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明不南渡-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为臣子,作为如今危局的臣子,他们需要做的是,兢兢业业的干好分内的事情,而不是像以往一样,看哪里不爽便要插足上奏章。

    朱慈咳嗽了声让众人息宁,继而说道。“在政言政,在军言军,如今闯贼逼近,更是需要尔等上下一心,协同抗贼。”

    “今后疏奏,户部只言户部之事,吏部之言吏部之事,而内阁阁臣,统辖五部,只为五部之首,亦不可过问军事,但有越俎代庖者,一依法办。”

    众臣为之沉默,原本的话,他们看哪里不爽都可以骂上几句,现在朱慈彻底将他们的言路断绝,总觉得很蛋疼,圣人常说,为明君者当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到现在为止,朱慈还没有听取他们一个建议,而言路也一并关闭。

    有人不觉间内心凄凉。

    像朱慈这样的皇帝,肯定是个昏君无疑了,即使闯贼退却,天下亦会被朱慈玩坏。

    随着与朱慈的接触越来越多,这些新班底也逐渐摸清了朱慈的脾性。

    再去劝谏已无大用,只能作罢,尊旨而行。

    以上是文臣方面职责确认,令其各司其职,逐步恢复朝廷政务的运作。

    紧接着则如同当初靖难之时,对所有参与这次兵变的功臣封赏。

    “进新建伯王先通为二等新建侯,领锦衣卫都指挥使。”

    “进惠安伯张庆臻为三等惠安侯,领提督京营军务。”

    “封通州卫指挥使谢芳为二等扬忠伯,世袭锦衣卫都指挥使同知。”

    “封神枢营游击将军薛义成为锦衣卫佥事。”

    “追封常时发为百户,家属从优抚恤。”

    跟随朱慈的将官都得到了好处,这也是他们应该得到的,但对于广大的京营军士来说,昨日既然许诺了让他们与大明共富贵,便绝不可能食言。

    第一道军改令。

    “凡京营军户家属,不必从事农事,尽迁于京师之中安置,子女就学,婚丧嫁娶,所用糜费具由国库负担。”

    就朱慈的想法,朝臣清空了之后,京师之中空出来的庭院简直不要太多,与其闲着养草,还不如以此来给军户发福利。

    同时,将军户的用度全部纳入国家预算,在一定程度上等于提高了军户的地位。

    为什么所有人都想当官?为什么大家都以当士人为荣?本就是因为,那是吃皇粮的事情,铁饭碗,又光宗耀祖。

    把军户的福利放大,随之而来的是,平民百姓也将挤破头的往军户里靠。

    继而让军户们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地位,这样无疑会大大的提高军户们的战斗热情,即使没有监军,当逃兵的人也会很大程度上的减少。

    当然,负担所有军户的福利,对国家财政来说并不轻松,但眼下朱慈还真不缺钱。

    能用钱解决的事情,那都不算事情。

    至于缺钱了怎么办?到时候再说。

    这两项头等要事解决了之后,朱慈想着散朝,带人回京营。

    然而虽然朝臣们已经基本成了羊羔,对于朱慈的胡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作为新皇登基,最重要的一建事情还没定下来。

    年号……

    新皇登基,当然要改年号,没一个皇帝不去这么干的……毕竟很好玩不是?

    “请圣上为新朝立取来年年号。”

    年号……朱慈还真差点忘了,不过大概知道年号都是取意一些吉瑞的词语。

    年号的话,似乎随便一个都没啥区别,想着让他们内阁自己拟定了拉到。

    但是刚要这么说,却猛然间有了一丝灵感。

    “年号……么……”

    “明年的年号……便是……”

    “辽宁!”

    此话一出,众臣不由为之肃穆,尽皆伏倒。“圣上英明!”

 第四十章 登基建元(四)

    感谢帝王喵的100币打赏

    ……

    此辽宁非彼辽宁。

    明朝的时候还没有辽宁这个地名。

    而朱慈脱口而出的辽宁,在大臣们的脑海中形成的第一印象是天辽地宁的意思。

    当然,虽没有辽宁却有辽东这个地方,然而现在的辽东基本都成了野猪皮的地盘。

    所以辽宁即可解读为天辽地宁,也可以解读为辽地安宁。

    一语双关。

    当朱慈准备将年号定为辽宁时,这些大臣亦能从中揣摩出朱慈的想法和用意。

    即使李自成的威胁是帝国目前最大的困境,新皇真正在意的却是辽东之事。

    自打万历末年,抚顺的李永芳投降后金开始,辽东的局势便一直成为大明最为头疼的事情。

    随着萨尔浒之战的溃败,辽东的力量天平彻底向后金一方倾斜。

    及至辽阳,沈阳,清河等地接连失陷,辽东之事便是国内爱国士人心中永远的痛。

    恰好,剩下的这些朝臣班底基本都是爱国的,要不然也不会被朱慈留着。

    当想到新皇的年号定为辽宁时,似乎是挠到了他们内心的痒处,竟是感觉到有股热血在血脉中流淌。

    辽东啊……

    一些眼睁睁看着帝国衰落的大臣们忍不住眼圈泛红,鼻子微酸。

    也正是因为辽东的局面难以戡平,才使得大明沦落到这步田地。

    如果说,之前他们的山呼万岁,只是礼节性的行为。

    现在他们跪地而呼,却是发自内心。

    他们佩服,佩服的是朱慈这种宏图的志向!

    朱慈在冒出了辽宁这个词后,便觉得除此之外,便没有其他词语更加适合的了。

    尤其是联系到当下的形势。

    辽宁之词足以表达他的意志,并且作为明代的皇帝,一个年号便是他的一生。

    如果运气好,真的平定了辽东,稳定了国内形势。

    天辽地宁之意又可以表达他开疆拓土,安定民生的想法。

    总之在放出辽宁一词后,下面的大臣没有一个人提出异议。

    皆以为善。

    唯一的缺点便是……作为现代人的朱慈,总觉得如果后世人都称呼自己为辽宁皇帝的话,显得大气不足……就好像是辽宁那嘎达的土皇帝一样。

    不过这个担心似乎并没有必要。

    随着朱慈拨动了历史固有的卷轴,辽宁省这个地名称呼将彻底不会出现在历史长河中。

    甚至于朱慈的玄孙,弘德皇帝还为了避讳辽宁大帝的大名,将辽东一地改为京东布政使司,辽阳城改为京东城。

    后来京东城成为了亚洲首屈一指的商贸城市,亦有着京东商城的美誉。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

    随着新皇登基建元。

    新皇的年号,以及初次发布的政令消息有意无意间向着着京师内外,以及全国各地散播出去。

    国内外的各大势力都陆续得知了此事。

    ……

    崇祯皇帝当天就听说了朱慈建元的年号。

    辽宁的词语亦是撩拨了他的内心,崇祯的内心其实有很大的愧疚。

    天启年间,辽东的局面虽然并不好,但仍然在可控的范围内。

    然而等到他执政后,从轻信圆嘟嘟导致毛文龙被矫杀开始,辽东的局面便一发不可收拾。

    可以说,伪清之所以能肆虐做大,崇祯自己也觉得也有他的责任。

    “皇儿之志,吾不及啊。”

    崇祯心中叹道,他彻底没了因为失去皇位而产生的失落感。

    作为朱明的子孙,新皇的父亲,他想看着这属于他们的大明,会不会在朱慈的带领下重新振作起来,那样……哪怕是死去,也心中宽慰了。

    ……

    朱慈登基三天后,行至阳和地界李自成军,得到崇祯退位,太子继任建元辽宁的消息。

    “明朝皇帝此时退位,莫不是想效仿徽宗故事?”

    骑在马上李自成,脸色黢黑,棱角分明,浩浩荡荡的大军作为背景下,倒颇有一番枭雄之色。

    对于明朝新皇登基的事情,听到后有些嗤之以鼻,心中颇有一种蔑视之态。

    这一路上,除了在宁武关遇到极为惨烈的抵抗外,其他各地都是望风而降。

    这也使得他的自信心极为膨胀。

    如今拱卫京师的战略要地,基本都被拿下,如今的大明,那就是一个被剥光的少女……再如何挣扎,也逃不出被中粗的命运。

    “牛丞相,这辽宁是何意?”

    对于新皇的年号,李自成的文化并不能解读。

    “回陛下,此乃天辽地宁之意,亦联系当下,明朝新皇恐怕心系辽东更甚。”

    辽东更甚?李自成皱着眉,如今明朝的心脏正被自己捏在手中,新皇登基,却意念辽东伪清?

    这是什么态度?这明显就是不把他闯王放在眼里的态度,难道那个继任的太子根本就不把他当一回事?

    还辽宁?

    根本不存在的!等到打破了京城,灭亡了明朝,辽宁元年就是个笑话。

    感觉被朱慈嘲讽了的李自成,很不高兴,不高兴的结果便是发出了指令。

    强行军……

    ……

    朱慈登基五日之后,消息传到山海关。

    本来已经接到命令回防京师的吴三桂,正准备放弃山海关,放弃从宁远迁来的一众百姓,前往北京。

    现在却得到了崇祯退位的消息。

    这让他有些眩晕。

    和崇祯退位消息一并传来的还有一封书信。

    落款是……大清都察院右参政,张存仁。

    吴三桂捏着书信,闭上双眼,似乎有些摇摆不定。

    ……

    朱慈登基的第十天后。

    远在沈阳的多尔衮才得到消息。

    “辽宁……”

    “朱慈烺年纪不大倒是挺狂妄啊。”

    对于明朝这么一个新皇,多尔衮自然不放在眼里,区区庶子尔,却大言不惭的建元辽宁。

    就他所知道的情况,只那李自成的大军,就足够这明朝的小皇帝喝一壶的了。

    还敢觊觎辽东?恐怕还没见到辽东的土地,就要死在贼匪手中了。

    想到这里,多尔衮其实还是挺遗憾的,他很想知道,明朝的小皇帝看到他们大清战无不胜的八旗铁骑时,可还敢如此狂妄?

    ……

    朱慈登基后的第十五天。

    消息传到朝鲜汉城。

    朝鲜大王李倧望着汇报消息的使者问道。“思密达?”

    使者道。“思密达!”

    李倧道。“嗯,思密达……”

 第四十一章 收民心(一)

    当然,年号叫什么,和下面的普通百姓关系不大,哪怕明年叫狗屎元年……都无所谓,他们也不会太过于在意,顶多调笑一番。

    除非新皇的登基能让他们看到过上好日子的希望,不然的话,对他们来说新皇旧皇都一样。

    朱慈对京师内的第一道皇帝诏书,是军改令。

    这是对于那些支持自己登上皇位的京营军户的恩泽。

    当诏书在京营宣读之后,整个京营都为之沸腾。

    子女就学,婚丧嫁娶,所用靡费具有国库负担……只这一条就足以令所有的军户喜极而泣。

    士农工商,军户尚在四籍之外,而一些重犯之徒,则会被发配充军,充的是军户……这就足以见的这个时候当兵的地位有多么低下。

    平时为农,战时为兵,得到的也只是糊口而已,若无人考取功名,恐怕世世代代都要过着这种令人唾弃而困苦的日子。

    然而,考取功名哪是那么容易的,不说平时又要当兵又要务农,哪家的孩子不得极早的为家里出力分忧,只那念书的耗费不是一般的军户可以负担的起的。

    终大明一朝,以军户的身份考去功名,改变家族命运的事例屈指可数。

    京营的军户们想起了太子昨日对他们许下的承诺。

    一定要让他们和大明共富贵,改变他们身份地位低下的。

    这个军改令的下达无疑是新皇为他们军户们所实现的诺言。

    在诏书宣布完毕后,一众的京营军户尽皆跪拜,山呼万岁。

    而在张庆臻的营房中,刘文炳为他带来了新皇的进爵敕书。

    原本的张庆臻只是个二级的伯爵,在跟随朱慈兵变之后,连升两级,并且又是新皇的心腹将领。

    这样的变迁令新乐侯刘文柄一阵羡慕,倘若昨日他以侯爵的身份辅佐朱慈,现在岂不是晋升为国公了?

    总归是一脉的勋贵,刘文炳带着笑容对着张庆臻拱手道喜。

    “今惠安侯得圣上进封,真是可喜可贺,他日得封国公亦是指日可待!”

    张庆臻被恭维的哈哈一笑,连连呼不敢不敢。“我等俱是为圣上与大明效命罢了,恬得封赏,实在惶恐不安。”

    “哈哈,惠安伯莫要妄自菲薄,今圣上雄才大略,有意整饬军务,且闯军临近,此皆我等为国效命一展拳脚之时。”

    张庆臻总觉得刘文炳似乎有什么话没不由的微微一笑。“新乐侯恐有所托吧。”

    被点破了心事新乐侯脸色稍微有些尴尬,他在家里的时候,老母亲就一直叮咛他要忠报天子。

    他就寻思着,既然新皇将兵部废去,还权于大都督府,就想着在军方谋取一份职位,以图报效国家。

    但是求职这件事情,在明朝是很不体面的,一般都需要同僚的举荐,才能顺理成章。

    于是贵为侯爵的新乐侯,觉得他和张庆臻关系不错,如今张庆臻的威势如日中天,自然想着靠着张庆臻举荐,来满足自己报效国家的愿望。

    “家母时常叮咛要不忘天子,精忠报国,文炳时刻难忘,然却时不能如愿。”

    刘文炳兀自一叹。

    张庆臻也不是笨人,很快会意刘文炳的想法,便是笑着道。“新朝即立正是圣上用人之时,侯爷莫要心忧,圣上招日不远。”

    刘文炳这才面有喜色。

    却在这时,一名小校慌忙来报。似乎是跑的急了,以至于刚到张庆臻面前时,上气不接下气的说不出来话。

    张庆臻微微皱眉,却见那小校,军衣凌乱,面有惶恐之色。

    如今新皇登基,民心不稳,张庆臻派去城中数股京军巡逻,用以稳定治安。

    看到那小校的样子,他以为或是遭遇了民变袭击,但是小校的回报,却远比民变更令他棘手。

    “禀告提督大人。”

    “我等在城中巡逻,却遇到嘉定伯的家奴,说他们府上盖新房,要借我们的人去修建房屋……”

    “然后呢?”张庆臻急忙问道,嘉定伯是谁,他当然知道,正是因为知道,当听到小校的汇报后,才感到这事出的让人头疼。

    “刘百户不从,被嘉定伯的家奴当街打死了……”

    “什么!”张庆臻失声道。“城中具是京营军兵,你们为何不阻止?”

    “我们不敢啊!那可是当朝国丈,圣上的外祖,又如何敢于拂逆他的家人?迫不得已,有一百军兵被嘉定伯的人带走,充为苦力。”

    张庆臻愣了,纵然他现在为朱慈的心腹,在城中其他人莫敢不尊敬,但面对这样的事情,不觉间额头冒汗。

    如果处理不好,恐怕在圣上面前都不好交代。

    “嘉定伯此举亦是过了。”刘文炳在旁边听完事情的始末连连摇头。他是绝对干不出这样的事情,如今新皇改革军制,哪怕是内阁也调动不了京军。

    嘉定伯虽为国亲,这么干,倒真有些仗势欺人了。

    张庆臻横竖拿不定主意,这去嘉定伯家要人,又免不了冲突,万一伤了国丈,实在难以跟圣上和太后交代,这放着不管吧……明显会扰乱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