,不知当讲不当讲?”

    崇祯正在左右为难之际,秦浩明刚好递上梯子,岂有不允之理。

    “都是为了社稷江山,秦爱卿尽管畅所欲言,无需顾忌。”

    “其实不管是我们大明也好,建奴也罢,双方都知道和谈只是暂时性的。

    只不过双方都有为难之处,不得不暂做休整,但最终结果还是要靠战争解决问题。

    纵观历朝历代,真正的和平,绝不是靠谈出来的,而是靠打出来的。”

    秦浩明看着崇祯和杨嗣昌,话语铿锵有力,不容置疑。

    崇祯低头细细品味秦浩明的话,若有所思。

    杨嗣昌则面如沉水,闭着眼睛,不动声色。

    “杨本兵想和谈也不是不可以,但必须等到建奴完全退出关外才行。

    否则,天下士林将如何看待杨本兵此举?尚请三思而后行!”

    秦浩明眯着双眼,意有所指。

    杨嗣昌气苦,被秦浩明挤兑得不能言。

    他本就是坚定的主和派,曾连续上疏阐述议和主张,坦率表明自己的“体国”之心。

    言语深切透辟,文情深挚感人,但却不敢也不能公开说他主和,概因大明没有和谈的土壤。

    他的许多奏疏大多是密奏给崇祯皇帝。

    甚至当主战派攻击他“主抚”是订“城下之盟”,大唱出战高调时,他竟不敢针锋相对予以驳斥。

    反而违心地加以否认说:“从无抚说,毋以长安蜚语陷人”。

    “就怕卢建斗战又不能胜,让局势更加糜烂。若是朝堂酸儒日日催战,又该如何?”

    杨嗣昌仰头长叹,心中苦闷至极。

    自己的见解不被人所认可,在这种议和即“误国”的叫嚷声中,更是形成“逼战”的气氛。

    不论形势如何险恶,不论几条战线,均得出战。

    甚至出现一日不战便流言四起的局面。

    秦浩明心里一紧,杨嗣昌这话讲得没错,历史上孙传庭、洪承畴可不正被大明朝廷催战,才一死一降吗?

    “该战则战,该守则守,战场形势瞬间万变,缘何可以墨守成规,听京城毫无阵仗经验的酸儒大放厥词?

    若要指手画脚也行,请他们来军中共同战之!

    看看他们有没有此等豪情,若真敢来,微臣这条命便和他一起同生共死又何妨?”

    秦浩明不管三七二十一,立马在崇祯和杨嗣昌面前阐述自己的意见,他这是权当背书。

    把自己的性命交到别人的手里,叫他听从这些酸儒的意见,秦浩明自问根本做不到。

    曹尼玛,朝廷上的衮衮诸公一个个别的本事没有,相互构陷、污蔑、捕风捉影的事情个个都是老手。

    坐在朝堂之上,画画草图,拍拍脑袋,就决定前线战场大明将士的生死。

    赢了是他们的运筹帷幄,输了,反正无关他们的性命,天下哪有这等好事?

    大臣志在禄位金钱,百官专务钻营阿谀。天下之势,已如河决不可复塞,鱼烂不可复收矣。

    “自边烽发难二十年来,智者用谋,勇者效力,谁都想灭建奴而凯旋归来!

    但实际是耗资万贯,徒让百万人丧命。今与清对峙已无获胜之希望,难道还要一直重复二十年前之事乎?”

    杨嗣昌看见崇祯微微点头赞同秦浩明的话,犹自不甘开口向崇祯说道。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