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末皇戚-第1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本来伏泉入京前所剩兵马有两千八百余人,加上这三百多人,应该已经超过三千才是。之所以人数减少,却是因为经历大战,多出来的那些兵卒多因为伤残过重,根本无法上战场,或者说无法再成为一名出色的战士。
深知一支军队需要精锐兵卒的伏泉,最终也只能忍痛遣散众人,在朝廷依律给足安家费后,若愿意回乡的,伏泉又私下贴了一笔钱,让他们安心回乡;不愿意回乡的,伏泉便让不其侯府收留,还有武艺的人便被他留府中看门护院,无法拿兵器战斗的便派往琅琊郡不其侯伏氏的庄园里管理庄园养老。
最终,和伏泉想的一样,这些人都留了下来,并无一人愿意回乡种地过日子,毕竟,东汉实行的职业兵制度,除非你不能拿起兵器打仗,不然一辈子都得打仗。他们之中,无乱世可以行动的还是不能行动的,从被伏泉招募开始,就没有再相过回乡种地,安稳生活。
现在,在回乡和就此留在不其侯府为属下,自然选择后者,毕竟,就算拿了钱回乡,也不一定能过的更好,不如就在不其侯府里,起码有伏泉这个爱兵如子的将军会照顾他们。当然,伏泉不知道的是,正是因为他这一番无心之为,传到麾下兵马耳中,却是更加令得兵卒效死。
闲话少扯,既然兵马已经集结,伏泉也懒得过问段颎多带兵马的事情,在领齐了刘宏让吕强送来西邸送来的财物作为犒军赏赐后,大军便随着他一声令下,出了雒阳城。
此刻,在遥远的北地郡郡署里,大汉北地太守皇甫嵩正与护羌校尉田晏,在郡署一僻静屋子里秘密商谈,讨论即将而来的北征一事。
“皇甫北地,此番俱名一事,多谢相助。”
田晏诚恳的和皇甫嵩谢道,三年前他因事获罪,当时就想要和夏育等人上奏,靠着北征鲜卑的功劳,来抵罪,只是最终功败垂成,皇帝刘宏后来变卦,而他也是就此被遗忘,贬职赋闲。直到最近一位天使传旨,恢复了他护羌校尉的官职,并且又给密旨一道,令其相助,本身就一直渴望再立功勋升官发财的田晏自然答应,然后就一直按旨意准备事情,也就有了这次羌乱。
“此事无妨,既是陛下旨意,吾自当为之。”皇甫嵩摆手回道,然后思及一事,皱眉道:“只是郡内数百羌族叛乱,倘若鲜卑派人观之,定不可瞒也。”
“皇甫北地多虑,吾以令麾下诸骑,于北地边境遍撒侯骑,倘有鲜卑人入境,必令尔有来无回。”田晏豪气万丈道,为了这一次复出,他能好好的在自己功劳簿上记上一笔,他可是做足了准备,怎么可能想不到鲜卑人会派探子入境查看呢?
“但愿如此。”皇甫嵩点点头,脸上依旧有丝忧虑,毕竟皇帝给的计划看着简单,但是真想保密,却是实在太难了。
其实,北地郡根本就没有什么“形势危急的羌乱”,有的只是北地羌人中,有一部落不满朝廷官吏压迫,随后忍无可忍,杀官造反,引起其他附近几部落羌人附和,一共数千人响应造反,弄出了些声势而已。
不过,也许换了其他人为北地太守会对那些叛乱羌人有所害怕,比较汉羌百年战争,最初也就是一小伙儿用竹竿木杆作为兵器反抗的羌人造成的。可是在皇甫嵩眼里却是根本一点儿也不怕,直接点了数千郡兵,将这伙儿羌人灭了,只有数百人逃脱,现在正躲藏于四处,躲避汉军搜捕。
也正因为如此,才会让皇甫嵩担心不已,毕竟只要鲜卑人入了北地,稍稍一调查,也就知道这事情的真假了。
第四百三十三章 崤函古道
大军出了雒阳,一路疾行,浩浩荡荡进发,此番也因为早有准备,刘宏又出了西邸一批骏马为大军所用,所以这八千兵卒人人有马,行军速度倒是一点儿也不慢。
即使伏泉麾下那些板楯蛮兵的步卒,也是各有一匹代步马匹,纵然他们之中许多人控马技术不行,但只是充当代步工具而已,倒是于大军而言并无大碍。
不过,大军这般快马加速也只行了约一日,刚出了河南尹地界,便像是被彻底打断腿脚一样,突然慢了下来。令得大军中的兵卒,人人奇怪主将为何要在战事紧急平叛路上听了下来,但是他们毕竟都是合格的兵卒,虽然心中想着平乱立功,多拿赏赐,但是还是听从军令减速慢行。
其实,不止是他们,就是伏泉一开始被段颎告知要下达这个命令时,也是一脸懵逼,本来还想命令部队再度加速,自己好快些到达北地郡,好好查清这场羌乱的背后真相,并且平定,如今被段颎这老家伙控制,真是糟心透了。
只是,当段颎出示了一份皇帝刘宏给他的秘密诏书,知道这场羌乱背后的真相时,他也是苦笑不得,从没想到刘宏为了北征,竟然事情玩得这么大,直接出动了皇甫嵩和田晏这两个大汉两千石的高官来给他做戏。不过,他们二人如此为之,难道现任凉州刺史魏元丕不知道吗?
按道理,魏元丕若是知道,就应该与皇甫嵩二人联名上奏才对,毕竟一个州刺史上奏,才能是这件事情更有说服力才是,反正像是大汉三边的封疆大吏,对于谎报军情早就玩得顺溜,怎么现在一点儿动静都没有,真是奇哉怪哉!
大军就此慢吞吞行进,至于为何放慢行军速度,却是为了给刘宏之后调派兵马准备时间,因为这位皇帝明确了要八月中旬左右,待三边已至秋收时节,朝廷收了税之后再准备出兵。
“文和,这出兵时日,莫非也是汝这‘段公外孙’所为?”伏泉与贾诩在大军中路策马并进,这贾诩也不知使了什么门路,被刘宏塞进军队授予了一个假司马的官职,倒是让伏泉省了身边谋士谋略不足的情况,毕竟他麾下多为蜀地名士,对于塞外鲜卑还是十分陌生,不能提供太多有利线索。
“赶路要紧,君侯莫耽误陛下大事。”贾诩听后莞尔一笑,并不接伏泉这话,含糊一句揭过。一方面这话已经涉及军事机密,他可以想办法转述给伏泉听,却不会直接说,另一方面就是他当初自称段颎外孙一事避祸,却是被人传了出去,想来是那送他入京的官车车夫所为。
见贾诩一笑之后,再无半分颜色,深知其脾气的伏泉知道自己再说,这注定不开口的毒士是一点也不会透露半个字,索性只能放弃,继续着他那枯燥乏味的行军赶路的过程,
其实,本来伏泉还不知道这事,直到贾诩入了军营后,某次正好撞见段煨见到贾诩一口一个称“外孙”叫着调笑,这才让他知道这件趋势。而段煨毕竟是段颎族弟,贾诩当时称呼段颎为外公后,自然段煨也有资格叫其外孙,就此成了一桩趣谈。当然,贾诩本身就不怕丢脸,倒也无所谓,至于段颎本人,也不提此事,大人物心中,对于这类事情自然不会有什么想法,况且贾诩乃保命之举,当然不需要计较。
大军除了雒阳以后按照段颎意思一路西行,在过了那座高十余丈,北接黄河,南连宜阳,越山跨水无数里的汉函谷关,便就此进入使用经年,历史悠久的崤函古道。
七月烈日之下走进重冈叠阜、连绵不绝的崤函古道,竟颇觉凉意,不知是将要秋日所以渐凉,还是这古道里的一片肃杀凄凉之气令人心惊。
崤函古道自古以来便是因其险要位置,乃兵甲必争之地,先秦春秋时期,著名的秦晋之战便在此鏖兵,也不知是否那近千年以前的大战,至今还有亡灵在此并未散去。
数百里严峻古道,后世号称“终日走硖中,无方轨列骑处”,可谓是“车不并辕,马不并列”,由此可知道路之险恶,想来先辈在此进行的大战,有不知多人因为这险恶道路,为之送命。
大军行至此地,更是放慢速度,毕竟若是未战便有非战斗性减员,那样可就反而不美了,所以行了足足数日才杀将出来。伏泉一路行来不由感慨为何那位李唐太宗会有“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此诗来称赞此古道,确实若是中央王朝不从内部垮台,只要有着足够兵力,任何人想要从这条古道杀奔入都城,都得考虑要付出多少人命,无论那都城是在古道东西那边,都是如此。
终于,大军灰头土脸出了古道后,再行不久,便见一座苍凉的雄关堵在众人面前,虽已有数百年时间不再加固修缮,但它那肃杀威严的气势,还是令人见了不由一怔。
直到走进,再看那巍峨雄关,只见那关上刻着“弘农”二字,不由令人唏嘘,毕竟在汉以前,这里可是叫函谷关。
如今,随着两汉不断改变国策,这里已再无当时秦朝不惧六国合力的雄关,只变成大汉世家首选的家族迁徙之地,地位转变实在令人有些难以接受。
第四百三十四章 仆不如也
弘农乃故秦的函谷关,汉时的旧函谷关,看着难受,然而事实就是如此。
若得关中,控扼此处,则只需少许兵力驻扎此地,即可守住不失,之后专注提升国力,屯兵积粮,等待天时,待时机一至,出关必所向披靡。
先秦战国时,无论六国伐秦或者五国讨嬴,皆溃于函谷关下,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而秦攻中原,却势如泰山压顶,防无可防。反之,若中原关东六国得了此处,则取八百里秦川易如反掌,如探囊取物般,守无可守。
望着如今面前的残破城墙,伏泉暗暗感慨,谁也想不到千年之前这座关中百姓心中的雄关,如今只剩城墙屹立,却是再也不能恢复往日气势风采,实在令人唏嘘。
汉时有这么一种说法,传流颇广,言道西汉楼船将军杨仆数有大功,耻为关外民,上书乞徙东关,以家财给其用度,武帝意亦好广阔,于是徙关于新安,去弘农三百里。
伏泉自诩如今颇读兵史,自知此论大为荒谬,武帝何等明主,纵穷兵黩武,将文景二帝所留国力耗尽,却也不会因此事而贪恋臣下钱财而下此令,之所以如此,而是有着国策转变的原因。
当年汉高祖开国后,定都长安,理由是关中可以”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因汉初分封异姓王,国有大患,不可不防,后来随着汉高祖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尽败诸王,接着便有“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白马之盟,以亲王镇守国土,孰料又有七国之乱。
而这汉初的乱局根源就在于朝廷只能控制关中,汉武帝一世雄才,自然有所思量。因汉朝之本在关中,关中与关东分界在函谷关,因此,关界东迁三百里就是扩边关中。另外,汉武帝时版图已非战国格局,大汉国享有九州大地,再无需凭崤函之险、桃林之塞而守,反而需要加强对关东的控制,距离雒阳仅数十里的新函谷关便是为此而生。
奈何口口相传,举世积讹,三人成虎,舆论难诅,汉武帝这颇具战略意义的举动,反而成就了杨仆的脸面,也是世事无常,甚难琢磨。
进驻弘农,已至傍晚,为了军纪,防止兵士入城难以管控,以及不想暴露大军人数超标的事实,大军便于城外扎营。
伏泉随段颎一起入城,拜会弘农官吏,虽说此战他是主将,可是段颎名声太大,伏泉可不敢真摆上官威风,指挥段颎,所以一直以礼相待,倒是未曾见段颎有何不满。而段颎虽说军事上战术超绝,政治上颇为看不清局势,但是起码也明白伏泉意思,同时还因为他如今转投外戚缘故,在伏泉如此以礼相待的情况下,也是对伏泉恭敬有加,两人之间还算和谐,没有出现伏泉预料中的那样,段颎碍于皇帝和外戚的面子,对自己不情不愿。
入城之后,见过弘农诸官吏以后,伏泉便要求弘农官吏准备酒肉犒军,有段颎和伏泉在,弘农官吏自然不敢怠慢,当夜汉军大军便是酒肉齐聚,使得兵士尽兴,把闯过崤函古道后,不能进入弘农休整的情绪全部一扫而空。
当然,兵士有酒肉,伏泉和段颎这两人自然也不会缺,弘农官吏直接在郡署就办起了酒席欢迎两人前来,然后又换来无数乐伎作陪,一时倒也尽兴。随着夜色已深,无论是段颎还是伏泉都婉拒城内官吏的留宿请求,两人结伴策马出城而去,身后数十骑士紧紧护卫。
“流川为何也不留宿弘农?弘农世家繁多,所训女伎皆有姿色技艺,少年人寒夜孤处军帐,岂非自食苦楚乎?”
路上,段颎少有的和伏泉开着玩笑,似乎也对伏泉竟然能在酒席上面对那么多貌美少女而保持镇定,没有应诺那些弘农官吏的留宿邀请十分好奇。当然,因两人皆为列候,而段颎本人更是食邑为一万四千户的新丰县侯,年纪又足以做伏泉爷爷辈,即使伏泉身为其主将,段颎也对伏泉称呼上没有太过敬重。
“段公与流川一齐出城,何必言流川自食苦楚?”伏泉笑着还击道,似乎对于段颎脸上颇有男人见了都懂的暧昧笑容,视而不见。
“仆不同,如今仆已年过半百,于女色之事已无太多兴趣,反观流川,正值壮年,于女色之前有如此定力,大汉青年才俊一辈,实属难得。”
“过誉!过誉!段公太过誉了,泉实难当此重语!”伏泉连忙谦虚起来,随后又道:“余幼时便喜兵事,最喜吴子治军,尝闻吴子‘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今若余留宿城中,令城外八千大军呆于军帐,如何可使三军用命效死?故,今夜必会营帐也。”
段颎听后诧然的看了一眼伏泉,随后一直摇头叹道:“孺子可教!孺子可教!仆累尽半生方知如此,尔竟小小年纪便知,真少年英才也!仆不如也!”
这时候段颎才明白为何伏泉年少出仕,就屡屡出师得胜,原来竟是如此,因为他竟然将自己半辈子才明白的军事道理,少年时候就明白了,真是令人意外。
想他段颎当年平羌,之所以屡屡得胜,最重要的一点便是部下效死,不似以往汉朝军将,只顾个人利益,克扣军饷,中饱私囊,导致兵卒不肯用命,甚至还有汉军兵卒逃走投降羌人的士气屡有发生。而后来,当段颎掌兵,严于律己,行军仁爱,士卒有疾病,亲**问、裹伤,在边境十多年,没有睡过一晚好觉。也因其带兵如子,使得士卒归心,即使后来屡屡因为段颎犯险长袭而导致军中无粮,兵卒也为其效死,宁愿吃马肉喝雪水,也要追随其灭羌,这才有他平羌一百八十战,少有败绩的战果。
夜已至深,两人又策马闲聊,直到军营,这才作罢。
元鼎“三年冬,徙函谷关于新安。以故关为弘农县。”摘选自《汉书》卷六《武帝纪》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魏文侯以为将。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摘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凡百八十战,斩三万八千六百余级,获牛马羊骡驴骆驼四十二万七千五百余头,费用四十四亿,军士死者四百余人。更封新丰县侯,邑万户。颎行军仁爱,士卒疾病者,亲自瞻省,手为里创。在边十余年,未尝一日蓐寝。与将士同苦,故皆乐为死战。
摘选自《后汉书》
第四百三十五章 华阴桃林
翌日,大军起行,经过一日酒肉饮食后,兵士威武之色复显,步骑行列,烟尘弥漫,一派精锐之气。
本来,若是正常情况,从地图上看,此刻火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