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逆水行周-第8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按着西阳王在信中所述,日兴昌柜坊将在河南各地大力推行青苗贷业务,而且这种青苗贷的利息之低,简直是耸人听闻。
居然是二厘的利息,郑通认为搞不好青苗贷放得越多,日兴昌就亏得越多。
郑通在刚知道西阳王的规划时,第一反应就是此举隐患重重,以西阳王的见识,不至于会如此作茧自缚。
道理很简单,此事无论成与不成,都很危险。
首先,郑通认为青苗贷不可能在河南各地大规模推行开,因为日兴昌的财力有限,真要在河南各地放贷,哪里有那么多本金。
即便放了贷,也会因为吏治、天灾等因素,很大几率会搞砸。
其次,若西阳王真把这件事做好了,那就意味着西阳王要失去日兴昌柜坊的控制权。
这是成也要倒霉,不成也要倒霉的两难困境,郑通不认为西阳王看不出其中的巨大隐患,但对方依旧要实行,要么是狂妄自大,要么是胸有成竹。
西阳王应该没有疯,故而郑通很费解,他实在想不出西阳王为何要作茧自缚,自己给自己找事。
在资料里,郑通看到几个数字,河南(及淮北)各州郡的户数,且不论青州总管府,即便按照初步的整理结果来看,豫州总管府大概有七十余万户,亳州总管府大概有四十余万户,徐州总管府大概有三十余万户。
合计至少有一百四十万户,当然,其中不包括隐户,而且统计数字很粗略,可能实际户数更多。
这一百四十万户里,有贷款需求的户数不得而知,郑通根据自己的经验,以及河南之地饱受战乱影响的现状,放宽些按一半来算,那就是七十万户需要借贷。
河南之地,主要种植粟、麦,水稻的种植面积相对较少,郑通不太清楚在河南开展农耕的成本是多少,他还是按照经验,综合考虑,估算每户平均借贷五贯钱(实物折价)。
这样一来,仅仅是粗略估计,日兴昌在河南就要放贷将近三百五十万贯(实物折价),这只是青苗贷本金,其他费用另算。
而日兴昌柜坊并没有这样的财力,如果有,那么西阳王就得把日兴昌的控制权交出来,要么归天子,要么归杞王,这就是现实。
不交?不交也得交!
财力超过三百五十万贯(实物折价)的柜坊,不是一个藩王能够拥有的产业,如果不放手,那就犯了大忌。
西阳王是宗室,战功卓越,手里有能打的私军…虎林军,如今又有财力雄厚的日兴昌柜坊,也就是说西阳王有独立的强军,又有独立的财源,这对于上位者来说,意味着什么?
面对如此藩王,不要说天子,就是杞王也会不安。
一个藩王,如果单纯的有钱粮,或者单纯的有兵,都不是大问题,因为有钱粮没兵就是肥猪,有兵没钱粮就意味着朝廷能拿捏得住。
而一个有兵有钱粮又有声望的藩王,距离造反也就不远了。
即便这个藩王没有如此想法,别人也会认为他有这种想法,所以,迟早要出事。
郑通担心西阳王不知进退,走在悬崖边上却不自知,而后来,他看到西阳王后续的信后,知道这一隐患被西阳王用巧妙的方式化解,让日兴昌实现了放贷能力,却不会引来上位者的忌惮。
那手段就是“融资”,而且是“多级融资”。
郑通知道日兴昌柜坊如今大量吸入山南各地大户的钱粮,也就是说用“借鸡生蛋”的方式来筹集巨额本金,以实现在河南推行青苗贷的构想。
而柜坊本身投入的资金,在这笔天价本金里所占比例实际上不算什么。
日兴昌柜坊,以信用为凭据,从山南荆襄各地吸纳闲散钱粮,然后贷给河南的农户,如此一来,日兴昌柜坊的角色不过是经手人(掌柜),而借贷的本金(钱粮或各类实物),绝大部分都不是柜坊的。
正如一家邸店那样,掌柜用东家的本金来经营买卖,为东家获得利润,自己再从中分一杯羹,财大气粗的不是掌柜,而是东家,掌柜只是凭着自己的本事,让钱生钱。
最重要的一点,日兴昌实际上并不是直接向各地大户融资,因为已经有柜坊“代为效劳”。
日兴昌柜坊,如今并不是山南荆襄地区唯一的柜坊,只是因为信用最好,所以才挑起大梁,作为在河南发放青苗贷的“经手人”。
各地大户的闲暇钱粮,实际上是被各地大小柜坊吸纳,然后这些柜坊再投资给日兴昌柜坊,从中赚差价,也就是说,即便说到融资能力,日兴昌是靠其他柜坊才实现“巨额融资”,其融资能力不会在上位者眼中过于刺眼。
如此一来,放贷的本金问题好像解决了,而且是靠许多柜坊帮忙才吸纳到这么多本金,整件事给人的感觉,是西阳王借山南荆襄之钱粮接济河南,而不是以日兴昌柜坊独自撑起接济河南的巨额开支。
所以,天子、杞王和朝廷诸公看在眼里,就只会认为山南荆襄之地富庶,而日兴昌柜坊的掌柜们会赚钱、会让钱生钱罢了。
这样的日兴昌柜坊,不是威胁,也不是肥嘟嘟的金猪,继续由西阳王管着,大家都方便。
西阳王能如此处置,郑通松了口气,但问题随后而来,因为日兴昌柜坊许给“投资人”的“回报率”是二分二厘,以青苗贷那二厘的利息计,一进一出之间超过十倍的差值。
这个利润差值可不是闹着玩的,因为这么多人往大小柜坊投钱粮,而各柜坊又把本金(含实物)投到日兴昌柜坊,二分二厘的回报率,万一来年期限到时日兴昌无法兑现。。。
到时候债主们群情激奋,日兴昌柜坊被愤怒的人们大规模冲击、挤兑,必然倒闭,而西阳王也好不到哪里去,引发众怒的结果就是名声尽毁,前途一片灰暗。
如此巨大的利润差,日兴昌的盈利肯定不能靠青苗贷,郑通如今看的资料,就是西阳王手下大掌柜王越所送,其中大概介绍了日兴昌即将在河南开展的各类盈利业务。
郑通受东南道行军元帅、西阳王宇文温征调,要到亳州负责总揽公廨钱事宜,配合日兴昌柜坊发放青苗贷,而日兴昌要开展各类业务,这些业务已经超出他的认知,所以需要临时“补习”相关知识。
然而他看不太懂,因为这些业务太过“专业”,列出的大量数据让他算得昏天黑地,需要有人指点迷津。
而指点迷津的人,来了。
大掌柜王越,如约登门拜访郑通,两人很熟,所以没什么寒暄、客套便转入正题。
王越今日是作为日兴昌的代表,来和郑通交底顺便答疑,因为日兴昌在河南开展业务,需要和即将负责公廨钱事宜的郑通相互配合,所以必要的交流是不能少的。
西阳王要暂缓河南各地官府公廨钱的放贷,但并不是禁止,因为公廨钱毕竟能够增加官府的收入,弥补日常开支,减轻朝廷负担。
西阳王要先整顿公廨钱,然后让公廨钱成为日兴昌放贷业务的有益补充。
但郑通还是想知道,日兴昌到底要如何在这次疯狂的放贷中盈利,不然他心定不下来,既然王越亲自解答,他就直接发问:“王兄,大王说的这些业务,真的能盈利?”
王越点点头:“当然,不然日兴昌哪里敢冒险,毕竟,这不是大王强压的事情。”
郑通可没那么乐观:“可是,我无论怎么算,都算得这些业务到头来是大亏?”
王越知道郑通没那么容易糊弄,面对反驳,却笑起来:“很简单,郑兄算错了!”
第二百七十三章 原来如此
“算错?不,没算错!”
郑通马上就反驳,他不打算和王越绕弯子,免得被对方绕昏头,郑通做过低层小吏,见多识广,所以他没那么容易被美好的许愿前景迷惑。全本小说网,HTTPS://。m;
辩论时绝对不能被对方带节奏,否则自己只会被绕晕,然后破绽百出,这是西阳王的说法,郑通深以为然,所以,他开始试图主导议题:
“无论什么贷,无论什么利息,这些我都不说,我且问几个问题。”
还没等王越回答,郑通继续发难,切入点不是算各类盈利业务的盈利计算,而是特殊成本。
日兴昌柜坊在河南没有根基,要想在各州郡开展放贷业务,没有人脉,没有信用,人手也不足,所以必然要在各地寻找“合伙人”,通过这些“合伙人”的帮助,才能正常开展业务。
别人不可能无缘无故帮日兴昌做事,那就得给好处,这也是成本。
为此,西阳王计划要给的好处是盐利,也就是官府会监督淮北各官办、民办盐场的海盐生产,然后将一部分海盐作为好处,低价卖给那些“合伙人”,让其借机生利。
因为淮北盐场即将推行晒盐法,明年盐产量可以预见会大幅增加,所以西阳王的规划看起来可行性很高,但郑通认为太过乐观。
道理很简单,这些合伙人可以一边和日兴昌的掌柜把酒言欢,一边暗地里捅刀子,好处全拿,又把日兴昌的青苗贷搅黄,然后让农户来求自己借贷。
这种事情不是不可能发生,郑通见多识广,知道那些武断乡曲的豪强、大户,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做出来。
郑通随意举了几个例子:如果有人三天两头往日兴昌放贷的人住处放冷箭、扔死鸡死鸭,也不闹出人命,就是要恐吓,那么日兴昌的人是不是要多雇佣一些护卫?
这样就增加了成本。
如果有人故意散布流言,再使出各种手段恐吓农户,农户们敢找日兴昌柜坊借贷么?
为了化解这种局面,日兴昌又得花人力物力,这也是成本。
再或者,用重金收买几个人,找日兴昌借贷,然后上吊自杀,留遗言说被日兴昌的贷中贷逼死,如此搞出几条人命后,看当地还有谁敢找外来的日兴昌借贷。
日兴昌要澄清事实,还得花费人力物力去解决,这还是成本。
日兴昌放二厘的青苗贷,如同杀了各地豪强、大户的双亲,这些豪强大户不明着阻拦,却能暗地里耍手段,完全可以大幅增加日兴昌放贷的成本,造成无数剪不断、理还乱的麻烦,耽误时间。
青苗贷的发放有季节性,如果错过了时间,农户就没必要找日兴昌借贷,而那些豪强大户只需要在关键时刻搞鬼就行,不需要弄出人命。
那么日兴昌柜坊为了放贷,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才能成事,而对方只需要用成本很小的龌龊手段,就能轻松坏事。
如果只是几个州郡,这个问题不是问题,可如今日兴昌是要在河南各地开展业务,到处都被人使绊子是可以预见的情况。
日兴昌要雇佣多少镖队、护卫,花多少精力疏通人脉,才能把青苗贷放出去?为了应对各种麻烦,日兴昌花费的钱粮,难道就不计入成本么?
郑通的一番质疑,王越不置可否,因为他已成竹在胸:“郑兄的质疑没错,可如何放贷是日兴昌柜坊的事,郑兄何必操劳呢?”
直接了当的回击,让郑通的质疑落空,但他随后又发难:“日兴昌如何放贷,确实不关我事,但我还是要问,所谓的盈利业务,有哪一项是靠谱的?”
“日兴昌计划放贷,支持作坊主在豫州、亳州合适地点开设水力纺织作坊,以河南各地充沛的麻为原料,纺织出物美价廉的布匹销售,作坊赚钱了,日兴昌也就赚钱了,这想法很好。“
“但明年年末,新作坊能有多少利润?”
“更别说那些豪强大户会傻乎乎看着你们大量收购麻、葛?他们同样可以使坏,让农户不敢卖麻葛!甚至让水力纺织作坊织出的布不好卖!”
“届时,从你们日兴昌贷款开设水力纺织作坊的作坊主,本都收不回来,哪里有钱还你们的贷?你们又如何兑现回报?”
“若大王是以数年时间来对付河南各地的豪强大户,同时整顿吏治,我不会怀疑日兴昌柜坊能够实现三分以上利的利润,可如今就短短一年时间,这绝对不可能!”
郑通说到这里,看着王越:“日兴昌要断了豪强大户放高利贷的营生,他们怀恨在心,岂是你们给一些好处就能收买的?”
“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杀父之仇,岂是给点甜头就能忘的?”
“当然不会,只会恨之入骨,恨不得手刃仇人。”王越哈哈一笑,“郑兄的疑虑,都没有错,日兴昌要在一年时间内,要在毫无根基的河南放贷并且盈利,确实很难。”
他示意郑通先喝杯茶润润喉咙,然后缓缓说道:“所以问题要分成两个部分,第一,是如何顺利放青苗贷,第二,是日兴昌如何盈利。”
“第一点,郑兄不必多问,鄙号自有主张,至于第二点。。。”
“日兴昌柜坊自创建以来,一直致力于投资实业,以此作为主要盈利手段,这是鄙号的一贯宗旨。”
“所以,这些资料中的盈利业务,其中大多需要数年才有丰厚回报,这就是投资实业的无奈,来钱慢。”
“但即便如此,也要扶持实业,这是大王的心愿,谁也不能违反,而郑兄的注意力,被这些长期投资迷惑,没有看见最关键的那几个短期投资。”
郑通喝完茶,继续发难:“短期投资?在淮北沿海收购鳆鱼(鲍鱼),然后转卖到陈国国都建康?是,建康对鳆鱼的需求很大,可就算一条鳆鱼赚一贯钱,你们能卖多少条鳆鱼?“
“就算每月卖十万条鳆鱼又如何?一年卖一百二十万条鳆鱼,能填得上那亏空吗?淮北沿海的鳆鱼被你们捞光了都兑现不了!”
王越示意郑通稍安勿躁,而郑通越说越激动:“所以大王最后还是要靠海贸来扭转局面?靠着将海外香药运抵淮口然后向河南各地销售,以此获利来兑现红利?这哪里来得及!”
“海外蕃商,要到明年春夏才能抵达广州番禺,他们带来的香药及海外奇珍,你们在番禺的海船即便装了货要北上淮口,也不能想走就走,因为岭表沿海夏秋之际经常有飓风!”
“即便躲过飓风,海船出海还得等风信,不是想走就走的,更别说番商抵达番禹的时间也不确定,可能是夏初,也可能是夏末。”
“所以你们的海船怎么着都要到夏末秋初才能到淮口,即便每一艘海船都能平安抵达淮口,但这些香药要销售出去得花时间,哪里赶得上年末兑现回报红利?”
见着王越依旧很淡定,郑通有些急了:“大王不该如此急着推广青苗贷,你怎么不劝劝!”
“王某方才说过,郑兄算错了。”
“此话怎讲?”
“郑兄说的是,鳆鱼虽好,总不能一月捞上十万条不是?所以赚钱的是。。。。”
郑通毫不客气的打断对方:“所以你们打算卖冰!简直是疯了!这冰有什么好卖的?在河南各地采冰,贩运到别处出售是不错,能赚钱,却总不能运回山南!”
“距离最近最近、需求量最大、最方便运输的地方是建康,可是你们的冰能在建康卖多少钱?建康冬天也是会下雪结冰的,虽然冰少,但终归是有,贩冰到建康卖有多大利润?”
“是不是要卖到岭表?那又如何!”
郑通说到这里,因为过于激动,已经有些失态了:“岭表的豪酋没见过冰,夏日炎炎有了冰确实很凉爽,所以冰能在岭表卖上高价,那又如何?”
“据说岭表夏天极其炎热,若炎炎夏日每天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