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战隋-第3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时候,宇文述表现得很平静,也没有一口否决,甚至最后还以第三次东征为条件,向齐王做出了让步,这足以证明圣主和中枢已经提出了第三次东征的构想,只待条件具备,便会想方设法让其形成决策。”

“的确匪夷所思。”袁安十分疑惑,“国内局势日益恶化,这是不争的事实,想隐瞒都隐瞒不了,而第二次东征的功亏一篑也敲响了警钟,再加上南北关系每况愈下。目前已完全失去东征条件,为何行宫还执意进行东征?难道灭亡高句丽就能够挽救当前危机?高句丽弹丸小国,连续两年战争已让其实力大损,奄奄一息,已失去了称霸远东之可能,远东局势已因此而发生改变,即便继续东征彻底摧毁高句丽。也不会让远东局势发生更大变化,除非……”

袁安蓦然想到什么。眼里掠过一丝明悟。

李百药看到袁安迟疑不语,当即追问道,“除非什么?”

袁安整理了一下思路,缓缓说道,“大总管曾分析过中外局势,他说突厥人重新崛起之后,首先横扫大漠,征服铁勒、回纥、薛延陀等诸种部落,然后便向远东拓展。把室韦、契丹、霫、靺鞨等诸种部落纳入其势力范围,这必然会损害到中土利益,并且与野心勃勃的远东强虏主高句丽产生矛盾。”

“突厥人是大漠雄主,高句丽人是远东强虏,它们都是我中土藩属,向我中土称臣,为抗衡我中土。理所当然携手结盟,而我中土当然要分而化之,但突厥人狼子野心,居心叵测,正好高句丽不自量力,试图利用我中土与突厥人的仇恨。成就自己的远东霸业,于是高句丽在突厥人的支持下,开始不断入侵辽东,挑衅宗主。我中土对此心知肚明,为确保南北关系的稳定,毅然把目标对准了实力弱小的高句丽,东征就此爆发。”

“东征对我中土来说。是杀鸡儆猴,是以最小代价摧毁北虏联盟,是以强大武力威慑北虏,以期稳定和巩固南北关系,但从突厥人的角度来说,却是隔岸观火,坐山观虎斗,一石二鸟。据大总管说,早在启民可汗时期,牙帐就在处心积虑实施这一谋划,一方面结盟远东诸虏,支持高句丽称霸,一方面挑唆高句丽频频侵扰中土,以便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东征爆发后,若中土摧枯拉朽,一战而定,突厥人知道自己实力不济,便继续向中土称臣,韬光养晦,另外借此机会趁火打劫,乘着高句丽灭亡,远东诸虏一盘散沙之际,把自己的势力范围拓展到远东,乘机扩大实力。然而,东征的结果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中土这个庞然大物竟然马失前蹄,栽在了一只小土狼手上,最终打了个两败俱伤,突厥人渔翁得利,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远东诸虏,同时在南北对抗中获得了优势,赢得了主动,一箭未发就获得了最大利益。”

“可以预见,此刻奄奄一息的高句丽人必然向牙帐称臣,乞求突厥人的帮助以求得生存,而与高句丽利益相联的靺鞨、契丹、霫等诸种部落在生死存亡之际,也只能寄希望于突厥人仗义相助。面对这一结果,中土如何抉择?如果放弃东征,承认自己的失败,那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突厥人横扫远东,把远东诸虏尽数收入囊中,突厥人实力暴涨,南北关系迅速恶化,南北大战也就一触即发,而南北大战一旦爆发,突厥人便能从漠南和远东两个方向展开攻击,这对中土极其不利。”

“如此一来,中土没有第二个选择,只能发动第三次东征,只能以自己的绝对实力摧毁高句丽,征服靺鞨、契丹、奚等远东诸虏,毫不留情地斩断突厥人伸向远东的手,独占远东所有利益,彻底断绝突厥人对远东的妄想,然后从北疆和远东两个方向对大漠形成包围,给突厥人以最大威慑,以此来缓和南北关系,延缓南北战争,给中土赢得恢复元气的充足时间。”

李百药本来对中外局势就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听到袁安所转述的李风云对南北大势的分析,当即豁然贯通,知道圣主和中枢为何不惜代价要发动第三次东征了。这是没办法的办法,现在继续东征,奋起余勇,即便吐血不止,伤痕累累,拼得元气大伤,但只要摧毁对手,赢得东征的最后胜利,拿下远东全部利益,其损失与南北大战对中土所造成的巨大伤害相比,也就根本不值一提,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当然了,对不了解中外局势的人来说,肯定要口诛笔伐,肯定要给皇帝和中枢戴上穷兵黩武的帽子,只是事已至此,形势发展到这一步,皇帝和中枢已经没有选择,退一步也是岌岌可危,南北大战一旦爆发,一旦打败,皇帝和中枢依旧要在历史上留下无法抹去的污点,既然如此,倒不如进一步,豁出去了,再次东征,再拼一把,或许就能逆转危局,就能化险为夷,转败为胜。

“如果第三次东征形成决策并如期发动,成功希望有多大?”李百药直指“要害”。

对他来说维持统一大业,稳定南北关系,维护中土的长治久安乃是原则性问题,大一统的原则不能违背,诸如以小规模的叛乱来攫取政治利益属于一种博弈手段,短期内危害不到统一根本,他不支持但也不反对。而他之所以支持李风云,不是因为血缘关系和家族利益,而是因为中土利益,李风云以未来可以预见的南北大战以及统一大业的崩溃说服了他,以据北疆抵御北虏、卫戍国土的理想、信心和勇气打动了他。仅靠李风云抵御不了北虏,但再加上一个齐王,长城防线就有了保障,未来即便国祚危难,这股政治势力也有据北疆而称霸的本钱,也有力挽狂澜问鼎天下的潜力。

但是,这一“预期”因为南北关系的迅速恶化而变得困难重重,抵御北虏卫戍国土成为当务之急,正好齐王和李风云都要进入北疆,为此李百药当然倾力关注北疆形势的发展。

“据大总管说,成功的希望并不大,现在大漠北虏的实力已超过了我们的预计,但东都盲目自大,轻视北虏,所以北疆镇戍军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重蹈萨水大败之覆辙。”

袁安的话让李百药大为吃惊,“北虏要入侵?”

“如果有第三次东征,中土摆出了独占远东之态势,那么突厥人不但一无所获,还在南北对抗中陷入更大劣势,突厥人必定要展开凌厉反击,要积极支援高句丽和远东诸虏,而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漠南方向攻击我长城防线,置中土于两线作战之窘境,继而迫使我中土无法独占远东之利益。”袁安说道,“据大总管的预测,明年代北局势非常紧张,长城一线的六镇边陲必定烽烟四起,如果齐王不能北上戍边,如果北疆各股势力不能齐心协力,让北虏越过六镇,突破了长城防线,大肆掳掠代恒,则第三次东征必定虎头蛇尾,草草结束,根本实现不了独占远东之目标,如此北虏大获其利,南北实力此消彼长,南北大战也就一触即发了。”

“这对你们立足北疆很不利。”李百药忧心忡忡地说道,“你们到了北疆就与北虏正面对抗,一旦伤筋动骨,后果不堪设想。”

“的确如此。”袁安苦笑道,“所以大总管急需了解黎阳最新动态,急切希望齐王能以最快速度北上代恒。有了齐王的庇护,联盟进入北疆的危险将会降到最低。实际上就目前东都局势而言,齐王回旋余地已经很小,他必须主动,必须强势,必须咄咄逼人,才能迫使圣主让步,给自己赢得最大利益,否则变数太大,一旦圣主提前返回东都,控制了齐王,齐王也就成了笼中困兽,再也没有逃脱之可能。”

李百药连连点头,“某说服不了齐王,但他可以,某即刻想办法让他们见上一面。”



=(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五百七十三章误会

七月初十,上午,齐王行营。

清晨李百药急报,李风云已率联盟军队撤往卫南、濮阳一线,估计天亮后就要从卫凉津一带渡河北上了。

齐王略感意外,暗叫侥幸,李风云的行军度太快,差一点就与宇文述“迎头相撞”,这要是“撞”上了,麻烦?大了。齐王请李百药转告李风云,允许联盟军队渡河,他将在大河北岸给予必要掩护。

很快,李善衡又来急报,斥候在黎阳以东六十余里外的卫凉津,现有打着东都卫戍军旗号的军队正在横渡大河。

李善衡早已从韦福嗣那里得到消息,知道是李风云的联盟军队,只是为了掩人耳目,李善衡不得不虚应故事,不得不装模作样奏报齐王,另外为了防备万一,李善衡昨天就把主力调进了黎阳仓,还加强了齐王行营的卫戍力量,以防李风云渡河之后突然背信弃义袭击仓城。现在李风云的帐下足足有四万大军,而且清一色的主力,面对这样一股强横力量,李善衡不敢大意,小心防范。

齐王不高兴了,脸色顿时阴沉。渡河是大事,关系到双方安全,一旦未能默契配合,出了意外,可能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但李风云胆大妄为,这边还没有与黎阳取得联系,那边就开始渡河了,根本就没把齐王放在眼里。这是运气好,如果运气不好,宇文述滞留黎阳尚未离开,现在如何是好?难道双方当真要大打出手,搞得两败俱伤?

韦福嗣、李善衡倒是能理解李风云急于脱离险境的心情,现在韩世谔就在他身边,这是个无法控制的不稳定因素,另外从董纯手上“讹诈”来的四千多“俘虏”也是一个隐患,瓦岗军在济水两岸的“掩护”也存有风险,而更严重的是他无法确保齐王始终信守诺言,所以他不但急于渡河,还要“先斩后奏”,抢在齐王获悉之前渡河,先把选锋军送到对岸抢占先机,这样即便齐王改变立场,背信弃义出手攻击,他也能利用“先机”阻御齐王,给联盟大军赢得渡河时间。

这符合李风云的行事风格,他一向兵行险着,指望他谨慎小心、四平八稳,实在困难,这与他实力不够有直接关系,实力不如人,只能以诡道取胜,当然了,如果不是这种性格,他也不会献计齐王“北上戍边”行险一搏了。

这也说明双方严重缺乏信任,默契是有,但信任太少,而缺乏信任的默契,其中蕴含的风险就大了。现在齐王已经决心北上戍边,已经没有退路,而他若想在北疆有所作为,不论是阻御北虏卫戍国土,还是据北疆而称霸,先就要在最短时间内增加实力,没有实力在北疆死路一条,而他增加实力的最佳捷径就是与李风云通力合作,而通力合作的基础就是信任,没有一定的信任基础,合作就是一句空话,甚至到了关键时刻,双方连默契都难以维持。

齐王质问李百药,“白是何居心?他是蓄意制造矛盾,还是故意威胁孤,讹诈孤?”

李百药从容解释,李风云推测来护儿带着水师主力正在驰援东都的路上,从时间上推算距离东都应该不远了,距离黎阳就更近了,而当前恢复大运河的畅通是重中之重,不出意外的话,来护儿到了黎**体了解了东都局势后,极有可能把部分水师战船部署在黎阳至洛口一线,以确保南北大运河畅通无阻,如此一来李风云和联盟军队不但有暴露的危险,渡河北上的时间也会推迟,而这既会影响到齐王的安全,也会影响到齐王北上之计,所以李风云才急不可耐,不敢浪费一丝一毫的时间。

齐王吃惊了。来护儿驰援东都?水师主力正逆流而来?如此大事,直接影响到东都局势走向的大事,为何宇文述只字未露?

行省虽然向东莱水师求援了,但那属于急病乱投医,毫无作用。行省没有调兵的权力,来护儿也不敢擅自放弃东征,率全部水师驰援东都。之前来护儿派遣水师副总管周法尚率百艘战船两个武贲郎将一万四千余将士驰援东都,已经是严重违法,可以视同谋反了,有掉脑袋的风险,所以只要没有圣主的诏令,来护儿绝无可能挥师平叛,再退一步说就算他不要脑袋了,他还要为帐下部属们着想,总不能让大家都跟着他一起掉脑袋。

不过宇文述和屈突通都说了,圣主和中枢在接到杨玄感叛乱的消息?,马上决策停止东征,而这个诏令肯定要以最快度传送东莱水师,以免水师渡海远征孤军深入,另外距离东都最近的远征军队也是东莱水师,圣主的确有可能同时命令来护儿火赶赴东都平叛。这样推算起来,李风云的预测十有**是对的,来护儿当真有可能驰援东都。

屈突通是卫府普通统帅,不参与中枢决策,不知情很正常,但宇文述不可能不知道此事。如果宇文述知道此事,他为何自始至终没有提及来护儿和东莱水师?是不是担心来护儿在诏令送达前就已经带着水师渡海走了,无法确定水师一定会赶赴东都平叛,所以绝口不提,还是因为其他原因?比如圣主已经决心“清除”齐王,已经密诏宇文述和来护儿联手解除齐王的军权,那么宇文述当然要严守机密了。

韦福嗣和李善衡也很吃惊,尤其韦福嗣,与李风云一起撤离东都战场,两人天天在一起商讨北上大计,却始终没听到李风云提及来护儿和水师,此刻情绪尤为复杂,先不论此事真假,单以李风云只字不露就能看出来,李风云根本不信任他们。不过想想也正常,一旦齐王改变立场背信弃义,一旦齐王知道李风云已经推测来护儿要来,并做好了防备,那联盟军队成功渡河的可能性还有多大?李风云只有有心算无心,才有一线逃生之机会,所以李风云当然要谨慎再谨慎了。

齐王越想越是害怕,韦福嗣和李善衡也有不详预感。

如果来护儿带着水师主力来了,与周法尚会合,水师就成了东都战场上实力最强的一支援军,五六万绝对忠诚于圣主的水师将士,再加上河北讨捕大使崔弘升,涿郡副留守陈棱,武贲郎将李公挺,河阳都尉杨浩,再加上圣主委派的平叛特使宇文述和屈突通,几大势力联手,只要卫文升坚守潼关不失,东都之围立时可解。东都安全了,越王杨侗、樊子盖、杨恭仁、李浑气势汹汹地加入围剿,杨玄感的败亡也就在旦夕之间。

接下来如果宇文述和来护儿联手“对付”齐王,齐王往哪逃?宇文述已经试探出了齐王的“底线”,知道齐王野心勃勃,打算据北疆而抗衡圣主,势必会痛下杀手,以绝后患,那时齐王打又打不过,跑又跑不掉,走投无路,唯有束手就擒了。

齐王愤怒了,厉声质问李百药,“如此大事,你为何隐瞒不报?”

李百药很委屈,我也是才知道啊,然后毫不客气地质疑齐王,如此大事,大王焉能不知?大王既然知道,为何不提前告之白,以便形成默契,互为保护?大王故意隐瞒,白当然怀疑大王别有目的,于是双方互不信任,以致误会层生,矛盾激烈。

齐王愈愤怒,“孤的确不知,孤若知道,岂能蓄意隐瞒?来护儿驰援而来,水师不但决定了东都局势的走向,也决定了孤的命运。危急时刻,孤岂会陷白于死地,自绝生机?”

李百药乘机进言。之所以出现这种误会,造成这种危机,都是因为双方缺乏信任。如果来护儿当真带着水师来了,东都局势迅逆转,杨玄感败亡在即,留给齐王腾挪的时间非常有限,这种情形下,双方应该加强沟通,增加信任,共商北上大计。

“当前南北关系日益恶化,北疆镇戍形势极其严峻,与东都局势逆转给大王带来的危险相比,北上戍边更为险恶,稍有不慎,满盘皆输。”

李百药“趁热打铁”,以南北关系的剧烈演变为基础,详细分析和推演了“第三次东征”的前因后果,希望能说服齐王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