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富贵芳华-第2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宁芳猜出她的来意,笑着打趣,“你怎么舍得丢下瓜哥儿,过来瞧我?”

    高燕燕命人退下,才微红着脸,拉着宁芳的手道,“这回真不知道怎么谢你,还让你替我当了一回恶人。”

    高文秀畏惧女婿戚老都督势大,进了京城也不怎么敢跟高燕燕来往。所以他对南湘儿动的那点小心思,戚昭义是半点不知。

    戚老都督再精明老辣,也不可能成天盯着岳父的私生活。他正经差事也不少,哪有这个闲工夫。

    但送走南湘儿之后,程岳专程找到戚昭义,隐晦的提了几句。

    戚大都督人老成精,一听就明白了。弄明白原委之后,也是憋了一肚子不高兴。

    他是军人,更加雷厉风行。当下火速动用关系,把这个不省心的岳父一竿子远远支到陕甘之地任知府去了。

    然后,他还给自家岳父订了一门亲事。

    嗯,没错,是戚老都督亲自出手,给不省心的岳父找了个新岳母。

    高燕燕红着脸低声道,“老爷为了我们母子,真是操碎了心……我那继母,原也是武将之女,因丈夫早逝,又未曾生育,便在婆家要了一纸休书,带着嫁妆回了娘家。嗯,她年纪与我父亲相当,我父亲任所,离她娘家也近……想必日后,我父亲也能消停些了。”

    这番话里,信息量好大。

    死了男人不稀奇,可死了男人还能带上嫁妆,向婆家讨要到休书回娘家,想必不是个普通妇人。

    且年纪与高文秀相当,那肯定是三十往上走的人了。这样的年纪,正是最精明历练的时候,又在娘家附近,恐怕高文秀这番任期,会被继妻死死捏在手里了。

    等到他这番任期过去,少说又是十年,高文秀也是五十开外的男人了。再想作妖,也真是有心无力了。

    对高燕燕母子来说,能有一个不惹事的亲爹,就是最大的保障了。

    宁芳忽地想起一事,“你爹好象还没有正经嫡子吧?”

    戚老都督这门亲事,结得妙啊!

第558章宫变

    高燕燕是元配所生,可她家也就她这么一个亲生嫡女。

    高文秀后面娶的几房继妻,虽有生出儿子,可不知是风水不好还是怎地,没有一个养大的。

    至于留在老家的另两个庶子,都不怎么成器。唯一成器的,就是跟着高燕燕长大,那个小和尚庶弟,高延泽了。

    高燕燕懂她的意思,附耳道,“我家老爷在说这门亲事时,就格外提醒了女方此事。”

    宁芳顿时笑了。

    她那继母只要不傻,一定会带几个年轻丫鬟陪嫁,等着跟高文秀生下儿女,她抱来养在名下,就算终生有托了。

    到时高文秀是死是活,说真的,都跟她关系不大。

    而事实也是如此。

    数十年后,当宁芳有缘见到这位从北地归来的高夫人时,她满面红光,膝下已经养了两儿两女,个个乖巧孝顺。

    而高文秀那时,已然作古。他心心念念的想要光耀门楣,到死也没有达成。

    天一日日的冷了,夜也更长。

    只这年自入了冬,雨雪就少。

    尤其快过年前这几日,也不知怎地,忽地反常的闷热起来。连厚一些的袄子都穿不住,稍动动就是一身的汗。

    等到大年三十这天,一早小丫鬟们见搁在宁芳屋里的海棠腊梅和水仙,昨儿还全是花苞呢,今早就全都开了,未免啧啧称奇。

    窦妈妈进来瞧着直皱眉,让孔雀去寻块红布,给这几盆花儿都围上了。

    宁芳也觉得心头不静,“妈妈,这花儿突然开了,恐非吉兆吧?”

    窦妈妈宽慰她道,“王妃勿惊,这京城乃帝王之都,王气甚重。纵有些小小妖邪,也终难成事。您若不放心,不如去念一卷经书静静。老奴也去给列祖列宗烧些纸钱,上柱香敬敬。”

    宁芳忙叫她去了,自也去念了卷经书,定下心神,随后就命下人准备起家宴及祭祀事宜。

    因今日大年三十,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宫中,都要祭祀先人。

    就算先皇把先太子一脉过继到了程家,但老英王仍是先皇义弟,还是正经王侯。故此每年的今日,程岳及程峰程岭三兄弟都得代表英王府,去宫中参加祭祀大典。

    原本宁芳这样正经王妃也是必要去的,但她孕至后期,程岳恐其不便,早给她报了假。

    而永泰帝大概对他们这一支的血脉传承,始终有所顾忌,也不愿大梁朝的先祖们保佑宁芳肚里的孩子,当即就准了。

    于是宁芳也乐得留在府中打点,可眼看午宴过后,程岳三兄弟也没回来,宁芳就有些担心了。

    往常这会子,早该回来了,怎么眼看天色渐暗,还没人回来?

    孟大夫人坐不住,早命人去打听了。

    可打听的人回来说,不仅是自家府里的三位爷,今日入宫的所有王公亲贵,包括他们的邻居,庆平公主都没回来。

    这消息听起来似乎不大妙,但也没那么糟。

    毕竟那么多人呢,要出事也不会是一家。只要不是刻意针对程家,应该无妨。

    于是宁芳还撑起笑颜,让下人们如常吃喝玩乐。

    只是男主子不在家,下人们心里也没底,笑起来总没那么真心。就连不懂事孩子,见这气氛,都规矩了许多。

    只城中百姓不知,天刚一擦黑,便次第放起热闹的鞭炮,家家团年。

    但也不知是哪家性急的孩子早早点燃焰火的时候,那呼啸着冲向天空的焰火,却是猛地引发一记霹雳。

    轰!

    打雷了。

    震得整个京城皆是一震,人人抬头望天,只见那阴沉沉的云里,似有电光闪动。

    难道这大冬天的,竟是要下雨么?

    天威浩荡,恐非吉兆啊。

    有些老人开始念佛,而原本欢乐祥和的气氛,似也变得凝重起来。

    孟大夫人道,“我,我怎么觉得心里慌慌的,总觉得要出事?”

    谢二夫人忙握了她的手,“大嫂别自己吓自己,无非是这些天热得反常,恐怕要下一场雨了。”

    可她自己说着也没底,看向宁芳,勉强笑道,“小弟妹,你说是吧?”

    宁芳没有笑,也没有怕,只静静望着阴沉的天空,“我们英王府行得正,坐得端,便是有事,老天也找不到我们家!”

    “对对对!”孟大夫人似是找到主心骨,“咱们家人都好着呢,我前些天还又去施粥的。老天就是动怒,找咱们干嘛?”

    她嘴上虽这么说,但神色却显见得,还是慌乱的。

    尤其当大街上突然响起有节奏的沉闷隆隆声时,孟大夫人越发惊慌起来,“这,这是什么声音?”

    谢二夫人也不知道。

    只有宁芳,侧耳细听了一声,才沉声答,“是马蹄声。”

    在京城,居然调动这么多的兵马。宫里,应该出大事了。

    永泰二十三年,大年三十。

    注定会载入史册,也让许多老百姓铭记终身。

    再没有一个新年,会象这个新年一般,下了一场那样大的豪雨。也不会有这样一个新年,染上那样多的鲜血。

    一切的发生都没有迹象,只是从许多人家噼里啪啦开始放鞭炮,吃年夜饭开始,京城的街道上,开始有一队队的黑甲卫士奔跑来往。

    然后,就见这些凶神恶煞的士兵,冲进许多贵人家宅,拖出许多体面的大人,甚至夫人。

    那时候,尚有天光,按理说,应该注意点的。

    毕竟刑不上大夫,这些读过书的官老爷,可是把他们的面子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但那些奉命行事的士兵们,显然不这么想。

    也不掩饰的就这么在惊恐嚎哭中,将人拖出来,跟破布袋一样,扔上马车,拖去皇城方向。

    一家又一家,悄然停了团年的酒席,甚至有些连灯都不敢点。老老小小抱作一团,在黑暗中惊恐的等待着未知的命运。

    英王府的家宴上,许多下还端着酒,挟着菜,动作却停滞了下来,如凝固的画。而那些正准备演出今年的新节目的孩子们,也全部走出戏台。

    到底是出了什么事,惹得这样大乱?

    孟大夫人本能的看向宁芳,“要不要派个人去宫门前打听打听?大爷他们几个,还都没回来呢。”

    可她话音未落,谢二夫人便道,“嫂子糊涂了吗?若真出了事,咱们此时派人去宫门前,岂不是叫人白白送死?大爷他们无事自会回来,若是有事——”

    她也说不下去了。

    宁芳轻轻皱眉,这究竟是出了什么事,外面弄得这么乱?

    但眼下最重要的,不是这些,而是——

    “吃饭!”

    宁芳威严的扫视过全场,“不管要发生什么,现在都需要大家吃得饱饱的,才有力气应付。把酒全部撤下,上饭!”

    都不用她再说第二遍,所有的下人们,尤其是饱经世事的老人家们,立即开始动手。

    抓起馒头就大口往嘴里塞,也不管那没牙的嘴能不能嚼碎,先囫囵填饱肚子再说。

    孟大夫人目瞪口呆的看着这一切,十分不解宁芳的下令。

    遇到危险不是应该想办法应付么?光顾着吃饭算什么?

    可还不等她质问,有些半填饱了肚子的老人家,手上还抓着半个馒头,就站起来说话了,“王妃,我们老啦,干不了大事。但带孩子们去园子里捡些石块,砍些木头的活还是能干的。”

    宁芳认出这是个跟窦妈妈,老马他们一起回来的老仆,总在她院外扫地的。于是点头道,“去吧,那这件事,就交给张老叔了。”

    老仆一愣,没想到宁芳竟然知道他姓什么。欣慰的一笑,带着几个人走了。

    另一个老仆边喝汤,边站了出来,“我去赶辆车出来,帮着老张搬东西。”

    老马道,“不许动我的马,喊两个小伙子去替你拉车。”

    那老仆一笑,“我是那么没分寸的人么?走啦!年轻人,别看了,都吃快些,还有许多活等着你们干呢!”

    有些年轻人如梦初醒,加快了扒饭的速度。跟着这些老人家,一队队的离开了。

    有些年轻人还不大明白,却也本能的吃完,就跟上了队伍。

    孟大夫人还不大明白,但谢二夫人却似有所悟。

    老管家程全少见的不顾仪态,直接拿袖子抹一抹油嘴,就走到三位夫人这一桌跟前来了。以手指蘸着冷了的酒水,在宁芳面前画了几个圈。

    “王妃,咱们王府地方太大,不可能全部都守住。我先着人守住进门的这条正道,布置好柴禾和石块,但一旦失守,那重点只能守住您和王爷的院子,再有西边的这处山林。幸好您让孩子们养了鸡鸭兔子,还有活水。一两个月,都困不死我们。”

    宁芳点头,“我的院子都不要紧,重中之重是王爷的书房。务必不能有失!白先生今儿是跟着王爷进宫去了,玉鼓呢?”

    “我,王妃,我在呢。”玉鼓同样挺着个肚子,略显惶急的站了起来,明显有些害怕。

    宁芳道,“一会儿你躲到我的主屋里去,去把白先生的院子泼上油,万一事不可为,烧了。”

    烧,烧了?

    玉鼓张大嘴,还没等她说出话来。

    宁芳已经看向两位嫂嫂,“嫂嫂们赶紧回去清点一下,各自房中的贵重之物,皆搬到我那里去。不好搬的,就地埋了。二位兄长的书房也收拾一下,若是不清楚的东西,皆不要拿,皆烧了吧。”

第559章御令
    什么?

    连她们的东西也要烧?

    孟大夫人不可思议的看着宁芳,还想质疑,但谢二夫人却是明白些许。

    “大嫂别问了,听弟妹的吧。要不这样,除了古董字画,咱们一概别拿。凡带字的,皆烧了。”

    宁芳赞许的看了谢二夫人一眼,“那就辛苦二嫂陪大嫂走一趟了。”

    如果孟大夫人舍不得,这把火就要谢二夫人来点了。

    可这是,为什么呀?

    孟大夫人还糊涂着,谢二夫人就要拉着她走了。

    正在此时,朱五姐儿忽地跟只警惕的小兽似的,跑到宁芳跑前,紧紧抓着她的衣裙,袖中还拉起她新打的袖箭。

    朱大婶在朱五姐儿去年拿到那个福字之后,整整纠结了半年时间,终于把朱家只传男,不传女的兵器秘笈,教给了外孙女。

    或者说,是她背给了朱五姐儿听。

    因为那些技艺,她也是不会的。

    而朱五姐儿,再一次展示了她惊人的天赋。就凭朱大婶的那些话,她只用了三个月,就打出了威力更大的袖箭,还成功了。

    这个,也许不应该叫袖箭,宁芳也不知道叫什么好。

    此刻,在朱五姐儿的小胳膊里,暗藏着一支三寸长,一寸宽的小铁筒。能一次射出近百枚细细薄薄的短剑,十步之内,没有人躲得过。

    连程岳看到的时候,都吓了一跳。

    当即意识到,这暗器要是放大数倍,绝对是两军交锋的大杀器。

    朱五姐儿深以为然。

    她跟程岳不太熟,但很愿意比划着告诉宁芳。

    她最初设想的,就是打一个比她小小人儿还大数十倍的巨大铁筒,里面再装上一丈长的铁剑。

    这要是发射出来,百十米内,什么活物都难逃一死!

    拿去打猎,老虎黑熊都逃不掉。

    只是她如今年纪太小,力气不够,只能做出这样的小玩意儿,就给宁芳拿着玩了。

    程岳颇无语。

    这要真让她造出来,英王府谋反的证据,可就是实打实的了。

    但就算是这样的小杀器,程岳也是不敢给一个大肚婆拿着玩的。所以这只袖箭,他虽让宁芳收下,却还是交给朱五姐儿保管。

    朱五姐儿颇不满,却也知道,这个王府里真正当家主事的,还是程岳。所以悻悻收了她的“小玩意儿”,带在身边,不断调整玩耍。

    本来今天除夕,她是想用这个小玩意儿,给宁芳表演一个小节目,好换些糖吃。却没想到,如今竟要派上别的用场。

    看她如此警惕,甚至一双小眉头都深深皱起,宁芳心中也觉不安。

    这孩子,有着天生野兽般的直觉,到底出了什么事?

    好在之前已经有不少老家仆,带着年轻人,自发到各处领了差事。此时便有个小厮,飞也似的跑进来报信。

    “王妃,王妃,宫里来人了!奴才们在前头挡着,您要不要先避一避?”

    不必了。

    若她避了,这个府里,还有谁能担事?是推给孟大夫人,还是谢二夫人?

    所以宁芳不仅没有避,还传令下去,“开门,迎客!”

    既是宫中来的,又敢到英王府来拿人,必是有所倚仗。在事情没有定论之前,没有撕破脸的必要。

    有她这话,来人很快就气势逼人的来到了宁芳的面前。

    这是一队黑甲士兵。

    都不用自我介绍,光看他们的服饰和兵器,在宫中呆过几年的宁芳便知,事情严重了。

    因为这些人都是直属皇上指挥的黑甲铁卫,平日里甚少出没,颇为神秘。但一旦出现,必然是宫中出了关乎到皇上的大事。

    所以此刻,宁芳并不意料的看到为首之人的手里,托着一道明黄的令牌。

    这是御令。

    上面的金龙在灯光的映照下,似要腾空飞起,造不了假。

    宁芳的脑子里瞬间转过千百个念头,缓缓的站起身来。又缓缓的对着御令,福了一礼。

    “臣妾英王妃宁氏,恭迎圣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