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午夜布拉格-第1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样之后,路德维希才收起了那张看起来凶巴巴的表情,并用更为轻柔的声音说道:“晚安。”
“晚安。”早安就已经等在了门口的曼弗雷德也和林雪涅这样说道。
于是林雪涅也向这两位绅士道了晚安,并目送着他们走上楼去,直到他们的身影消失在楼梯的尽头才关上房门。
由于这个星期六她实在是睡得太晚了,当她再次醒来的时候,那居然已经是中午了。但这样的感觉倒也不赖,并且还让她觉得还想再赖一会儿。在起床之后,她给自己做了一份早午餐,并直到下午才吃完那些,在伸了几个懒腰后她就开始洗昨天拍的那些照片。
这是1938年的8月,二战史上著名的“慕尼黑危机”也早已进入了它的前奏部分。
它是那么的著名,又是那么的重要,几乎可以称之为从和平年代进到二战争端的一个分水岭。即便是在近一个世纪之后,世界范围内的大部分普通民众都依旧知道这次危机究竟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但是大部分的人,甚至可以说是绝大部分的人,他们都只知道在这场危机之中,纳粹德国不费一兵一卒就向欧洲“讨要”到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
可事实上,这当然是一件可以称得上是波澜壮阔的历史性关键事件。并且当你越是深入了解有关这起危机的全过程,你就越会明白它的结果并不是基于英国与法国的愚蠢,而是基于纳粹德国的最高领袖阿道夫·希特勒对整个欧洲局势精确到可怕的把握。
可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多事之秋的风暴中心,林雪涅却并不觉得害怕或是恐惧。她甚至也已经不那么的抗拒明天的到来。这或许是因为她已经知晓了最坏的结果会是什么样的。
那就好像是一场死亡,当你距离它还很遥远的时候,你会恐惧。可当你就游走在它的边缘,仿佛随时都会与之相撞并被它夺走生命时,你反而会十分坦然。
这没什么可怕的,反正它很快就要到来。
这没什么可怕的,反正你已经只剩下这些时间。
在这样的时候,比起恐惧,珍惜眼前的每一秒会更重要。
1938年9月12日,
德国柏林。
对于地处偏北的柏林来说,即便是七八月的盛夏季节,他们也不曾感受到过多的炎热。而当时间进入到了九月时,空气中就已经带上了许多的凉爽。
这本该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下午。
起码,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柏林人是这样认为的。
可林雪涅却知道她正在经历的这一天究竟会发生怎样的大事。此时的她就好像正在经历一场只有她一个人知道的读秒倒数一样,那让她根本就没法在办公室里,在自己的办公桌前专心于她的工作。
于是她开始整理起自己这阵子拍摄的习作。这当中不禁有她在室内拍摄的静物、人物,还有她带着照相机去到室外拍摄的人物与建筑。当她把那些照片分门别类地放进照片册的时候,她看到了那张由曼弗雷德给她和路德维希拍的“合照”。
但是如果一定要说的话,用双人照来称呼这张照片会比合照更为贴切。
那是因为,在这张照片中,林雪涅和路德维希并非刻板地并排坐在那里,抑或是笔笔直地站在那里。
在这张照片里,无论是林雪涅还是路德维希都展现出了与这个年代的照相馆里流行的“端正感”全然不同的俏皮与自然。
照片中的林雪涅一手放在身前,轻搭在自己的肋部。她的另外一条手臂则被这只手的手背托着,转而轻捻自己的一束发丝,她甚至还歪着脑袋,似乎正在思考着什么。而路德维希则站在她的身旁,眉宇间依旧流露出了一种不耐烦的感觉,却无论是他的嘴角还是眼睛里都是带着笑意的。并未穿着空军军服的亲王殿下按照林雪涅所建议的那样,45度角侧身对着镜头,并且就这样看着林雪涅。
由于给他们拍出了这张照片的曼弗雷德根本就还没掌握“面对倒着的画面还可以好好构图”的高超技巧,因此这张照片拍得其实有些歪。
但林雪涅却很喜欢这张照片。
很喜欢很喜欢。
似乎她即便是在2020年,化着精致的妆容在单反相机的镜头底下也没有被拍得那么好看过。
正当林雪涅把这张照片拿起来看的时候,她的一名男同事经过了她的身边,并且也看到了她手里的这张照片。
由于那位男同事的身材很是高大,因此当他站在坐着的林雪涅身边时,即便是注意力全在照片上的林雪涅也不会注意不到他。
于是林雪涅很快抬起头,在弄不清对方是不是有什么话想要和她说的时候首先向人打招呼道:“下午好?”
“下午好。”
那名男同事显然是没想到林雪涅会就这样和他打起招呼来,因此他在也和林雪涅说出了一句“下午好”就显出了些许的尴尬了,仿佛在思考自己的下一句话该说些什么。
就在林雪涅等了一会儿也没等到对方的下文,并打算就此继续自己手上的事时,她听到对方问她:“请原谅,照片上的那位绅士……”
“嗯?”
“他是你的男友吗?他看起来……很帅气,很好。”
当听到一周有六天都能见到的这位同事对自己说出这样的话语时,林雪涅脸上的表情还真的不知道该说是奇妙还是古怪。
但那并不影响她很快就告诉对方:“不,他不是。”
可那位看起来还有些笨拙的男同事却似乎并不相信。然后,林雪涅才意识到这或许真的很容易让人误会。
在这样一个普通人想要拍照还需要特意去一趟照相馆的年代,年轻男女除了会和他们的家庭成员一起拍照之外,似乎也就只有在对方是自己的未婚妻未婚夫或是妻子丈夫时才会出现在同一张照片中。
于是林雪涅只能先带着说不出的好笑向对方解释道:“他不是我的男友。他是……我的邻居。”
在和自己的这位同事说起路德维希是自己的什么人时,林雪涅犹豫了一下。
这或许是因为路德维希的长相。他的外表十分出众,并且光凭一张黑白照片都可以看出他绝对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日耳曼人。更重要的是,他的举手投足之间还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贵族气质。
在这样的一个敏感时节,她并不想在自己供职的报社十分高调地让人知道,她和这样一个有着贵族血统的日耳曼人有着如此亲密的关系。这或许会给她和路德维希他们都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可是她的这位男同事显然并不相信林雪涅的说法。但就在林雪涅试图和对方继续解释并说服他的时候,报社里的宁静被打破了。
一名刚刚得到了重要消息的记者脚步踉跄着冲上楼来,并大声说道:“大新闻!希特勒先生刚刚在纽伦堡的党代会上发表了演讲!”
一时间,这个楼层里的所有报社工作人员都看向了刚刚赶回来的那名记者。那名记者的头发显得有些凌乱,并且在这个已经十分凉爽的日子里,他的汗水还沿着额头一直滑落。
“他说要对捷克斯洛伐克进行大举进攻。”
那句话就仿佛是在寂静无声的房间里掉落在地上的一根针。在数次深呼吸的时间后,这间报社里变得嘈杂起来。
有几名桌子上摆放着打字机的人起身走向这名记者;有人打起了电话,向自己所认识的消息来源者打电话确认具体情况;还有人干脆就在此时另起一张纸,就好像林雪涅一样,仿佛得到了一个确切指令那样直接飞快地敲动起摆放在自己面前的打字机。
这是因为,他们早在这个消息真正传来之前就已经知道近来的局势究竟是有多么的一触即发。于是作为新闻工作者,在这件事终于发生的时候,他们开始以最快的速度把这些告诉柏林城的民众们。以文字的形式。
9月的柏林,起风了……
作者有话要说: 这就要写到1938年的慕尼黑危机了。虽然以我们现在的眼光看来,英国和法国在这次历史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实在是蠢得让我们感到难以理解,可这件事其实真的可以说是波澜壮阔,如果以慕尼黑危机为主题,从上帝视角出发描述当时所发生的所有足以左右时局的大事,那简直都可以拍一部电视剧了,因为电影的俩小时根本说不完。
但我现在能动用的,可以展现这次历史事件的人物实在是不够,而且我又不能上帝视角出发写出一堆堆的历史人物。所以……我就只是尽力吧,能还原冰山一角也是好的。
第148章 chapter 149
《希特勒发表演讲; 声称将对捷克斯洛伐克大举进攻》
《捷克斯洛伐克今日起实行戒严以回应德国》
《法国政府重申法国队捷克斯洛伐克拥有“保护”义务》
《英国内阁发表声明; “绝不会让法国面临威胁”》
《苏台德日耳曼人与捷克斯洛伐克谈判破裂,领袖亨莱因连夜逃亡德国》
从9月12日至9月14日; 短短的两天时间就让本已紧张的欧洲局势攀至近乎大战在即的可怕氛围。英国、法国、德国三国的报纸不断地给人们带来相关报道; 可是一天一份报纸却似乎根本赶不上局势的恶化速度。
在这三天的时间里; 就算是街上行人的走路速度都比往日里快上了许多; 可就连行人们自己都不知道他们究竟在追赶着什么,又在逃离着什么。
在9月12日的时候,还有许多人单纯地以为这只不过是德国与捷克斯洛伐克的一场区域性的争端。可就在第二天,英国与法国对此事的回应却是让不止一个国家的人感到被寒霜侵袭。
而对于似乎将有强力援军驰援的捷克斯洛伐克人来说,他们也不能感觉到真正地松了一口气; 而是将脑袋里的那根筋崩得更紧了。
上一场大战还未过去太久,它仅仅过去了十九年而已,即便是在战争结束的那年出生的孩子们现在也才只有十九岁; 属于上一场大战的阴影还来不及从人们的心里挥散而去。
有太多太多的人都还记得,在1914年爆发的那场整个世界范围内的战争究竟是因为一件多么不起眼的事而引发的。
与眼下的这场危机相比,它的成分要单纯得多; 也似乎根本就不值一提。
人们似乎也只能在下班后的读报会上不断地念着英国外长哈利法克斯勋爵在7月27日的发言——“我不相信欧洲各国的领导人现在都像打仗”才能够稍稍聊以慰藉。
德国,
柏林空军基地。
“第27战斗机联队请注意; 第39战斗机联队请注意,第52战斗机联队请注意; 请于二十分钟内做好出发准备,随时待命开至德累斯顿以应对捷克斯洛伐克可能向我们发起的进攻。重复一遍,第27联队……”
身在柏林空军基地的路德维希听到这样的命令连忙放下手头的事务; 并换上作战服,然后快速下楼赶往机场跑道。
“施泰因中尉!”
“格拉夫中尉。”
在下楼的时候,路德维希遇到了一名和他相同军衔的第39联队的空军军官,在很快地互相打了个招呼后,对方就用一种带着兴奋的声音说道:
“你听说了吗?我们的科学家现在正在研究一种新技术!这简直就是一种巫术,我不信这是科学。”
或许是因为知道路德维希·施泰因中尉曾在柏林大学学习过,因此那名空军军官和他说起了这句话。对此,路德维希并不很快回答,而是等待对方继续说下去。
“据说这种技术一旦研究成功,我们再出动的时候就可以不去理会那些阴云、雾霾、我们还可以在晚上的时候出动。无论天气条件多恶劣我们都可以飞!”
听到这些,路德维希不禁失笑道:“格拉夫中尉,这不是巫术,是物理。而且比起我们的战斗机,它对于轰炸机来说更管用。”
说着,路德维希拍了拍这位同僚的肩膀,并在出了那栋楼后脚步更快地奔向属于他的那架战斗机。
…………
“造成现在这种紧张情况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捷克斯洛伐克的贪婪!他们不愿意对那一大块由我们日耳曼人居住的土地放手,看起来好像根本不记得他们究竟是怎么建国的。所以我们不得不向他们发出更强硬的震慑。”
“他们建国的基础是美国总统威尔逊先生所提出的‘民族自决’。因为‘民族自决’,所以他们夺走了原本属于奥匈帝国的土地。因为‘民族自决’,他们给自己的国家起名叫捷克斯洛伐克。听起来这个国家基本就是由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组成的。可生活在那里的日耳曼人的人数却远远超过斯洛伐克人。这根本就是无耻。”
这是9月14日的早上九点半,就在柏林,林雪涅所供职的那家报社里。
由于近来风云变幻的形势,因此从昨天起,报社里的所有记者和撰稿人都会在每天早上九点的时候先聚在一起,开一次早会,以确定他们当日文章的走向,以及方向。
现在,有两名男性记者先后发表了这样的言论。在他们之后,坐在这张长桌上的许多人都发出了认同的声音。可是坐在最末尾的林雪涅,她却是在犹豫了一会儿后试着开口说道:
“我不完全认同这样的看法。”
一个属于女性的声音在这样一堆男人的声音里会显得格外的引人注意,并让她的十几名同事都在她说出了这句话之后停下来看向她。说实话,这样的情况其实挺嫩让人感到紧张的。毕竟,这是十几个与她持不相同意见的人,比她体格强壮的男人,与她拥有不同肤色与国籍的男人。
在这样的时候,林雪涅作为与他们完全不同的个体,只要言语间稍有不当,就会很容易激发起别人成倍的反感与反对。
正是因为这样,林雪涅并没有在说出那句话之后直接说出自己的看法,而是稍加等待。
于是先前重新提起了“民族自决”的那名在报社中拥有一定地位的记者开口说道:“为什么不试着说说看你的看法,约阿希姆?”
在对方提到了“约阿希姆”这个名字时,整张桌子的人都笑了起来。其中也不乏善意的笑,但更多的是些许的嘲笑。
没错,大约是在两个月前的时候,他们报社中的唯二女性撰稿人中的一个开始写起了时政类的文章。并且这位女性撰稿人不仅负责的栏目不仅与时政毫无关系,还年轻得看起来根本就只是一个容易遭人蒙骗小姑娘。并且别说她不是一个德国人了,她甚至连欧洲人都不是。
正是因为这样,报社的社长建议她用一个德国男性的名字来刊登这些文章。而“约阿希姆”则正就是林雪涅之后选定的名字。
可谁都没有想到,由于林雪涅所发表的时政类文章所拥有的与其他人全然不同的新颖角度与切入点,“他”的文章反而大受读者喜爱。不仅如此,近来报社里每天都能收到读者们给“他”寄来的信和礼物,里头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女读者寄来的。
打那以后,报社里的很多同事都会在调侃她的时候喊她“约阿希姆”。
但是在此时听到那样的笑声却并不会让林雪涅感到十分受挫,而是让她又思考了片刻后开口道:
“在今年的早些时候,4月24日,苏台德日耳曼人党的领袖亨莱因先生在党代会上发表演讲,要求苏台德日耳曼人与捷克人之间实现完全平等。除此之外,他还要求在明确定义的,日耳曼人的区域要有日耳曼人主导的地方管理机构,而且这个机构也必须是处于苏台德日耳曼人党的控制下的。最后,他还提出了他希望日耳曼人有权赞成更接近德国纳粹党的种族和政治观点。这些就是亨莱因显示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