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娇笙-第5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安笙的营帐就在他营帐后面,是他特地安排的,本来有人说这样不妥,但见安笙一来就治好了他的伤,便也不多言了。

    安笙的营帐前留守的都是陆铮的亲卫,是西北大营中为数不多知道安笙真实身份的人,昨夜里当值的亲卫并未饮酒,守了一夜精神也极好,见到陆铮来了,便立即站直了问好。

    陆铮朝他们摆了摆手,然后矮身进了营帐。

    军中条件艰苦,没有高床软枕,安笙不愿搞特殊化,营帐内是一眼看得尽的简单,唯有那围在床前的一扇屏风,是陆铮强叫人摆上的。

    他进去的时候,安笙还未醒,大抵是昨夜睡得不太好,眼下有淡淡的青色。

    陆铮走近了些,有些心疼地唤醒了安笙。

    安笙被叫起,便见到陆铮坐在自己床边,一下便清醒了,忙支起身子,做贼般的小声问他:“你怎么来了?”

    陆铮没多少功夫跟安笙叙话,便直接将京里的急报跟她说了。

    安笙听完陆铮的话,只在最初惊讶了一瞬,随即便冷静下来,起身捞起床边小凳上放着的衣裳,一边穿一边问他:“咱们什么时候出发?”

    皇上驾崩,按理陆铮是要回去奔丧的,但时逢战事,所以陆铮其实不急着赶回去也不是不可以的,但若安笙料的不错,陆铮是必然要回去的,且还得尽快回去。

    太子如今把着朝政,看似有备无患,但只要太子一日没有登基,有些事就一日都说不好。

    在这个节骨眼上,太子必然希望陆铮赶快回去,为他多添一重助力。

    陆铮并不惊讶于安笙的敏锐,她是个聪明的女子,他一直都知道,所以他只是回答安笙说:“天亮了便走,你收拾下,待会儿跟我一道出发。”

    安笙没有再问什么,颔首应了声好。

    。。。。。。

    京城。

    帝王新丧,举国齐哀,丧仪十分隆重,太子身着孝服,强忍悲痛操持丧礼,皇后带着一干嫔妃与外命妇们哭灵,几次险些哭晕过去。

    但实际上,只有极少数几个人才知道,皇后并非真的伤心痛苦,不过是在帕子上沾了药水,一碰到眼睛就会被刺得流泪罢了。

    哭不出来,又必须要哭,总得想些办法不是。

    倒也不是皇后心里真的一点儿都不哀伤,毕竟也这么多年夫妻了,她也曾是真心慕艾,只是,这感情早在一次次的失望中被磨光了,如今所剩的,不过是一点儿面子情了。

    太子也十分憔悴,既要忙着大行皇帝的丧礼,又要忙着处理内外政事,短短几日下来,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瘦了许多。

    如今朝政大都把持在太子手中,自汪家伏法后,朝中便再没有敢支持瑞王的声音传出,但尽管如此,太子还是看出了瑞王故作平静下的不安分。

    他担心瑞王手中还握有自己所不知的底牌,因而,这些日子那些老臣们几次请他登基,他都没有答应,而是暗中给陆铮去信,让他带兵回来。

    有了兵力在手,才能万无一失,否则即便他答应登基,也难以保证不出变故。

    。。。。。。

    陆铮和安笙接到京中急报,便立刻动身回京。

    因急着赶回去,所以一路都是急行军,陆铮担心安笙受不住,思来想去还是提议另派一队人护送她回京,但安笙没有同意。

    她知道陆铮心疼她,但时不待人,眼下这种时候,她甚至比陆铮更需要赶快回到京城去。

    她是命妇,按理是要进宫去给大行皇帝哭灵的,这是规矩,可她现在人不在京城,虽走的时候跟婆母商量了,以生病为由掩饰自己不在京中的事实,但皇上驾崩,她若一直不出现,只怕要为人诟病。

 第一千二百三十章:回归

    (全本小说网,HTTPS://。)

    陆铮率领五万人马急行军赶回京都,紧赶慢赶还是走了十二日,方才回到京城。(全本小说网,https://。)

    大军归京,又带着太子手谕,城门官不敢阻拦,立即放陆铮和他的一对亲卫,还有之前派往西北的劳军队伍进了城门。

    陆铮急着进宫,安笙和青葙便悄悄先回了国公府。

    马车停在了西偏门,安笙让人去叫门,自己便坐在车里等着。

    府里知道她不在的人并不多,大管家算是少数中的一个,他是林氏的人,一听说安笙回来,立即亲自出来迎人。

    林氏还在宫里没出来,魏老太君的情况也不大好,说不准哪天也要驾鹤而去,安笙也没顾上先去看魏老太君,匆匆忙忙回了自己的院子,喝了口茶,便开始询问管家京里的情况。

    管家得过林氏交代,将所知道的消息一五一十地报给安笙,足足说了半个时辰才算完。

    安笙赶路辛苦,管家早命人准备了热水汤饭,先安排安笙用了膳,又沐了浴,安笙连日来的劳顿才算是消解了一些。

    待安笙打理过了,管家又来请示,询问安笙可是要现在进宫,安笙想了想,说先不去了,管家便告退了。

    安笙倒是也急着进宫去,但却不能在这个时候。

    陆铮刚回来,她就“病愈”了,能进宫去哭灵了,未免太巧了些。

    大行皇帝还未入葬,梓宫依旧停在乾德殿,太子和皇后每日带人哭灵,今日已经是第十六日了,再有四日,便要移梓宫于寿皇殿,再停灵数日,待钦天监算好日期,才可出殡入葬。

    太后的情况也不大好,惠帝驾崩对她的打击不可谓不大,她本就病势缠绵,如今更是进气多出气少了。

    不过,大家还是都盼着太后能多活些时日。

    毕竟若皇上太后接连崩殂,只怕会有不利于皇室与朝廷的流言传出来,于太子的名声怕也有碍。

    万一真有人逮着这个说太子刑克亲人,只怕太子登基也不会那么顺利。

    朝臣们倒是一直上书太子继承大统,但太子一直没有同意,只说待大行皇帝入葬后再来讨论登基事宜。

    然而国不可一日无君,所以,太子虽未登基,但其实已经算是在行驶帝权了。

    瑞王倒是没有如太子所担心的那样,出什么幺蛾子,除了在大行皇帝灵前哭得特别大声之外,似乎并没有再做其他事情了。

    但太子总觉得心里不安,这种不安,在接到陆铮已经回京的消息后,方才散了。

    陆铮回来了,太子心中便有了底气。

    陆铮手中有兵马,虽然带回的人不多,也足以让太子放心了。

    陆铮风尘仆仆进宫后,立即得到了太子的召见。

    太子先道一声辛苦,然后又问及陆铮的伤情,尔后才与陆铮说起京中形势。

    这一聊,便聊了个把时辰,直到内官来报,说又到哭灵时辰了,太子和陆铮才停下来。

    “走吧,你也该随孤一道去拜拜仁宗。”太子一面说,一面招呼陆铮跟他走。

    前几日,大行皇帝的谥号已经定了,经太子与群臣一番商议,最后定了仁。

    仁宗皇帝在位期间,既称不上经天纬地,也称不上威强睿德,唯这个仁字,还算是贴合一些,故而最后便定了仁字。

    。。。。。。

    陆铮拜过仁宗皇帝后,被太子特许回家一趟。

    朝臣们见太子待陆铮如此亲近,都不由地在心中重新估量起了这位在未来新君心目中的分量。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由此便可窥见,这陆铮必然又将是一代宠臣,看来往后得多跟人来往来往了,就算沾不到什么好处,也千万别得罪了人,给自己招惹麻烦才是。

    陆铮是不知道这些官员们心里的想法的,他正急着回府去呢。

    不过,在回府之前,还是要先去见一下母亲。

    林氏品级高,乃超品的国公夫人,地位仅次于亲王妃,故而排在一干命妇最前面哭灵。

    守了这么多天,其实大家都已经哭不出来了,但为了不给人留下话柄,每个人还是都尽力做出哀容,以表现自己的伤心。

    但实际上,每个人都累得厉害,只想赶紧回家去好好睡上一觉。

    但在仁宗梓宫移去寿皇殿之前,这些想法都是不能实现的,能允许她们每日回家去休息一会儿,已经是皇后娘娘仁慈了,谁还敢多说什么?

    林氏接到宫人来报,说儿子找她的时候,险些将喜色表现出来,忙拿帕子压了压眼角,又抽泣了几声,然后才跟皇后请示,要暂且离开一会儿。

    皇后也知道陆铮来了,当然不会不同意林氏离开,且她知道他们母子必有话要说,还叫人带他们母子去自己休憩的偏殿说话。

    众命妇见皇后如此厚待林氏,暗暗羡慕者有之,嫉妒者亦有之,然而,不管是羡慕还是嫉妒,都没用,谁叫她们没有个太子心腹近臣的好儿子呢?

    他们除了感叹一声世情现实,还能说什么呢?

    。。。。。。

    林氏和陆铮被带到皇后休憩的偏殿,一见儿子,林氏眼泪便如断了线的珠子一样,纷纷落了下来。

    陆铮知道母亲为何会哭,因而不等林氏说话,便自己道:“都是儿子的错,累母亲担忧了,还请母亲保重自身,切莫哀伤过度。”

    林氏听他这样说,便想捶他一下,但手抡起来了,却又舍不得打了,只好嗔道:“你还知道我们担心,你拼命的时候怎么就不想想我这个当娘的呢!”

    陆铮非常识时务地认了错,态度诚恳端正,林氏又哪里还气得起来?

    仔仔细细地将儿子上上下下瞧了一遍,见儿子全须全尾的,林氏这才彻底放心,又问:“你到了以后直接就进宫来了?”

    林氏这话问的有些奇怪,陆铮却明白林氏到底想问什么,遂答道:“是,儿子直接便进宫来了,从西北带了些东西,让他们先带回府中去了。”

    林氏听儿子这么说,便明白是说安笙安全回府了,想到这里实在不是说话的好地方,便也再没问下去。

    陆铮又跟母亲说了几句话,便暂时辞别母亲,先回府去了。

 第一千二百三十一章:应验

    (全本小说网,HTTPS://。)

    陆铮回府后,先去看了魏老太君,魏老太君见孙子好好地回来了,人也精神了许多,知道陆铮有事要忙,也没多留,略说了几句话,便叫走了。(全本小说网,https://。)

    陆铮这才又回自己的院子,去看望他那“尚在病中”的妻子。

    陆铮回去的时候,安笙正在写东西,听见动静,见是他回来了,便搁了笔,站起身朝他迎了过去。

    “宫里情形如何?”

    安笙只在国公府管家口中听到些宫内情形,但管家所知毕竟有限,而陆铮进宫去肯定见过太子,太子有什么安排了交代,这会儿必然已经跟他说了,所以她才想再问问。

    安笙猜的没错,太子确实已将计划与安排同陆铮说了,陆铮也没瞒着安笙,但也没说太详细,一是他时间紧迫,来不及细细详说,二是怕安笙担心,也不愿将那些事说的太过详细。

    安笙听了几句,猜到陆铮的心思,也没刨根问底地追问下去。

    知道太子的大致安排,她便有底了。

    她倒是不大认为瑞王还有能力掀起大型政变的可能,汪家没了,瑞王最大的支撑倒台,手中又没有大行皇帝留下的遗诏,既不占理,也不占义,纵然起事,成功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但太子有太子的考虑,安笙不好多加评判,陆铮身为太子心腹近臣,太子将此事交于他,也是出于信任,陆铮自然不能不重视。

    陆铮还急着回宫去,便也没在家中多留,与安笙说了下之后的安排,便又匆匆走了。

    陆铮回来后,大行皇帝的丧仪已经算是接近尾声,再有四日,便要移梓宫于寿皇殿,届时,朝中上书太子继承大统的声音,只会更多。

    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虽老皇帝去了,但国家必然要迎来新主,据说,大行皇帝的遗诏便封在乾德殿正大光明金匾后头,只待太子登基,便可出示群臣。

    。。。。。。

    转眼,便到了移送大行皇帝梓宫于寿皇殿去的日子,是日,太子一身孝服,满面憔悴,却仍强打精神主持仪式,带领群臣送大行皇帝梓宫前去寿皇殿。

    皇后娘娘前儿夜里因伤心过度晕厥了过去,亏得诸命妇小心看顾,才没出大事。

    皇帝殡天,举国齐哀,移送梓宫这日,京中自王公以下官员一律白袍,伏道左哭送,仪式十分隆重。

    待梓宫移送完毕,请奏太子即刻登基的折子,果真如雪片一般飘进了御书房。

    朝臣们用的理由也很恰当,国不可一日无君,太子再悲痛,也要先考虑天下万民,天下不能无主。

    但太子依旧没有答应即刻登基,后在群臣一再的请求之下,方才忍痛答应。

    新帝登基,又是大事,钦天监和礼部忙的不可开交。

    京都的局势,似乎随着新帝的即将登基,也平静了下来。

    就在钦天监拟定的登基吉日前一夜,西北大捷,匈奴认输了。

    这可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虽然因在大丧期间,不可大肆庆祝,但即将登基的太子还是下令,择日犒赏三军。

    西北大胜,陆文便也要带领大军还朝,太子的心也越发安定了下来。

    想他内有贤臣辅佐,外有强将护佑,这江山,这王座,势必是他的。

    只是,瑞王对皇位时时觊觎,也实在叫人如鲠在喉。

    此时此刻,太子倒宁愿瑞王起事,他也好有理由将人收拾了,平了这后顾之忧,否则总这么不上不下,时时担心,也是膈应。

    谁知太子才这么想了没几日,便应验了。。。。。。

    新帝登基,改元弘治,登基前,新帝要先去叩谒梓宫,然后换掉缟素,穿上礼服,率领王公大臣叩谢太后,按说,皇后这时是要接礼部送上的册封太后的金册,但由于悲痛太过,皇后决意待仁宗入葬后再接太后金册,太子也感念母后一片深情,对此十分赞同,群臣虽觉有些不合规矩,然到底说不出什么,因而,这意味叩谢父母的一步,便降格办了。

    此事为新帝和皇后迎来一片赞誉之声,朝中对于新帝的评价也越来越好。

    因仁宗梓宫已移送寿皇殿,因而,新帝便要前去受皇帝叩拜梓宫,一大早,新帝便带着文武百官和仪仗队去了寿皇殿。

    瑞王身为亲王,位置最高,正站在新帝侧后方第一位,是看着新帝看得最清楚的一个。

    不过,瑞王看着新帝的眼神可绝对称不上真心敬从,反而有些奇怪。

    众人到达寿皇殿后,新帝进殿叩拜仁宗梓宫,群臣在外跪地等候,瑞王亦是其中一位。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瑞王跪着跪着,忽然间站起来了!

    群臣莫不惊骇。

    瑞王想要干什么?

    在仁宗皇帝的灵前不敬,这是大逆不道啊!

    然而还不等他们想明白瑞王想干什么,他们自己就被人包围起来了!

    周围不知何时忽然涌出大批黑甲军,将王公大臣们和仪仗队紧紧地包围了起来。

    随行而来保护新帝和王公大臣们的禁卫军紧张地与之对立着,气氛一触即发。

    就在这时候,众人却见瑞王从怀中掏出一张明黄纸绢,接着扬声道:“本王有先帝亲笔的遗诏,你们之前看的那个遗诏,是假的,是太子心怀不轨伪造的,本王才是先帝属意的继承人选!诸位大人,莫要被太子所欺骗了!”

    新帝登基大典之日,瑞王拿出另一份遗诏,声称太子的遗诏系伪造的,这,这是怎么回事?!

    就在众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