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汉的光芒-第1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张骞的要求,派了向导和译令,还特地将张骞等人送到康居,而康居王又遣人将他们送至大月氏。
他们在大月氏却没有立即见到月氏王,而是被冷落在驿馆里,苦苦煎熬。
张骞无法忍受这种生活,他找来接待的礼宾使,再次表达了皇上的盛意,要求立即拜见月氏王。
第二天,月氏王才接见了他,他对汉使的到来表示了谢意,对汉皇表示了敬仰。
但是一说到联手抗击匈奴,月氏王脸色马上变了,却表示了委婉的拒绝。
那是怎样一段耻辱的话?
“月氏国的百姓饱受匈奴侵袭,长期迁徙,好不容易有了一块安身之地,再也经不起折腾了,他们已经远离匈奴,再也不想与匈奴为敌了。
为了月氏百姓,就让曾刻骨铭心的‘杀父之仇’随风而逝吧!”
张骞听了,
当场吐血……
此后,他们又在月氏逗留了一年时间,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在离开月氏国的时候,张骞回望妫水岸边的王宫,心里还是空落落的。
他自己都不知道还有没有一天,能回到长安,将怎样向皇上述说自己的西域之行……
“臣……有负皇命,愧对皇上重托。”张骞慨叹道。
第三百九十四章 衣冠冢
“是月氏王无心再战,这与爱卿何干呢?没了爪子的狼,朕也不放心合盟。再说爱卿走后三年,朕就决心以一国之力打击匈奴,早已放弃了与月氏结盟的想法。
快说一说,这一路凶险,你是如何回到长安的?”
“归途之中,臣特地为了避开匈奴人的追袭,改行南道,循昆仑山南麓,经莎车、于阗、楼兰后进入羌人地区,一路小心。
但出乎意料的是,羌人也沦为了匈奴附庸,臣等再次被匈奴人率军抓住,臣深知反抗无济于事,反而会全军覆没,所以又被扣留了许多年……”
张骞一想起这段往事,心中仍不免隐隐作痛,令人感怀。
那是怎样的一段日子啊!在白天,为了避开匈奴人的马队,他们一直隐藏在峡谷或密林中。
直到夜晚行军,要是遇上大风雪天,常常是走了半天,又会返回到原来的地方。
而最为难的还是一百多人的吃饭问题,当地的羌人只能背着匈奴人偷偷地卖给他们粮食,因此他们有钱也买不到吃的,总是饥一顿、饱一顿的。
昆仑山的月亮与长安的月亮一样皎洁,一样的宁静。
以前在匈奴营帐时,当儿子熟睡之时,张骞总是拥着心爱的纳玛,对着天空的月亮诉说着对长安的思念。
他描绘着皇宫的瑰丽和辉煌,民俗的风雅和质朴的人们。
可事实上,这些东西纳玛不知听了多少遍了,可张骞说起来,她总是好奇地听着,仍然和当初一样新鲜。
“骞!”纳玛轻轻地呼唤,“汉皇是长什么样子的?”
“你到了长安就知道了,他很年轻,相貌奇俊,风度不凡。”
“也像你一样么?”
张骞笑道:“呵呵!我如何能与皇上相比呢?比不得。”
纳玛闻此,脸上虽挂着笑意,眼角却是闪着泪花,楚楚可怜。
“纳玛!你后悔了么?”纳吉玛摇了摇头道:“听说匈奴发生了内乱,我牵挂父亲。”
“岳丈大人处事稳健,在匈奴诸部中德高望重,还有大祭司的照应,他是不会有事的。”
“但愿……月亮神能保佑他们平安无事计划天衣无缝吧。”
纳玛靠在张骞的肩膀,望着头顶的月亮忧心忡忡地道。
抚着纳玛的脸,张骞的心里很不好受,心疼道:“纳玛,让你受苦了。明天我还要出去寻找另一条道路,你要看好儿子,知道么。”
“放心吧!”
可惜驻守在羌人地区的匈奴大都尉很快就认出了纳玛,他立即将这个消息禀报给了伊稚斜。
……
“匈奴!我与你不共戴天!”张骞朝着夜色中的草原怒吼。
堂邑父从身后捂住了他的嘴,一阵忧郁,沉声劝道:“使君节哀,此地乃羌人地区,匈奴人会骤然而至,兄弟们可再也经不起折腾了。”
“因此……臣只能将仇恨记在心头,忍辱负重!!”
这是他与刘彻谈话的第三天傍晚,他一时间竟无法抑制对纳玛母子的思念,泪水顺着两颊直流,那苦、那涩,淹渍了他破碎的心,染白了踩鲜红的血液。
“纳玛她生前惟一的愿望,就是能够与臣一起回到长安……”
张骞用衣袖拭去泪水,接着道:“不几日,就传来左骨都侯叛逃、伊稚斜带兵追击的消息,臣就趁乱,躲过主要的路线,一路简行,衣不蔽体地逃了回来。”
刘彻的胳膊情不自禁伸过案几,拉起张骞的手道:“爱卿忠肝义胆,功在大汉、在千秋万世啊!”
刘彻告诉张骞,那左骨都侯已经投降了大汉,还被封为涉安侯,不几天就要来京城朝拜了。
张骞沉默了片刻后,从怀中小心翼翼地拿出两张羊皮,在刘彻面前铺开,抿嘴说道:“这第一张是臣离京路过好县明月山时,建信侯娄敬之子赠的匈奴形势图。
还有第二张是臣沿途勘查,绘制的西域各国图,在臣脑海中有其他重要信息,不日臣会将一路所见的民情风俗一一写成奏疏,呈送皇上。”
刘彻俯下身体,目光从图上的长安开始,慢慢地向西移动,眼睛闪烁,抚着羊皮纸,油然地念出了声:“龟兹、乌孙、大宛、康居、大月氏……
突然,刘彻抬起头问道:“倘若,朕说倘若朕命爱卿再赴西域,你……可愿再次前往?”
“一百名弟兄、臣之妻儿都葬身于匈奴人手下,托皇上洪福,臣才得以生还。
皇恩浩荡,臣的一切皆属大汉,不要说再赴西域,就是青山埋骨,大漠葬魂,臣亦死而无憾了!
不过,臣还有一个不敬之请,不知可否现在便说出来?”张骞道。
“哈哈哈,爱卿……你有什么要求直说吧,朕听着!”
“臣的兄弟和妻儿多半已身殒大漠,臣没别的愿望,只想在京郊为他们筑一座衣冠冢,好让他们魂归长安。”
“好。”刘彻立即传来包桑,要他让少府寺拨出钱币,以供起冢之需。
张骞赶忙跪倒在地道:“有再出发之日,他们如若泉下有知,亦当忆起生前所有,在西域迎接我们的到来。”
“好!自此而始,爱卿先休息一年半载,尽可可招募国内勇士,早作准备。
匈奴主力已退居漠北一线,漠南势弱,短时间内再不敢南下侵汉,而且大汉雄兵盘居边关,楼兰臣服且有军镇守,可保一路平安,张骞到时,朕依旧会在横门外为爱卿送行。”
……
可第二天早上,太后急病的消息使朝会的一切议题都搁置了,刘彻暂且压下了衣冠冢一事。
当刘彻和卫子夫、陈阿娇、李妍赶到长信殿时,秦素娟和淳于意二人,早已在那里等着了。
“太后她的病怎么样了!”
刘彻一踏进长信殿,第一眼便看到了淳于意,急切地问道。
淳于意嗫嚅道:“这……”
“都什么时候了?还吞吞吐吐的干什么呀……”
秦素娟见皇上面露不悦,斗胆直言道:“太后神志恍惚,气脉虚弱,依臣看来,恐怕……这风寒之症会让太后减寿三年。”
第三百九十五章 苜蓿
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便再难适应平淡无波,没有出使的日子,张骞就深深陷入百无聊赖的空寂。
这长达十年的凿空西域出使生活,把他的心放野了,已经是曾经沧桑难为水。
对汉匈双方而言,随着刘彻下达休养生息的诏令,便证明这是一段暂时宣布停战的日子。
刘彻没有忘记他,还亲自诏命他担任未央宫卫尉,可他向来性子好动,却不习惯这种每日按部就班的生活,有时候无边的宁静日子,甚至有一种无言的厌倦。
……
一个月时间,
就在斗转星移间过去了,
在此期间,张骞一直期待刘彻早日启动第二次西域之行。
这不仅是为了完成皇上的夙愿,还因为大漠的另一端,可能长眠着他的纳玛和儿子。
直到有一天,汲黯带着刘彻下发的口谕到府上来了。
刘彻在信上说:张爱卿归来已有几年,而至今仍孤身一人,家室甚是虚空,要他汲黯保这个媒,择一位望族之女完婚。
张骞十分感谢刘彻的关爱,本心却是拒绝的,婉言谢绝续弦的美意。
失去纳玛,是他一生难以抚平的伤痛,他怎么肯忘记……他们滞留的那些日子呢?
为了能够平安回到长安,纳玛独自一人承担了抚养儿子的责任。
每一次吃饭,作为母亲的纳玛,充分做地到位,每次肉食少的时候,总是先让孩子们吃,她自己经常要腹中空空,饥肠辘辘地度过遥夜。
眼看当年如同锦鸡花一样美丽的纳玛,为了自己,一脸的菜色,张骞很是揪心,他总觉得让自己的女人承担这么多的重负,这是男人的耻辱。
可事实上呢?他那时候不过是一个阶下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只不过是一个笑话。
有一天,在孩子们睡觉时,他劝纳玛带着儿子们回到单于庭去。
纳玛眼中淡淡消失,回头看了看身边的儿子,凄婉一笑道:“骞!千万不要这样说,你是我的丈夫,你知道纳玛的心是什么吗?是那一尘不染的白雪,夫君看看,这是纳玛学写的汉字。”
真是一个像昆仑河水一样清澈的女子,张骞叹息不语。
张骞带着期望,捧起羊皮,从歪歪扭扭的字中发现了“长安”二字。
“骞!你知道吗?我们的儿子,小小年纪也学会了不少汉字,他很聪明,像你一样聪明,跟我一样很向往长安呢!”
张骞还能说什么呢?他默默地抱着纳玛,品味着这海誓山盟般的爱。
“纳玛!你想哭就大声的哭吧!”张骞吻着纳玛的头发。
纳玛却忍住了哭声,看着张骞的眼睛说道:“夫君什么都不要想,就只要想办法回长安,父亲即使到了太阳神的身边,也会为我们祝福的。”
曾经沧海难为水,他的心可以容得下广袤的西域大地,却再也容不下另一个女人。
感情是会记忆的痛,痛入肺腑,一生难忘,最终还会伴随人入土。
那一天,汲黯专注地听完了他和纳玛的故事,为他们忠贞圣洁的情爱所感动。
他后来是否将这些禀奏给了皇上,谁也不知道,但从此再也没有人向他提出婚配之议。
……
可这一个人的日子也的确不好过,时光悠悠,这是元朔元年七月初的一天。
张骞在署中呆腻了,想那些从西域带回来的苜蓿该是紫花芬芳、蜂蝶云集了,而那些胡桃、葡萄的枝头也一定硕果累累了。
于是心绪恢复正常的他,约了司马相如,到茂陵一游,而两人说定在咸阳西的杜邮亭会面。
张骞喜欢早到,于是先行一步来到了咸阳,悄悄地寻了一家僻静的客栈住了。
清晨起来之后,他简单用了些茶点,就赶到会面地点。
司马相如或许也是个不喜欢按套路出牌的人,他一样早到了……
他远远就瞧见司马相如骑着一匹枣红色的高头大马站在亭子前向他招手,还有一位年轻人在一旁,面容生疏地很,却是从不曾见过。
隔着几丈远,张骞就兴奋地喊道:“哈哈哈,司马大人倒是真快,还先到了,妙哉妙哉。”
司马相如回道:“嘿嘿,相如心急,为了不耽搁行程,昨夜在下就到了咸阳东。”
这时候,那骑了雪青马的年轻人上前向张骞作揖道:“久仰大人英名,晚辈不告自来,有礼了。”
“足下是……”
“哈哈哈!你们不认识啊!”
司马相如笑道,“他就是太史令司马谈的公子啊!全名司马迁!这两年他可是游历遍了名山大川,广采文物史迹,这不,前不久才回到长安。
他听说茂陵种了西域的果木,就好奇地紧,想过来看看。”
司马相如一介绍,张骞不禁“啊”了一声:“嗯!早就听说太史公有一公子,从小博闻强记,学识出公,今且不期在此相遇,还真是有幸啊。”
三人说着话,马上混了个脸熟,便催动胯下的坐骑,笑语间,朝着茂陵的方向奔去。
陵邑就建在司马道北侧,他们从东门进去,一路走来,只看到邑内道路交错,里坊密布,自发展状况观之,从各地迁徙而来的富商大贾早已度过了刚来的种种不适,像极周围地方人的风俗,习惯了这里的生活。
一位衣着整洁的店家,眼见三位身穿方领便装的人走来,猜想必是长安来的官家,忙舔着笑脸高声喊道:“三位官爷是要打尖,还是要住店啊?里面请里面请!”
张骞看了看司马相如和司马迁道:“对,走了半日也饿了,咱们仨不妨就在楼上找一僻静处,也好吃些东西,再看不迟。”
刚刚坐定,店家就热情洋溢地,一直跟上楼来招呼。
张骞不禁乐了,遂要了些上好的酒酿和挑了些精致的、有风味的菜肴。
那店家生就得一口伶牙俐齿,听张骞如此说话,连声说道:“今日官爷们倒是好口福,本店最近烹制一道新菜,其名曰碧玉翡翠,嘿嘿嘿,待会儿上一盘尝尝如何?”
“那就去准备吧!”
第三百九十六章 开通西南道
待那菜上来之后,众人一瞧,果然是碧绿莹莹,鲜嫩无比,一箸入口,不同大白菜的清香润滑,细细品之,余味不尽。
张骞再夹一块嚼了嚼,
顿时哑然,真的是好一个碧玉翡翠,名头起得好……
放声大笑道:“什么碧玉翡翠,这不是西域的苜蓿么?”
店家没想到还有一个懂行的人,惊奇道:“咦,官爷好眼力,此菜正是鲜嫩的苜蓿烹制而成,不知官爷从何处而来,怎么识得我大汉博望侯自西域带回的苜蓿呢?要知道,这苜蓿可只传来我大汉大半年而已。”
要是回答我就是博望侯,你不得以为我寻你开心,然后变脸,轰我出去……
张骞也不答话,只是默默地从腰间摸出钱袋,取出一串钱道:“人是四方人,客乃过路客,就冲这么一道好菜,我便多付你二千钱,其他的,你就不必多问了,问了我也不会答。”
店家便不多说话,情知是遇到了不凡之人了,想来是大有来头,只小心翼翼地把上好的酒奉上。
酒足饭饱之后,三人下了楼,说着话,就到了西郊一角。
众人远远望去,但见那苜蓿在蓝天下铺开一片,满目葱茏令人目不暇接,盛开的苜蓿花是一层一层地簇拥,成了紫色的云霞。
在黑土地上,只见有几位农夫打扮的人正在聚精会神地收割着苜蓿,忙碌的身影不断辛勤。
三人上前施礼询问,老者见他们礼节众多,停下手中的活说道:“托皇上的洪福,自推行‘限民名田’以后,他家五口生活宽裕了许多,家中一共种了十亩苜蓿、二亩核桃和三亩葡萄。
苜蓿除嫩的可以食用,卖给陵邑中的店家外,其他的便不作大用,都由修筑茂陵的官府买去喂马。加上其他粮食,一年下来,衣食便无忧了。”
“哦!”
司马相如欣喜地沉吟一声,三人相视一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