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东汉末年-第2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此,太学自建立之初便成为广大读书人的进身之阶,也是朝廷笼络士人,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工具之一。有了利益的驱使,人们便有了进入太学深造的动力,这就形成了太学生规模日益扩大的趋势。
在太学初建时,只有博士弟子五十人,五经博士分经教授,后来为了笼络士人阶层,太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昭帝时太学生增至100人,宣帝时达200人,元帝时1000人,成帝时3000人。到东汉质帝时,太学生已经多达30000人。
在中央,除了太学这种大学性质的学校,便是特殊性质的学校,比如“鸿都门学”、“四姓小侯学”等。
鸿都门学创立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 二月,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产物,即宦官派为了培养拥护自己的知识分子而与士族势力占据地盘的太学相抗衡的产物。又借汉灵帝酷爱辞、赋、书、画的缘由,办了这所新型学校。
而四姓小侯学则是东汉贵族学校的一种,专为外戚及大臣子弟提供的太学,又称“官邸学”。四姓指东汉樊氏、郭氏、阴氏、马氏四姓外戚子弟,因为外戚四姓不是列侯,故称小侯。明帝时崇尚儒学,特为四姓子弟立学,号四姓小侯学。
在中央官学之外,便是地方官学了。
汉武帝时,推广文翁兴学的经验,曾“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至平帝元始三年的则称为“序”。司马徽所说,便是这项制度。
只是这项制度虽早在汉武帝时期便已经建立,却并未切实贯彻执行,汉朝地方学校的兴办仍然取决于地方长官的意愿。因此,地方办学并不普遍,已办起来的学校也少有能维持长久的,或者是仅存虚名而已。正是因此,司马徽适才方有“重开”之语。
郭斌道:“学校庠序同时设立,所费弥多,况且学官培养不易,阳翟县学之中众人就学时间不长,若抽调过多人等为学官,恐怕多有不便。”
司马徽点点头,他当然知道郭斌并非竭泽而渔、杀鸡取卵之类的庸人,便问道:“那你的意思是?”
郭斌道:“将阳翟县学升格为颍川郡学,然后在各县之中设立县学,至于庠序,则交由地方各族分别建设吧。”
“然则,县学之中学子如何入学?如何选拔?可是依照阳翟县学例?”司马徽果然是常搞教育的,一开口便问到了点子上。
若是依照阳翟县学的例,那么对于整个颍川郡势必又是一项重大的财政支出,便是以如今郭斌的身家和颍川郡的家底,想要支撑起全郡中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对财政的压力无疑也是巨大的。若是要不顾一切搞教育,郡中财政想要顾及其他的话却也是难能了。
因为若是依照阳翟县学的例子,所有适龄学子上学是不需要缴纳学费的,另外除了每日上午有一杯牛奶或羊奶饮用之外,中午还要免费提供一顿饭食。除了这些之外,财政还需要投入大量财力用以建设校舍、雇佣教员,每个学生入学之初,还必须人手分发一个用以练字、记录之用的黑板,另外每个学年每个学生还有一个厚厚的空白记录册子。
这一桩桩一件件所要耗费的财赋,看起来虽不甚起眼,可一旦数量大了,却成了一笔不小的开支。如今方当乱世,黄巾之乱虽已平息,各地假托太平道之名蜂起之盗贼却是猖獗一时。因此,各地官府与豪门大户纷纷大量囤积粮食,修整武备,哪里有多余的银钱放到教育上?
每个学年给学子们分发的这个册子,是用来记录每日里先生所授课文之用的。因为如今活字印刷术的研制还远未成熟,新的造纸术也还没有大规模普及,故课本的印刷便成为困扰阳翟县学的一大难题。经过一番讨论后,方拿出了这么个解决的法子。这样虽省不了造纸所必须的花费,却既省却了单独印刷课本的成本,又通过手录课本使得学子们巩固了知识。
为了防止手录之时出现谬误,郭斌专门拜托司马徽仿照蔡邕等人在国子监门前刻印《熹平石经》的法子,于阳翟县学门外刻印了新学的课本,以供学子传抄、勘误。此外,也为校外有志于新学之人抄录、流传,因为新学考试成为阳翟县衙中吏员录取的标准,“阳翟县学石刻”前也惯是熙熙攘攘,游人、学子摩肩接踵。可以预见,随着郭斌地位的提高,逐渐掌控整个颍川郡,这种情况只会愈演愈烈。
无疑,随着郭斌对颍川郡掌控力的提高,这种选拔吏员的制度必会推广至颍川全境,新学在颍川郡中的崛起已呈不可遏制之势,而颍川郡经济的迅速发展又会反过来推动新学在大汉天下影响力的扩张。由颍川郡中阳翟县内伏龙山庄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山寨兴起的新学的星星之火,已隐隐然有了燎原之势。
第三百七十七章 教育(二)
为了培养手下的少年和青年,郭斌可谓费尽心血,不遗余力。//全本小说网,HTTPS://。)//除了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实打实的大投入,郭斌在细节上也做得很是细致。
阳翟县财政在为阳翟县中适龄儿童提供上学机会的同时,甚至还要专门为大大小小的学子们定制、分发校服。这校服都是以毛呢制成,形制也是简化了的阳翟制式军服的样子,学子们穿上这新式的服装,精气神都有了极大的改观。所谓移风易俗,在成年人之中无疑是要耗费极大心血的,然而这些年轻的学子接受起来却要快得多了。
不要小看这个校服,这可是阳翟县中学子相互识别,划分等级的重要标志之一。
阳翟县中对郭斌的崇拜之人最多的还是集中在县学与部曲之中,这些人不是受了郭斌的恩惠得以进入官学读书,便是曾经追随郭斌左右,出生入死。因此,这他们多是以郭斌的追随者自况,年轻的学子们穿上校服走在路上,自然而然便以极高的标准来要求自身。
另外,每个校服的左胸前都以红色丝线绣着其入学的年份(这个年份,自然是以新历的公元纪年),这也成为这个团体之内分清前辈与后辈、上级与下级的标准。部队之中则绣着入伍的年份,在没有军官的时候,士兵们便会依照入伍的年份与月份自动分出等级,遵从上级的领导。这种可以迅速分清高低上下的等级制度,不仅可以令阳翟县中的社会生活充满秩序、遵从规则,更可以提高士兵的作战意志。
在半生不熟的熟人社会之中,中国人是更加具有自我约束的自觉性的。所谓人生最美不过初见,两个人最好的关系便是这种有联系却又并不熟悉的状态了。譬如两个在外地相遇的陌生人,若是有一方素质堪忧,则可能会出现例如“霸座”这样肆无忌惮的行为;可若是两人之间有了同乡这个关系,行为便大多会有所顾忌,多数情况下会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
在部队之中,人数众多,大家又多是来自五湖四海,互相之间不认识才是常态。在古代战争中,一个团体的领导者若是战死或失去了战斗能力,部队多会迅速崩溃,例如主将被斩杀、低层军官战死等多会引发局部乃至全局的溃败。在通讯不畅的古代,这种情况无疑是极难避免的。
郭斌是退伍军人,他深知军衔制度在提高部队凝聚力方面的巨大作用。在一场战斗中,若是低层军官战死,依照军衔高低迅速产生新的领导者,无疑是目前所知的保证部队战斗力、避免溃败的最佳手段。然而,军衔制度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太多,以郭斌如今的身份和地位也难以完全施行,因此他便想出了这么个利用入伍或入学时间来划分等级的方法,并将其扩展到了学校之中。
因此,教育的改革涉及到了郭斌在两千年前的汉朝社会进行的移风易俗的行动,是郭斌改造社会结构、加强控制力的重要手段,半点疏忽不得。
听到司马徽问及颍川各县官学是否沿袭阳翟县例,郭斌道:“一切按照阳翟县例,义务教育,提供衣食、书本,毕业之人可优先分配工作。各县吏员的选拔,必须要经过新学考试。另外,如今在籍的吏员也要重新考察,裁汰冗员,争取用一年的时间,将全郡的吏员全过一遍。”
最后这一番话,郭斌是对荀彧说的。考察官吏、裁汰冗员这些工作,无疑都是荀彧的专管。
郭斌说完,却见小陈群犹犹豫豫地,似有话说,便道:“长文有什么疑问,但说无妨。”
陈群却也并不怯场,长身而起,对郭斌行礼后方道:“各地吏员习新学者毕竟不多,况且他们多与地方豪族联系紧密,若是骤然以新学作为提拔任命吏员的标准,恐怕会惹起不必要的麻烦啊!”
郭斌听了,满意地点点头,既赞赏陈群如今思考问题的角度,又为他的见多识广而激赏不已。陈群这番话说得颇隐晦,可明眼人却是一听便知端的。所谓吏员与地方豪族联系紧密,说白了,就是各地吏员多是出自当地豪门之中,通过吏员对地方政治施加影响力,是如今豪门大族惯常用的手段,陈家自然也是这么做的。陈群小小年纪便能看到这么深,无疑是得益于陈氏的家学渊源,而他今日能说出这番提醒郭斌的话来,也足以证明陈氏、至少是陈群本人与郭斌合作的诚意与对郭斌利益集团的认同感,这就是郭斌感到心中高兴的原因所在。
因此,郭斌笑着道:“长文不必担心,这一点却是早有考虑。吏员的任免事关重大,岂同儿戏?我也断不会行不教而诛之事,此事却是早有安排的。”
司马徽笑道:“哦?可是夜学?”
郭斌道:“先生果然高明。”随即对陈群解释道:“这一年的时间,便是用来培养吏员的。如今阳翟县中遍布夜学以供成 年 人识字、学习,举办夜学的事情早有成法,让各地吏员参与夜学,进行新学的学习,正是便宜。他们大多有长期参与工作的实践经验,到录取的时候这些工作的经历自然也会算在其中。”
听了郭斌的话,陈群沉思片刻,方缓缓点头。郭斌见状,知道陈群已然明了自己的意思,心中不由对他小小年纪便如此聪慧而暗暗激赏不已。郭斌这番话,明面上虽是解释给陈群听的,里面自然有指点的意思,但归根结底却是说给许昌陈家听的,具体一点则是说给陈寔听的。
颖阴荀家、长社钟家与郭斌关系亲密,颖阴与长社县中的吏员虽未曾如阳翟县一般换了一茬,县中新学却也是极流行的。另外,当初阳翟县中吏员以新学作为选拔手段着实在颍川掀起了一番热议,而随着郭斌正位颍川郡守,这种新的吏员选拔方式的普及想来也只是时间问题。因此在颖阴与长社两县的官场,学习新学早已成为一股潮流,郭斌想要在这两县之中革新吏治,改变吏员选拔之法阻力是极小的。
而相对来说,颍川郡内实力最强、声望最盛的许县陈家,如今虽表明了支持郭斌的态度,可双方毕竟接触未久,许多事情上还需要小心翼翼。尤其是如今牵扯到地方吏治,关系到地方实力派势力对比的改变,更是要慎之又慎。否则即便是陈群如何聪明过人,如何是许县陈家的嫡孙,以郭斌的身份地位也断没有亲自向他解释郡中所行政策的道理,他如今所以如此耐心地向陈群解释,为的不过是想要通过他向陈寔说明而已。
当然,想要获取人家的支持,不能只凭着空口白话,郭斌见陈群领会了自己的意思后,便扭头对戏志才道:“这个事情,由志才主持,各县学的选址、建造等一应事宜便要拜托志才了。”见戏志才点头答应,遂转向荀彧道:“各县夜学如何开办,吏员如何参加夜学,如何分批进行考试,这一应事宜便交给文若了。”荀彧连忙起身应诺。
郭斌点点头,起身对司马徽道:“至于如何在阳翟县学与伏龙山庄学堂之中挑选优秀教员,便要拜托先生了。”
司马徽道:“传播圣人之学,正是责无旁贷。”
郭斌道:“先生忙于治学,便将长文放到研究室中做个副手如何?长文聪慧知礼,想来能给先生出上一把子力气。”
司马徽双目微眯,点点头,道:“如此甚好。”
陈群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自己甫一到阳翟,郭斌便将他安排到这么重要的位置上。司马徽的副手虽不是个什么显要的官职,却是极显贵,实权又极重的位子。在如今整个颍川郡都即将热火朝天地展开新学普及和吏员选拔与再学习的紧要关头,这个位置的重要性亦更加凸显出来。
首先,作为司马徽的副手,便相当于与他立下了师徒之约。司马徽海内大儒、名望贵重的身份暂且抛开不谈,单单郭斌都是出自其门下这一件事便足以令司马徽家中门庭若市。因此,成为司马徽的弟子也就是成了郭斌的师弟,有了这么一层关系,陈家便算是与郭斌绑到了一处。另外,于陈群个人来说,即便是以他的聪慧,在陈家也并非是没有竞争者存在的,豪门大族固然不缺衣食,其内部的斗争较之普通寒门却又复杂惨酷了许多。而若是郭斌真的通过他陈群与陈家建立起了不可分割的联系,那么只要郭斌不倒,自己在陈家的地位便也就砥定了。
其次,选拔教员分赴各县看起来只是挑人,可事情哪有那么简单?说这些教员都是郭斌利益集团在各县的代言人也不为过,因为他们近期内的弟子都是各县的吏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些吏员才是整个颍川郡官场的根本;从长期来看,义务教育的学员无疑都是整个颍川郡乃至郭斌利益集团未来的核心力量,在如今的传统下看来,与这些人建立起师徒关系对自己未来在集团内部地位的巩固也有着莫大的助力。
因此,陈群听了郭斌与司马徽的对话,便倏地起身,激动地颤抖着身子施礼下去,口中道:“必不负主公与先生的期望。”
司马徽便暗暗点头:“这个小陈群,思虑之敏捷,头脑之聪慧,于年轻人中实在是上上之选。”
第三百七十八章 教育(三)
关于挑选优秀学生下各个县城传播新学、发展教育,是郭斌从后世的支教中获得的灵感,不过结合现时颍川郡的实际情况加以变通。(全本小说网,https://。)有了颖阴荀氏、长社钟氏的支持,如今又将许县陈氏的嫡孙陈群拉了进来,再加上他阳翟郭家,可以说颍川郡中最有权势的几个家族都加入了他郭斌的集团。
有了这几个豪门大户的支持,义务教育普及和吏员选拔的事情想必可以进行得颇顺利,便是有几个捣蛋的,对于新学的普及有抵抗情绪,也可以用强硬手段压下去。在如今的郭斌看来,乱世求存似乎也不是原本想的那么艰难,后世赫赫有名的袁绍、袁术、曹操、孙权、刘备几人,如今也不放在他的眼中。或许是因为离得近了,天子刘宏、大将军何进、太子刘辨、皇子刘协,乃至董卓之流,都不大入得郭斌的眼中去。
在郭斌看来,如今、乃至后面很长一段时期内,自己最大的敌人是顽固的传统和禁锢的思想,在他看来,夺得天下或许有难度,却绝难不过移风易俗去。因为随着他地位的提高和实力的增强,郭斌看问题的角度也发生了变化,他的目标是防止历史上五胡乱华的发生,保全天下汉人的生存空间。
然而,若想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彻底瓦解汉末群雄争霸的局面,而若想要瓦解这个局面,便需要改变豪门大族盘踞地方、左右政治的现状。豪门大族推举代理人起兵进行政 治 投 机,也算得是这个时代的一大特色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