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边戎-第2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府,宗弼怕后路被截断,这才退兵。
徐文、王彦在河北西路南部打得艰苦而无功,曲端那边却是势如破竹。尤其让他惊喜的是到达真定时,这座在汉军心目中地位十分特殊的“名城”竟然显露出了极为疲惫的气象!当年,北伐的宗颍就战死在这真定城下,整个中原的局势也因为这座城池而改变。可是那次大战以后,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真定城的城防并没有进一步修缮,曲端到达真定城下的时候,里面已经没有如银术可之流的名将,而外部形势更是恶劣得无以复加——当年宗颍北伐时真定所拥有的后方呼援已经不存在了!
“准备攻城!”
到达真定城下的兵马达到一万人以后,曲端便试图攻城。他的这点兵力并不足以围困真定,所以全部的攻击都集聚于南门。真定城对于曲端的攻击反应十分消极,似乎城内的兵将吏民都把防守当作应付之事。曲端在早上攻城,下午便有一支金军从北门逃走,曲端下令停止攻城,将招降文书射进城内去,第二天便有了回应。
守臣刘萼派人缒出城外议降,道:“我们刘大人已得韩相应允,若投降时,官爵仍旧,望将军守约。”说着出示韩昉的书信。原来韩昉和刘萼之父有旧,去年汉军才到达大定府,韩昉就派人秘密南下,遗书刘萼兄弟,劝他们投降。刘萼首鼠两端,收到书信后并不答应,也不决绝,这时燕京道危在旦夕,曲端兵临城下,刘萼见风转舵,立马拿出那封书信来请曲端纳降。
曲端自忖兵力不足以强攻,便答允了,但要刘萼交出兵权,刘萼不敢反抗,第二日便率众匍匐于南城门外,恭迎大兵进城。曲端夺了真定军防兵马,仍让刘萼处理民政。这时曲端听说南面王彦、徐文等进军不利,有意南下赴援。
刘萼将自己所知道的燕京、塘沽的情报尽数告诉曲端,劝道:“将军若是南下,那不过附从曹、王骥尾,无论胜败,何功之有?听说如今大将军已到塘沽,将军何不率精锐北上,汉军东海、秦晋两部隔绝已久,将军若以秦晋先锋第一个到达燕京或者塘沽,那便是两大军势会合之气象,这等功劳,恐怕比攻下十座真定城、大名府还要大!便是南边王彦战败,到时候也赖不到将军头上。”
曲端大喜,便留三千人守城,以刘萼为向导,引兵北进,招降了新乐、安喜、望都诸县。每过一城,都由刘萼任命官吏。刘萼人面虽广,性情却贪。每任一人,均图重报。河北边境州县的官吏,正直的大多在抗金战争中死光了,这几年战火如燎,能在这片地面左右逢源挺到现在的大多是豪滑之辈,刘萼的作风,正对他们的思路,所以刘萼图谋重报,他们反而安心,认为这钱花了出去,在大汉朝廷中多半就能保住身家性命了。
那边李世辅诸将沿着黄河北流,从河北东路打下来,这边曲端却由真定入中山,一路打上去,终于进入了属于燕京道的易县、涿州。这时杨开远屯于燕京东南的安次,萧铁奴屯于燕京东面的香河,折彦冲则已经占据了燕京北面的怀柔,三人听说曲端到了燕京西南的涿州无不大喜。杨应麒在塘沽也是惊喜交加,叹道:“二哥的动作好快!”
曲端进入燕京道这件事情对汉军来说乃是极度重要的事件——甚至比蒙兀尔、李世辅的会师更为重要!果如刘萼所料,汉廷四巨头因为重视此事而给此事的执行者曲端记了一项大功,折彦冲颁下犒赏,萧铁奴传来勉励,杨开远增益之以兵马,杨应麒惟恐他后援不继更是调拨了许多钱粮来。不旬日间曲端所部便从进入燕京道初期的八千人增加到两万五千人,钱粮充足,后顾无忧,他在涿州犒劳三军后便一鼓作气攻下良乡,完全切断了燕京城往西南的道路。
华元一六八二年七月上旬,燕京炎热的地气尚未散去,汉军将近二十万人马从四方围拢,将这座古城团团围住。
第二八八章 乃合燕京之围(下)
燕京合围后,杨应麒最关心的,不是燕京的战况,而是塘沽通往四方的道路。
第一条道路,是从塘沽延伸往往东北。这条道路上虽然还有一个尚未攻克的榆关在,但无论是走海路往辽南还是走陆路经大定府都已是一片通途。
第二条道路,是从塘沽延伸往山东。这两个地方依然可以沿着渤海沿岸进行海上来往,不过如今河东东路的沿海州县大部分已经归降,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以军事、政治力量来维持一条平安的陆路应该不是一件难事。
第三条也是杨应麒最重视的道路,是从塘沽延伸往太原,并由此而延伸往陕西!杨应麒在收到曲端到达燕京道以后便马上动用了大量的人手,以确保汉廷能尽快取得对塘沽以东信安军、保定军、雄州、保州、中山、真定这一路州县的统治,杨应麒急切需要这样一条道路,这是他整合汉廷在东海和秦晋两大板块的统一之路!
信安军、保定军、雄州、保州等地在占领之后,陈显安排下去的人手很快就接掌了这些地方,但中山、真定诸州县却遇到了一点障碍,陈显对之前刘萼所安排的这些官吏并不满意,有心易之,但杨应麒在考虑种种因素后却决定对这些人予以保留。
七月下旬,燕京城外四路大军开始攻城,而韩昉的车驾也已进入塘沽。与他一起到达的还有大批的北国士人,这些人或者来自大定府,或者来自燕京,进入塘沽后,大多数便顺理成章地成为汉廷中枢zf官吏的基石。此刻塘沽已经成为新汉政权临时的行政中心,随着对燕云地区局势的看好,大批的商人也从海陆两路蜂拥而至,一年多来因为宗辅封锁而死气沉沉的塘沽市井再次焕发出活力来。
八月上旬,王宣率领山东大军五万人进逼大名府,宗弼向北的攻势为之一顿。得益于王宣的牵制,王彦和徐文都因此而稳住了战局。这时曹广弼已知道曲端在北线进军顺利,认为自己不需要再北向增援,因此便越过太行山,亲自指挥对宗弼的战斗。有了曹广弼作为河北东西路军势的总指挥,汉军在这一块的行动马上就灵活了起来。宗弼见曹广弼亲来,也知北上的希望已极为渺茫,又恐被赵立、李彦仙从山东、洛阳抄他后路,更怕赵构趁机捅刀子,无奈之下只好逐步撤到黄河以南。
曹广弼与王宣在大名府会师后开了一个军事会议,王宣建议趁机南下,将宗弼彻底铲平,但曹广弼最后却认为宗弼仍有一定的战斗力,而汉军后方却还有许多大问题没有解决,眼下还不是彻底铲除他的时机。他的想法是且沿河布防,将宗弼限制在黄河以南,等汉廷完成了对两河、陕西的统合后再继续进兵,收取河南。王宣虽然觉得这个建议太过保守,但见曹广弼甚是坚持,便没有作太过强烈的反对。
曹广弼的决定传到塘沽后,杨应麒却十分高兴,韩昉也道:“二将军甚有远见!”
杨应麒反问:“二哥如何有远见法?”
韩昉道:“二将军这个决定,一来是怕宗弼狗急跳墙,我军损伤过多,二来也是担心宗弼一灭,我们从此就要和江南小朝廷正面冲突了。”
杨应麒微笑道:“不错!现在我们正需要花大精神、大力量来整顿两河、陕西,若能和宋廷有个缓冲,事情会好办得多!”
这时宗辅已被围困于燕京城内岌岌可危,宗弼又被曹广弼限制在黄河以南,金政权东路军的首脑与河北各地方政权的联系便完全切断。从塘沽南下的兵马沿途喝降,不半月间河北东西路全数易帜。陈显向河北各地派遣属官,已经到达塘沽的李阶也着手建立河北东西路的司法系统,以代替原本有州县官员兼管司法的制度。汉廷中枢派往各地的法官首先在河北东路扎根,然后又慢慢进入河北西路、河东路,这一切都在按部就班中进行,尽管李阶之前已经作了大量的准备,但在他的进程表中,陕西地区的司法变革也得在来年才能全面展开。
八月中秋日,陈正汇带着他的下属官僚回到中枢——这时大家心目中的中枢,已经不是辽阳府或者津门,而是塘沽了。而当河东马扩带着虞琪的述职报告书进入这座因为政治因素而生机勃勃的滨海城市时,已经是九九重阳节,和马扩一起来到的,还有准备进入中枢枢密院待命的原陕西转运使郭浩,杨应麒率众文臣为他二人洗尘,而众臣则借机同贺杨应麒弄璋之喜。
从七月上旬到九月上旬,两个月过去了,但燕京还是没有攻陷。倒是河北东西路的人民已经不再需要饱受战火纷飞的痛苦。战乱之后,治安问题通常都会十分突出,为了应付这种情况,几支经过特殊训练的队伍在河北平定之后仍然穿梭于各个州县之间,集中打击聚集在山野中的寇盗,不过对地方治安最有效的手段,其实还不是暴力镇压,而是赈济招抚,尤其是税收减免的政策起到了关键作用。汉廷派遣下去的官员每到一处收复的州县,第一件事情就是张贴榜文安民,榜文的第一条通常就是按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减免农业税。
“说汉王,道汉王,汉王来了不纳粮……”
这样的民歌传到杨应麒耳朵里时他忍不住起了一阵鸡皮疙瘩,第一反应就问跟他说这首民歌的陈正汇:“这谁编的?”
陈正汇微笑道:“我一路北上时听见的。沿途民众对此都很高兴呢。”
杨应麒忙叫道:“这真是胡说八道,谁说不纳粮的?也就是一些地区减免一到三年的赋税,等元气恢复过来,该交的还是要交的。”
陈正汇哈哈笑道:“那不要紧,那些农夫也不全是傻瓜,只要能给他们一两年时间让他们安生,也就够了。七将军你又不是不知道,这几年宗弼为了应付战局对河北征敛得好厉害,便是中产之家也多有破产的。现在我们按辽南的税法来征收,便是不减免,百姓们也活得下去。”
杨应麒道:“这我也知道,只是我总是觉得这民歌不好,感觉怪怪的。”
陈正汇笑道:“七将军你嫌它不雅么?嗯,虽然不雅,不过很好用啊。很多盗贼就是听了这歌才回家种田的。毕竟大多数人做强盗都是迫于无奈,没饭吃才铤而走险的。”说到这里陈正汇忽然长长一叹。
杨应麒奇道:“你忽然叹气干什么?”
陈正汇道:“我叹我们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努力,终于有机会将善政惠及中原黎庶了!七将军,你不知道我沿途来看见各州县渐渐安定,心里有多高兴!因为我知道这有我的汗水在里面!昨天是辽南,今天是两河,明天是陕西,等我们把北方的事情都做好了,便是整个天下啊!”
杨应麒闻言哈哈大笑道:“正汇啊,你的野心,比我和大哥还大!”
“野心?这是野心么?”陈正汇道:“如果是那也无所谓。不管怎么样,我现在非常高兴,因为我正在做先父想做而没能着手的事情!我终于可以俯仰天地地说一句:这条路我没有走错!”
第二八九章 大汉新政新局(上)
第二八九章 大汉新政新局(下)
第二九零章 小辈新人新事(上)
那两个少年对视一眼,王武道:“算了,出去吧。”
萧骏道:“好不甘心!”
王武道:“燕青都来了,还逃得了么?”微笑着对陈楚道:“陈兄,无论如何谢谢你的好意。”
陈楚略一沉吟,拦住道:“且慢,我下去看看,或许还有转机。”说着先放下车门后的帷幕,然后才开门出去,只见自己的马车已被数十骑团团围住,他是走过战场的人,也不惊慌,对燕青笑道:“燕总管,陈楚没犯事吧?怎么布下这么大的阵仗?”
燕青微笑道:“若是陈公子犯事,反而轮不到在下来了。陈公子,我们开门见山,你车内是否藏着两位少年?”
陈楚道:“燕总管,这是如何说来?可把我闹糊涂了。”
燕青道:“陈公子,别兜了。有的话你干脆一点说出来,若真没有,我们还要赶着到别处寻去。”
陈楚道:“没有。”
燕青哦了一声道:“那好,请开车门我看一眼。”
陈楚不悦道:“燕总管,你这是信不过我陈楚了?”
燕青嘿了一声道:“不是信不过,是事关重大,不敢疏忽!”
陈楚道:“若我执意不肯呢?”
燕青微微皱眉道:“陈公子,你我的身份彼此都清楚,我直对你说,今天便是陈相的车,我也要看上一眼!”
燕青说到这里,陈楚反而为难了,正如燕青所说,他们两人的身份不但彼此清楚,而且彼此关联颇深。在这种场合下,燕青代表的便是杨应麒,他要办的事情,陈楚本不但不该阻拦,而且应该尽力配合才是。
燕青见陈楚犹豫,更信车中有古怪,下马道:“陈公子,今日之事我是非看一眼不可。若你有什么不方便,且容我一人看来,万一是隐讳之事,燕青也绝不外传。”
便在陈楚无法推脱之际,车内传出王武的长叹:“罢了罢了,陈大哥,你不必为难了。”
他一出声,车外几个声音同时惊喜道:“大公子!你果然在这里!”
萧骏打开车门走了下来,让在一旁,拉起帷幄,便见王武端坐于车内。呼的车外跪倒了一片,吓得那车夫赶紧跳开。
燕青不再管陈楚,上前一步,单膝跪下道:“大公子,回去吧,七将军等着呢。”
王武神色有些黯然,但也没怎么抗拒,只是道:“好,我跟你们回去。”又指着陈楚道:“这事和他没关系,是我让他这么办的,你们可不许为难他。”
燕青看了陈楚一眼,回头禀道:“大公子放心,陈家父子为我大汉忠臣,公子既然无恙,那这便是一件小事,想来七将军不会见责的。”
王武点头道:“好吧。”
这时道路上已有不少人驻足围观,王武见到忙说:“你们先起来吧,跪在路中间多难看啊。”
燕青这才站起来指挥众武士、家丁道:“都起来,别扰了市井!”
王武探出头来,对陈楚道:“陈大哥,我想借你的马车一借,回头还你。”
经方才那几幕,陈楚对这两个少年的身份已大感惊讶,心想自己对这两人的来历怕是大大低估了,这时听王武如此说,忙道:“小事一桩。”
王武微微一笑,对萧骏道:“上车。”
萧骏对陈楚道:“今天是没办法了,回头若有机会,我们再一起喝酒。”
陈楚忙道:“一定。”
萧骏这才上车,关上了车门。
燕青牵过自己的马,将缰绳交在陈楚的手里道:“回头我会将马车亲自送到府上,这匹马算是给陈公子代步。”压低声音道:“陈兄真会做生意!”说着便跳上马车,亲自赶车朝杨应麒在塘沽临时府邸的方向驶去。
陈楚呆在当场好半晌,他的车夫此怯怯上前问道:“四公子,这两个孩子什么来头?这么厉害!”
陈楚低喝道:“多嘴!”吓得那车夫低头不敢多言。
陈楚上了马,回到住处——他在城中一处雅舍养了一个艳姬,并没有和老父住在一起——但他回去后越想越不对劲:“这两个少年到底是谁?若说是林舆,身份上倒也像,但年纪不对!林舆的年龄应该还不到十三岁吧。可不是林舆,又会是谁?嗯,他姓王……另外一个姓萧……”思虑良久,忽然拍手道:“备马!”
那艳姬道:“太阳都下山了……”
陈楚喝道:“多事!”那艳姬便不敢开口,忙命下人备马。陈楚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