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农圣-第2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想想去年的那个数据,不过是在大灾之年创造出来的,似乎,翻一倍这个数据,也不是那么难以接受。
第395章 以往和未来
等长孙无忌将这组数据说完,孙享福再说的东西,大家就好理解了。
“可能在有的大臣看来,关中税收结余多出三成,主要是来自于农业改革,是因为田地里种植了更多经济作物而产生的,这并不能算成是官俸制度改革带来的好处,应该算作是农业技术改革带来的好处。
但其实则不然,农业技术改革虽然给关中的税收带来了一定的增幅,却未必有那么大,陛下,臣还想请长孙尚书,将关中今年的税收结构也说一说。”
“可。”
得了李世民同意,长孙无忌再度组织了一下语言道,“关中的税收,主要来源于农税,商税,往昔的农税差不多刚好负担起官员俸禄和皇宫的开支,结余的部分,大致来自商税。
由于今年官俸制度改革,朝廷给官员,地方吏员,杂役的薪俸,以及皇室的供给,在以往的基础上,整体增加了三成以上,全部折算成了现钱,这个诸位大臣心里也都清楚。
而由于建造渭南新城,朝廷征调了比较贫瘠地方的数十万百姓前往劳作,使得关中今年退耕了超过三百万亩的田地。这就导致了今年关中农税的征收总田亩数,少了两成左右。
所以,虽然大部分田地,因为使用了新的种植技术和更具经济价值的农作物,创造了不少的税收,但农税的总税额,想比于以往的丰年,却并没有出现大幅度的增长,因此,根本不足以支撑突然增高了三成以上的各方面开支。
然而,朝廷却并没有缩减官员的俸禄,按照制定好的增幅标准,全部,足额发放了。
发放完之后,之所以会有结余,其实是因为今年关中在商税方面的收入大幅度增加了,截止目前为止,朝廷差不多有一百万贯的开支,都是从今年的商税中支出的。”
拿一百万贯出来帮补开支,还能有一百万贯结余,这岂不是说,关中地区今年的商税已经超过了两百万贯,比以往增加了三倍左右?
大多数非户部官员,在听到这个数据的时候是有些发懵的,他们不知道,当这个地区所有的富人阶级的日常所需,都需要通过交易购买才能得到的时候,会对这个地区的商业起到多大的促进作用。
富人们或许只是花出去了几百万贯,但这几百万贯,会不断的在市场上转手,创造交易量,每轮动一回,都会给朝廷创造至少几万贯的税收,光一座长安城,就是七十多万贯的税收结余,加上关中所有其它地区,两百万贯,其实并不算多。
因为,光是今年刚开建的渭南新城就已经给朝廷创造了几十万贯的税收,幸福村各项产业,包括各地豪族投入在渭南新城建厂的资金,总体高达上千万贯,现在,还是因为有一大部分资金没有到位,项目还没有开建,不然,光是三十税一的抽那些建筑材料方面的税,都能抽出过百万贯来。
几乎都不用孙享福解释什么,事实已经告诉大家,官俸制度改革带来的好处,他再度出班道,“朝廷实行官俸制度改革,大大的刺激了市场上的交易量,使得商业税收暴增这是必然的,这一块收入的增加,足以补充官员俸禄增加带来的开支,还能使税收结余增加三成。
可见,在全国实行官俸制度改革,刺激全国的交易市场,是有必要的,至少会给朝廷的税收结余总额,带来一定的增加。
当然,就算全国各地的税收盈余都增加一两成,加起来也不过是几十万贯而已,并不算什么,也不是张侍郎刚才提到的问题的重点,那么臣再说说,不敢苟同他说的其它几点原因。
首先,两三年以后,朝廷的税赋,是足以支撑新增加出来的,大约每年五百万贯官俸的开支的。
虽然明年仍然会有超过千万亩的下田退耕,然而,也会新增超过五十万户以上的百姓为朝廷纳税,光是北地,新拿到安北大都护府几座郡级城池的户籍的百姓,就会多出十几万户。
还有从东北高句丽那边迁往关中的十几万户百姓,以及东北新归降的四部,共计约十万户左右的百姓。
当然,还有原本在穷山恶水里居住,基本不给朝廷交税的各个少数民族百姓,他们明年被迁出来后,将会得到大唐境内产出比较高的上田耕种,开始为朝廷创税。
依照我大唐总人口户数做比例来算,这五十万户百姓,就算初期会给予一些税收优惠政策,但也绝对能让总税收增加一两成以上。
不过,这也还是几十万贯的小钱,不值一提。
真正的大头,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岭南越国公今年已经奏报,并且开始落实的编丁成户,让岭南百姓和中原百姓一样向朝廷纳税的事,明年初,基本就能在岭南十二州全面实施。
以岭南的人口,田地产出,以及商业产出,一旦像中原地区一样,为朝廷提供税赋,那么,每年至少是百万贯起步。”
以往,整个大唐的税收才三百万贯左右,可孙享福现在却说,光是偏僻的岭南的税收,就会有一百万贯以上,然而,却没有任何人出来反对,因为这是事实。
去年关中大旱的时候,岭南就白白送给了朝廷几百万石粮食,以当时的市价算,那至少都是好几百万贯,而如今,粮食产出,都已经算不得他们的收入大头了,因为他们还有糖,有精制海盐,有即将大批量制造的水果罐头,海上贸易等等,加在一起,创税一百万贯,那是轻轻松松的事情。
所以,当知道盐糖之利的大臣们听到孙享福说这个的时候,都纷纷点了点头,继续将目光汇聚到他这里,等待他的下文。
“第二,是渭南新城,明年,新城的建设力度,将会比今年还要大些,而且,有部分产业,将会大量出货,诸位知道,这意味着朝廷的税收将会增加多少吗?”
众多朝臣下意识的摇了摇头,坐在龙椅上的李世民,则是抑制不住的想要挪动一下自己的脚,握一握自己砂锅大的拳头,显然,他内心里,是无比兴奋的,只是尽量在保持克制而已。
“我还是用比较具体的数据来说话,大家的感官才直接一些,免得别人说我胡编乱造。
就拿几年就会开始出货的冶炼厂来说,目前为止,它就已经接到了朝廷超过一千万贯的军事装备订单,也就是说,按照朝廷三十税一的标准来算,光是冶炼厂的这一张军购订单,就将为朝廷创造三十几万贯以上的税收,而,冶炼厂,只有这一张订单吗?”
孙享福的问话没有人答,他自己摇了摇头道,“肯定不止。”
“明年,由长孙氏组织众多长安勋贵投资建设的四处商业广场,将会在冶炼厂采购超过两百万贯以上的钢筋。
由幸福村投资的各项工厂,造车厂,也将会大量采购钢铁制品,还有冶炼厂本身要锻造,对外出售的民用钢铁制品,总额加起来,比起朝廷的军购订单,至少高出两倍,也就是说,光是一个冶炼厂就能为朝廷创造百万贯以上的税收。
还有如水泥,木料,砖瓦,琉璃,家具装饰用品等等等等一系列的商品,全部都会有人大量采购,这些交易,也全部都会为朝廷创造税收,最最保守估计,这些商品也将会为朝廷创造三百万贯以上的税收。
而且,还有另外一项税收大头,那便是新的税法实施后,对于劳工征收的个人所得税。
诸位大人可别以为每个人每个月几十百把文的税收不算什么,要是关中各地的劳工数量突破一两百万,那么,它每个月至少要为朝廷创造几十万贯的税收,一年下来,也是几百万贯。”
孙享福说到这里,朝廷上就只剩下大臣们抽冷气的声音了,他说的这些税收,可都是新增的啊!也就是说,将会是未来朝廷结余下来的。
国家一旦开始进入工业化,那么,产值跟以往的农业社会,就完全是两个层次,他所说的每一项,都是言之有物,确确实实能为朝廷带来税收的点,没有人能反驳。
而且,大家都知道,最重要的话,一般是放在最后说,那么,孙享福还有第三个方面没有说呢!
“数百万劳工,创造的,不仅仅是渭南的税收,随着渭南的工厂开业,制造出来的大量的商品在市面上面流通,就会刺激整个大唐市面上的交易,随着各个商业广场的开设,会让大唐的整个商业交易环境更加便利,使得市场交易量大幅增加,更多的钱在市面上面滚动了,所有的金钱滚动,朝廷都能在交易环节征到税收,到底能收多少钱,你们自己想吧!我反正给不出一个具体数字来了。”
大工程一起做起来的效果,就像是一轮大的经济刺激计划,对于国家的影响是非常长远的,孙享福用自己的农耕技术,逐渐的补齐了大唐的原始产出短板,那么,现在,再将工商业的短板补齐,那么,最后还差那一块短板?
士人,管理阶层的短板。
没有足够的管理人才,那么,他所描述的这些场景,就没那么容易实现,所以,像李世民,房玄龄,长孙无忌这样惯于政治的智者,稍微一琢磨,就吃透了其中要害。
摊子铺开了,就必须要有管理摊子的人手,如果这个安排人手的过程中,还能瓦解世家系官员对于地方的控制,那就更加完美了。
就像善阳一样,虽然孙享福大量的任用了王氏子弟为官,但是,王氏并不能对孙享福的管理指手画脚,因为孙享福借鉴后世的一些分权制度,和管理体系,让官员即便是想作恶,也作不了大恶。
“陛下,臣以为,孙都督说的有理,官员体系更加全面,管理的就会更加细致,这样才能更好的应对未来越发复杂的局面。
而以往的税收,只能代表过去,不代表未来,像今年,朝廷的税收结余,不是比去年多了一倍以上么?安知明年不能继续增加?
而且,朝廷如果供养不起那么多的官员,大可以让这些实习生转正的时间推后,用更多的时间学习实践,对于他们将来主政一地,总是有好处的。”
房玄龄作为宰相,出来定了调子,顿时朝堂上便有一大群附和者出言附议,而有一些大臣,却是在懊恼自家居然没有搭上大唐这趟发展的快车,至少,长孙氏弄的商业广场,他们没有将最多的钱拿出来入股。
此时,面沉如水的张说,已经低着头不敢让别人看到他的脸了,那些世家子的反击,果然无力,害得他冲出来跳了坑。
而身为吏部主官,同样感觉颜面无光的温彦博冷哼一声,瞪了瞪不太听自己使唤的副手张说一眼,出班奏道,“陛下,既然已经证明了官奉制度改革对于大唐的财税发展有重要作用,那么,老臣建议,将其在全国范围铺开。”
第396章 君明臣贤
温彦博此人能当十部之首的吏部尚书,与他的政治主张与李世民相合有关,其谋略或许不如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但是政治远见,却还在他们之上。
历史上由于他曾经被突厥俘虏,在突厥待了很长时间,对于突厥的情况十分了解,后来给李世民上了迁突厥于关中,河套等地区,以文化教育,教导耕种等手段,促进突厥百姓与汉民融合的建议,深得太宗所重。
这也是为什么自贞观四年,李世民灭了突厥之后,温彦博能够一直身居相位,直到病故,都从未被贬官的原因。
要知道,即便是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李靖这样的人,在相位上也是几起几落的,萧瑀,自是更加不用说。
某种意义上来说,孙享福是提前抢了人家温彦博的政治功劳,他加快了李唐灭突厥的速度,提前把李世民引到了民族融合这条轨道上来,导致了本应该晋升相位的温彦博现在只能做次一级的堂部主官。
然而,一个人有才华,是掩盖不了,见事明,是他的优点之一,他几乎是说出了李世民此刻最想说的话。
“温卿言之有理,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皇帝和宰相都说好了,外加一个吏部天官,朝堂上还有谁敢说不好吗?
此时,李世民官制改革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朝堂上各部首脑,没有代表世家子说话的人,那些中低级官员蹦跶出来,几个大佬一起出招,很快就被拍死,偃旗息鼓了,这会使得各项政治讨论定型的效率加快很多。
“臣等附议······”
对于大臣们的表现,李世民满意的点了点头,正准备宣布拟旨,温彦博再度上奏道,“陛下,全国范围的土地清算,职田回收,吏员,杂役等俸禄制定,虽然有关中作为参考,但同时实施的话,需要的人力太多,吏部肯定是忙不过来的,臣除了代表吏部向陛下讨要更多的今科举子之外,还建议成立改制巡察组,以从关中四周,向全国逐步推进的方式,来督导地方具体实施改制,如此的话,不光只是官俸改革制度,连公民制度,也可以一步到位,向全国推行,而且,能最大可能的杜绝那些地方官员欺上瞒下,以各种见不得人的手段,对朝廷阳奉阴违。”
“温尚书此策大善,臣附议。”
孙享福是很少跳出来给别的大臣点赞的,不过温彦博的这个建议,确实有亮点,即能解决朝廷人手不足的困境,又能让朝廷的改革项目,扎扎实实的落实,乃是当前条件下,最好的办法。
“臣等附议······”
连出两策,温彦博总算为丢了脸的吏部重新挣回了一些颜面,李世民当即便下旨,任命了十几个官员为改制巡查组的组长,等科举结束之后,就将带领一干佐官,以及一些新科举子,从长安周边开始向全国推进,每个小组最多需要几天时间就能将一个县的官员职田收回,给原本种植这些官员职田的农夫分永业田,至于官员,吏员,杂役等等人的俸禄,或者劳动合同,有关中作为例子,几乎只需要一个宣读,签订的仪式,就能全部完成,地方百姓的新户籍,便由地方官慢慢统计,更换,上报。
如此一来的话,一个巡查组,一个月就能推进好几个县的改革,十几个巡查组下去,最多到明年年底,全国的州县就能全部改革完毕。
散朝之后,孙享福又被李世民留堂了,同留的还有房玄龄,长孙无忌,以及李靖。
从留下来的人就可以看出,李世民这是要商量军事了。
“渊盖苏文的军事才能果然不俗,高氏大军在他的攻击下连连败退,所据之城,只剩下十余座了,最多月余时间,就会抵抗不住,到时,平灭了内部的渊盖苏文一定会带领大军转攻开原,四部联军,以及善阳派过去支援的两万轻骑兵,都不善守城,只怕苏定方那边的损失会很大。”
李世民将高句丽那边传过来的最新消息给大家看了一下之后才道。
军事上的东西,孙享福其实说不上什么话,然而,他毕竟是安北大都督,北地的实际管理者,如果李世民要对北方有什么军事安排,还要通过他来调派。
“陛下,臣麾下的左护军虽然善守,但需要留在原地防守,善阳的安稳对于北地,乃至整个大唐来说,都是重中之重,一旦有失,则北方可能出现一个大强国,实在是不能冒险调出守军啊!”孙享福大致听出了李世民的意思,开口道。
他说的这一点,李世民又怎么可能不知道呢!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