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要做皇帝-第9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使者们,昂着头,傲慢的骑在马上,宣达着单于之命:“大汉天子所立,孪鞮氏唯一的宗种,归义单于有令:限xx部族于夏五月之前,抵达龙城,参与龙城之会,胆敢不从者,视为对单于威严的挑衅!单于将命令大军,焚烧该部的所有草场,将他们的牲畜杀死,将他们的头颅插到木桩之上,让烈日暴晒!”

    面对这样的命令,幕南各部,反应各不相同。

    有人嗤之以鼻,有人战战兢兢,有人野心勃勃,也有人不以为意。

    但终究,使者所到之处,没有部族敢于对抗。

    也没有部族敢说:我不去!

    原因很简单。

    因为,幕南的日子,实在已经过不下去了!

    去年,一场燕蓟之战,几乎摧毁了整个幕南的游牧经济。

    大片大片的草场,被匈奴军队的牲畜和人马啃得连草皮都没有了。

    而为了支撑战争,军臣更是以强制性的手段,将整个幕南的牲畜抢走了一半以上。

    原本以为,只要打赢了战争,就可以从燕蓟抢到足够的粮食、人口来渡过危机。

    但怎料,燕蓟之战惨败。

    匈奴大输特输,甚至连内裤都扔在了长城之中。

    随后,撤退的匈奴军队,为了让自己回到幕北后,日子能好过一点,几乎带走了沿途的所有他们可以见到的牲畜、人口和其他资源。

    等句犁湖和狐鹿涉的主力越过大漠,留给幕南诸部的,就是一个烂摊子。

    在去年的整个秋天和冬天,可怕的饥荒,席卷幕南。

    不知道有多少人,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孩子,自己的牲畜甚至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妻子活生生的饿死。

    某些地方,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

    唯有靠近长城一带,且早就投靠了汉室的那些中小部族,依靠着汉室和汉军的接济和救助,完好无损的捱了过来。

    而剩下的其他部族,都遭受了重创。

    甚至有部族在冬天的大雪之中,彻底消亡。

    全族上下,都被寒冷和饥饿灭绝。

    以至于当冬天的冰雪消融,有部族的牧民驱赶着仅存的牲畜外出放牧时,他双眼所见的,是一个个人间惨剧:许多原本肥美的牧场之中,到处是倒毙的人、畜尸体。

    饿的瘦骨嶙嶙的孩子,绝望的母亲还有在冰雪之中挣扎的父亲,一家人的尸体,往往都堆磊在一起。

    少数存活下来的人,都疯掉了。

    他们抱着亲人的尸骨,在茫茫大地上游荡。

    这是所有野心家的盛宴。

    那些捱过了寒冷和饥饿,依然存有实力的部族的力量,迅速的膨胀了起来。

    只要能拿出食物,哪怕是一个几百人的小部族,也可以在瞬间吸引超过他本部人口十倍以上的牧民来投奔。

    只要你给口吃的,就有的是人,愿意给你做牛做马。

    但问题在于——哪怕是如今,最富裕的部族,在经过了去年整个秋冬两季的可怕灾难的折磨后,所能结余的食物也已经不多了。

    除非——他们能找到一个血袋吸血。

    在漫长的几千年历史上,北方的游牧民族的崛起,都是因为全球性的天灾,迫使他们不得不南下劫掠,同时,由于全球性的气候灾难,强盛的中原王朝,也将被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搞得焦头烂额,失去对边境的控制。

    但如今的问题,却是——幕南的灾难是人祸。

    且南方的中原王朝,正如日中天。

    这就很尴尬了。

    找不到可以劫掠对象的诸部,纷纷将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同类——那些依然存活着的部族。

    征战、杀戮、毁灭和征服,蔓延了整个元德六年的秋天和元德七年的冬天。

    当春天来临时,哪怕是胜利者,也已经精疲力尽,气喘吁吁。

    而更严重的问题,却已经摆在了各部首领的面前——他们已经没有积蓄和力气,再渡过一个残酷的冬天了!

    甚至,哪怕是如今这个鲜草芬芳的春天,这个美丽的春天。

    各大部族,也感受到了刺骨的寒意。

    去年,匈奴大军对草原生态的毁灭性破坏,终于显现了恶果!

    大片大片的牧场,今年春天没有生长。

    更多的地方,则只有点点的绿意。

    微风吹过,就能带起沙尘。

    有经验的牧民恐惧万分,因为他们知道,这是灾难的象征!

    这些牧场,假如不能保护好,那么,数年之后,它们就会退化,甚至化作沙漠!

    而一个沙漠一旦形成,它就会在未来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里,持续的侵蚀和毁灭附近的生态。

    这些地方,将寸草不生,将风沙漫天,将成为死地!

    许多部族的萨满祭司惊恐的宣告:这是天神对于诸部的惩戒!唯有虔诚祈祷,献上让神明满意的祭品,才能消解灾难!

    现在,哪怕是最桀骜的部族首领也知道,自己的部族,已经走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一个选择不好,全族都要灭绝!

    对游牧民族来说,活下去,活下去,生存下来,延续下来,才是他们最终也是永恒的目标!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人敢拒绝夏义的命令。

    各部族纷纷开始准备前往龙城。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臣服了,跪下来了。

    只不过是去龙城看一看,看看汉朝人能出个什么价。

    开价不错的话,倒是不可以考虑给汉朝人当狗。

    甚至,有人怀揣着来骗一波粮食救济,做个样子的心思。

    毕竟,对这些部族来说,在他们的立场上来看。

    你汉朝人跟匈奴人之间的问题,是你们孪鞮氏和刘氏这对亲戚之间的矛盾。

    最好那边都不要得罪。

    而野心家则觉得,或许这是自己的机会。

    取代匈奴,成为草原霸主的机会!

    在他们看来,汉朝人即使击败了匈奴,也不能在草原上长久的居住,这大草原,还是会还给他们。

    在各色部族怀着各种各样的心思,纷纷踏上前往龙城的道路的时候。

    从云中郡、上谷郡、狼猛塞,各个通向龙城的道路上,一辆又一辆重载马车,络绎不绝的通过长城的关塞,将粟米、小麦、奶酪以及各种布帛、陶瓷甚至是铁锅、食盐、香料,向着龙城源源不断的运过去。

    而在龙城附近,一个个仓库被搭建起来。

    数不清的物资,堆的满满当当。

    衣冠楚楚的汉室商贾的子侄和心腹们,磨刀霍霍。

    对商人们来说,虽然人人都知道,这一次主要是来给天子做事,为王前驱的。

    但,追逐利润是商人的天性!

    更何况……

    这茫茫草原,肥羊成千上万,不狠狠宰一刀,如何对得住自己?对得住陶朱公的教诲?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一千四百三十七节 司马迁的疑惑(1)

    已是夏天,四月芬芳。

    初夏的长安,凉爽而舒适。

    和煦的南风,徐徐吹过石渠阁之外的树林,潺潺的流水之声,悦耳不已。

    刘彻舒舒服服的躺在草丛之中,背靠着一块石头。

    这里是他所爱的清静之地。

    石渠阁内,年少好奇的未来太史公已经渐渐步入了青年时期,竖起了发冠。

    他与他父亲一样,是一个历史痴。

    但他与其父不同,年轻的太史公,如今已经渐渐有了自己的主张。

    特别是他看的书越多,了解到的真相越多。

    他就越同情和亲近底层百姓。

    而他有一个小秘密——数年以来,每当天子来到这石渠阁外的树林休闲之时,他就可以来到天子身侧,与天子说话、闲聊,甚至可以向天子请教问题。

    而天子似乎很喜欢和欣赏他。

    对他的问题,若是心情好,甚至会为他解析背景、原因和结果,以及为什么会这样!

    无疑,今天的天子心情非常好。

    所以,瞧准机会,司马迁避开父亲和老师司马季主的视线,悄悄的溜过保卫森严的天子侍卫们组成的保护网——所有侍卫,见到他,都跟空气一样。

    “陛下!”走到正在仰望蓝天白云的天子身侧,司马迁微微屈膝下拜。

    “呦!朕未来的太史公啊!”刘彻微微一笑,打趣着。

    对于司马迁,刘彻一直特别有好感。

    不仅仅是因为欣赏他的为人,更多的是因为,刘彻想刻意影响他。

    在皇帝碍于传统,不能去看自己的起居录和有关自己的言行评价的档案的今天,他就也只能通过这样的手段,让自己的形象在未来的史书之中伟岸一些了。

    换句话说,其实,刘彻是在贿赂司马迁。

    司马迁闻言颇为羞涩。

    但对于刘彻的称呼,并不抗拒。

    此时,太史公还没有成为司马迁自己的标记。

    在事实上来说,太史公就是太史令的称呼。

    未来,假如不出意外,司马迁必然会子承父业,成为汉家太史令。

    这不是因为世袭,而是因为传统,也是因为制度。

    道理很简单,在没有电脑计算机的今天,随意更换记录史书的官员,会带来很恶劣的影响,甚至造成灾难。

    毕竟,除了世代专精记录历史的史官家族,你还能找到其他更适合的人吗?

    没有了!

    打个比方,倘若未来太史令换一个家族来做。

    那么,刘彻假如想要查阅某一年的档案,这个史官恐怕得把整个石渠阁翻一遍才找得到。

    但,若是司马迁,则不需要考虑太多。

    他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熟悉石渠阁的每一个档案室,知道什么年代的档案在什么地方,更清楚,在什么地方能找到某些你在外面根本找不到的好东西。

    譬如说,某位天子不被记录在正史之中,与臣子的对话,或者某位丞相,在觐见天子时不小心说出来的大实话。

    况且,刘彻也找不到比司马谈、司马迁父子更专业,更有职业精神的史官了。

    “朕听说,卿准备游历天下?”刘彻笑着问道。

    “然!”司马迁拜道:“臣打算先出函谷,东游雒阳,观大河之淘淘,入汾睢之地,见后土之道场,再南游江淮,上会稽之地,探夏后氏之穴,见九疑山之虚实,渡阮、湘之河,再入齐鲁,观孔子之风,东渡安东,怀萁子之遗德,出辽东之郡,怀古秦开之塞,由蓟城而归,再奏陛下圣前!”

    在历史上,司马迁的整个少年和青年时期,都会是在老家龙门渡过。

    但这一个历史线已经彻底改变,他成长于长安城中,在石渠阁之内长大。

    这既让他有了丰富的远超同龄人的知识储备,但却也因此缺乏足够的磨砺和见闻。

    有道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宅在家里面死读书,不过是个书呆子。

    唯有走出门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认识和接触世界的真伪,才能学以致用。

    司马迁的这个决定,毫无疑问,让刘彻很喜欢,他坐起来,看着司马迁说道:“爱卿既然打算周游天下,何不走的更远?”

    “南越有沧海之景,河套有高阙之美,阴山之固,远及皋兰,有燧人氏之遗!”刘彻循循善诱着:“且,如今在龙城恐怕有一桩趣事,爱卿不若先去龙城看看?”

    “龙城?”司马迁闻言,颇为犹豫,他成长于元德年间,所见所闻,都是我大汉威武,夷狄授首,王师百胜。

    小伙伴们纷纷都说:维天之命,於乎不显。

    甚至有人断言,三代之后的第四代,已经到来。

    是以,在内心之中,司马迁是抗拒着草原上的蛮夷的。

    但天子却说让他先去龙城看看?

    大着胆子,司马谈问道:“臣听说,陛下日前下诏,更龙城曰:顺德,归义单于奉诏后回奏:臣当于元德七年夏五月,召集诸部,为龙城之议,伏唯陛下能作威作福,伏唯天单于能率元元万民……陛下说的趣事是此事?”

    刘彻呵呵一笑,摇摇头,但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反而问道:“卿对商人怎么看?”

    “商人?”司马迁微微皱眉,虽然不懂,但还是老实答道:“回禀陛下,商贾乃贱业也,且商贾之人,行事无约束,做事无底线,败坏民风,坏三王之教,毁淳朴之风,世人皆曰:彼辈不事生产,专司轻重之事,用囤积居奇之策,可谓小人哉!”

    “韩非子言:商工之民,修治苦之器,聚弗靡之财,蓄积待时,而侔农夫之利!人主不除,则海内虽有破亡之国,削灭之朝,亦勿怪矣!”

    刘彻闻言,点点头,这倒也没有说错。

    但是……

    他笑着问道:“卿自己以为呢?”

    “这……”司马迁微微一楞,但终究不敢欺瞒,老老实实的答道:“臣近日读书,观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昔者管仲更曾用轻重之权而相齐恒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是以,臣有所疑虑,只是不敢说……”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一千四百三十八节 司马迁的疑惑(2)

    听着司马迁的话,刘彻半闭上眼帘,悠悠然的笑道:“卿既然有疑虑,不妨说出来……”

    司马迁闻言,连忙长身一拜,说道:“臣曾尝闻,俗谚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昔者太公封于营丘,地泻卤、人民寡,太公乃教民极技巧之术,通鱼盐之利,于是人物皆归,强至而辐辏,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联袂而往朝,其后齐国中衰,至管仲以轻重之权,通鱼盐之利,而恒公霸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孔子赞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袵!”

    “而至今世,则不然,世皆以商贾贱业,小人之所业。李悝兴地力之教,而商君耕战之策,皆以贱工商重农为本……”

    “臣觉得有些奇怪……”

    “若贾人当真一无是处,太公、管仲何以重之?”

    “且夫,若果真贾人小人哉,当今天下,何以富庶至斯?”

    司马迁说着就顿首道:“臣曾尝与关中人李友、中两千石少府卿刘舍子刘晖,从先王之教,走关中各县,采民之风。过县乡皆见水车潺潺,渠道遍布,民皆安乐而居;各地百姓,除农耕之时,皆好以事工商,入作坊为业,岁得钱可五千五百余……”

    “这就是臣的疑虑之处……”

    “先贤皆曰:工商之业贱,贾人谋农夫之利,而今则不然,商贾之作坊,岁给民用,使小民也得安居,上养父母,下育儿女……”

    刘彻听完,微微一笑。

    这也是为何今天儒法虽然已经发展到了一个他们自己都不相信的地步,但却依然奈何不得黄老派的缘故。

    原因很简单。

    无论是儒家还是法家,都遇到了一个尴尬的问题——理论与实际脱轨了……

    在过去,其实无论用儒家的理论还是法家的理论,都可以解释世界的多数问题。

    就拿这工商之事来说吧。

    儒家拒绝‘奇技淫巧’,鲁儒更主张要求杜绝‘机械之心’,防止这些东西污染淳朴的人民。

    法家则以富国强兵为宗旨,尽地力之教为务。

    两者殊途而同归,都是要求重农贱商。

    唯一的不同是——儒家的重农,重的是大地主、大贵族这个农。

    而法家,则更喜欢,更倾向于扶持中小地主阶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