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下豪商-第2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哥儿,你得帮帮我!”武诚昌可怜巴巴的看着武好古,两行热泪忽然哗啦啦的就流下来,“现在我爹有了小娘,马上又要生儿子了,也不要我这个老儿子了……我又不会读书,就会把弄土地。对了,我现在还是白波武家的管事人,你要帮我,我就把家里最精壮的丁口都分到海州。”
他顿了顿,伸出三根手指:“给我3000亩连片的水田,免3年租子,再借我5000缗本钱,3年后我还你10000缗如何?”
武诚昌真是有把握的!他这些日子在海州这里,除了向西门青抱怨自己的亲爹,就在到处溜达,考察海州武家的那六万多亩水田。
那可都是好田啊!洛阳白波的田根本不能比。不过那些田并没有好好整理,水利也没怎么修(一块块租出去谁来修?),还有许多可以种桑树、种茶树、种果树的地方都没利用起来(那些地方归属不明),连水车都没看到几架,大有改善的空间啊!
武好古又看了看西门青,西门青蹙着秀眉思索了片刻,点点头说:“官人,退掉一些佃户是必须的……要不然剩下的不好拨弄,不如就租给七叔3000亩吧。”
武好古把海州的六万多亩给西门青管理是要用来“养客”的,水田比旱田能养人,六万亩能养“客”1500…2000户。不过武好古要养的是精壮客户,一家至少能出一个保丁才行。
所以退掉一部分佃户是必须的……如果要租3000亩田给武诚昌,不过是多退些佃户罢了。
“好!”武好古想了想,点点头道:“七叔,我可以答应你。不过我丑话说在前面,在商必须言商,3年后要是你拿不出一万缗,那我可不认你这个七叔啊!”
“好!一言为定!”
武家这对叔侄正谈生意的时候,门外忽然传来了罗汉婢的声音:“老爷,黄老官人已经休息好了,请您准备则个,一同去州衙访客。”
原来黄庭坚年老气衰,午饭后要小憩片刻才有精神去州衙拜客——官场拜客可不是拜了就走的,怎么都得吃喝玩乐到第二天天亮的,黄老头要养一养精神也是正常的。
第431章 海州的幽灵 三
(全本小说网,HTTPS://。)
朐山县城之内,海州州衙。(全本小说网,HTTPS://。)
这座始建于唐朝的陈旧官衙里面,今天可真是热闹非凡了,接连两拨贵客到访。先来到的是从郁州岛上泛海而来的二苏兄弟和四个苏门弟子,他们是知海州事曾肇亲自从码头迎来的。一伙人还没在州衙里面坐踏实,黄庭坚和武好古后脚就带着礼物到了。
曾肇忙又起身出去迎接,把个幸近大儒和黄庭坚还有陪同而来的米友仁一块儿迎进了海州州衙后院的内客堂。
而武好古也是在这里,第一次见到了自己仰慕已久的苏东坡。苏东坡穿了件土黄色的对襟长衫,头上戴着一顶东坡巾。老人家看上去有点瘦削,一张原本应该是国字型的脸上颧骨突出,眼窝深陷,山羊胡子则全白了。
和苏东坡一起的还有一个年纪稍微轻一点,也稍微胖一点,五官样貌却非常相似的老头,自然就是曾经当过次相的苏辙了。苏辙的打扮也和苏轼差不多,一身便装,不过并没有戴东坡巾,只是顶了一帕方巾,悠然自得的和哥哥一块儿坐在上座。
知海州事曾肇也是一副随和的样子,同样没有穿官服,还一个劲儿招呼来访的武好古和黄庭坚还有米友仁入座。
不过武好古和米友仁却不敢在老前辈面前放松,都是全套的绿袍官服,正襟危坐。
虽然他们俩都是官家心腹,荐跻两府仿佛是早晚的事情。可是官场上还是有辈分高低的,而且武好古还是来拜师的,而米友仁干脆比武好古还低一辈,二苏兄弟就是他“爷爷辈”的高人了。
苏东坡的四个学生也在这里,也都是一身便服坐在那里,摇着扇子,全是名士做派。
黄庭坚替武好古一一引荐了诸人,武好古则一边抱拳行礼,一边偷眼打量着二苏兄弟的风采。
呃,说真的,武好古实在看不出两个老头子有多少魅力。仿佛自己、高俅、潘孝庵和米友仁这“四大心腹”看起来还更好一些呢!也不知道宋人为什么就粉苏东坡呢?
不过前辈高人就是前辈高人……就在武好古离开开封府前,《文曲星》杂志的特刊,《东坡归来》(就是俏金娘和苏东坡的真人秀画册)的第一期就大卖了一回,定价200文(指花魁行的收入,分销商卖多少另外计算)的画册,仅在开封府就卖出了2万本!在整个大宋的销量,保守估计都有二十万册啊!
这样的销量,接下去的“花招儿”唱卖一定能卖出个天价来的……
幸好这年头宋人还没有什么肖像权和专利意识,要不然苏东坡就该去开封府状告自己了!
一边想着侵犯苏东坡肖像权的事儿,一边说着寒暄的场面话儿,说了好一会儿,终于开始说起了正事儿。就看见黄庭坚一脸严肃:“老师,弟子这次陪同武崇道自开封府而来,就是为了请您收武崇道入苏门,传以衣钵的。武崇道是儒商出身,祖上乃是武周皇族,自幼修儒习画,虽然年轻,但是在儒学和画艺上都极有造诣,堪称是一代奇才。若是能入老师门下,一定能发扬苏门之学!”
苏东坡一笑,轻轻摇了摇扇子说道:“米元章、章子厚、程正叔、范尧夫荐武崇道入门的信,老夫都已经收到了。”他看着武好古,“他们都说你是当世大才,儒门新秀。而老夫在海州也拜读了你的《共和商约》……的确很不简单啊!
虽然《礼记》中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说法,但是真的将之付诸实行的,也只有《吕氏乡约》和《共和商约》了。而且,《共和商约》的完善程度要远远超过《吕氏乡约》,就是老夫也感到非常佩服啊!能有你这样的弟子,是我苏门之荣!”
这就是收徒了?虽然武好古之前一番运作,已经让苏东坡无法拒绝,但是东坡先生的这番话,还是让武好古喜出望外。
他连忙起身,拿出早就准备好的拜师帖,走到苏东坡跟前,双膝跪地,高举拜师帖:“弟子武好古拜见恩师!”
苏东坡笑着收下拜师帖,又伸手在武好古的手臂上虚扶一下。武好古顺势就站了起来,立在苏东坡跟前。
东坡先生看着武好古英挺的模样,微微笑了笑道:“坐,坐下说话吧。”
武好古又回到自己的椅子上坐好了,虽然正式的拜师仪式还没有举行,但是从现在开始,他就是苏门弟子,也是苏东坡理想的继承人了……
东坡先生捋着胡子,用扇子一指身边的兄弟苏辙道:“我和子由这些日子都在讨论你的《共和商约》……子由都认为‘商约’不是太好啊,将来总有一日要乱天下的!”
这个看法……呃,很可能是有道理的!
武好古知道,《共和商约》和界河商市,还有云台学宫以及武装博士团这些原本历史上没有的事务一一出现,已经注定了未来的天下,必将比原本的历史更加纷乱了。
因为中国的资产阶级,现在有了可以组织一个政权的方法(《共和商约》),政权实践的基地(共和商市),以及拥有理想的武装团体(武装博士团),还有武好古怎么一个能折腾的资产阶级导师。有了这一切,靖康之耻如果仍然如期出现,那么这个大难将会变成一个独立于封建王朝的资产阶级共和政权诞生的契机。
而北方的少数民族,无论是女真还是蒙古,恐怕都没有足以摧毁一个拥有几百万人口,庞大的手工业和东方大海制海权以及大量海外殖民地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也许取而代之的,很有可能将是更加长期的混乱和征战……
不过这个真实的想法,武好古是不能和苏东坡说的。
而且武好古早就知道二苏会问这样的问题了,至于答案……他也早就考虑好了。
“老师,《吕氏乡约》是农民之约,《共和商约》是工商之约,但是士农工商终究是以士为首的。学生以为,或许士人之约,才是真正实现天下为公的途径吧?”
又要“约”?
在场的众人都目光灼灼看着武大儒,似乎在等着他的“士人之约”。
武好古笑道:“恰好海州这边就有一个实践士人之约的机会。”
海州?
他想干什么?海州可是朝廷的一个州啊!不是县以下的镇、乡、市,不可能自治的——宋朝的中央政权所触及的范围基本上也就到县,之下都是各种形式的自治。
曾肇突然明白了,看着武好古问:“崇道,你说的是海州商市?”
海州商市的“商市”之名是随口叫出来的。那里将来或许会变成商市,不过现在海州商市其实是一个安置贬官的地方。等到下一次朝廷党争闹起来的时候,那边恐怕就会住满倒霉的被贬官员了……
武好古一脸正色地说:“修撰称朐山县城北的新城为商市是不妥当的,虽然那边的确是由商行建起来的,但是将来要居住的主要还是朝廷官员啊。”
“说得也是。”曾肇想了想,“得改个名称,东坡先生,苏相公,你们怎么看?”
二苏兄弟互相看了对方一眼,苏轼微微笑着,苏辙则皱着眉头——武好古这个“恶儒”莫不是又在打什么坏主意吧?
“不如就叫天涯镇吧。”苏轼叹了口气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一笑泯恩仇。”
“好!就叫天涯镇!”曾肇点点头赞同道。
武好古说:“天涯沦落人也是堂堂士大夫!将来天涯镇必是全天下士大夫最为集中之地了……这士大夫之约,不如就从天涯镇开始吧!”
这话说的在座的士大夫们都眉头大皱。
天涯镇的贬官之所,应该空空如也才好啊!怎么会变成全天下士大夫最集中的地方呢?那得有多少人被贬过来?
“是该有个《天涯之约》。”苏东坡摇着扇子说,“蓝田吕氏的乡民和界河商市的商人都能选贤与能,堂堂士大夫肯定比他们要强啊!”
苏辙听了哥哥的话,也觉得是该怎么弄。
都说士农工商以士为首,现在农工商都“选贤与能”了,士反而不能“选贤与能”,这样怎么体现士的高贵呢?
而且,“商约”唯财,“乡约”唯德,都是顾此失彼,若在天下推行一定会出问题。如果能在海州试出一个“德财兼备”的“士约”,将来国家就有大治的希望了。
而这个“士约”,显然要在苏门学士的指导下制订。苏辙心想:自己是当过宰相是,又是饱学大儒,苏门之中还有那么多的学士,都是饱学鸿儒,而且又可以参考“商约”和“乡约”,一定可以制订出最好的“士约”……
想到这里,苏辙也跟着点点头:“是该制订一个《天涯之约》了……崇道,你也一起来参与吧。这次老夫要和子瞻、子开(曾肇),还有苏门弟子们一起来拟一个《天涯之约》。”
第432章 神棍 一
(全本小说网,HTTPS://。)
夜色低垂,在云台山南麓黄茅顶属于武好古的庄子,现在改名叫遇仙庄的院落之内,正是灯火疏离。(全本小说网,https://。)下人女使,来来去去的奔走。
原因无他,此间的主人,自打买下这座院落后就两年多没再来过的武好古,终于大驾光临了,而且还带着一妻一妾,一个明教圣女墨娘子和一个冒充的十字军女战士奥丽加,还有一大群的随从侍女,都住进了这座算不得太宽敞的院子。顿时让此处有了那么一些蓬荜生辉的感觉。
虽然武好古在郁州岛的宿城港边上还有一处新建的大宅,不过那里现在被二苏和他们的学生家人给占用了,将来还会成为云台学宫的一部分。
根据武好古的设想,未来的郁州岛将是一个儒家圣地,就犹如基督教的梵蒂冈一般,甚至会比基督教的梵蒂冈更加重要。因为拥有几十平方公里面积的郁州岛说大算不上,说小却也是一县之地啊!如果好好规划,摆下一个儒家传教的大本营还是绰绰有余的。
郁州岛上主要是云台山区,并不是什么大山高山,而是由五十八座不高不大的山峰组成,山峰与山峰之间,还分布在一个个小小的山谷。平地是很少的,就是宿城镇和宿城港周边的一小块狭长地带,最宽处也就是三里半左右,长约七里,面积大约有七八个平方公里。精心布置一番,还是很有可为的。
学宫当然是主体,包括行政区、教学区、祭祀区、居住区和仓储区等五大块,大约要占去两个平方公里,未来都要用城墙围起来,形成一座儒家学城。
宿城港将是仅次于学宫的区域,包括港区、商业区、修造船厂和仓储区等四部分,当然还要修建堤坝和防御设施,占地面积预计也将达到两个平方公里。
剩下的不到四个平方公里,还将分成蓄水湖区、马场区和菜农区三个部分。
蓄水湖的作用是为学宫和港区供水,郁州岛上并不缺少降雨,溪流遍布,但是没有大的河流湖泊,万一遇上长期干旱就容易缺水。岛上如果聚集人口众多,就会出现饮水困难。所以一个蓄水湖是必须要有的。
在岛上建设马场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养多少马,而是给学宫的博士们训练用的——博士们不仅要学会骑马,还要学会射箭、击剑和列阵战斗的技巧。所以必须有一个比较宽敞的训练场地。
而菜农区,则是一个为学宫和港区提供蔬菜禽蛋的地方。将来郁州岛上的粮食和肉类肯定得依靠海运补给,鱼鲜可以靠海吃海,不是问题。而蔬菜禽蛋最好是就近补充,所以要在郁州岛上保留一些菜田。
除了作为儒家圣地之外,郁州岛上还会存在一个财源滚滚的产业——云雾茶。云雾茶是早就存在于云台山的产业,海州本身也是重要的产茶区,只是长久以来海州茶和云雾茶的品牌没搞好,所以就不如福建凤凰山的贡茶那么有名。不过就茶叶的质量而言,生长在云台山上的云雾茶绝对是极品。丝毫不比建州凤凰山的贡茶差。现在又有武好古这个“广告大师”,还有苏东坡这个万人迷,再加圣君宋徽宗本人一块儿帮助吹捧,肯定能炒出个名茶来的。
除了在国内炒作云雾茶之外,武好古还打算把饮茶和儒家文化的传播联系在一起。把茶、茶具、奶茶、茶文化什么的,一股脑发出去,将来不就多了一个产业来支持儒家传教了吗?
儒家的传播当然需要迷惑人心的思想(理学就很好),需要武装起来的博士,但也不能离开金钱的支持。光靠武好古私人掏腰包是不行的,他的确有的是钱,可是他毕竟是个有生老病死的大活人。将来他不在了,他的继承人还会愿意用自家的财产去支持儒学传播吗?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而且,虽然儒家教团规模的扩张,所需消耗的资金也一定是个无底洞。所以不可能依靠一个财团或是一个家族的财力去支持。儒家教团必须要有自己的财源——学基督教收什一税、卖赎罪券大概是不可能的。办学授徒收学费倒是个可行的财源,不过不够大,收费太高了就没人来了,所以支持不了庞大的教团。
那么发展附属产业和经营领地就势在必行了……附属教团的产业除了教育和茶叶外销之外,武好古能够想到的还有中医外销,还有附属于境外儒家书院的庄园。如果有可能的话,还要建立附属于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