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六零小仙女-第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小轿车想普及的话估计还有的等,自行车很快就下来了,据说是机械厂那边接到上头的命令搞改革和批量生产,存货很足。
李家村通过给机械厂供给粮食和肉蛋的机会,优先拿到了购买权。
县城这边的供销社里没多久就摆上了几排自行车卖,甚至还分男女款式,男式的粗犷大方耐摔,女式的小巧玲珑实用,设计的巧妙又美观,受到人民群众的追捧和亲睐。
当时开卖时,供销社门口都快被挤爆了,大家经过这么几年,手里多少都有积蓄,不怕花钱,就担心没地儿买东西花钱。
新上架的两排男女式自行车很快被一抢而空,之后陆陆续续摆上的也被迅速买走了,可谓是供不应求。
不久后,县城的大街小巷、乡下的田间地头,开始到处闪过新式自行车的身影。
特别是春夏时节,姑娘或小伙穿上简洁大方的衣裳,挎上一个帆布包和水壶,戴着红星帽子,骑上自行车在平坦的水泥路上犹如一阵风般飘过,留给路人无限的遐想和回味。
这种浪漫的情节片段很受欢迎,尤其是在学生和中青年之中,风靡一时。
甚至上头让搞文艺的人为此拍了个黑白小电影,拍出来后几乎不到半月的时间就传遍了全国各地,让自行车卖的更好了,国库又增收一大笔建设资金。
李家村搭上机械厂,有门路从内部直接买,方便了不少,不必和其他人一起去供销社门口挤,也能每家每户弄到一辆自行车使唤使唤。
有了自行车后,之前跑车拉人的生意就不怎么好了,不过那些驴车牛车马车转而拉起了货,同样能有营收。
荣锦上到高二时,李家村的养猪场重新翻修了一遍,又扩大了规模,他们堂兄妹几个在县高中成了别人口中有名的村二代。
这个时候,一直与她形影不离的小伙伴早就成了高中的校草,且越来越受学校女孩子们的追求,明里暗里的告白信递了不知多少。
可惜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更何况还有李长江李桃花等人以及同村的帮忙抵挡,不给任何人翘他们村小仙女童养夫的机会。
这是李家村高中学生联盟会私下里一直坚持做的事,荣锦根本不知道,更不知道在外人眼中,其实她和小伙伴早就被归为青梅竹马的一对儿了。
不怪她察觉不出来,实在是她现在才多大,十二岁而已,自认为还是个宝宝呢。
而陈向阳已经十七了,从上了初中开始,除开在校上学期间,每到寒暑假来临,部队那边就会派人过来接他去训练,到现在已经坚持了五个冬夏。
如今他早已长到一米八的个头,身形修长而有力量,气势初显,不容忽视,无怪乎那些小女孩一看到他就脸红羞涩。
荣锦暂时没那个感觉,只是觉得他越来越有前世当战神的风范了,越来越像他原本的那个自己。
进入高三后,县城开始建起了高楼,五六层的那种,外层颜色鲜亮的涂料一涂,很有时代感,备受群众喜欢。
李家村不差钱,紧跟领导步伐和潮流,家家户户开始翻盖新房,一座座二层小楼就起来了,重新规划好的村落不仅看上去整齐好看,还给队里腾出了不少空地用。
当荣锦和小伙伴们准备考大学时,县城开始普及了电话。
这种方便快捷的通信工具很快蔓延到乡下,李家村也安装了,是座式的那种,样式比较老旧,只有拨号打电话的功能,但在大家伙眼里,已经是巨大的惊喜了。
到目前为止,李家村大队已然有了好几处巨大的变化。
首先是队上陆续购进了一台手扶拖拉机和一台综合型拖拉机,有了它们,耕地完全不用牛了,甚至机械厂那边正在研究播种机收割机等等,做出来的话会考虑让他们村优先试用。
其次是电灯手电筒等一系列照明的电气化装备,李家村都按装上了,让村民们在生活中方便了很多。
还有二层小楼、电话甚至黑白电视机,大家伙不仅见识到了,前者甚至村里装了好几部,后者也都在县城看到过,估计传到普通百姓家要不了多久就能实现。
三年过去,李老头真正实现了他的承诺,让李家村大队所有队员们都过上了‘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好生活。
代价是,他白了一半头发,都是忙出来累出来的,不过他自己却是不承认的,只说是年纪大了,都老头子了哪有不白头发的。
在县委书记位置上蹲了三年又三年不肯走的县领导同样将头发染白了,不过人精神面貌特别好,双目湛湛有神,走路带风。
据说他今年就要往上提干了,凭借在此六年的无私奉献深深耕耘,这趟升迁估计不会小喽。
李老头还有些舍不得,处事了那么久,双方都磨合的很好,如果换了新领导,感觉会不适应。
但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家都已经在这里耗费了六年光阴和无数心血,往上走是理所当然的,是对他几年辛苦操劳的肯定和奖励,是好事啊。
如此想一想,李老头自己先释怀了。
等到某天刘部长突然将电话打到他们家时,李老头更没有时间想那些有的没的,当下最重要的是家里几个孩子的高考!
京都那边当初虽然放荣锦回来了,但是从没放弃过关注她,对于她这几年的生活以及李家村的发展都知道的一清二楚。
如今到了关键点,又有方便联络的电话在,刘部长立马拨号过来问情况。
“小锦是准备考到哪里啊,打算学什么专业呢?主席前两天还问起她了,我看来京都上大学正合适嘛,你老放心,我们这边会好好给他们俩做安排的……”
刘部长的目的昭然若揭,就是想把荣锦和陈向阳拐到京都去。
虽然李老头等人都很舍不得荣锦离开去外地,但是具体要怎么做,还得看荣锦自己的想法。
这几年荣锦默默观察着周围和生活中的急剧变化后,心中隐隐有个想法,为了施行一下搞点事儿,考去京都是势在必行的了。
她决定参考刘部长的建议,高考以京都的大学为目标。
首先当选国家第一学府京大,拿到这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荣锦还是很有把握的。
对于这一点,全家人全村人甚至整个县城的人都不会有半分怀疑,十分自信她能去上。
因为小仙女自从到县城开始,已经占据学校第一名的宝座许多年了,是众人眼中学神级的存在,考个京大还不是跟玩玩儿一样。
可以说全国的大学中,只有她不想上的,没有她上不去的,让一众仍然奋战在高考一线而死活迈不过去那道人生坎的学子们羡慕嫉妒恨。
听到她决定要考京大的消息,县高中无数暗恋的崇拜的敬畏的童鞋开始奋发图强,突然如同打了鸡血一样不要命地突击学习,笑得校长老师们合不拢嘴。
还有家里以及村里一群准备参加高考的人,纷纷树立了大学目标,每天起早贪黑头悬梁锥刺股一般努力,期望紧紧追随在他们的小仙女身后,一起为美好的未来而奋斗。
父母们这下高兴的不行,眼看着村里富裕起来了,生活比以前的苦日子好过太多,精神追求也不一样了。
现在他们就希望家里能出一个大学生,光耀门楣!
李老头同样是这种想法,大队上要是多考上几个大学生那该是多么光宗耀祖的事啊,反正以村里的条件,家家户户都供的起。
一片欢乐期待中,李婆子最是伤心不过,好不容养大点的宝贝孙女却要分开了,她舍不得。
荣锦主意已定,是不会更改的,但是保证到了学校放假时肯定会回来看奶奶。
另外,为了给老人家重新找个寄托,没空胡思乱想,荣锦把已经六岁大的哭包弟弟‘卖’了。
李长海小家伙被王月琴养得羸弱的一比,更何况还有另一个壮实乖巧的姐姐李桂花做对比,他实在太令人没眼看。
荣锦跟性子柔弱的便宜娘亲商量后,将这小子交到李婆子手上,让她帮忙训训这个快长歪的小孙子。
第132章
一九六八年的初夏; 李家村大片的麦田成熟; 金黄的波浪连绵不断。
可以预见又是一年丰收时节,然而乡亲们对此已经司空见惯的; 并没有多么惊奇喜悦; 反而每个人脸上都带着轻微的忧色。
这让专门过来采访拍照的记者有点摸不着头脑,不知道是个什么情况。
正要寻个老乡来打听一下,却见田间地头忙碌的人们像是听到了什么动静; 全都开始往路边跑; 往前头去。
“来了来了!”人群传出阵阵激动的喧哗。
哒哒哒的发动机声随之从远而近地传过来; 令乡亲们一反忧色; 如同变脸一般; 瞬间换上了满面喜悦。
记者十分好奇; 心里更为疑惑了; 于是随着大家的脚步选了一处田埂站立; 遥望传来声音的那个方向。
等了不到半分钟,路尽头出现了一道黑影,背对着早起的旭日,好似光芒万丈。
记者用手背遮挡着太阳光; 眯眼仔细看去,却发现来的是一辆拖拉机; 上头坐满了一脸稚嫩青春飞扬的少男少女。
哒哒哒的声音越来越近; 前头绑着大红花的拖拉机进入了众人视线。
人们顿时欢呼雀跃; 从怀里掏出了早就准备好的小红旗; 举的高高的迎风招展。
“这是在做什么?”记者看得两眼懵逼地问身旁的老乡。
老乡兴奋的动作一顿; 放下挥舞着的小红旗诧异地看向记者。
“你是外地人吧?”不然咋不知道最近全民关注的大事。
记者傻愣愣地点头,他确实是从京都赶来的,路上采风采景拍下祖国日新月异的伟大变化,足足花了个把月才终于到达这个全国闻名的县城。
而后主要是准备采访一下屡见报端、被评为人民劳模的英雄人物,李家村生产队的李大队长。
不过这些具体的事情,他没有仔细说给老农,然而对方看他点头后就已经露出一副了然的模样。
“咱们这是正送学生去高考哩,你来的那些打算得放一放喽。”大家伙现在哪有闲心招待客人啊。
老农回了一句后就不再管他了,继续挥舞起手上的小红旗,嘴里喊着勇往直前旗开得胜之类的鼓励话。
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拖拉机哒哒哒地驶过,车头的大红绸随风飘扬,上面或站或坐了几个昂头挺胸的准考生,看上去很是自信。
拖拉机后面还拉着一个车厢,几十个穿戴靓丽的青少年围着一杆五星红旗坐了一车,正笑容满面地朝路旁送考的乡亲们挥手致意。
“加油!加油!”路边的男女老少顿时热情高涨,拼命舞动手中的小红旗,眼含热切和期待。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准考生们同样激动澎湃地喊着口号回应。
场面一时间无比热烈,呼喊声,口号声,麦浪的翻滚声,伴随着清晨的阳光,传遍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
记者感受着这场激情的盛宴,感觉自己都被他们感染了,心潮跌宕起伏,激动莫名。
他举起照相机,聚焦在堪比万众瞩目的拖拉机上,连带着两旁挥舞旗帜热闹非凡的民众,一起拍进了照片。
画面正当中,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少女坐在旗杆旁,面容秀美,五官清丽精致,白衫黑裤,简洁又大方,却无比吸引人的视线。
重点是她那一身无形中散发的气势,犹如长年高居上位的掌权者,或者精教细养的名门贵女,而不是乡间坐在拖拉机上去赶考的普通小女孩。
还有她身旁呈护卫姿势的大男孩,看上去更为不凡,十七八岁的年纪,长的十分俊美,身形修长高大,令人一眼就被惊艳到,总忍不住看了又看。
他和小女孩一样,皆是一身白衫黑裤的学生装扮,然而浑身的气势却很是冷厉慑人,隐隐透露着一股杀伐之气。
再看他那剪得寸长的平头,感觉此人不像个还未参加高考的学生,倒真真像是身经百战的军人,且还是功绩不小职位不低的那种。
记者在过后发现照片上的这两人,敏锐地发觉出他们的与众不同。
于是,他就本着好奇和挖掘新闻的心思和态度去打听了。
荣锦尚且不知道自己和陈向阳被人拍了照,他们两人正和村里的一群准考生一块被送到县城的考点,准备参加高考。
当时作为附近十里八村老大哥地位的李家村走在最前头,李治国亲自上场,开着拖拉机护送全村的学子去过人生大关。
其实后面还跟了好几辆,都是周围村落参加考试的学生。
大家伙是在李家村打谷场拜神烧香后才出发的,一起跟在小神仙后面走,沾沾福气,期望旗开得胜,考出个好成绩来。
荣锦好笑又无奈地客串了一把文曲星,随便他们怎么拜。
反正李红军那边安排的妥当,不会出什么乱子,过后估计又能为队上增收一笔。
供香神牌儿卖的可不便宜嘞!
随后那么多人自发地去送考,是荣锦所没有想到的,特别是大家还都做了小红旗,红色连起来像是一片金黄中的两条红绸带,喜庆又吉利。
拖拉机车队最后载着几百名准考生顺利到达考点,接下来就是老师们来接手了。
李治国临走前叮嘱了自家几个孩子,让他们放轻松考试,不必有压力。
考上能吃商品粮最好,不行也没事,大不了回家跟着他搞养殖,正好学学怎么科学养猪,照样吃香喝辣受人尊敬。
“爹,看你说的,有福娃妹妹在,咱们又都学习用了功,咋就不能考上了,你就等着开宴席吧。”李长江不乐意听他爹的丧气话,立马噘着嘴反驳。
李老头曾表示过,要是这次家里的四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不管是哪儿的,有名的还是无名的,都给他们在村里办流水席庆祝!
被亲儿子顶缸,李治国笑骂着捶了他两下,实际上一点没打着。
“福娃和向阳考上京都的名牌大学是准准的,老爹我担心的是你们两个兔崽子,你还不乐意听了是吧?”
看把他嘚瑟的,开流水席那事明显是给家里两位小神仙办的好吧。
而另外两个若是考上了跟着沾光最好,万一落榜啥都没捞着,就等着坐角落里哭去吧。
到时候流水席照开不误,人家吃喝,他俩看着。
李治国摇摇头,拍了拍儿子的脑袋,对着闺女点点头,算是作为父亲的鼓励了。
最后跟荣锦和陈向阳这两位学神打过招呼后,他坐上拖拉机哒哒哒地带着车队离开了。
待到下午考完时,他们会再来接人的。
等人走后,带队考试的老师们立马围了上来,扇风递水的,照顾得十分周到。
稍后,同班的同学陆陆续续地聚过来,大家紧张又期待地站在树荫下,等着考场的大门打开。
等到日头升到半空,时间到了,当大门咣当一开,犹如按下了快进键,门外的考生们动作飞快地涌进去,迅速奔向考场,奔向属于他们的未来。
荣锦在这时候被陈向阳拉着护着,一路找到他们的考试教室,很快通过了监考老师的检查。
两人相视一笑,坐在一前一后的位置,一起开始他们的又一场比拼。
就看这回,状元是谁的了!
考点的气氛安静又紧绷着,就连树上的知了都不再发出鸣叫,时光好似暂时停留在了这一刻。
静谧,美好。
然而有人在这个时候却不感觉那么美好了,比如那个因为一时好奇而去挖掘新闻线索的小记者。
记者当时想去采访人民英雄,苦于没有门路,进村没找到人。
麦收将至,对方比较忙碌,不是他说见就能见到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