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贵芳华-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要说也不知是不是咱们长房和四房八字相冲。一进门,六小姐就跟二姐儿不对付。今儿四房一个丫头,竟又跟二姐儿身边的喜鹊打了起来。不巧偏被大老太爷撞见,说要‘整顿家风’,故此两个算是撞到刀口上了,全给拖去挨了二十板子。不过喜鹊倒是命好,虽挨了打,二姐儿还叫人给她请了跌打大夫。后头画眉还拿钱叫小厨房的备些腌笋咸鸭蛋,说她如今只能吃这个,且得养几日呢。”
辛姨娘不关心丫鬟死活,只问,“那她们是为什么闹起来的?”
丫鬟道,“似乎是为了魏国公府给二爷送参之事。近来外头有些风声,说崔家肯把人参给咱们,实是看上二姐儿,想结亲呢。四房就有丫头说二姐儿要飞高枝了,喜鹊听了不忿,便跟人打起来了。”
辛姨娘听得糊涂,“若国公府真能跟咱们府上结亲,倒是好事,为何要打起来?”
“因为崔家小少爷小时候摔到头,其实就是个傻子!偏崔家老夫人看得跟眼珠子似的,从来不许人说半句坏话。”
辛姨娘恍然。
若国公府想把正经少爷配了宁芳,她少不得还要想个法子破坏,总之绝不能让夏珍珍有个这么得力的女婿。但若是那个傻少爷,她倒很想推波助澜。只是如今还不知事情深浅,且先留着心吧。
而此时在对面的敞轩里,宁四娘和宁芳祖孙俩,却是相顾无言。
崔大太太有意为崔鸿迎娶宁芳之事,宁四娘回府之前就下了封口令,甚至,为防宁怀璧不能安心养病,祖孙俩默契的连他和夏珍珍都没告诉。
但此事怎么就在外头传开了?
若不是崔府有意为之,也是她们刻意纵容了。
偏偏拿人手短,得了人家那么好的人参,让宁家如何辩驳?
思忖再三,宁四娘只能对孙女保证,“芳儿你放心,祖母绝不会拿你们任何一个婚事来报恩。”
宁芳倒坦然得多,“祖母你放心,我不会往心里去。”
反正她迟早是要早夭的,传传订婚怎么了?上辈子她要嫁给王爷呢,结果成了吗?
所以宁芳倒是对这些事看淡了许多,一日没进洞房,谁能保证不节外生枝?可宁四娘却不能如孙女这般豁达。
女孩子的名声是最经不起闲言碎语的。
怎么说,崔府如今都是有恩于宁家。若人家先把风声放出去,回头谁好意思来给宁芳提亲?或者有那腐朽老儒再拿孝道一压,那宁芳嫁是不嫁?
正在犯愁,忽地祝大太太命人来请她过去说话。
宁四娘心知不好,让宁芳回房,自己去了。
果然,不出三句话,祝大太太就拐弯抹角的打听起这事来,“要说崔家,跟咱们也算有些交情,但总也没好到你一去,就拿出那样好参的地步吧?你媳妇那点子东西,只怕人家还没看到眼里,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你照直说了,咱们做长辈的,也好替你拿个主意。否则老这么风言风语的传下去,总归不好。”
宁四娘道,“这世上总有些人惯爱捕风捉影,正好今天大伯下令打了人,回头看家里谁还敢乱说。”
祝大太太道,“就算堵住家里人的嘴,堵得住外头人的嘴么?”
宁四娘道,“那我晓得了,回头就给芳儿订门亲事,谣言必然不攻自破。”
看她铁了心不说实话,祝大太太气结,偏偏又不好太过干涉,只能又扯别的事,“你的孙女,自然由你作主。不过你怎么放着辛姨娘不用,偏让夏氏跟怀璧去了乡下?这正经儿媳妇不在婆婆身边伺奉,倒留下姨娘,可是哪家的规矩?”
宁四娘淡然道,“规矩再大,能大过人去?辛姨娘早产,连我儿媳妇都心疼她,让她做足双满月,未必我这做婆婆的,就非得依着规矩把她赶去乡下才是好的?我知道大伯娘这么说,也是心疼我们长房的名声,只有些时候,连圣人也说,嫂溺援之以手者,是为权也。所以我们这般权宜之计,想来也说得过去了。”
祝大太太瞪着眼睛,让她回去了。
回头到宁守仪跟前添油加醋的抱怨了一通,格外道,“……咱们一片好心,她却还拿什么圣人的话压人。还什么嫂子手啊的,她掉的哪门子书袋?”
宁守仪听了却捋须沉默了。
他当然知道宁四娘这段话,乃是孟子说的。
意思是说,虽然按照礼教,成年男女不应该有亲密接触,但如果嫂子掉进水里,小叔子去救,就是权宜之计,不算违礼。相反,若拘泥于礼法不去救人,那就与豺狼一样狠心了。
所以套在妾留妻走这件事上,宁四娘还真没做错什么。
所以祝大太太告状不成,反被训斥了一句,“不可乱说。”
祝大太太不满,“那崔家可是金陵头一号有权有势的人家,好容易如今人家可能看上芳姐儿,难道这亲事就这么放过?”
宁守仪自然不愿,否则也不会让祝大太太去试探宁四娘了。
第110章儿女
宁守仪身为宁家的庶长子,无论是读书还是做官,皆走得一路顺畅,春风得意。却不知是否此消彼长,偏偏在子孙缘上就差了许多。养大成人的,一共只有两个儿子。
其中正妻生的长子宁泽,三十几岁就过世了。留下个孙子宁珉还病病歪歪的,别说上进了,他能给长房传下香火就要烧高香了。
至于祝大太太生的次子宁沣,读了这么多年书,始终只是个老童生,连个秀才也没考上,跟宁四娘两个儿子一比,简直就是天和地。
不过倒也不能怪他不努力,实在是天资有限,再也勉强不得。否则若有一分可取之处,纵读不进书,宁守仪也会给他捐个前程,好过如今这样一事无成。
哦,倒也不能说他一事无成。
起码宁沣共生了三子四女,如今儿子又有了孙子孙女。
但这些孙子重孙子加起来,却也实在看不出一个出色的。要不是如此,宁守仪也不会把祝大太太扶成正妻。
就是想着万一自己倒了,但有个嫡出的名份在,这些不争气的儿孙,日子也能好过些。
但今日宁芳之事,忽地给他提了个醒。
儿子不争气,但女儿也行啊。
若是能嫁个好人家,不也是家中一大助力?
宁四娘不愿意让宁芳去结崔家的亲,但若是自己房中的丫头去结了,岂不更亲?至于男方憨傻一些有什么关系?家里又不是没饭吃。女孩子为家族牺牲小我,才是孝顺懂事。
于是宁守仪心思一动,假意要考较儿孙的功课,让人把家中的男孙女孙全都带了过来。平日他公务繁忙,积威甚深,也没怎么留心这些孩子,谁知一看之下,却是十分失望。
如今他这一房,尚有两个待字闺中的孙女,三个重孙女。数量不少,可惜除了一个正在吃奶的,余下四个竟没一个出色的。
宁守仪耐着性子略问了两句功课,谁知却是大吃一惊。
“她们竟连书都没怎么读?”
祝大太太一脸委屈,“不是老太爷您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么?女孩子看多了诗词,便坏了心性。故此只敢让她们学了点《千字文》《三字经》,《女则》《女诫》,略识得几个字,知道些做人的道理罢了。”
宁守仪无语。
本来姿色就寻常,如今想发掘一点琴棋书画的潜力都是不可能了。这样的丫头,要堂堂国公府怎么看得上?
而宁芳那小丫头不说旁的,光那张脸就胜过自家百倍了。
备受打击的宁守仪只好把目光还是移回了宁芳身上,只宁四娘性子太倔,恐要说服她把孙女嫁个傻子,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
宁守仪正在发愁,祝大太太倒有几分看出他的心事了。
要知道这位老太爷可一向重男轻女,今儿怎么会无缘无故叫孙女们来见?还问了功课,又要她们从明日起,便进族中闺学读书云云。
因宁守仪的嫡妻早逝,统共没留下几个儿女,如今家里这些孩子可全是祝大太太至亲骨肉,她自然要多操几个心。
琢磨着宁守仪很有可能想拿她的骨肉去跟国公府的傻子联姻,祝大太太不乐意了。
就算她家孩子不出色,可哪个当长辈的愿意把她们把火坑填?祝大太太不敢跟宁守仪对着干,眼珠子一转,就把这把火又烧回长房去了。
“眼看重阳就要到了,上回我就说让四娘把大郎那边几个孩子也接回来团圆,可她就跟没听到似的。弄得如今我也不知咱们带回来的土仪,要不要单独打点一份,给她家大郎那边送去。”
哎!
这是个好主意啊。
宁四娘跟自己不对付,可宁怀瑜似乎也跟她不太对付。若他那边有出色的女孩儿,能替宁家结几门好亲事,不也一样?
宁守仪当即道,“长辈给的东西,难道还非要四娘同意?想送就送去!”
祝大太太顿时心领神会,“若大郎是个孝顺的,定会让孩子们赶回来磕头。”
宁守仪捋须点头,这便算是同意了。
祝大太太出门,打点了一份礼物,悄悄安排人给宁怀瑜送去,那边儿媳妇胡氏找了来。
“娘,爹忽地说要几个丫头上学,那些笔墨纸砚倒好办,只琴可没有。我让人打听了,说要买可不便宜,一张就得好几十两呢。”
祝大太太嗔道,“亏你也是当家当老的,怎么这点小事也想不到?老太爷书房不就挂着张琴么?他又不弹,先拿去给她们姐妹几个使。”
胡氏不敢,这如何使得?”
祝大太太道,“放心拿吧,有我呢。如今别说张琴,只要能给这几个丫头结门好亲,再贵重老太爷也不会心疼。”
胡氏懂了,笑道,“还是娘有见识,我听娘的。”
祝大太太道,“你也别委屈,两个丫头虽不是你亲生的,可到底也要叫你一声娘。她们若嫁得好,回头也少不了你的孝敬。你在重阳诗会上用点心,回头我不会让她们亏待你的。”
胡氏忙道,“瞧娘说的,我至于连这点道理也不懂么?昨儿还想着拿银子给她俩裁新衣裳呢,您这么一说,不如再给她们打两件新首饰吧?”
祝大太太忙道,“首饰很没必要,到时你借她们两样华丽的戴戴就得,至多买上几朵新鲜绢花便是。”
“还是娘会过日子。”胡氏笑拍了记马屁离开,心内却着实瞧不起祝大太太的小家子气。
她虽不是富豪出身,却也是好人家正经嫡出的女儿,奈何偏碰到一个丫鬟出身的婆母,丈夫又不争气,只能睁只眼闭只眼了。
只想想宁芳姐妹们素日穿戴得光鲜亮丽,她到底私下命人把两个庶女的金银首饰皆拿去炸了炸,好歹图个鲜亮。
这边祝大太太却又因要坑长房,忽地记起辛姨娘,特命人晚上给送两道菜过去。
她自己就是做姨娘出身,所以一眼就看出辛姨娘不是善茬。尤其这样出身高贵,却又肯放下身段做妾的,只怕所图非小。两道菜不至于收买她,但总能笼络点人心,说不定那辛姨娘就能挑出些事来。
辛姨娘倒也不负她所望。
听说这边小姐要学琴,便使人带话说她这里倒也有一张,曾修习过几年。若是不嫌弃,不妨让几位小姐过来探讨一二。
祝大太太欣然允诺,让孙女们得空便去转转。
学琴自然是幌子,交流八卦才是正经。但这借口还当真不好驳回,于是没多久,宁家有位精通琴棋书画的辛姨娘,这名头就渐渐传开了。
第111章御史
桐安县,三鸦乡。
县令卫淮,只觉得自己倒霉透了!
他不过是想借点宁怀璧的小小功劳,于是在让长随把他家下人忽悠走了之后,立即上报宣城府衙,表了个功。
但他也不是什么都没做啊,宁怀璧一走,他就急匆匆赶往三鸦乡,要与民同苦。也幸亏他来了,谁知正好就遇到皇上派来的御史了!
要最倒霉的是,关键时刻,宁怀璧他,还赶回来了。
要说起突然来到桐安县的这位御史,可是鼎鼎大名的六亲不认,铁面无私。
他姓石,名茂重,脾气也跟茅坑里的石头一样又臭又硬,因此在官场有个绰号叫“茅石头”。
他家世良好,原在京城为官。却因性情耿介,早朝时跟文武百官那是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吵得连皇上都头疼不已,只好把他调出京城,在与宣城府相邻的南阳府受了个通判之职,监察一地事务。
因今年暴雨成灾,长江沿岸各地的灾情折子跟雪片似的往京城里飞。永泰帝心里着急,又不知实情如何,便用三百里加急,给石茂重传了道圣旨。
临时授了他一个巡查御史的头衔,让他出来访查各地灾情,以防有官员瞒报或是夸大事实,骗取朝廷的赈灾粮款。
石茂重领了圣旨便轻车简从的出来了,也不穿官袍,也不带仪仗,只带着十来个水性极好的家丁差役,伪装成商贩,沿江暗访。
本来桐安县因为地势所限,十年九涝,灾情出入不会太大,所以并不在石茂重的考查名单里。谁知当他去宣城府找知府大人商量救灾事宜时,意外收到卫淮递来的公文了。
居然说今年虽遇到这么大的灾情,却在县令的英明领导下,抗灾有功,尤其重点区域三鸦乡,并无一人死亡。
别说石茂重不信,连宣城府的知府大人李矩都深表怀疑。
还以为是卫淮想离开这个破地方想疯了,所以才捏造了这番功劳。但如果此事就他知道,还可以替卫淮遮掩一二,但如今撞到“茅石头”手上,那李矩就只能保持缄默。
石茂重冷道,“既然他立此奇功,李大人何不与我同去看个究竟?若果然是个好的,也好在圣上面前举荐这个人才!”
听着他这番夹枪带棒的话,李矩只觉头发都开始发麻。
就算卫淮自己作死,可毕竟是他手下的官儿,若是查出个好歹来,他这个知府岂不也要受连累?
可还待犹豫,石茂重已经一把抓住他的衣袖,高声吩咐了,“备马,我与知府大人同去三鸦乡!”
这下可由不得李矩不去了,只一路上,心里把卫淮骂了个半死。
尤其到了桐安县内,水虽退了些,仍有大片洪水淹后的痕迹,一片狼籍。还有好些百姓正悲痛万分的给亲人收敛尸首,更有些与父母失散的幼儿,凄惶啼哭,种种情形,惨不忍睹。
石茂重越看脸越黑,“李大人,这就是救灾有功,无一亡故?”
李矩给说得连头都没抬,这时候他把卫淮千刀万剐的心都有了!
不过更加担心的是,自己可怎么办?
要是这茅石头在皇上面前把状一告,以他的德性,肯定会这么做。到时别说保住自己脑袋上的乌纱,他能不被连累治罪就不错了!
在县城略看了看,石茂重就命人带路,直奔三鸦乡了。
李矩跟在他身后,心情是越来越沉重,眼睛只敢盯着脚下的路,头都不敢抬。有好几次,他真是恨不得一头栽进深水里,就这么淹死得了。到时说不定皇上还能往开一面,给家人一条活路。
谁知走着走着,忽地听到轻咦一声。
李矩还没反应过来,倒是身边心腹激动万分,低声提醒,“大人,大人你快看呀!”
有啥好看?
没看见这地上水还淹得半人多高么?骑在马上鞋都全湿了。除非是龙王现世,否则卫淮要怎么救这一地百姓?
可忽地只听石茂重道,“李大人,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