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末高顺-第2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又过了一刻钟,待徐盛情绪平稳后,老里长给他娓娓道来前因后果之事,始令徐盛茅塞顿开。
在徐盛跟随刘备叛乱之后,陶谦不仅没有为难徐盛的家人,而且一直以军司马的标准为徐盛一家发放俸禄;莒县在房君侯的治理之下日渐富裕,他们家一直过的不错,不过父母后来得知徐盛叛乱,一直对陶刺史心有愧疚,待陶刺史离世后,父亲因心忧而去,母亲也在几天前去世,刚刚下葬,今日是头七坟。
徐家人以及徐家村的人,皆以徐盛为耻。
徐盛跟随刘备叛乱,造成无数人的伤亡,那些人对刘备和徐盛自然仇恨不已。
他不理解,他是为了天下百姓,为了朝廷,为了皇帝,为什么大家都不理解他呢?徐盛有些迷茫。
看着徐盛不解的面容,老里长继续道:“老百姓不管你的宏图大志,只希望安安稳稳,有口吃的,家人相守平安,这就是福;谁能给百姓带来好处,老百姓就向着谁说话,他们都不懂大道理,但是对乱臣贼子却看的明白。”
徐盛终于心有感悟,老里长暗指他为乱臣贼子,想必普通百姓也把他当做乱臣贼子,怪不得大兄如此愤怒。
原来他与主公刘备在百姓的眼中只是乱臣贼子,是他们给徐州带来的战乱,导致百姓伤亡无数;他所谓的解救朝廷、解救皇帝、解救天下,在老百姓眼中一文不值,甚至被当做战祸的根源。
这与秦关说的相差不大,他痛恨战争,痛恨诸侯,却不得不以杀止杀,消灭祸端,而他认定的仁慈的刘备便祸端之一,所以才会花大代价而必欲除去。
至此,徐盛已无争强好胜之心,不说心灰意冷,对主公刘备已没有当初强烈汇合的渴望。
于是,徐盛在家中待了几日后,把那些护卫打发回江南,他给秦关书信一封,决定今生不再返回江南,不再与刘使君见面,请秦关放心。
几个月后,房良收到秦关的信件,讲述了徐盛之事和刘磐之事。
房良传令城阳郡太守和都尉,任命徐盛为莒县县尉。
为了改变自身名声,也为了给家乡人做点实事,徐盛接受了任命。
奈何造化弄人,徐盛为了远大目标,奔波半生,现在又回到了,从最基层做起。
为了躲避村人对他鄙视的神情,徐盛只好在城内购买一宅院,搬到城内居住。
没有放弃他的还是他的家人,大兄逐渐原谅了他的过错,并求人为徐盛操持成亲之事。
长兄如父,徐盛接受大兄的安排,也想稳定下来,过稳定的日子。
在他看来,平安稳定的生活,已比远大的目标更加重要;秦关说的对,没有家,何以为国?
房良还传令兖州刺史赵风,任命刘磐为兵曹从事。
刘磐见到家乡的变化,现在也是心灰意冷,再无独霸一方的想法;战争,只会给百姓带来灾难,给生产带来严重的破坏;他也想为家乡人做点贡献,便接受了任命。再说了,他们一大家子人也需要生活,仅仅靠那些祖业,可维持不了多久;他们也没有从荆州带回财富,只得再次出仕,从基层做起。
经历过战争的人,逐渐转变了他们的看法,大汉已名存实亡,天下统一是大势所趋,而冠军侯凭己之力,维护了几州的稳定,得到百姓的认可,他们只能顺势而为。
董卓和李儒得知刘磐等人逃回兖州,心情也好了许多,荆南三郡已是他们的地盘;江南土地肥沃,灌溉便利,且一年两熟,他们有众多的百姓,自是非常满足。
董卓已无当年的雄心壮志,能维持现状已是满意,已无进攻交州的打算,更无对战江东的目标;江东秦关不来进攻,他已非常欣慰了。(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549章统一江北
(全本小说网,。)
秦关、董卓、刘备和孙权之间的战争结束,全国陷入短暂的和平。
秦关确立了在江南的优势地位,形势一片大好,对高顺非常有利,他内心非常高兴。
不过刘备和孙权在外,总令高顺心中有梗,他又怕曹操出现独立的问题,便与马贵和李强进行协商。
李强道:“主公,不若直接称王为好,江北可宣布统一了,董卓对此无可奈何。”
马贵考虑的长远,建议道:“主公,不若先让鲁子敬和曹孟德宣布加入我们的势力,这样,便可名正言顺的收编他们的军队,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建设,方便给朝廷施加压力。”
高顺有些心动,若是从江北对董卓用兵,就必须加强对荆州北部的建设,便于保障后勤之路的通畅;且这样的话,便不用再担心曹操的反叛了。
而这时,曹操也在担心,一是担心高顺的猜疑,二是担心董卓的反击,要知道,董卓手中还有一支过硬的水军,而他对水军却无能为力,单靠鲁肃的水军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便与陈宫进行协商。
陈宫现在有些颓废,找不准定位,不知以后何去何从,非常苦恼;曹操的询问,让他计上心来,便建议道:“不如向高君侯提议,公开投靠,这样,董卓便不敢北上了。”
曹操没有更好的办法,便采纳了陈宫的建议,于是两人立即合计给高顺写信。
高顺收到曹操的信件,心中大喜,他正愁如何向曹操解释,没想到他主动提出,省去了很多麻烦,也避免了曹操猜疑,便找来戏志才、贾诩等人协商。
戏志才建议连鲁肃势力一起挑明,这样,江北之地统一,便于管理。
贾诩支持戏志才的建议,这样的话,可进行大规模建设了,要知道,现在的荆北四郡和司隶两郡基本没有百姓,必须尽快移民、建设。
高顺便让戏志才给鲁肃去信,咨询鲁肃的意见。
随后不久,便公开了曹操投靠高顺势力的事情,令天下震惊。
高顺调曹操为幽州刺史,任命曹纯和夏侯惇为中郎将,陈宫为参军,回邺城任职;重新任命颍川郡、南阳郡、襄阳郡和南郡的太守、都尉。
曹操从太守之位换为刺史之位,没有什么不满,家族能出了四位中郎将,他已满足,他们家族已是大汉数得着的大势力了,若是他再争官,必遭高顺猜疑。
鲁肃自然希望光明正大的投靠高顺,便顺水推舟的同意了戏志才的意见;随后,鲁肃宣布加入高顺势力,这不仅令天下震惊,连董卓都难以置信。
皇帝刘协无比失望,暗中感叹大势已去,大汉朝廷已无药可救;他对房良、周飞和冯勇这三位帝婿也失去了希望,他想不通,为什么三位帝婿兵强马壮却不救援朝廷,若是三位帝婿发起号召,冠军侯也会顾虑他们的实力,而曹操和鲁肃必会加入他们一起勤王,现在一切都不可能了,一切都晚了,天下成了冠军侯的天下。
高顺在名义上完成了对江北地区的统一。
按照当时的思维,江北地区才属于中原地区,高顺统一江北,兼有益州,便是统一了天下,至于江南蛮荒之地,按照高顺现有的实力,旦夕可下,已不足为虑。
随后高顺进行了行政区划整合和兵力的重新部署。
扩大司隶地区的地盘,把陈留郡和颍川郡划给司隶地区,归冯勇管辖;又从南阳郡和颍川郡划出部分地盘,组建鲁阳郡,归司隶地区;至此,司隶地区下辖六郡。
新设楚州,州治在襄阳城,包含南阳郡、襄阳郡、江夏郡、南郡和西阳郡,共五郡,只是人口如同司隶地区一样,太少了,很多县都没有百姓,连县令都不用派遣。
把梁国划归兖州,把沛国和淮阳郡划归徐州。
把合肥郡、九江郡、六安郡和泸州郡划归豫州。
原幽州牧向荣担任豫州牧,管辖豫州和楚州,鲁肃为军师;豫州刺史辛评任楚州刺史,归向荣管辖。
豫州牧驻地六安城,下辖陈国、汝南郡,汝阴郡、六安郡、九江郡、庐江郡、合肥郡,共七郡国;这样,整个豫州的重心南移,加强对南部的影响,且扬州不再管辖长江以北的地盘。
徐州管辖七郡国;兖州下辖八郡国,只是地盘面积都比较小。
本来,戏志才和鲁肃想把豫州的州治所设在寿春城,那里有现成的衙门,不过考虑到管理方便,以及与楚州的联系,高顺最终决定设州治所在六安城;且这样的话,便于对淮河的防守和对各郡的管理。
向荣下辖的兵力非常强大,手下有徐晃、庞德、魏延、曹纯、夏侯惇、太史慈和周泰等七位中郎将,还有水军中郎将蒋钦。徐晃和曹仁驻守六安城,太史慈驻守襄阳城,庞德驻守合肥城,夏侯惇驻守南郡江陵城,魏延驻守江夏西郡陵城,周泰驻守庐江郡皖县。
六安城还驻有向荣的直属卫队,马步各三千,以及直辖的骑兵一万人。
还有各部军司马和别部司马驻守各郡。
蒋钦的水郡分驻彭泽水寨和江陵城,加上沙羡县驻守的江东水军,确保长江航线的安全、畅通。
高顺整合曹操和鲁肃的军队,大兵南压,令董卓和李儒非常紧张。
李儒旧事重提,提议任命高顺为魏王,董卓立即同意,并派董承为使者,出使邺城,事先咨询高顺意见,否则高顺推辞不受,令朝廷丢脸,更重要的是董卓希望与高顺进行谈判,划江而治。
为了确保划江而治的顺利实施,他又派人出使江东,咨询秦关意见。
董承既是董卓的族亲,又是皇帝刘协的岳父,现在做事,两头为难,只求平安稳定。
那些为数不多的朝臣,一是加紧谋划刺杀董卓,一是暗中派人联络秦关,现在能挽救朝廷的也就秦关一人了。
若是高顺出兵,则朝廷得救;以前他们对高顺还抱有幻想,现在形势明朗了,他们也彻底死心了,高顺是不会来解救皇帝和朝廷的。
他们把唯一的希望放在秦关身上,若是秦关解救朝廷,则可与高顺划江而治,然后再统一交州,占据半壁江山,维持大汉朝廷的尊严。
包括王允等人,内心早已将高顺骂了无数遍了,标准的乱臣贼子,有如此强大的军队,却不解救朝廷,令陛下陷入困境,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安全上更无保障。
董承在李儒的要求下,大张旗鼓的北上,每到一地,便宣扬朝廷欲册封高顺为魏王,他还没到达邺城,已弄的天下皆知。
而这正合了某些野心家的心思,他们也看出来了,天下大势已定,高顺众望所归,要趁早混个脸熟,要趁早交好高顺。(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550章高顺受封魏公
(全本小说网,。)
对于董承的行为,高顺一笑置之,即便受封魏王,一切都是虚的,强大的军事实力才是真的。
不过一些野心家却不这么认为,联名公开拥戴高顺接受封王,特别是一些官职尚低的人,希望借此得到高顺的重视,在政治上占有一席之地。
董昭公开呐喊,高君侯平定四方蛮夷,保北方几州免遭战火屠戮,劳苦功高,理应接受封王。
当然了,大士族内部也因意见不统一而出现分裂,有人反对,有人支持。
事情越闹越大,连各地的军师也相互串联,支持高顺受封魏王。
高顺对任何人的提议皆坚决推辞。
之所以是魏王,是因为高顺的政治中心在魏郡的邺城。
皇帝刘协内心对高顺非常痛恨,听说高顺坚辞不就之事,心中也起了波澜,到底高顺是心系大汉呢?还是高顺想一步到位代替大汉朝廷而直接称帝?
确实如刘协所想,高顺之所以不接受王位,是不想为后世留下隐患,令后世之人效仿,想一步到位,直接称帝。
事情越演越烈,连皇帝都派使者劝高顺接受魏王之位。
皇帝刘协的心思很简单,很单纯,也是很无奈的做法,若是高顺接受了王位,则依然为汉臣,有义务解救朝廷,否则,可号召天下共击之。
众人拥戴,却不明高顺心思,令高顺心烦。
不过到兴平七年秋,各州牧、刺史都拥戴高顺受封汉王,而董承和钟繇一直住在邺城不归;这时,李强也建议高顺受封为魏王,而马贵退了一步,建议可暂受魏公之位。
其实不管是魏王还是魏公,都已严重逾制。始自“白马之盟”,异姓王即是非法的;始自王莽,“公”在汉代也是谋图篡政的代名词,是造反的前兆。
马贵像是看透了高顺的心思,直言,后事自有后人处理,没有万年的江山,不必顾虑太多。
最终,高顺接受了众人之劝,不过仅接受魏公之封;众人皆大欢喜,不管是魏王还是魏公,只要高顺接受,便是好的开端;董昭、荀攸等人更是高兴;华歆等人更是以功臣自居。
董卓和刘协都很高兴,各有各的打算。
兴平八年春,高顺进爵魏公,受封受九郡、九锡之赐,建立公国,设立百官。
董承传旨后便高兴的返回长沙郡交差;高顺对其私下承诺,绝不攻打太师的地盘,与太师一世交好;高顺认为,北方稳定后,没有了外部压力,董卓内部必定会乱,其命不久矣,任何承诺都不影响他统一天下的进程。
而钟繇则直接留在了邺城。
最高兴的莫过于江北百姓,只要高顺不倒台,他们的生活便会稳定,富足,没有战乱之祸。
鲜卑、匈奴以及韩遂皆派来了使者,祝贺高顺受封魏公之位。
根据皇帝的诏令,魏公国可以设置直属于封国的丞相以下群卿百官,体制地位如同汉初各异姓诸侯王。
为了加强对军事的控制,高顺首先拜曹山、赵雄、向荣和赵云为安东、安北、安南和安西将军。
对于百官,高顺希望慢慢完善,贾诩为尚书令,陈宫、陈群、钟繇等为尚书;审配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卢毓为吏部郎;剩余官职大部分为系统高级文官担任
若此,高顺便可以效仿古之周召、太公、五霸等,用封国的名义打着藩卫帝室的旗号征伐四方。
由于关键岗位皆为系统文官所担任,所以,高顺接受魏公之位,没有遇到任何阻力;为了避免为后人效仿,高顺对董昭、华歆等人并未重用,并决心永生不重用他们。
打压士族是高顺一贯的政策,首要的措施便是推出廉价的白纸,其次是印刷的书籍,让贫穷的人用得起纸,读得起书,这对士族来说,有釜底抽薪之效;当然了,价格不是一步到位的,是由高到低,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政治方面,给交州士燮施压,必须让出北部三郡的太守之位。
令水军大都督高伟战领海南岛,将珠崖和儋耳两郡设为琼州郡,建设港口,促进琼州郡与内地的贸易和发展;沿岛周边设县,加强控制,作为占领交州的前进基地。
令秦关进攻南海郡,迫使孙家投降,务必占领南海郡。
若是占领南海郡,则可顺珠江,轻松进入苍梧郡和郁林郡。
天下之人不知秦关乃高顺嫡系,还认为高顺受封魏公之后才如此跋扈,有人喜,有人惊。
不过孙权和士燮却无可奈何,想反抗又不敢反抗,想放弃权利又不甘心。
后果是高顺过于逼迫,使得孙权和士燮有联合的倾向。
孙权最是着急,经过几年的时间,他的官兵已完全退化成了农夫,毫无战斗力,若是秦关来攻,其必一败涂地;所以他首先派人出使交趾郡,欲交好士燮。
而士燮希望拿孙权的南海郡为挡箭牌,看看高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