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要做皇帝-第1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实,刘彻搞出这些事情,一点都不出他的意料之外。

    老刘家的太子,要是能安安稳稳的宅在太子宫里,那才叫奇怪了!

    甚至,此刻,刘启看着刘彻,竟有一种颇为欣赏的想法。

    在刘彻身上,他仿佛看到了他年少轻狂时的岁月。

    年轻人,有想法,有冲劲,这是好事情!

    所以,天子根本不想干预。

    对天子刘启来说,刘彻的那些事情,做成了,那是皆大欢喜。

    对于如今的天子刘启来说,在他的潜意识里,他甚至希望,刘彻能把事情搞大。

    因为只有这事情大了,他才能看清楚,这朝廷里,究竟谁是忠臣,谁是骑墙的,谁是二五仔!

    至于失败?

    谁没失败过?

    没经过磨砺的雏鸟,怎么有振翅高飞的那一天?

    “朕的时间不多了……”天子刘启看着刘彻,在心中想着:“刘彻啊,你要争气,朕只能扶着你再走几年了,几年之后,这个国家就可能要靠你了,这江山社稷,你是否能承担呢?”

    前不久,他差点在宫里摔倒了。

    这是一个很严重的信号!

    这说明,他的抵抗力和精神,都在衰退。

    而在这个时代,男子四十是一道坎,更别说,他这样的一国之君了。

    因此,他不得不让刘彻开始真正的接受暴风雨的洗礼,让他的这个继承人,学会怎么在风雨中寻找安全的地方,怎么识别忠臣和二五仔,怎么驾驭群臣武将。

    所以,他悄悄的给刘彻的计划里加了一点料。

    他的想法很简单,趁着自己还能掌握局面,先给刘彻扫清诸侯,留下一个没有隐患的国家,同时,尽可能的磨砺这个儿子,让他在几年内就成熟起来,即使发生意外,也能立刻掌握大权,驾驭群臣,收拾兵权。

    这次的事情,只是开始。

    以后,慢慢的,他会让刘彻这个太子参与政务,参与军队,跟将军们交流。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他也会慢慢的去观察朝廷的大臣,反复考验和试探那些大权在握的臣子,看看他们到底是个什么心思。

    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来说,他所做的一切,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保证政权的顺利过渡,刘氏的统治地位不受任何威胁。

    在这过程中,任何意外和威胁的苗头,只有一个下场。

    “此泱泱者,非少主之臣!”

    简单的来说,所有的臣子和一切的事情,都是他手里的棋子。

    这么想着,天子刘启就慢悠悠的开口道:“太子,给诸臣和朕讲讲,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说那样的话?太子难道不知道,强本弱末乃是我汉家的国策吗?”

    刘彻闻言,稍稍整理了一下思路,拜道:“回禀父皇,儿臣一刻也未忘记,我汉家的根本,在于生民,生民之道,在于农本!”

    刘彻抬头看着自己的老爹,他很清楚,现在这个时候,就是他这个太子,发出自己的政见和执政思路的最佳时机。

    大臣们能听懂的,能跟上他的节奏的,自然可以在他未来登基后获得一席之地。

    听不懂的,跟不上的,刘彻也绝对不会等他们!

    刘彻转身看向晁错,道:“孤曾读过御史大夫所作之《贵粟论》,其篇首便是:故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以开其资财之道也!”

    刘彻笑着问道:“未知孤可曾记错?”

    晁错听闻,顿首道:“鄙作陋言,竟蒙家上熟记,臣与有荣焉!”

    但晁错心里却是打着鼓,不知道刘彻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两百七十三节 新思维(2)

    刘彻微微一笑,看着群臣,心里思量了一会,继续道:“诚如晁公所言: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

    晁错和贾谊两人先后所上的针对工商业与农业问题的奏疏,也是刘彻敢说商人于国不无裨益的底气所在。

    其实,在汉室,特别是最近二十年以来,只要不是瞎子,都看到了商人是怎么迅速膨胀起来的。

    于是,怎么处理工商业与农业之间的关系,怎么定义两者在国家行政中的地位,就成了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

    在这个问题上,装鸵鸟,显然不是刘氏的思维方式。

    而且,天下人又不傻。

    这经商致富,毫无疑问比种田有前途得多了。

    那怎么控制和抑制工商业的发展速度就成了摆在每个政治家面前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贾谊、晁错,算是开路先锋。

    这两者的思维和思路,奠定了汉室对于工商业与农业政策的基调。

    正如晁错在十几年前的那道贵粟论中所言,想要让天下人,特别是农民都去种田而不去经商,单单靠拼命喊种田好啊种田好,就是种田好,是没用的。

    得让老百姓知道种田的好处!(以开其资财之道)

    因为百姓的治理是很复杂的事情,统治者应该知道,百姓追逐利益,追求更好的生活的欲望,就像水向下通过低洼流向东南西北一样(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

    这就是贵粟论的核心思想。

    同时也代表了统治阶级对于工商业越来越兴旺的形势的态度。

    汉家到目前为止,都很清醒。

    假如百姓种田的收益不能养家糊口,那他们肯定就会去经商,然后就会造成种种社会问题。

    而一味的装鸵鸟,假装看不到这些问题,迟早会引发大乱!

    这天下的秩序都可能会被打破!

    正是因为清醒的认识到了这些问题,是以,二十年来。汉家天子轻徭薄赋,根本用意就是要跟工商业争夺人口,让百姓种田能保持温饱。

    但是,不管是晁错也好。还是贾谊也罢。

    他们限于时代的局限性,都只能看到三五年的发展趋势。

    三世为人,刘彻很清楚的看到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事实上,就是在当下,一场农业革命也正在悄然发生。

    关中和天下的许多富庶地区的地主家庭。农具开始铁器化了,同时,耕牛也开始被运用。

    而今后数十年,这场革命将席卷全国,并延绵数百年。

    而在这其中,起了关键性推动因素的,恰恰就是天下的铁器商人。

    为了赚钱,正是这些家伙,不断的推动和改良铁制农具,使之很好的适应了农民的需要。

    而且。刘彻很清楚,未来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必然是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其他事业。

    因为,人口会越来越多。

    不管刘彻怎么努力,也没办法在他短暂的人生之中发展出近现代农业。

    没有农业工业化,土地的产出就没办法养活所有的人。

    至于寄予厚望的印度殖民地,终究只是一个野望而已,能不能做到,还是两可,即使真的成功了。底层的百姓又有几个能分润到殖民地的好处?

    是以,必须给即将到来的人口爆炸找到一条出路。

    而,工商业是一个不错的去处。

    当然,这些东西是不适合拿到台面上来说的。

    在中国古代。自有一套政治游戏规则。

    刘彻整理了一下思路,对着大臣们道:“孤尝读史书,昔太公望封于营丘,其地恶,人民寡,于是太公劝民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民众归之,强至而幅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联袂而往朝矣,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于是恒公乃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在古代中国,政治家不管做什么都得从古代找例子来作为自己政策的政治正确性解释。

    刘彻举的是史实。

    诸子百家,人所公认的圣贤之事。

    管子更是汉室历代天子推崇的大贤达,当此之时,人所公认的人臣楷模。

    无论是黄老还是儒法,其经济政策其实大抵都是从管子的思想中延伸而来。

    跟后世的孔子差不多,这时候的管子就是一个箩筐,什么东西都能扯上去。

    刘彻看着大臣们,问道:“公等皆名臣,汉家肱骨,博闻广识,当今天下,是个什么局面,孤不说,诸公也看到了!”刘彻站起身来,对着晁错、张欧、袁盎三人问道:“何以管仲能以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我汉家却无此惠?反受其累?”

    听了刘彻的这些话,大臣们都低下头,有些脸红。

    汉家对商人喊打喊杀,喊了二十多年,结果,商人在朝廷的喊打喊杀中越发兴盛起来。

    其产业不断扩大,规模像滚雪球一样,一年胜于一年。

    这些商人赚了钱,不是大肆买房置地,就是挥霍无度。

    朝廷没有得到好处,农民也没有得到好处。

    不管是贾谊当年的政策,还是晁错当年提出的贵粟论,到今天,事实证明,它们已经破产了。

    只是碍于当道之人,执政者,没人敢当面说出这个问题。

    但,人人都清楚,这汉室的商业经济政策,已经到了必须要进行改变的时候了!

    是以后来小猪当政,所推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几乎全部落实了下去。

    实在是人人都知道,再不改变些什么,那这个天下就要完蛋了。

    如今,刘彻以太子身份,正面提出这个问题,竟无人能给一个正面的答复。

    刘彻笑了笑,看着这些沉默不语的大臣,他知道,他已经拿回主动权了。

    于是,向前一步,跪下来叩首道:“父皇,临邛贾人程郑氏与卓氏,日前找到儿臣,言愿献钱十万万,以通褒斜道,这就是儿臣所说,商人于国,也不无裨益的由来!”

    此话,立刻就像一颗石子掉进水里,马上就引发了强烈的震荡。

    十万万钱!

    汉室一年财税收入也不过四十万万钱!

    这笔钱相当于汉室一年收入的四分之一。

    所有的大臣,都不可避免的呼吸急促起来。

    ps:  抱歉今天卡文了。。。只能2000了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两百七十四节 新思维(3)

    钱是个好东西!

    不管是嘴巴上嚷嚷着黄金白银即不能吃也不能穿的晁错,还是其他人。

    都很清楚,没有钱,任何政策都没办法推行下去。

    大道理讲的再怎么天花乱坠,搞不到钱,就只能沦为纸上空谈。

    晁错为什么能崛起,为什么能被人看重?

    因为他搞的输粟捐爵,为汉室缓解了边关缺粮的窘状,还弄到了一笔不菲的财政收入。

    刘彻看着被他带来的那个消息轰得七荤八素的大臣们,微微笑着问道:“诸公以为,这样的商人,算不算于国有所裨益?”

    当然算了!

    早在先帝之时,开通褒斜道,打通关中与蜀郡水上联系的构思就已经被人提出来了。

    这个工程提案,只要是汉室两千石大臣,就没有不知道的。

    概因为,褒斜道一旦开通,意义非凡。

    不单能连通关中与汉中、蜀郡,使得两地从此天堑变通途,蜀郡、汉中所产之粮食、食盐、铁器、丝绸能畅通无阻的进入关中。

    更能通过长江水系,将来自关东的漕粮,由蜀郡转运至关中。

    仅次一项,每岁就能让数万个家庭少服徭役。

    就更别提,一旦褒斜道开通,褒水与斜水至少能灌溉沿途数千顷土地,使大量百姓受益。

    当此之时,褒斜道工程,就像后世的三峡工程一样,是国字号的重点项目。

    二三十年来,汉室朝廷多次组织多个衙门调查、考察。

    但总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最后不了了之。

    在这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耗资太大了!

    即使刨除徭役征调来的民工和刑徒,最起码,就还要砸进去起码数千万钱!

    至于民夫和刑徒的话,没有个一两万人,别想动手。

    这样大的一个工程,对于刚刚走出战乱阴影。天下初平的汉室来说,显然是很难接受的。

    尤其是,先帝太宗孝文皇帝在位二十三年中,几乎平均每四到五年。匈奴人就要入侵一次。

    在这样的背景下,褒斜道工程,自然是没办法运作起来的。

    而,来自关中南部和雒阳、蜀郡的官员,对于褒斜道工程的渴望和感情都是很深的。

    因为。一旦褒斜道开通,受益的无疑就是他们的家族和乡里。

    褒斜道一通,首先漕粮就不需要通过雒阳来中转了,马上就能让雒阳地区的徭役负担下降一半!

    而蜀郡的商品能进入关中,蜀郡的经济自然就会繁荣起来。

    而漕运渠道能灌溉沿途的土地,关中南部的官员,自然是乐见其成。

    于是,来自这三个地方的官员马上就转变了态度,出列拜道:“臣等以为,若果真如此。此等商贾确实于国有所裨益!”

    而更多的官员,在听到了十万万钱的数字后,心思也立刻就活泛了起来。

    这年头,有奶就是娘。

    一笔巨额的财政外收入,任何人都是无法拒绝的。

    尤其是,当这个数字大到了一定程度时。

    大家都不是傻子,十万万钱,相对于过去计算的褒斜道工程的花销来说,就算再乘以十,都能有剩余。

    那么。剩下的钱,用来做什么?

    于是,晁错动了动身子,躬身问道:“臣有一事不明。请殿下教臣,褒斜道工程,臣曾经奉先帝之命与故丞相北平侯张公一同勘察过,臣与张公,经过计算后,得知。褒斜道工程,至多只需支出三千万钱,殿下,十万万钱如此之多,怕是能富余不少吧?”

    很显然,晁错就是那个打起了那剩余款项的主意的人。

    作为曾经的家令,过去的内史,整个朝廷,再没有比晁错更清楚钱的意义了。

    有了钱,很多过去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情就能付诸行动了。

    有了钱,那就能给手下人大量的好处,更可以用着财政的权柄,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刘彻当然知道,肯定有人会打这笔钱的主意。

    就是后世天朝挪用转向资金什么根本就不是什么新闻。

    在此时,就更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了。

    特别是,此时汉室的财税政策还是依着传统的‘量出为入’政策,大批的衙门的生活其实都过的很窘迫。

    不然,晁错过去的内史衙门就不必跟高庙挤在一起了,早就找了个风水宝地,另起炉灶了。

    因此,刘彻用屁股都能猜到,这么大一笔钱,肯定会有很多人打主意。

    但他怎么能允许别人到他的碗里来抢食吃?

    也别管这笔钱,在用于褒斜道工程外,还能剩余多少。

    总而言之,这笔钱必须留在他手里,谁都别想抢走一个子!

    就后世的小夫妻还知道,谁拿着钱袋子,谁在家庭里说话的声音就大呢!

    当然,得有一个借口或者说理由来推脱掉伸向刘彻碗里的那些手。

    于是,刘彻笑了笑,答道:“御史大夫有所不知,这十万万钱,并非一次到位,而是按照工程进度拨付,先期的五千万钱,大概明岁正月到位……”

    这是肯定的,这天底下,就没有那个人能在一下子就掏出十万万钱之多的资金。

    即使是这五千万钱,一时半会能筹集起来的人,也很少!

    而且,铜钱贵重,运输困难。

    即使是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