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盛唐剑圣-第1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裴旻请陇右军前来看戏,确有给他们出气之意,不过警示之心才是关键。
这不论是李靖还是苏定方、裴行俭的兵法中皆有为将为帅之道。
为将者,当于兵卒一心,方能令兵士用命;为帅者,当需恩威并施,令大将感其恩,乐意效命,也需令之感其威,以致对帅令不敢有半点不敬懈怠。
见陇右诸将带着几分敬畏的心情告辞,裴旻满意的点了点头,将他们送出城去。
裴旻也开始处理陇右节度使的工作。
王君毚的最新任命还未下达,正好充当副手,协助裴旻接手工作。
若是原来,王君毚或许会有一丝芥蒂,但裴旻的恩威并施不但收服了王虎、张景顺、史彦等陇右将军,王君毚自己也是心服口服。
尤其是昨夜宴会后的漫步,裴旻的一席话让他受益匪浅,乐意跟在他身旁多学一些。
裴旻看着从王君毚府中搬运过来的资料,数量之巨,足足有三大车之多。
裴旻有些懵逼,失声道:“怎么这么多?都是些什么东西?”
王君毚道:“陇右节度使负责陇右十二州的军事防护,有十八,不对,加上新编制进来的神策军就有十九个军,还有三个守捉,原来共计六万三千人,加上万余神策军,现在应该是七万三多余人。这些都是他们的资料,各地的地势,各军的军械设备,还有诸城池的城防情况都在这里。”
裴旻按了按脑仁,这陇右节度使果然不是好当的,仅仅是资料就是当初洮州的十几倍。
或许这就是节度使为什么拥有幕府的原因了,这么多资料,这么多事物,要是不安排助手,怎么处理的过来。
挥了挥手,张九龄、袁履谦、李林甫、裴晨霖立刻行动起来,帮着整理事物资料。
“副都督,各军的军备统计在什么地方。”裴旻没有参合其中,他的性子雷厉风行,这些琐事,非他所长,直接开始处理政务。
王君毚有着印象,在第三个马车里,翻出了一本厚厚的蓝皮资料,“都在这里了!”
裴旻拉着王君毚在屋内细说。
翻着手中的资料,裴旻道:“依照我朝规定,这军事器械每年定时打磨小维护,五年大修,八年反炉重做。有些兵器都有十年历史了,怎么还在用?存着铁锈,当毒药使?”
王君毚苦笑道:“国公说笑了,规矩是这么定不假。只是每次道换取兵器反炉重做的时候,上面都是拖拖拉拉,要走许多程序,没有个把月,新的器械发放不下来。原先是府兵制,将士训练只有农闲那段时间。要是耽搁了,训练都会受到影响。只要不是真的损坏无法再用,大多都将就凑合这用,反正只是训练又不是战场,不影响大局。”
“谁说的!”裴旻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兵士连一把像样的兵器都没有,还指望他们用心认真训练?帮我统计一下,将所有不合格的兵器都留个备案,上缴朝廷,换新的过来。我要我的兵都能用上好的衣甲兵器,让他们以最完美的一面示人,以增强他们军人的荣誉感。兵部那边,由我去打交道。”
王君毚突然想到了镇边第一军神策军的军备,王君毚有些丧气,面子,这东西是他学不来的。
他们苦求死求的军备,也许到了裴旻这里只是一句话的问题。
裴旻将军械器材当做上任处理的第一件政务,也足见他对这方面的重视。
第二件事也是他最在乎的事情,陌刀兵的扩张重组以及擅于奔袭的轻骑兵的组建,他将神策军耐力足的北地马都调给了夏珊,让她统率的镇西军成为了新一色的轻骑兵。
这个事情还未处理完,一则不好的消息传来:陇右田地断水,进入旱期。
第十四章 天灾无情
得到袁履谦传来的消息,裴旻心底有些沉重。
袁履谦是节度使支使,负责巡视陇右十九军的情况。但是裴旻刚刚接手陇右,陇右十九军的统帅才在鄯州聚过头。
裴旻的要求还没有落实下去,袁履谦现在并没有出使的理由,留在鄯州分摊张九龄工作的同时,也受裴旻嘱咐注意陇右旱情。
这气候反常,久不下雨。旱灾即来这一事,根本瞒不住经验老道的百姓,陇右上下越来越人心惶惶。各路百姓无日无夜不往寺庙道观以及河边乞雨。
然而并没有什么用。
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天地无情,雨又岂是乞求的来的?
旱灾始终是来了!
无可避免!
河渠开始断水。
裴旻放下手中的事物,关心的问道:“田地里的小麦,怎么样了?”
袁履谦也顾不得一身臭汗,给自己倒了一杯水,灌了好几口,方才喘着气忧心忡忡的道:“刚刚从田地回来,目前情况以不乐观。陇右这里的小麦采用免耕、半旱式种植,有着一定的抗旱能力。便是如此,个别小麦依旧有枯萎现象。现在大暑未至都是如此,大暑但来,情况堪忧。”
裴旻经过姚州的历练对于政务已有一定心得水准,但是姚州的发展完全脱离耕作,对于耕作这方面的学问是半点没有。
见裴旻一脸的懵懂,袁履谦也介绍到:“陇右土地贫瘠,多山多丘陵又少水,不易耕种。而免耕、半旱式种植一方面可以通过减少整地次数,为耕作困难,又易破坏的麦田,免去了不必要的劳力。同时也能尽可能的保持地下水分。这种耕作方式大大的减少了小麦对水源的要求,经得住干旱,只是耐得住干旱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水……”
裴旻依旧似懂非懂,却也听明白了一点。还未到真正的大暑,陇右这边抗旱的小麦都受不住,再下去只怕会颗粒无收。
沉吟了半响,裴旻起身道:“我去找鄯州刺史谈谈。”
袁履谦讶然道:“不可,裴兄,你是武臣,总管陇右十二州军事,政务却非你能管的。”
裴旻道:“我知道,也明白,我也没想干涉,只是想做一些事情,帮个忙,而不是在这里无动于衷,坐等旱灾发生而什么也干不。哪怕是动用兵卒,挑个水灌个溉也好。”
袁履谦看了裴旻一眼,默默点了点头。
李林甫这时插嘴道:“其实想要干涉也可以名正言顺,以国公跟陛下的关系。只要修书一封给陛下,让陛下知道陇右的情况,恳请陛下下旨,让陇右各军军使配合各地刺史帮着赈灾抗灾。国公无须亲自行动,也无须出面,全的也是陛下的美名。世人自然不会说国公如此尽心竭力的收买人心。”
裴旻看了李林甫一眼,赞道:“李参谋说的在理!”
不管历史上的李林甫恶名如何,他的干略洞彻人心确实厉害。
在这些天里,他身为节度使参谋,没少干实事,而且到手的事情,大多干的漂漂亮亮,找不到纰漏。
以至于裴旻想要整他,一时半刻也找不出合适的机会。
此次献策,顾全了一切大局。
裴旻不再迟疑,当即给李隆基写了一封信,信中将自己撇开,提议以十九军军使为抗灾先锋,命人快马加急,送往京城。
旱灾不可避免,朝廷已经在积极准备救灾。
裴旻的书信送到李隆基手上的时候,这位李家三郎,呵呵一笑道:“这个静远,在朕面前还避什么嫌,也难得他有心,愿意为朕分担一些,就随了他的意。”
说着传下了指令,特命陇右节度使裴旻率十九军军使主动联系各州刺史,配合刺史抗灾救灾。
裴旻受到这条圣谕,第一时间找到鄯州刺史。
鄯州刺史吴华也在跟刺史府的长史、诸多功曹商议旱情,急得是满头的大汗。
得知裴旻求见,吴华略一错愕,让人将裴旻迎了进来。
“见过国公!”
众人皆向裴旻行礼问好。
虽然裴旻不管政务,但是他的地位在陇右是超然的。
“诸公是在商议旱灾一事吧!”裴旻开门见山的问道。
吴华面色有些难看。
周边的长史、功曹也露出了不悦之色。
陇右节度使干涉政事算得上是大忌。
裴旻忙解释道:“诸位不要误会。是陛下有旨,让某领陇右十九军配合陇右十二州刺史赈灾。这是陛下的手谕,我不会干涉你们行政,只是奉旨为陇右灾民尽一份力而已。”
看着周边官员抵触的表情,裴旻心底也是暗怒,要不是为了灾民,他早就拂袖而去了。
吴华看了手谕,表情这才缓和下来,将自己的位子让出来给裴旻入座,笑道:“有陇右军的配合,赈灾救灾定是事半功倍。”
裴旻也不客气在吴华空出来的位子上坐下,听着他们商议如何应对当前灾情。
吴华身为一州刺史,还是有些本事,提出了放大保小的应急策略。
所谓放大保小,其实就是放弃大块田地,保少数的一些靠近水源,能够开渠引水的田地。
听着他们讨论的热火朝天,裴旻心中徒生一股无力之感。
都说人定胜天,但是在煌煌天威面前,人的力量又是何其的渺小?
面对这旱灾,面对自然的强大,人类根本无计可施,吴华他们所谓的办法,其实是不是办法的办法。
比起整个陇右颗粒无收,能保住一些收成就保一些,充满了无奈。
裴旻没有打断吴华他们的商议,他知道吴华并没有决策错误。
陇右军的全体加入,面对天灾,也不过是多保一些田地而已。
杯水车薪!
饶是如此,裴旻依旧调动整个陇右军,积极地参与开河渠,引水源,放大保小的救灾策略中去。
只希望能够尽可能的保一些百姓含辛茹苦种下的庄稼。
“噗嗤!”
裴旻一锄头重重的挖了下去,翘出一大块泥土,抹去脸上的汗水,动了动酸累的胳膊。这辈子跟上辈子加起来,他还是第一次舞动锄头,用不来巧劲只凭蛮力挖掘,只是盏茶的功夫,这手臂就受不了了。
“国公,何必亲自动手!”吴华在一旁劝道。
裴旻的目光却让他刚刚挖掘出来的东西吸引了。
第十五章 旱极而蝗
裴旻看着他刚刚挖下来的泥土,口中回答着吴华的话:“比起在上面看着,我很喜欢亲自动手……能出一份力,出一份力吧!”
他说着话的时候没有看着吴华,有些不礼貌。
吴华眉头微微一皱,并未说什么。
裴旻伸手将自己挖掘出来的土块拣起来,在手上用力搓揉着,土屑纷纷落下,留在他手上的是一些细小的幼虫卵。
看了半天,裴旻伸手给吴华看,带着几分惊慌的道:“这是不是蝗虫卵!”
吴华看了半响道:“是寻常的虫卵吧,蝗虫是鱼虾变得,跟虫卵有什么关系!”
裴旻一口老血险些喷出来,傻逼一样的看着吴华,忍不住道:“吴刺史,你这刺史的官职怎么来的?”
吴华瞬间怒道:“自然是一步步凭借政绩提拔上来的,节度使可有疑问?”
其实这真不怪吴华无知,而是古人一直都不知道蝗灾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蝗灾迭起,根据后世《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蝗灾平均九年一次,两宋为三四年,元代为两年,明、清两代均为三年,受灾范围、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
明明是蝗灾重地,对于蝗虫的认识,中国古人却知之甚少。
最早有“蝗神”一说,说是蝗神在搞鬼。接着又有“蝗鱼互化”之说,宋代陆佃的《埤雅》记载:“或曰蝗即鱼卵所化”。潘自牧的《记纂渊海》也有写:“有蝗化为鱼虾”。李昉《太平御览》、《虾门》同样记载:“蝗虫飞入海,化为鱼虾。”之说。还有李苏《见物》的:“旱涸则鱼、虾子化蝗,故多鱼兆丰年。”
类似书文,比比皆是。
总之在这个时候,世人的常识蝗虫就是鱼虾变得。
裴旻也不知怎么解释了,干脆说道:“我在一本古书上看到‘旱极而蝗’、‘久旱必有蝗’的说法。”
吴华对于裴旻已经有着点点不满了,但是官大一级压死人,也不敢表现出来,缕着胡须道:“某也知道,是因天气干热,河水干枯。河中的鱼虾没有了栖息之地,遂然变成蝗虫,跟这虫卵何干……”
古代文盲,真可怕;理直气壮,说神话!
裴旻无语,耐着心思问道:“那洪水后有蝗呢,又怎么解释?不只是旱极而蝗,洪水过后,引发蝗灾的几率也是极大的。”
吴华耐心的解释道:“那是因为洪水将鱼虾冲上了河岸,鱼虾回不了江河,自然化成了蝗虫。”
裴旻忍不住吐槽,这好像真有几分道理。
清了清嗓子,裴旻有气无力的道:“某在一本古书上看过这样的记载,蝗虫趋水喜洼,大旱之年,河流干涩,留下了大片无杂草的洼地适合蝗虫繁衍,天气越干旱,蝗虫繁衍的速度越快,这才有了久旱必有蝗一说。至于洪水,是因为洪水带着泥沙卷上了陆地,也形成了大片无杂草的洼地,同样适合蝗虫繁衍。但是因为气候的原因,洪灾后的蝗灾远不如旱灾后的蝗灾可怕。”
吴华皱着眉头道:“这是什么歪理邪说。”
鄯州长史童皓走过来道:“蝗灾是因为蝗神动怒而起,只有天家不修德时,才会引起蝗灾。如今天家圣明,岂有蝗灾一说,国公莫要危言耸听。”
得,又来一个版本!
裴旻扶额,无言以对。
“不管是不是!看到了就防着!”裴旻不理会吴华与童皓,走上了河渠堤岸,高声道:“所有兄弟们都注意一下,若你们挖掘的土块有虫卵的痕迹,不要犹豫,直接弄死。那玩意可能引发更大的灾难,留着遗祸无穷。”
当即他安排人手,分别将情况传送给陇右十二州、十九军知晓。
只是这种做法能不能避蝗,他真不清楚。
蝗虫见地下崽,一次下两百多虫卵,而且能够反复多次交配。
即便是二十世纪都没有可靠的科技预防蝗灾虫卵,何况是古代大唐?
裴旻也不能将整个陇右的土地都翻一遍,找地里的虫卵,也只能是尽人事,听天命了,心底希望不要灾上加灾,加重百姓的负担。
经过二十多天的努力,在陇右军以及百姓的齐心协力下,与陇右十二州最富庶的万亩田地四周挖掘了灌溉的河渠,以确保为数不多的田地能够勉强渡过此次旱灾,不至于让整个陇右颗粒无收,以减少朝廷的物资赈灾压力。
大暑也在不知不觉中到来!
天地就像大火炉,灼烧着一切。
除了精心维护的小块田地,其他所有小麦皆干渴枯死,大地干裂开一道道口子,一盆水洒在泥地土块上都能升起一阵青烟瘴气。
屋里过于闷热,裴旻直接坐在门口走廊上处理节度使的事物,心中大是怀念在二十一世纪空调房里的日子。
这天热的,实在让人受不了。
若非这屋外人来人去的,他甚至都想打赤膊赤裸办公了。
便在他忍着炎热,耐着性子批阅公文的时候,袁履谦再次带来了不好的消息。
“不好了!”
“裴兄,如你预料的一样,蝗灾来了!金城首当其冲,陇右受旱的十二州,皆出现蝗虫聚集的架势,情况万分危急!”袁履谦一脸的失态,这回他茶水都顾不得喝了。
刷的一下,裴旻冲出了节度使府,来到刺史府衙。
吴华、童皓等人依旧在商议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