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贵芳华-第2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宁琅不好意思的笑了,“所以我也是有点不好意思。咱们当长辈的,不说给个见面礼,还搞得这样狼狈,跑去见人象话么?若能会试上个榜,咱们再去走动,也不至于让王妃脸上无光了。”
颜氏噗哧笑道,“你呀,心思还真多。那你赶紧吃了,快去温习吧。”
宁琅叹道,“若我得中,榜上有名,元宝他们打听起来也容易些。如今只好你去拜托英王府,能不能在各个城门口带个话,总比咱们自己瞎猫似的找人要容易些。”
颜氏道,“我知道了,必不会提咱们两家的渊源。”
宁琅吃完自去温书。
回头颜氏便去找了相国寺的和尚,求他们帮忙给宁家带个话。只说想找自家下人,别的一概不提。
倒是和尚热心,多嘴跟英王府的人提了几句宁琅。
后下人报到宁芳这里,她歪头想想,“若按这个名字,还有籍贯,倒似乎真是我宁氏一族。只为何不来寻我?”
程岳比她更通人情世故,当即猜到,“怕是如今落难,没好意思相认吧?”
宁芳道,“那也太见外了,要不我还是打发个人去问问吧。否则祖母知道,定是要说我的。”
程岳不大赞成,“马上就要会试了,人家既不想上门,你也别扰了人家的心。若想要照应,只暗中关照即可,横竖也不差这几天了。”
这话有理,宁芳也不坚持了。
寻人之事,打发人去跟薛东野说了一声。他如今是北门指挥使,正管着这些事务,办起来也容易。
至于宁琅夫妇那里,此后便时常得庙里一篮鲜果,几块糕点,或晚上温书时,添一碗素面或热气腾腾的汤圆。事情不大,但让人心中熨贴。
夫妻俩也猜着是不是宁芳知道了点什么,但见有时这些东西也会给旁人,便没有多心。
直到宁琅要进考场,忽地有人给他送来一只旧考箱。
里头笔墨纸砚,色色齐整。还有几件虽是半旧,却专为考场检查预备的厚衣裳。
宁琅夫妻这才确信,是王妃在暗中关照。
否则这样有年头的旧考箱,尤其是中过功名之人用的旧考箱,一般读书人家皆是拿来当传承之物,父传子,子传孙,轻易不会借与外人。
宁琅感慨的叹口气,拎着箱子进考场了。
原本考不考中无所谓,可这回要是不发奋,还真对不起人家的一番用心。
而会试一开始,夏鸾儿便开始吃斋了。
每天还要到宁四娘那小佛堂里,去跪着念一卷经书,无比虔诚。
夏君眉被她感染得也紧张起来,每天早晚三柱清香不断,保佑相公得中。
因宁怀璧曾困于科举,十年毫无建树,宁四娘挺理解她们的心情,却有些不赞同二人大手笔的乱捐香油钱。
因宁四娘说要去相国寺,夏鸾儿顿时就表示要捐一百两银子。夏君眉犹豫了一下,随即也表示捐一百两。
科举之年,京城人多,相国寺里可不止宁芳送去的那批举子,听说如今连僧房都挤出来几间招呼考生。是以宁四娘去烧香拜佛,就不方便带这些年轻小媳妇了。
想想他们两家皆是遭灾逃难上的京城,行李都不知丢了多少,哪有这样乱花钱的?
宁四娘不好直说,只道,“礼佛最重心意,倒不在意钱财多少。你们每人各添二十两便是,回头若果真中了,再好生答谢还愿便是。”
夏鸾儿还有些不愿,夏君眉已经先应了下来,“到底老太太有见识,咱们听您的。”
论起嫁妆丰厚,她可比夏鸾儿更加有钱。
但这几年跟着戴大嫂学当家,夏君眉也学会了精打细算。况且她还想风光陪嫁两个侄女,自然日子过得精细。
还主动道,“我看芸儿妹妹也不便出门,不如让大嫂子陪老太太去庙里走走吧,也省得我们担心。”
这个倒是可以。
戴大嫂为人爽利,跟宁四娘也颇谈得来。于是二人再带上徐嬷嬷等几个下人,一起出门了。
路上宁四娘便跟戴大嫂透了个话,她今儿去,一是为了拜佛,二是为了接宁琅妻子颜氏。
此事宁四娘知道后,也是跟程岳一个意见,
考前先别打扰人家,等着开考了,不管中不中,既知道了同族在此,必是要去接一回的。
所以她才收拾了宁怀璧用过的旧考箱,妥妥的给人送了去。
戴大嫂听得连声称赞,“还是府上行事厚道。横竖二爷二太太没回来之前,我是必要厚颜赖在府上住下的。也好跟着多学学规矩,只望老太太不要嫌我。”
宁四娘听着直笑,“巴不得呢。”
别看出身不高,戴大嫂可比夏鸾儿会做人多了。
如今宁怀璧夏珍珍都不在,家里没个男人,虽有宁芳不时打发人来关照,其实有许多事情仍要操心。
戴大嫂一来,便主动分担起庶务打理。还说等戴良考完了,外头的事务就交他办去。
可夏鸾儿说来人也不坏,却象是怕给人添麻烦。原先说是自己要走,给宁芳打消念头之后,又想着是不是搬出去租个小院子。
可亲戚要来干什么?不就是互帮互助的么?
好在齐瑞华还没那么糊涂,当即把她骂了回去。夏鸾儿从此说话做事,就多添了几份小心翼翼,让人看着就累。
所以宁四娘对她,也真是实在难以亲近起来。
反倒是戴大嫂一家,该干什么就干什么,相处起来就轻松得多。
宁四娘便格外道了句,“你是个好的,如今你弟妹也渐渐历练出来的,将来你的福气还在后头呢。”
戴大嫂笑,“谢您吉言了。”
二人说笑着到了相国寺,见了普照大师,上了香也捐了香油钱,宁四娘就假装不经意的打听起宁芳安置的举人来。
普照方丈人老成精,一听便笑道,“旁人倒也罢了,只是其中有位宁举人,跟老夫人似乎还是家门,何不请来一见?”
宁四娘自然应允。
颜氏很快过来,她也是有些心理准备的,只没想到会是宁四娘亲自来了,心下感动。
聊了一会儿,见颜氏进退有礼,言辞明白,宁四娘很是喜欢。戴大嫂也帮着敲边鼓说好话,当即就要她收拾东西,一并带回府去了。
普照方丈怕给宁芳惹麻烦,还特意交待和尚们,只说颜氏偶然遇到了亲戚,被接家去了。让一些留下的举子家人,很是羡慕。
有些心思活络的,就开始打听起各地会馆,看能不能找到些同乡,到底总比寄居在庙里强些。
第479章眼缘
于是等到九天会试结束的时候,那些考得面无人色的举子们摇摇晃晃的出来,便有好几个原借住在相国寺的举子,被自家乡亲或是远亲接走了。
宁琅在其中,也不显得突出。
只贾举人看到颜氏来接丈夫时,衣裳可比从前好得多,旁边马车里,似乎还有齐瑞华和戴良。不觉皱眉疑心起来,忽地身后被人重重一拍,却是那个嘴巴最毒的佟举人。
“我家也有乡亲来接我,听说你老家会馆就在我们会馆旁边,要不要我去帮你打听打听?帮你寻寻妻儿?”
贾举人丢下一句,“我自己会去,不劳你大驾!”便逃也似的走了。
佟举人冷哼一声,望着远处跟他行礼致谢的宁琅,拱一拱手,便打算走了。
倒是宁琅觉得这是个可交之人,看妻子一眼,颜氏便心领神会,过去跟佟举人打了个招呼,没报英王府的名号,只把宁家地址留下,让佟举人有空来找。
佟举人倒也没客气。
出门在外,多个朋友多条路,记下走了。
只等上了各家马车,都瘫在那里。
不过颜氏得了宁四娘指点,车上早备好了热茶热水热点心,宁琅略吃两口,还在车上就累得睡着了。
到了宁家都是下人把他背进屋去的,齐瑞华戴良也是眼窝青黑,差不多情形。
宁四娘叫他们不要拘礼,各自妻子扶了丈夫回去安置,狠狠睡了一觉,直到次日上午,宁琅才来跟宁四娘见礼。
论起辈份,果然是堂姑侄。
戴良齐瑞华觉得挺巧,还嗔他不早说,不过也因此更敬重宁琅夫妻为人。
既然都住进了宁府,夫妻俩便说去跟宁芳道个谢,但宁四娘拦住了。
“算来她也是晚辈,照应亲戚本是应尽之份。先时怕你们多想,她备了一份礼物在我这儿,没给你们。如今既考完了,便让丫鬟给你们送去。”
两口子虽道了谢,但心中未免忐忑,怕宁芳送得太贵重,便不好回礼了。
可接过一瞧,皆不是什么贵重之物。都是些日常的衣裳鞋袜香囊荷包什么的,可是帮了宁琅夫妻大忙了。他们行李丢了大半,如今缺的就是这些现成的衣饰。
独一对白玉佩略贵重些,却也是夫妻俩这身份刚好可以戴上的。
两口子对视一眼,皆松了口气。
颜氏喜滋滋拿红绳打起络子,把玉先给丈夫挂腰带上,“咱们家里原也有这个,怕出门磕碰坏了,都没舍得带,如今倒是正好。”
宁琅道,“这玉收了也便罢了,我瞧你头上这些首饰倒是贵重,回头还是还给姑母吧。”
颜氏给他收拾好了,自己也把玉佩戴上笑道,“这些首饰姑母早说好了,是借我戴的。若真个给,我才不会收呢。独有这一枚镶珊瑚的金簪子,才是姑母给的见面礼。我瞧着并不算特别贵重,便收下了。
昨儿你累狠了,有件事我还没来得及跟你说。姑母知我们如今不凑手,说是这几月住在京城,便给我们按堂兄堂嫂在家的份例走,每人每月给十两银子的零用。你若要外出应酬,再去账上支取。这月的二十两我已经收了,也记了账,待回了家,再还这份礼吧。”
宁琅感叹,“瞧姑母为人,便如王妃为何也如此妥贴了。咱们这回也算是因祸得福,倒是捡起一门好亲。”
颜氏道,“谁说不是呢?原先我还怕不过是碍着情面,做做样子罢了。谁知姑母外表看起来虽严厉些,待人竟是这样知冷着热的。我先来着几日,瞧家里如今人虽不多,但事务正经不少。就一个三姑娘,成日忙得跟陀螺似的,打理着好几门子生意,听说都是几个公子小姐的产业。戴大嫂子虽有帮忙,可她还有自家事务要顾,于是我便想着搭把手来着。可又怕人误会,一直没好意思说。”
宁琅道,“这怕什么?回头我去跟姑母提,横竖你在家中也是帮着娘管过家的,针线灶上都懂得。若是姑母愿意,咱们也帮着跑个腿,或我去帮忙盯着顺哥儿念书就是。”
颜氏觉得甚好,谁知两口子还没开口,齐瑞华却抢先一步,主动担负起教导顺哥儿读书之责。
夏鸾儿不够醒目,他却不是傻的。
这白在亲戚家里住着,多少要帮些忙才象话。齐瑞华如今要养身子,劳累不得。且因担着重振家门的重任,齐太太素来不要庶务烦他。所以齐瑞华扬长避短,主动寻了教导顺哥儿的职责。
于是宁琅只好咽下想为人师的话,问宁四娘有什么事情,可以吩咐他们夫妻去做。
并诚恳道,“姑母不拿我们当外人,我们就不说那些客气话了。如今快要年下,堂哥堂嫂回了江南,但家中事务却多。若有差遣,万不要与我们客气。”
宁四娘便问点心烤肉,他们两口子对哪个熟悉。
宁琅两口子相视一笑,人都说少不入川。若论起吃喝玩乐,可没有蜀人不熟的。
只这两口子素来嗜辣,不怎么爱甜糕点。但说起那烤肉生意,他们还当真给了几个不错的建议。
蜀中靠近藏地,常有牧民交换牛羊,是以烤牛肉干做的多,但烤些猪肉干也很好吃啊。
如今宁家既做了烤肉生意,那为何不索性烤些肉干?到年底走亲访友,都用得着,且经得起长途贩运。
至于口味,只须做好一个孜然五香,一个鲜香麻辣,基本上就能满足大半人的需求了。
为了演示,颜氏还指挥着丫鬟现烤了一些。果然味道极好,宁四娘素来口味清淡的,都说这生意做得。
于是颜氏就去帮忙打理烤肉生意了,而外头的事情有戴良做帮手,宁琅难免就闲了下来。
可也没闲几天,事情来了。
第一拔灾民终于涌向京城,却被京城周遭各县,以怕扰了圣上安宁为由,死死控制在离京城十里地外。但种种惨象已经传到京城,搞得人心惶惶。
物价,尤其是粮价,迅速飞涨。
宁家就算加上庆平公主府,统共也没几个人。原先夏鸾儿还说要不要再囤积些粮食,宁四娘却摇头拒绝了。
“……我们多囤一些,那些灾民就少吃一口,且物价又贵一份。横竖秋天存了不少新粮,撑过这几个月是不成问题的。等到来年春夏,粮荒自然可解。”
宁琅很是佩服,这样的胸襟和见识真不是人人有的。
尤其遇着灾年,一些大户人家还会故意囤积粮食,然后高价售卖,牟取暴利。
宁四娘却还想着能拿多少粮食出来赊灾,这品行就值得让人竖大拇指了。原本他想自告奋勇去赈灾,英王府忽地来人,请他过去一趟。
这也是宁琅第一次走进英王府,见到宁芳。
与想象不同,这个在大梁朝极尊贵的异姓王府并没有过分奢华,只是不经意流露出来的底蕴,也是让人难以忽视的。
正如随意摆在供桌上的一个老寿星,细瞧都是用难得的阴沉木雕刻的名品。
一阵不闻脚步声的人影晃动,纱屏后传来清朗明净的甜美女音,“堂叔又不是外人,把这屏风撤了吧。”
宁琅立时收敛心神,端正了形容。
很快有太监出来,移开绣着四时风光的纱屏,一股带着花香的暖香袭来,露出一张同样明净甜美的面容。
宁琅眼角一扫,不觉愣了。
回过神来赶紧行礼,宁芳察觉到了他的异样,却没有多说什么,很谦和的寒喧几句,便说起正事。
“今日请堂叔请来,非是别的,乃是有件善事想与你商议。”
此事也有些出乎宁芳的意料之外,她不是投资了薛东明,杜子威,项元勤几人合作的蹴鞠生意么?
按照约定,是杜子威出铺子,项元勤出皮货供应,薛东明出银子,而宁芳就负责出人负责经营。
这不是她爱玩,而是程岳的主意。
他需要有一个不引人怀疑的借口,能不时在家中宴客,渐渐打开与京城贵族的交际圈子。
只杜家分产不分家之后,杜子威也是想学些经济事务。便派了两个极年轻的心腹小厮去铺子里,请宁芳的人帮忙调教,如今正跟着赵丰年当学徒。
而杜子威因生性豪爽,常出入酒楼坊肆,颇认识些三教九流之人,于是就有人通过这两个学徒找到了他,想请他带队来踢一场蹴鞠。
却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筹些银两,救济灾民。
因赵丰年最初跟杜子威等三人商议生意时,就曾专门提到过这个问题。
为了保证店里的生意好做,也为了帮这些公子哥儿们的球队打造一个高大上的形象,所以他们的比赛是必须交由赵丰年,也就是英王府来统一安排的。
杜子威不敢擅自作主,便命人来请教宁小王妃了。
要依赵丰年说,这是个挺好的事情。
既能推广他们的生意,也能帮助灾民。但程岳听了,却想得更深远些。
若是打着比赛的名义捐钱,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