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逆水行周-第10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全程下来,费用不小,但尚在承受范围内,运送犯人的船只,可以跟随海贸船队行动,所以不需要单独开“航班”,节省不少费用。
宇文温越来越心动,开始琢磨起如何将这设想变成现实。
自古以来,官场上的斗争都是你死我活,要想避免政敌死灰复燃,最好的办法就是斩草除根,把男丁杀光,女眷罚没为奴。
这样的做法很正常,但宇文温认为太不和谐了,可以文明些,流放即可。
流放这一做法,不是他首创,但之前的流放地,不能确保犯人不会死灰复燃,所以许多被流放的官员,基本都逃不掉赐死的结局。
那么当流放地远在万里之外,情况就不一样了:澳州这个大岛,几近于与世隔绝,犯人无法和外界(中原)联系。
一个官员犯了事,本来该全家倒霉,若流放到万里之外的澳州,不得朝廷允许,一辈子都回不来,如此,政敌放了心,而犯官也保得自己及家人性命。
如此两全其美的办法,宇文温觉得必须实行,考虑到开南是贸易据点,不是正经的州郡城池,没有朝廷命官,所以他觉得来个“监狱外包”,让南洋贸易公司收钱之后监管这些流放犯,好像是不错的买卖。
光靠流放犯官,好像凑不够开荒的人数,那么一些罪不至死却要流放的重犯,也可以流放到澳州。
头几年,开南的粮食不可能自给自足,所以需要外部输送,待得犯人们持续数年开荒,渐渐有了收成,局面就打开了。
持续数十年流放犯人到澳州,待得人口渐渐增多,下一步的开发,就有了可能。
宇文温边想边写,将临时想出来的内容写了一大张纸,不知过了多久,贵妃杨丽华入见。
宇文温放下笔,问道:“如何,小两口准备好了么?”
“嗯,过几日便能出发了。”杨丽华坐在一旁,见着宇文温案上那张舆图,却不好问,于是顺着话题说下去:“永济渠正好开通,他们此去幽州,再方便不过了。”
“那是,急赶慢赶,永济渠终于完工了。。。”宇文温感慨着,和杨丽华交谈起来。
贯穿河北地区的永济渠不久前全程通航,意味着河北地区的粮食输送有了一条可靠的运输线,而朝廷要对北地用兵,人员、物资、粮草输送都方便许多。
仅就军事用途来说,永济渠可是为了解决辽东问题而量身打造的一条运河。
永济渠南连黄河,北通幽州州治蓟城,船只满载粮食可以从黄河边上一直航行到蓟城附近,或者在幽州地界沿着桑干水东行入海(渤海)。
有了这条运河,周国可以动员更多的军队和物资,将其投放到辽东去。
宇文温为了彻底解决辽东问题,解决尾大不掉的高句丽,紧锣密鼓布局多年,如今终于接近大功告成,却不急不躁。
今年,宇文温继续派兵袭扰辽东,袭击高句丽本土,持续消耗对方国力,但主帅不是燕王宇文维翰。
做生意,讲究一起发财,刷军功,当然也得如此,宇文温不会为了儿子,断了武将们的一条上升渠道,而宇文维城新婚燕尔,宇文温便让儿子任幽州总管,坐镇蓟城,和辽东隔海相望,抓紧时间备战。
确保永济渠这条大动脉畅通无阻,然后疏通卢龙道,加强和营州的路上交通联系,为全力出击做准备。
方才宇文维翰携王妃向杨丽华请安,如今已经出宫,杨丽华是来向宇文温确认一下儿子赴任的相关事宜,此时见着宇文温心情不错,她又看了看案上那张舆图,问道:
“这是澳州的草图?”
“嗯,我呢,正琢磨着,把澳州定为流放地。”
“呃。。。。”杨丽华语塞,她跟不上宇文温的思路。
宇文温让南洋贸易公司大动干戈在澳州设立贸易据点,居然最后是为了定为流放地?
对于杨丽华的疑惑,宇文温不以为然:“流放嘛,总得远一些才有威慑力不是?”
“那。。。。”杨丽华想到了一个可能,纠结了以下,还是说出来:“流放岭表,已让许多人觉得形同受死,再流放澳州,那万一犯官受不了,选择自尽一了百了。。。。”
宇文温闻言一愣,随后冷笑:“自尽?谁敢自尽,那就是对抗朝廷,自绝于人。。。罪加一等!可是要连累亲族的!”
杨丽华闻言默然,她不好就这个问题说下去,但有另一个问题,是怎么都要提起的。
思索片刻,她试探着开口:“妾近日整理账目,发现一些。。民生上的问题。”
“嗯?那你说说,是何问题?”
“呃。。。。因为。。。粮价连年走低的缘故。。。”杨丽华瞥了一眼宇文温,硬着头皮说下去:“似乎。。。有地方不太平了。”
“是么?”宇文温看向窗外,良久,说道:“太平了六年,也该不太平了。”
第一百五十六章 太平不太平
阳光明媚,微风拂面,忽然平地起惊雷,大地同时颤抖起来,阵阵雷鸣声让行走在两京道崤山路段上的人们动作为之一凝,道路前方,升起一阵浓烟,在路旁维持秩序的吏员,示意大家继续前进。全本小说网;HTTPS://щWW。TAiUU.COm;
走着走着,经过浓烟冒起的地方,那是同为半山坡的道路一侧,此时已经出现了一个大缺口,许多青壮手持铁铲在缺口边上忙碌着,将大量碎石和泥土铲到推车里运走。
坐在马车里的燕王妃李氏,透过车窗见着如此情景觉得有些好奇,她听父亲提起过,说朝廷如今用“猛炸药”开山修路事半功倍,所以猜测方才的动静是“猛炸药”弄出来的。
如今见着这大缺口,她是真体会到“猛炸药”的威力。
两京道又名崤函道,古来有之,她听父亲说过,说朝廷要扩建两京道,以便关东物资更便利的输入关中,只是崤山段的施工难度大,所以筹划了数年都未能制定有效解决方案。
直到有了猛炸药,方案才最终确定,并抓紧时间动工。
两京道一旦扩建完毕,原本崎岖难行的崤山路段就会变成坦途,人员、物资往来东西之间会更加便利。
坐在一旁的宇文维翰,见王妃看着外面出神,开始给对方讲两京道的事情。
往来长安和洛阳之间的通道,古来有之,而被称为两京道的崤函道,实际上有两条,分为“北崤函道”、“南崤函道”。
南崤函道最先有,据说先秦时就存在了,后来到了后汉末年,汉丞相曹操对关中用兵,嫌崤函古道偏远难行,便调集人力物力,在其北面开凿了一条新道,是为“北崤函道”。
这条“北崤函道”,就是如今的两京道,而往返于两京之间还可以走黄河水路,但要经历砥柱之险。
“前几日你是看到的,为了绕过砥柱之险,朝廷修了铁道,往返东西的物资,先经由水路抵达砥柱河段两端河津登陆,然后走陆路到达对面,继续走水路。。。”
“本来呢,过了砥柱山河段,我们可以乘船,顺流直下抵达孟津,不过如今船只紧张,朝廷调集大军东进,所以就只能走陆路去洛阳了。”
李氏听到这里,觉得有些好奇:“是去辽东的行军么?不是已经出发了?”
“辽东道行军当然早出发了,不然赶不上趟,我跟你说,辽东那地方天寒得早,适合作战的季节就是夏秋两季,军队开拔得。。。。”
宇文维翰一说到辽东就兴奋,满腹疑问的李氏却摆了摆手:“等等,大郎,那你方才所说,朝廷调集大军东进,是要去哪里的?”
“去河北,这又不是机密。”
“河北?是去幽州的么?是听大郎调遣的么?”
李氏的疑问很多,一路上都问个不停,宇文维翰却不着恼,因为他以前出门时也有很多疑问,所以现在很淡定的解答:“是去冀州。”
“冀州出什么大事了?妾好像没听说呀?”
“没呢,就是在冀州总管府辖境驻扎。”宇文维翰说着说着,忽然一笑:“河北地界,如今有些不太平,朝廷这是早做准备,毕竟有备无患。”
李氏闻言脱口而出:“不太平?怎么会不太平?”
她虽然长在闺中,却不是足不出户,更别说有了报纸这一重要的消息来源,所以虽然身在长安,却对天下各地发生的事情多有耳闻。
听家人的闲谈、在报纸上看到的消息,无一不在说各地风调雨顺,盗贼销声匿迹,百姓安居乐业,粮食连年丰收,各织造司的织布量再创新高等等。
这分明是一个太平世道,怎么夫君忽然说“河北地界如今有些不太平”?
李氏好歹是官宦人家出身,见识是有的,思索片刻,问道:“莫非是闹天灾了?”
“没呢,风调雨顺的,如今朝廷修的永济渠已经贯通,附带的水利设施早已逐步完善,加上又有蒸汽抽水机,还不缺煤,哪来的水灾、旱灾。。。”
宇文维翰说完,想了想,补充道:“蝗灾也没有。”
“那。。。”
李氏想到了一个可能,见着车里除了夫妇俩就只有自幼陪她长大的贴身侍女,便问:“是蜀逆余党作祟了?”
蜀逆,即尉迟逆贼,李氏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父亲和祖父千叮咛万嘱咐,不得直接提起“尉迟逆贼”四个字,毕竟当今皇后就是尉迟氏的娘子。
李氏知道自己既然嫁做宗室妇,若不想招来麻烦甚至横祸,就不能犯这个忌讳。
“也不是。”宇文维翰摇摇头,面对王妃好奇的目光,没打算多说什么。
父亲说过,做人做事,口风要严,正所谓“君不密失其国,臣不密失其身”,有些事情,不该说的就不能说。
“大郎~~~~”
李氏忽然摇起宇文维翰的手来,摇得宇文维翰心跳加速,同在车厢内侍奉的侍女,见着女郎撒娇,有些尴尬的低下头。
“二娘莫闹。”
“大郎~~~说嘛~~~”
“咦,那是什么!”
宇文维翰忽然一指车窗外,顿时让李氏的注意力转移到外面,她左看右看,都看不出外面的景色有何不同,片刻后发现自己被骗了,眉头一皱抡起拳头就往夫君身上捶。
夫妇俩笑着打成一团,好一会才消停,李氏知道分寸,见着夫君口风紧,就不再追问了。
宇文维翰不说,她倒是可以猜出一二,首先,永济渠南端、黄河北岸的黎阳,因为囤积着大量粮食,所以驻扎着重兵。
黎阳以北、永济渠下游百余里,是相州地界,相州刺史郝使君,是天子的心腹,邺城又驻扎着重兵。
如今,大王要到永济渠北端的幽州上任,麾下兵马也不少。
而介于幽州和相州之间的永济渠河段,中间位置是冀州总管府地区,若大王所说为真,朝廷派兵到冀州境内驻防,增加当地驻军兵力,那就意味着,永济渠从南到北,全线都被官军死死盯着。
无缘无故的,怎么朝廷摆出一股如临大敌的阵势?
李氏知道河北富庶为天下之冠,当年齐神武就是靠着河北之地成就王霸之业,虽说故齐和蜀逆想要死灰复燃已经不可能,但是。。。。
河北的豪强据说一直让朝廷头痛。。。莫非。。。。
李氏想着想着,不由得担心起来。
第一百五十七章 太平不太平(续)
贝州州治武城,城外永济渠上,数艘船只正在向北航行,即将靠泊前方码头,卫玄站在甲板上,看着码头上人头攒动的情形,不由得眉头紧锁。全本小说网;HTTPS://щww。taiuu。com;
他奉天子之命巡视永济渠,路程过半,所见所闻,触目惊心。
不是永济渠工程出现问题,而是沿途几个大城,都有许多游民聚集,人数很多,形成严重的治安隐患。
而如今的武城,也不例外。
眼前这些游民,具体构成尚不清楚,但卫玄在来时路上做过调查,发现聚集在各城的游民,多为农户,在这开春季节,到城里找活干,帮佣、打短工养家糊口。
一年之计在于春,如今春风起,到了春耕时节,为何这些农户不去种田,反倒聚集州郡城池找活干?
因为粮价常年走低,谷贱伤农,家中难以维持下去,只能另外想办法增加收入。
这几年来,河北风调雨顺,加上各地官府修葺水利设施,故而河北各地连年丰收,于是粮价逐年下降。
丰年粮价必然下跌,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对于百姓来说,粮价下跌,意味着生活成本下降,但对于种地的农民来说,却意味着收入锐减。
农户要缴纳租庸调,年初春耕时借贷买种子、农具,还有租牛的花费,到了秋天都得靠收成(粮食、布匹)来偿还。
而各种日常生活开支,都需要农户出售粮食换取铜钱来支付,一旦粮价过低,必然导致农户收入减少。
与此同时,随着大量水力纺织布的倾销,布价同样暴跌,农户自家手工纺织的布匹卖不出价,同样意味着收入减少。
辛辛苦苦种田、种麻,忙了大半年到头来所得却变少了,好不容易收获的粮食,留下口粮后大部分拿去应付开支,少量余粮撑到来年。
若来年粮价上涨倒还好,结果持续数年下跌,许多农户已经撑不住了。
种田,越种越亏,家中存粮越来越少,冬天过去,开春的春耕还没着落,粮食就已经不够吃了。
但世面上粮价很低,可以帮佣打短工,用工钱买粮食糊口,算起来,打工居然比种田要划算。
前提是有人雇佣他们、给的工钱过得去。
然而随着大量农户涌入城里寻求雇佣,因为僧多粥少,雇主开出的工钱也在下降,涌入城里找活干的农民越来越多,但雇佣的机会却没见增加多少。
进退两难的农民,徘徊在街头,聚集在一起,唉声叹气,惶恐不安。
迷茫,无助、惊慌,愤怒,各种表情都有,卫玄一路走来,越看越觉得胆战心惊,他认为再这样下去,肯定是要出事的。
历朝历代,一旦出现大量流民而朝廷无法妥善安置,那么这些流民迟早会躁动,然后在有心人的挑唆之下,最坏的局面就会发生。
以往,是天灾导致流民大量出现,所以需要朝廷赈灾,可现在,却不是。
明明是连年丰收,明明是风调雨顺,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农民会举步维艰,谷贱伤农,伤到农民开始不过下去了。
问题出在哪里?
出在有人恶意倾销。
外来的客商,在河北各地低价销售粮食,这种情况持续多年,而官仓却不趁着低价收购粮食,相反,官府还严厉打击那些想要趁着低价而大规模囤积粮食的本地商贾。
官府和外来客商一起出力,导致粮价持续低迷。
布价也是如此,河北道织造司在河北低价倾销布匹,甚至销售价和成本差不多。
织造司这么做居然没出现亏损,是因为布匹销售利润大头是做海贸,用做海贸所得利润,补贴在国内低价倾销造成的亏空。
官府如此恶意倾销粮食、布匹,导致粮价、布价低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以至于“谷贱伤农”变成了“谷贱杀农”。
这样的情况,尤以永济渠流域最为明显,虽然永济渠是今年才全线通航,但在这之前,外地粮商就沿着通航的河段,向沿岸地区倾销粮食。
正是因为如此,永济渠流域的农民,如今一个手头拮据,不断的向永济渠沿岸各城池聚集,人数越来越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