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逆水行周-第9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微臣孤陋寡闻,还请陛下明示。”
“养蛊害人,令狐公听说过么?”
第十一章 你们不懂!
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地板上,经地板反射照得殿内亮堂堂,宇文温独自站在书案前,看着地上摆着的一张舆图,陷入沉思。(全本小说网,https://www。TAIUU。com)
方才他和令狐熙的辩论,谁也没有说服谁,这是必然的结果,因为各自的观点都很明确,都有充分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没有错。
令狐熙对南中的看法,代表着这个时代朝廷中枢对南中的看法,那就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南中的重要性,不要说这个时代,就是在秦汉时,上位者就注意到了,因为这是蜀地到交趾(交州)的陆上通道,对于有意开疆拓土的皇帝来说,这条道路是必须打通的。
而横跨南中南北的道路,实际上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那是无数当地部落往来南北时走出的路,相传战国初期的蜀国,就曾发兵南中,顺着叶榆水入交州,攻城掠地。
到了东汉末年,中原纷乱,避祸交州的中原名士许靖、刘巴,就是从交州启程北上,走陆路经由南中去益州,许靖平安抵达目的地,但刘巴走到半路,被益州郡官员拦截,扣留了几年。
当时的益州郡,就是如今昆州一带地区。
而当蜀汉灭亡、晋国要对东吴动手时,让蜀国降将、南中都督霍弋,带着降兵以及南中大姓的军队南下,走叶榆水进攻东吴控制的交州。
东吴的交州驻军抵挡不住,吴帝急调驻防荆州的军队一部走郁林抵达合浦,再乘船赶往交趾救援,虽然打退了晋军,却等来了吴国灭亡的噩耗。
霍弋所部晋军为偏师,进军交州为的是调动荆州吴军,而进攻江东的晋军主力,正是从蜀地乘船出发,一路顺流而下,穿过兵力空虚的荆州,突破沿途江防,直抵石头城外。
这是益州入交州道在军事上的一次成功运用,从侧面证明了这条道路的通畅性,也证明了控制南中,对稳定交州局势的重要性。
所以朝堂诸公对于控制南中没有异议,对于设南宁州总管府举双手赞成,却对如何控制南中,和宇文温有了意见分歧。
他们认为,为了保持益州入交州道的通畅,必然要控制朱提、味、昆明以及叶榆水北岸的步头,为了压制爨氏,必须控制同乐,至于东川铜矿,那更是要驻军以确保财源。
除此之外的南中各地,就没必要设经制州(朝廷实控州,其中包括官员任命,户籍管理、征收租庸调),设羁縻州、对地头蛇封官许愿即可。
南宁州总管府再慢慢经营,教化蛮民,然后扶持一些蛮部作为打手,压制各地有野心的大姓、夷帅,如此一来,朝廷能在控制南中的同时,避免驻军过多而耗费大量钱粮。
而宇文温要的,是真正的实控南中,羁縻州当然要设,但经制州不仅要驻军,还要迁移百姓定居,大规模屯田、开荒,花上数十年时间,直接让南中大变样,变成汉人占主导地位。
将南中实实在在的汉化,这就是“实南中”。
而种种迹象表明,百姓和士兵不是很乐意如此。
令狐熙所说南中戍卒对“实南中”有怨言,蜀地百姓对“实南中”很害怕,这是实情,因为宇文温通过别的渠道了解到的情况,就是这样。
所以对方以此为依据,劝谏他改变主意,不是没有道理,可以说是“为民请命”,劝他“悬崖勒马”。
能有这样敢说实话的官员,宇文温很感动,但他想说的是。。。
你们不懂!
你们不懂,数十年后,在叶榆泽(洱海)的诸诏之中,最南边的一诏因为最弱小,由此入了中原朝廷的法眼,成为跑腿,拿着主人的鸡毛令箭,狐假虎威。
在叶榆泽这个器皿之中,百虫相互残杀,这个小小的部落靠着中原朝廷“加持”,大肆扩张实力,吞并其他部落。
统一诸诏,羽翼渐丰,又攻灭爨氏,独占南中,成为一只蛊。
这个时候,主人发现不对,调集大军兴师问罪,跋涉数千里,攻到叶榆泽畔,最终决战官军却全军覆没。
昔日的小跑腿,成了南中的主人,身强体壮,饥肠辘辘,于是磨刀霍霍向猪羊。
北掠蜀地,围困成都,大掠而归;南侵交州,攻城掠地,同样满载而归。
这就是曾经的历史,那只蛊叫做南诏,起家叶榆泽,就在初唐发家,“距离现在”不过三十多年!
你们不懂!
宇文温真想这么说,但无法说出口,因为无从说起。
“你们不懂”这四个字,是他心中的呐喊,而恍惚间,他似乎听到了另一个人的心声。
朕开大运河,是为了子孙后代,功在千秋!
朕三伐高句丽,是为了铲除隐患,保中原永无辽东之患!
朕离开洛阳,蛰伏江都,是为了东山再起!
隋帝杨广,面对臣子的苦谏,面对思念家人的将士,心中的波澜,概括起来应该就是这四个字:你们不懂!
然而,功在千秋之举,却祸在当代,不恤民力的杨广,让江山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最后还强迫家人远在关中的骁果将士跟他在江都静待时机,后果就是兵变,眼睁睁看着儿子在面前被人残杀,自己也被绞死。
这就是不顾现实一意孤行乱来的下场,宇文温一直引以为戒。
那么他不顾劝谏、一意孤行“实南中”,会不会弄出祸事来?
大规模迁移百姓在南中定居,会不会因为百姓水土不服,大量病死、饿死,酿成人间惨剧?
让蜀地府兵轮戍南中,会不会逼出兵变以至南中局势糜烂,祸及蜀地?
有可能,而且几率不低,令狐熙在南中、蜀地的所见所闻,以及宇文温自己收集上来的民情,都说明了大量蜀地百姓和普通士兵的心声:我们不想去南中!
这是人之常情,宇文温理解,但他的心情,谁又能理解?
他要在有生之年,阻止南中有割据势力做大,所以不想在南中玩“代理人战争”,因为历史证明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养出南诏这条蛊来。
那么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亲自下场“调教”南中。
什么爨氏、六诏、南中大姓,统统给我跪下唱征服!
这是宇文温的决定,但他又不想重蹈杨广覆辙,因为不恤民力导致江山倾覆。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该如何是好?
宇文温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做出了妥协,不强制百姓迁移,让蜀地府兵定期去南中轮戍就行,保证戍卒待遇,保证其家人减免租调,保证能和家人通信,然后时间一到就能回家,绝不拖延。
都做到了这一步,谁若是还不识好歹搞兵变,那就炮决。
在南中保证绝对优势的军事存在,接下来,就是喜闻乐见的套路。
集中力量开发东川铜矿,让朝廷有了天下第一等的财源,离都离不开,再以盐利、糖利、铜利行开中法,激励商人募集人手在南中屯田。
然后,依靠“有活力的宗教组织”(玄武观、白莲寺),在南中搞“信仰转化”,依靠“有活力的社会组织”(捕奴队),在南中用武力调教那些不识好歹的部族。
用商路聚拢人气,让沿途城池繁荣起来,让百姓渐渐知道南中的实际情况。
预热二十年,升温二十年,合计四十年时间“实南中”,宇文温觉得那时自己若是还没崩,火候就到了。
若自己“半路”就崩了,儿子接着干,若是干不好。。。。
关我甚事?
第十二章 湖广熟
“汉沔之地,河沟纵横、泽塘遍地,水多,却留不住,雨季大水泛滥,旱季却无法有效引水灌溉,真是暴殄天物。。。。”
“所以,若要在汉沔之地开垦良田,大兴水利实属必然。。。你来看看,这里。。。“
“首先要筑堤坝,然后用烧煤的蒸汽抽水机抽水,排干湖泊、沼泽,有了这种机器,开荒可谓事半功倍,然后放火烧荒,犁上几遍,一块块生地就有了。。。”
“这种生地,肥力不行,头几年种粮食的收成很差,所以,要‘施肥’。全本小说网;HTTPS://щww。taiuu。com;”
“施肥的方法有很多,汉沔之地新开垦生地范围太大,光靠那点猪粪、鸡鸭粪是撑不住的,所以要想别的办法,那就是种苜蓿。”
“你不要小看苜蓿,这种草不仅可以当做喂马的草料,在地里大量种起来后,能改善土质,而大量苜蓿枝叶沤在地里,能提升肥力。。。“
“这不是叔叔胡诌,在黄州各地就试种过,效果很好。。。。”
殿内,宇文温就着一个个代表汉沔各地的巨大沙盘,向侄子、杞王宇文理讲述汉沔大开发的现状,以便宇文理就任荆南总管之后,能够继续将这一宏伟的大开发推进下去。
宇文温方才接见完令狐熙,之后独自对着南中舆图沉思一个多小时,又接见入宫的宇文理,谈公务。
这年头即便是皇家,亲人之间私下里的称呼都是正常家庭的称呼,所以宇文温自称没用“朕”,宇文理自称也没用“臣”。
宇文理三年孝期,已经于不久前结束,他在父亲陵墓边结庐而居,熬了三年,食素三年,身体状况有些差,不过现在恢复正常饮食之后开始缓过来。
苍白的面颊有了些许血色,只是因为多年食素,身形依旧单薄。
所以做为叔叔的宇文温,不打算让侄子立刻去荆南总管府治所江陵上任,目前只是让其遥领荆南总管府一职,本人暂留长安,调养上半年再说。
荆南总管府,就是当年的江陵总管府,梁国灭亡后,故地与襄州总管府合并为荆南总管府,治所在江陵。
宇文理在长安遥领荆南总管一职,总管府的具体事务,由总管长史代劳。
但对于汉沔大开发的规划,宇文理必须熟悉,宇文温于是亲自向侄子介绍何为汉沔大开发。
顾名思义,这就是对自襄阳开始、汉口为止的汉水流域(汉沔之地)进行大规模开荒,将古云梦泽的残余湖泊沼泽地区开发为良田。
花上一段时间(时间单位以十年计),让汉沔以及潭州地区变成天下第一的大粮仓。
即后世所称“湖广熟、天下足”。
“湖广”二字作为地名,要到明代,意指两湖:湖南、湖北。
而之所以明代时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是因为两湖地区经过唐、宋、元数百年的持续开发,才有了无数良田。
宇文温想要在这个时代,提前实现这个目标是不可能的,因为以目前的技术水平根本就做不到,更别说即便他瞬间就把汉沔地区变成农田,土地肥力上不来,粮食亩产就上不来。
但要部分实现这一目标倒有可能,既然“天下足”做不到,“湖广熟”争取一下,总是有希望的。
让未来的“湖广地区”,每年都有大量盈余粮食,首先可以存储起来,一旦荆襄地区爆发饥荒,可以就近赈灾。
其次可以外销,供养下游黄州、鄂州地区越来越多的“非农”人口。
这个目标实现起来不算太难,因为宇文温手上有蒸汽抽水机,不缺铁,也不缺煤,还可以在农闲时就近征发荆襄百姓开荒。
参与开荒的百姓,可以分到田地,如此政策下,不愁百姓们的积极性不高。
于是待得做好准备,朝廷调集人力物力在汉沔各地开始大开发,根据汉沔地区的地形、水势,从全盘考虑,修建一个大规模的水利网,然后抽干沼泽,烧掉野草,投放生石灰,尽可能扑灭血吸虫。
向百姓发放大量铁制农具、耕牛,在官府的组织下分工协作,大规模开荒。
但一味地围湖造田,只会让水系失去自我调节的功能,所以这场大开发中,兴建的水利网保留了一些湖泊,作为大型水库或蓄水池,来调节水势。
雨季蓄水,旱季放水(抽水),让整个汉沔地区做到旱涝保收。
这是一个宏伟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朝廷使出万般解数,不仅组织百姓开荒,还许以优惠政策,号召各地大户、豪商们参与其中。
豪商们不但募集人手开荒,还大量投入奴工,去“承包”最辛苦的工作,譬如清理沼泽、投放石灰扑灭血吸虫。
奴工从哪来?当然是从捕奴队手中收购而来。
在汉沔大开发这种强力的需求下,汉沔周边生口买卖空前红火,连带效应之下,直接刺激了南中的生口买卖。
在南中活跃的无数捕奴队,将大量生口经朱提北上运到大江边上的僰道城,卖给等着“进货”的中间商。
中间商将生口装船,然后顺流而下,出峡口直达江陵、汉口等地,转卖给各“开发团”,从南中到江陵的一条生口买卖产业链已经形成,所以汉沔大开发根本就不缺人手。
也不缺铁器,至于耕牛、苜蓿种子和稻种,同样不缺。
这场声势浩大的大开发,已经进行了两年,整个汉沔地区,如今已经变成一处巨大的工地,水利网初具雏形,而一些先期开发的农田,如今已有了收成。
虽然生地的收成好不到哪里去,但让百姓们看到了希望,干劲自然十足。
一切开发事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均由荆南总管府牵头组织,所以新任总管、杞王宇文理,肩上的担子很重。
此时此刻,他看着堆积如山的资料,看着一块块沙盘,只觉有些头晕目眩,也不知是吓着了,还是身体尚未调养好,有些不适。
宇文温见着侄子有些“怯场”,拍拍对方的肩膀:“你不要着急,这些资料,有半年时间慢慢,当下,调理身体为主。”
“多吃肉,多吃油,把力气养回来,把精力养足了,再大干一番。”
“是,叔叔。”
宇文理点点头,看着精神依旧充沛到过分的叔叔,他有些感慨。
他在父亲陵墓边住了三年,这三年来寸步不离,从未回过长安,而长安,短短三年时间,就有了明显的变化。
叔叔的本事,确实比他强太多。
恐怕就连父亲,也不一定比得过。。。
想到这里,宇文理有些恍惚,宇文温见状哈哈一笑:“莫要为汉沔开发伤神了,走,去内苑,看看你的几个堂弟!”
已经发生的事,纠结没有用,宇文温心中对侄子有愧,但不代表他会“杀伐果断”斩草除根,或者“优柔寡断”步步忍让。
宇文理是皇朝唯一的成年宗室,宇文温当然要用。
必要的提防,也得有,但宇文理不应该成为一头被圈养的肥猪,宇文温清楚侄子的品性和能力,所以,必要的任用得有。
宇文温当了皇帝,大周的帝系转移,他的嗣父宇文翼,自然要追封帝号,而相应已故宗室的追封,都已经有了。
他既然取年号为“明德”,就不会不择手段逼迫宇文理,也不会让逊位的幼帝“暴病而亡”。
走在回廊间,宇文温交代侄子:“日后你到了江陵任上,抽个空,到西阳走走,看看州学,也顺便问候一下那一位吧。”
第十三章 谥号
太庙,香火环绕,天子宇文温、皇太子宇文维城、皇子宇文维翰,以及宗室、杞王宇文理,此时正在上香。(全本小说网,https://www。taiuu。com)
他们今日抵达太庙,祭拜列祖列宗,因为是临时起意而非正式谒太庙,所以繁文缛节少了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