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第3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人心,所以彤郅皇帝和敬亲王的密谋得以不泄。

第二天晚上,廷寄到了丁直璜手中。丁直璜即命臬司潘蔚立即批了斩标,由抚标中军绪承监斩。历城知县即刻命人到狱中将海德盛提到巡抚衙门,验明正身,几个戈什哈架着被绑的海德盛来到西刑场。这时号角吹响,刽子手大刀一挥,海德盛的人头便滚落在地上。至此丁直璜总算报了当年的一箭之仇。

事后仁曦得报后大怒,但此时已经无从挽救了。仁曦静下心来之后,考虑反正海德盛已经死了,人死不能复活。丁直璜建皇亭接懿旨形式是尊重她;海德盛出京犯了大乾律,无旨离京一路僭越无度罪不可赦;丁、何等人奉旨杀海德盛名正言顺。不能为了一个奴才,怪罪皇帝和大臣。她心中虽有不满,但事到如今,也只能认可了,所以再也没有过问。丁直璜、何毓福等官员则因为诛杀海德盛为民除害,朝野赞许,闻名于世。

现在的他,又拿出了当年的派头。

“话虽如此,总还是小心些好,您现下护理着四川总督。诸事缠身,总要小心,有人借着这个时候生事。”师爷提醒他道。因为他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布政使了,原来的四川总督文格因病乞休之后。四川总督一职空缺,按照大乾朝的惯例,便由布政使先行护理,布政使原本的职权是承宣政令(承接上级指派的政务、法令宣达到各府、厅、州、县。督促其贯彻实施)、管理属官(管理府、州等各级官员,按期发放俸禄。考核政绩,并上报督抚)、掌控财赋(负责征收全省各地赋税,负责财政收支。统计全省各府户籍、税役、民数、田数等民事内容),但如果护理总督事,则责任比以前不但要大得多,需要管理的事务也多了很多。这个消息一经传出,四川省的很多地方官就自己估计到将会不能见容于这位古怪的上司,因而自动离职或请求他调。缙绅之家纷纷把朱漆大门改漆黑色,以免炫人眼目而求韬光养晦。驻在泸州的一个官员把他的轿夫由8人减至4人。这些虽是琐事,但却可以证明这位护理总督的布政使大人声势之迅猛。足以使人震慑。

而跟了他多年的师爷知道,其实丁直璜在政务方面最为人诟病和畏惧的,便是地方的各类案件的糊涂处理。

在这个时代,地万官纵使具有好心,他也决没有可能对有关生民之权和产权的诉讼逐一做出公正的判决。因为在农村里,两兄弟隔年轮流使用一个养鱼池,或者水沟上一块用以过路的石板,都可以成为涉讼的内容。如此等等的细节,法律如果以保护生民之权和产权作为基础,则一次诉讼所需的详尽审查和参考成例。必致使用众多的人力和消耗大量的费用,这不仅为地方官所不能胜任,也为收入有限的地方政府所不能负担。而立法和司法必须全国统一,又不能允许各个地方政府各行其是。既然如此。大乾朝的法律就不外是行政的一种工具,而不是被统治者的保障。作为行政长官而兼司法长官的地方官,其注意力也只是集中在使乡民安分守己,对于他们职责范围外没有多大影响的争端则拒不受理。这一类案件照例由族长村长或族老士绅调解仲裁。为了鼓励并加强这种仲裁的权力,大乾帝国的圣经《四书》就为读书人所必须诵习,而其中亘古不变的观念又通过读书人而渗透于不识字的乡民之中。即幼者必须追随长者,女人必须服从男人,没有知识的人必须听命于有教养的人。大乾帝国的政府和之前的中土王朝差不多,都是以古代的理想社会作基础,依赖文化的传统而生存。这也是历朝皇帝总是不断强调“复古”的原因。

为族老士绅所不能解决而必须由官方处置的,绝大多数为刑事案件。判决这类案件,政府的态度常常坚定而明确。如果发生人命损失,则尤其不能有丝毫的玩忽,一定要求水落石出。“杀人者死”这一古老的立法原则在大乾朝仍被广泛沿用,过失杀人和谋杀之间区别极微。这种一方面认为人命关天,一方面又主张以眼还眼的原则自然具有相当大的原始性,但对于大乾朝的政治经济制度来说,其间的互相配合则极为恰当。这样的立法意在避免技术上的复杂,简化案情中的疑难,而在大众之中造成一种“清官万能”的印象,即在有识见的司法官之前,无不能决断的案件。换言之,这种设施也仍不离以道德代替法律的途径。其方便之处则是一个地方官虽然缺乏法律上的专练,但是在幕僚和吏员的协助下仍然可以应付裕如地兼任司法官。司法从属于行政,则政府的统治得以保持一元化而使文官集团的思想行动趋于一致。

这种制度的原始性和简单性,在大众之中造成了很多不幸的后果。官府衙门除了对刑事案件必须作出断然处置外,很少能注意到对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纠纷维持公允。乡村中的士绅族老,虽然被赋予了这方面的仲裁权,然而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社交活动,对这些琐碎乏味的纠纷大多缺乏热情和耐心。至于开发民智这一类概念,在他们心目中更不占有任何地位。在大乾帝国这个古老的礼义之邦里,绝大多数的农民实际上早被列为硕民愚氓,不在文化教养之内,即使在“模范官员”如张博行的笔下,这些乡民也似乎只是一群动物。既浑浑噩噩,又狠毒狡诈,易于冲动。日常生活中为小事而发生口角已属司空见惯,打架斗殴以致死伤也时有发生。纠纷的一方有时还愤而自杀以倾陷仇家;即或由于病死。家属也总要千方百计归之于被殴打致死。丁直璜在做县令的时候,有一次下乡验尸,发现村民竟以颜料涂在死者的身上来冒充血迹。这些残酷的做法,除了泄愤以外,还因为诉讼一旦获胜。死者的家属就可以取得一部分仇家的产业。

刑事案件需要作出断然处置,不论案情多么复杂,判决必须毫不含糊,否则地方官就将被视为无能。于是他们有时只能依靠情理上的推断来代替证据的不足,草菅人命的情形也不乏其例。丁直璜在担任湖南岳州府巴陵县令时,便亲身经历了这样一件案子。

有夫妇二人在家中置酒招待一位因事过境的朋友并留他住宿。正好在这个时候,妻子的哥哥即丈夫的姻兄前来索取欠款白银二两。姻兄弟一言不合,遂由口角而致殴斗。姻兄在扭打之中不慎失手,把丈夫推入水塘淹死。人命关天,误杀也必须偿命。所以妻子和住宿的朋友都不敢声张,丈夫的尸体,则由姻兄加系巨石而沉入水底。

一个人突然失踪,当然会引起邻里的注意,事情就不可避免地被揭露。其时审案的巴陵县令丁直璜以洞悉一切的姿态断定此案乃是因奸而致谋杀。死者的妻子与这位朋友必有奸情,不然,何以偏偏在这位随带仆从、远道而来的客人到达的那天,丈夫突然丧命?又何以兴高采烈地置酒相庆?理由既已如此充分,女人就被判凌迟处死,朋友作为奸夫理应斩决。姻兄参与密谋应被绞死。这件案子送交岳州府,由一位知府担任审判官复审,审判官的结论中否定了奸情,认为确系殴斗致死。动手的人应按律处绞。大乾朝政府在法律技术上虽然远不能誉为精密周到,但在精神上却对这类人命案件颇为重视。按照规定,这一案件要由北京的都察院、大理寺作出复核。审判者细核府、县两级审讯记录,发现了根本上的出入,于是再度发交邻近3个县的县令会审。这3位县令维持初审的判决。当这一批人犯送抵本省按察使的公堂,被判凌迟罪的女人当堂哭诉喊冤。于是案件送到了巡抚那里作第六次的讯问。

巡抚大人的结论和岳州府审判官的结论完全相同。他的理由是这位妻子和他的丈夫生有二子一女。决不会如此忍心。而这位朋友家境并非富有,并且早已娶妻,假令女人确系谋死亲夫而企图再嫁,也只能成为此人的一名小妾。所以从情理而论,谋杀的动机是不能成立的。再则,既属伤天害理的谋杀,参与密谋的人自然是越少越好,又何必牵扯上这位朋友所携带的仆从?

事后丁直璜如何解释初审时的供词?他的回答竟然是:“皆是畏刑捏招,恍德成狱,殊非情实。”

尽管丁直璜的升迁之路曾因这件案子受了一定的影响(这可能也是他坚决反对为杨乃武一案平反的重要原因),但之后他还是作到了山东巡抚,在任时他清理了很多积案,他充分重视法律的作用并且执法不阿,但是作为一个在圣人之教下培养下成长的文官,他又始终重视伦理道德的指导作用。他在著作中表示,人类的日常行为乃至一举一动,都可以根据直觉归纳于善、恶两个道德范畴之内。他说,他充当地方的行政官而兼司法官,所有诉讼,十之六七,其是非可以立即判定。只有少数的案件,是非尚有待斟酌,这斟酌的标准是:

“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救弊也。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以存体也。”用这样的精神来执行法律,确实与《四书》的训示相符合。可这一段有关司法的建议恰恰暴露了这个古老庞大的帝国在制度上长期存在的困难:以熟读诗书的文人治理农民,他们不可能改进这个司法制度,更谈不上保障生民之权。法律的解释和执行离不开传统的伦理,组织上也没有对付复杂的因素和多元关系的能力。(未完待续。)

PS:  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求点击!求月票!

第六百零四章书生仗义

“何人敢在此时生事?”师爷的话不知怎么勾起了丁直璜心头的无名火,他当然知道师爷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谁敢拿我办的铁案说事,我便要他死无葬身之地!我正好还要重查黄树兰全家被害一案,黄树兰死得不明不白,朝廷竟默认了‘天谴’之说,此事幕后定然有人主使!有敢在这时生事者,定和此案有关!我正好抓来查勘一番!”

听到丁直璜打算重查黄树兰一家遭遇山崩被埋遇难一案,师爷不由得在心里暗暗叫苦。

对于这个案子,丁直璜要求重查不是一天两天了,只是因为他身为布政使,权力有限,加上“懒政”的四川官员的集体抵制,一直没有成行,现在他护理四川总督,一朝权在手,自然要把令来行了。

但师爷却知道,这个案子是无头案,可绝不是那么好查的,就算是狄仁杰转世,包拯复生,想要查明白,也不容易,更可况丁直璜这样只凭儒家道德观念行事,全无技术经验的糊涂官了。

而如果这个案子真的兴师动众的查将起来,以丁直璜的办事风格,还不知道要牵扯多少无辜的人呢。

“大人打算……何时重查黄树兰一案呢?”师爷试探着问了一句。

“今日便要重查!”丁直璜瞪了师爷一眼,“你一会儿便去按察使衙门,将案卷调来!”

“是!……老爷今日不去视察新津河堤么?”师爷小心的提醒了他一句,今天应该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由于丁直璜给的工钱过少,虽然他已经做出表率,督修都江堰时亲自挽袖子和民工一起搬石头,但效果并没有他想象的好,新津的大堤重修完工的第二天,便因为一场大雨而决了口,现下洪水正在肆虐,已经威胁到了泸州一带,很多百姓房屋被淹。水灾造成的损失其实是很大的,远不象丁直璜在折子里向朝廷奏报的那样。

“我今日要重查黄树兰一案!大坝已派人重新修整,救济粮也已发出,就不必天天过去了!”丁直璜不耐烦的摆了摆手。

师爷见到丁直璜如此。不由得在心里叹了口气。当下他不敢出言相劝,只是唯唯告退,前去按察使衙门调取黄树兰一案的卷宗。

成都,新津县,临江客栈。

窗外隐隐传来了雷声。刘光第放下了手中的书,抬头望去,只见窗外的天空漆黑一片,日月皆隐匿不见,不时有淡淡的电光透过浓黑的云层闪动,预示着一场暴风雨的来临。

窗外的风变得越来越大,带着阵阵的啸声,可能是窗户没有关紧,一阵强风吹来,竟然将木质的窗扇吹开。

冷风吹进室内。寒意阵阵,刘光第起身走到了窗边。

刘光第正要关窗,猛一阵疾风吹来,险些将他刮倒。刘光第双手扶住窗棂,站稳身子,抬头向外望去,仍是漆黑的一团。

突然间,一道刺目的闪电划过,紧接着便是一连串沉闷的雷声

而就在这电光闪过的一瞬间,刘光第看到。浓黑的云间,有一道蜿蜒而下的黑线!

刘光第认出了那是什么,不由得大惊失色。

龙卷风!

刘光第用力拉回窗扇,将窗户关紧。然后将书本收拾好,放进箱子里锁好后,快步冲出卧房。当他急匆匆的来到回廊里的时候,刚好和杨锐碰了个正着。

“裴村,你来的正好,快快随我去江边工地。”杨锐焦急地说道。“适才有人来报,有怪风来袭……”

杨锐话音刚落,只听得“哗哗”声响,暴雨瞬间倾盆而下。

当刘光第随杨锐顶风冒雨来到工地时,不由得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只见远处的江面上,电闪雷鸣之间,巨大的水柱连接水天。灰暗的夜空中,灰色水柱从远处的乌云中垂落江面,像吊在空中晃晃悠悠的一条巨蟒。

而围绕着他所掀起的滔天巨浪,无情地拍击着江岸,发出山崩地裂般的轰响。停泊在岸边的船只在瞬间便被巨浪打翻吞没,有的船只被高高的抛起,相互撞击,或是抛到了岸上,摔得粉碎。

岸上,原先搭建好的工棚和木房已经被全被江浪推倒,工地上一片狼藉,工人们正四散奔走躲避,但大浪不时的涌上岸来,有几个人躲闪不及,竟然被浪头卷到了江里。

江中隐隐传来落水的人们的阵阵哭号声。

刘光第平生头一次看到“龙吸水”,在看到挣扎在江水浪间的人们时,他第一个反应是想去救人,但当他看到突然掀起的如山一般的冲天巨浪时,全身立刻被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包围了。

“浪来了!叔峤小心!”看到身披蓑衣呆立在坝上的杨锐,刘光第不由得焦急地大喊起来。

对刘光第的出声示警,杨锐恍若未闻,他只是站在那里,呆呆地看着已经被巨浪摧毁的河堤工地。

刘光第眼见巨浪越来越近,十余米高的浪头已然直向他们所在的岸坝上砸来,他顾不上多想,猛地上前,拉过杨锐,用尽全身力气抱住了一棵树。

刘光第不敢抬头去看已然涌到头顶的巨浪,他双手将杨锐和树干紧紧合抱在一起,闭上了眼睛。

仿佛掉进了瀑布一般,轰然一声巨响,刘光第感到气息一窒,全身如堕冰窖,江水冰冷,直透骨髓,他忍不住大叫了一声。

这时,伴随着一声巨响,刘光第感到脚下剧震,险些摔倒。所幸他抱紧了树干,才稳住了身子。

“塌坝啦!塌坝啦!”有人嘶声大叫起来。

刘光第感到身上巨浪冲击带来的压力消失了,他眼开眼,看到杨锐安然无恙,不由得咧嘴一笑。

此时的杨锐极是狼狈,头顶的斗笠已然不知去向,身上也已经湿透,他没有注意到刘光第关切的目光,而是望着江岸工地,脸上满是焦灼之色。

刘光第的目光转向工地,不由得吓了一大跳。

只见一大片长宽纵深约数百米的江堤。已然垮塌进了江里。

“快!别管我!救人要紧!”杨锐指着江岸嘶声大叫起来,却无人应声,他回过头,却发现身边除了刘光第。并无旁人。

刚刚陪同杨锐前来的河工官员和夫役,除了几个人和刘光第学样,跑到不远处抱住了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