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东汉末年-第1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便涉及到了人的幸福感。人在饿得快要死了的时候,你给他一碗冷饭时,他都能将碗底舔个干干净净,从而幸福感爆棚。而当他到了饭点却没有吃饭,你给他一碗冷饭时,许多人便会觉得你没有人性,是瞧不起人。便会有人痛声疾呼,那是“蹴尔而与之”,便应当“乞人不屑也”,有的人便会觉得不幸福了。
因此,所谓的幸福感只是你的感觉罢了,它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
这就是为什么清朝时候有人要反清复明,而到了民国时候却又有人要复辟了。抛开民族的问题不谈,并不是明末的政治真的比清初要清明多少,也不是清朝要比民国有秩序,这只是许多人对现状的不满罢了。谁不知道,便是真的“反清”了,复的也定不是“明”,而若真的复辟成功了,回到的也不再是“清朝”。
因此,日积月累的日常生活中的矛盾,早已将塞外三城中居民们对于郭斌的一点好感压榨殆尽,郭斌想要利用这些居民抵挡鲜卑大单于和连的侵袭,首先要做的便是要获得民众的支持,这是郭斌在此战之前所面临的最要紧的问题。
第二百四十七章 塞外之战(十五)
关于郭斌如何调动起塞外三城中居民参战的积极性,便要从这三城之中的经济制度说起了。全本小说网,HTTPS://。m;
塞外三城之中,绝大多数都是在中原黄巾之乱中被俘虏的黄巾军士兵。而这些人又大致分成两派,一派是长社城外被郭斌救下来的,而另一派则是广宗城内张角的嫡系。
长社城外的一派,多是在颍川郡附近游荡的流民,他们原本是普通的农民或手工业者,连年的大旱导致粮价飙升,使得原本就极为脆弱的小农经济迅速崩溃。手工业者直接买不起粮食,农民却因为旱灾而减产甚至绝收,为了维持生计便不得贩卖土地乃至卖儿卖女来换取粮食果腹。而当这些办法都想尽了之后,他们便会变成一贫如洗的赤贫的流民。
至于广宗城内的一派,则多为太平道的铁杆信众。他们大多常年混迹江湖,没有固定的营生,手底下的功夫虽不甚强,却大多会两下子。说到底,这些人原本便不是朴素正统的老百姓,许多人是在各地为张角传播太平道的帮手,也是黄巾军中最具有战斗力的一支力量。
在太平道举事前,郭斌首次进京所看到的太平道人北上冀州的景象,便是张角召集在南方传道的这些骨干人员。冀州紧邻京师洛阳,可算得上整个天下的肘腋之地,若是京师太平道举事成功,而张角再亲自率领冀州主力部队在外呼应,占领冀州,那么天下大乱可期。届时,太平道便可浑水摸鱼,上下其手了。
只是太平道在京师的一番计划早就被唐周卖给了何进,使得太平道不得不提前发动,因此虽搅乱了天下,却并非东汉政府灭亡的直接原因。而郭斌在广宗城内外的一番作为,甚至只身进入广宗城的豪情,无不瞧在这些太平道铁杆的眼中。这些混迹江湖的汉子,最佩服的便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
况且郭斌如今在江湖上声名颇高,算得上是江湖上的后起之秀了。首先,他是河朔神枪童渊的关门弟子,亦算得上名门大派;其次,郭斌在江湖上名声历来不坏,河朔神枪又是英雄侠气,江湖上响当当的人物,这种仿佛只存在于江湖人口中的传说一般的高手,自然是让这些混迹江湖底层的人极为向往的了;第三,这些江湖人所以混迹江湖,并不是为了所谓的行侠仗义又或者甚么浪漫主义,大多数人只是为了混口饭吃罢了。要是严格说起来,这些混江湖的人,日子比平常的老百姓惨得多了。只是许多人并不想安于现状,又或者不会稼穑之术,便只能到江湖上捞偏门。
然而,如今太平道虽然散了,大贤良师亦死了,可这些铁杆们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既未受到朝廷的惩罚,更是过上了曾经梦寐以求的稳定生活,这实在是意外之喜。故虽是在塞外,他们却也混不在意。况且常年混迹江湖的他们都晓得天下各地人们的生活状况,他们对这个世道的理解远超许多本本分分的老百姓,因此他们很知足。况且这些粗放的汉子本便不是斤斤计较之人,也大多心直口快,有什么矛盾当场便可解决了,事后便不会像平常老百姓一般记在心中。
因此,原本这些最难归心的“江湖人”,反而对于郭斌的认同度最高。
而郭斌所以能将这些人说动了,其实也简单得很,不过是增强他们的认同感,激起他们的敌忾之心罢了。
依照塞外三城的制度,这些原黄巾军俘虏们,自从来到塞外三城便不是自由身的。颍川各地的豪族出了粮食供应他们,实际上是将他们给“承包”下来,非得要他们为以阳翟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颍川郡豪族们工作若干年,为他们收回成本,乃至产生利润之后,方可以恢复自由之身。
然而,为他们工作的期限却是极难确定,因为这其中价值的计算本就是一笔糊涂账。打个比方,颍川豪门所提供的粮食和建城的物资便不是可以计算的,因为粮价是不断浮动的,尤其是在灾荒之年,你便是有钱怕也很难买到粮食。其次,黄巾俘虏们的工作价值也是很难界定的,在建城之时,他们有的负责挖坑,有的负责烧砖,有的平整土地,有的跟着技术员建设城墙,有的则跟着归顺的鲜卑牧民放牧牛马,因此其创造的价值也是极难计算的。
因此,虽然双方有协议,可由于时间极为仓促,这协议实际上便是颍川豪族与郭斌的参谋集团单方面拟定的,实在也是一笔糊涂账,而郭斌此次便是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在高层的会议上,郭斌一上来便定下了调子,一切以人为本,整个塞外三城的决策层和管理层,都要切实为本城的居民谋利益,因为这些普通的居民方是塞外三城存亡的根本。
那次会上郭斌的发言,苏双想来都如在昨日。
郭斌提出了几点原则:“第一,所有参与开垦土地的居民,在土地上连续耕种农作物或者经济作物五年以上者,便可获得所开垦土地的所有权,同时可以获得正式的居民身份,并由官方发给身份凭证。有了这个身份凭证,他们便不再是俘虏的身份,而成为自由民,同时会获得城中由官方出资兴建的房屋的所有权。”
商人出身的张世平与苏双在听了郭斌这个政策的时候,便不由得极为肉疼。因为这可全都是实打实的让利于民啊,这土地本便是无主之物,那不用说了,可那房屋却是阳翟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出人出力建设起来的,那可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啊!
郭斌见他二人的表情,心中明了,对众人道:“创业艰难,这些居民都是塞外三城的宝贝,一定要善待他们。这开荒的五年,居民们除了必要的口粮,其他的全都要上缴,这对于我塞外三城的建设是多大的支持?如今中原连年大灾,粮价飙升,一车粮食从中原运过来又需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这里多种一石粮,中原便可省下好几车!”
看着若有所思的众人,郭斌继续道:“五年之后,我塞外三城根基已稳,基础设施建设也应当齐备了,粮价便也会降下来。到那时候,我们能在这几十万农民身上得到什么?”张世平、苏双无语,郭斌道:“到时候,我们获得的是几十万编户的齐民!他们会自觉登录户籍、财产,会自觉缴纳赋税,会自觉服从劳役和兵役,更会于危急来临时自觉地为了保卫塞外三城而抛头颅,洒热血!到了那时候,他们便真正成为了塞外三城的中流砥柱,成为我们最忠实的拥趸!”
这一番话,将包括张世平与苏双在内的众人说得面红耳赤,无言以对。中原王朝在中原最大的敌人是什么?不是太平道,亦不是各地兴起的毛贼,而是各地的豪族地主!他们隐瞒户口,兼并土地,实力日益扩大,却使得政府对于社会的掌控力度逐渐下降。
因为,在这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古代社会中,政府的收入除了像盐铁这样的专营产品或者山水湖泊中的产出外,剩下的便只有赋税了。而赋税是怎么来的?便是户籍。朝廷征收赋税的依据是户籍,征发徭役的依据是户籍,征发兵役的依据还是户籍。所以说,户籍是封建王朝的根本。
而豪门大族呢?由于极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使得劳动力成为此时极重要的生产资料,他们要开拓荒地,要看家护院,要雇佣佃户,都需要人口。而人口却是政府征发赋税、徭役、兵役等的根本,因此许多实力强大的豪门大户和地主便极力隐瞒户籍,以逃避赋税和徭役。甚至有方圆几十公顷,人数几千上万的大庄院,其在籍的人口不过区区百人的。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而是遍布整个大汉王朝的各个角落。这就极大地削弱了朝廷对百姓的掌控力度,削减了财政来源,同时也为社会的不稳定埋下了祸根。因为户口被隐瞒后,其租税便不用上交给朝廷了,因此收取租税的比例便可以由地主随意调整。这在平时尚没有什么大事,若是碰上灾荒之年,再有像太平道这样别有用心的组织蛊惑人心,那么出现像黄巾之乱一般烽烟遍地的场景便是必然结果了。
而如今,郭斌将居民们开荒耕种的土地分给他们,这无疑会在五年之后形成争相向官方申报户籍的狂潮。届时,困扰大汉朝廷多年的户籍问题,至少在塞外三城算是迎刃而解了。
对于未曾开垦荒地,而是被阳翟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或者阳翟服饰等工场雇佣做工的人,则由公司发给官方发行的抵用券。这种抵用券便与中原流行的五铢钱类似,由塞外三城官方的信用和仓库中琳琅满目的物资作保,可以作为货币在塞外三城流通。
因为农民们需要无偿耕作五年,以还清官方供应衣食住的花费,所以五年之后虽然拥有了土地,却是除了土地和房屋一无所有。他们便是想要在来年播种,也需要借用官方的种子和耕牛。而这些攒下了抵用券的人,在五年后除了可以获得官方提供的住处的所有权外,更是可以直接购买荒地甚至是从农民手中购买熟地。不愿意种地的,甚至可以拿了官方发给的路引,依靠着用抵用券换取的物资做个小生意,甚至由几人合伙组成贸易商队。
所以说,塞外三城中,无论是干什么工作的人,郭斌都早已给他们安排了一条坦途。
第二百四十八章 塞外之战(十六)
当郭斌吩咐张世平与苏双,将议定的政策向塞外三城的居民公布之后,霎时间便激起了民众对于塞外三城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全本小说网,HTTPS://。)所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归根结底,无非是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的,只有保证了塞外三城的存续,自己的切身利益方可得到保护。构建塞外三城中居民们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相关,便是郭斌这一番策略的根本。
然而,即便是构建了利益共同体,想要迅速形成战斗力,却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所谓“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中国人自古便对于当兵有种抵触心理,这种心理,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方逐渐扭转。
这种心理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造成的,而士兵极低的社会地位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自古便有将罪犯或者身份极低之人充军的惯例,在《水浒传》中“流传”最广的便是所谓的“刺配充军”。
根据《史记》记载,始皇帝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所谓“适遣戍”,即作为惩罚手段把这些人遣送到南方来守边御敌。这批人号称“五十万人守五岭”,因此他们对于秦王朝极欠好感,以至于在秦末的农民起义中,这一批被后人视为“精锐”的力量,并未为了挽救秦朝廷而做出努力。
到了汉朝,也有发闾左、赘婿戍边的记载,所谓闾左,指的是居于里门左边的平民百姓,而这里便是古代贫苦人民居住的地区。至于赘婿,在秦汉时期,其地位则等同于奴婢。因此,征发闾左、赘婿从军,便基本等同于欺压贫弱了。而在这个时代,士兵亦即穷人或罪囚的代名词。
况且,在如今塞外三城危如累卵的时刻,征发士兵在许多居民眼中无异于去送死。他们本便是“戍边”的“罪囚”,朝廷借着鲜卑人之手将他们铲除干净,亦是极“合乎情理”之事。便是为了保卫家乡,不是还有别人吗,为什么我非得跑到前头去拼命?
郭斌对于国人的这种心理极为熟稔,可为了在五万鲜卑精锐大军的围堵下给塞外三城找到一条生路,非得激发起全体士民参战之热情不可。他也想凭借着几句话的鼓动,凭借着所谓的“保家卫国”的大义感化他们,使得他们为自己卖命。可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这种虎躯一震,王八之气四溢,别人纳头便拜的事情或许只存在于小说中吧?
因此,想要激发起居民们参军参战的热情,唯一的方法便是利益刺激。而“不学无术”的郭斌所能想到的,便是商鞅变法中“耕战”的策略。具体说来,便是以军功授爵的二十等爵制。
因为身份地位的限制,郭斌自然不可能做出以军功授予爵位的承诺,而且即便他做出了这种承诺,也没有人相信。因此,他便将这种制度做了改变,塞外三城的居民们可以依军功获得相应的利益。凡是在战斗中斩获一个敌军首级的居民,可以使其全家获得自由民身份,而自由民便可以拥有所居住房屋的所有权,同时将“垦荒五年”可拥有土地所有权的规定缩短至三年。而若是在战争中斩获了两颗首级,便可在获得自由民身份的基础上立即获得塞外三城附近五十亩土地的所有权,并可以优先租借官方的耕牛和种子。
这种利益的刺激,使得塞外三城中的居民们彻底陷入了疯狂:便是在太平年月,想要获得五十亩土地亦从来不是简简单单便可以的。许多家族奋斗几代人怕亦难以达成这个目标,可如今只要获得两颗首级便能提前实现,这对于手底下有点儿功夫的一众原黄巾军俘虏来说,无异于一针兴奋 剂。说到底,他们当初跟随张角传播太平道,为的不也是这些吗?
对于这些混迹江湖的亡命之徒来说,这就是可以成为“富一代”的绝佳良机,他们哪里有不踊跃参与的?因此,郭斌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便凑齐了三万大军,他带了两万前来升龙谷中伏击和连,其余的交给戏志才用以充作民夫和守卫根本之用。正是因为事先这么周密的布置,他方能在面对鲜卑大军时,于兵力上不至于捉襟见肘。
骞曼所率两万大军,虽亦是鲜卑人中极精锐的勇士,可较之作为和连亲卫的一万精锐铁骑,却还是差了不少,只装备一项,双方的差距便极为明显。和连的这一万铁骑,一个个所带的战马都是鲜卑族中最神骏的,而其周身的甲胄,更是基本达到了郭斌所部的标准。非但一个个装备了皮甲,有的人更是带着铜盔,因此箭矢的攻击对其影响较之普通鲜卑人要小得多。否则郭斌只需命人将进出山谷的两口堵住,让人以箭矢攻击便可,哪里用得着那么麻烦?
此时,骞曼所部在升龙谷北口外从容立定营寨,郭斌却也并未过分逼迫,只派遣张飞率领麾下最精锐的七百部曲去其营前骚扰一番。骞曼大军行军大半日,虽也是人困马乏,可汉家士兵更是奋战半日,虽因大胜而士气高昂,可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