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元王朝(出书版)-第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明三领兵溯流围攻嘉定。相持半年,不能下。
  玉珍驻泸州,用宣使刘泽民荐,以进士刘桢为理问。
  十九年(1359),明玉珍自率大军围嘉定,令明三率锐卒直趋成都。时刘福通所遣的北伐红巾军西路将领李喜喜、白不信等已入蜀,擒平章买奴、参知政事韩叔亨,成都只有都事薛元署理省事;守军皆为新募者。明三兵至。守军惊溃,遂俘虏平章郎革歹、参政赵资妻子,顺流而归。郎革歹妻投江死。赵资妻入见,玉珍待之以礼,使临嘉定阵召其夫赵资,而为资箭射身亡。玉珍挥军勇进,左右劫袭,元兵大溃,遂生擒完者都、郎革歹、赵资,下嘉定。回至重庆,杀完者都等于大十字街。
  二十年(1360),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明玉珍不服,遂于重庆城南为徐寿辉立庙,春秋奉祀;遣将守夔州,不受陈友谅节制,不与大汉政权往来,并准备相机讨伐;自称陇蜀王,下令称:“元朝运去,中国豪杰并起而逐之。予本乡民,因乱为众所推,殆为自保,岂敢图人。迩者义兵一起,群丑底平,湖湘向化。顾兹蜀地久被青巾之乱②,莫有为之剪除者。予奉天诛罪,岂能自安!已经殄灭凶徒,幸而坐收全蜀,是乃天意,夫岂人谋!方今图为画一之规,与民共享太平之治。诚恐百姓不知,以予为争地杀人之师,非吊民罚罪之举。予取尔蜀于青巾之手,非取诸元。尔辈亦当复见中华文明之化,不可安于元人之陋习也。更宜洗心从治,慎勿取恶召尤。”③可知,大宋西路北伐军入川后,也曾给元朝在四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明玉珍入蜀后,并没有与刘福通所遣的北伐军合作。
  二十一年(1361),明玉珍以刘桢为王国参谋,朝夕侍讲书史,刘桢、戴寿、张文炳等相继鼓动他建国自立。
  至正二十二年(1362),玉珍弟明二在云南与陕西行省参知政事车力帖木儿等战,兵败被俘。
  玉珍分兵袭龙州、青州及兴元、巩昌等路。
  三月,明玉珍即皇帝位,建都重庆。诏称:“天生斯民,必立司牧,夏、商、周之迭运,汉、唐、宋之继统,其来远矣。……惟我国家肇迹湖湘,志欲除暴救民,……上承天命,下顺民心。谨以壬寅年三月初一日祭告天地祖宗及历代帝王,即皇帝位,国号曰大夏,其以今年为天统元年。呜呼!恭行天罚,革彼左衽之卑污;昭显茂功,成我文明之大治,尚赖远近豪杰勿吝嘉谋,庶几大小臣工协登伟绩”④。于是分蜀地为八道。行周制,设六卿。拜戴寿为冢宰;明三复原姓名万胜,为司马;张文炳为司空;尚大亨、莫仁寿为司寇;吴友仁、周光为司徒;刘桢为宗伯。置翰林院,拜牟图南为丞相,史天章为学士。立子明升为太子。内设国子监,教授公卿子弟;外设提举司、教授所,教养郡县生徒。府置刺史,州置太守,县置令。屏去释、老二教和弥勒堂。以十一之率征赋税,大家无力役之征。立进士科,分五等取士。置雅乐。又置奉天征虏大将军府于汉中,以进取陕右;奉天征蛮大将军府于夷陵(今湖北宜昌市),以进取陈友谅。
  秋,廷试进士。古代风景画鉴赏冬,命万胜领兵出汉中,攻刺踏砍,败元平章侯普颜达,获其人马以归。
  二十三年(夏天统二年,1363)春,命万胜领兵十一万,攻云南,由界首入;司寇邹兴由建昌人(今四川西昌市);指挥芝麻李由宁番人。二月,万胜至云南,屯金马山。梁王孛罗、云南廉访司官逃遁。万胜进一占中庆城(今云南昆明市)。遣使四方,告谕招安,来降者众。四月,梁王傅大都领兵攻城,万胜以孤军深入,约兵不至,战士多中伤,遂留逯水元帅府千户聂堇等与大都拒于同马,领余兵还。
  二十四年(夏天统三年,1364),万胜领兵攻兴元,不克而还;巴州叛,司寇邹兴克之,留兵镇守。
  二十五年(夏天统四年,1365),更六卿为中书省、枢密院。戴寿为左丞相,万胜为右丞相,向大亨、张文炳为知枢密院事。邹兴、吴友仁、莫仁寿、邓元帅皆为平章政事,分别镇守成都、保宁(今四川阆中)、夔关、通江(今四川巴中西北)。以江宝英为参知政事,镇守播州(今贵州遵义)。荆玉、商希孟为宣慰。镇守永宁(今四川叙永西南)、黔南。汉参政姜珏来投,令其守夷陵,兴屯种,以备军需。
  九月,遣姜珏致意于朱元璋。朱元璋则遣都司孙养浩来使并致书,约以“协力同心,并复中原,事定之日,各守疆宇”。再遣参议江严答聘。
  二十六年(夏天统五年,1366),明玉珍死。四月初一子明升即位,年十岁,尊其母彭氏为皇太后,垂帘同听政。
  明玉珍死前谕群臣“同心协力,但可自守,慎勿妄窥中原,亦不可与各邻国构隙”。明玉珍“躬行俭约,兴文教,辟异端,禁侵掠,薄税敛,一方赖以小康焉”。庙号太祖文武至亡。圣皇帝。
  明升遣使吴及备政权。
  玉珍死后,“明升暗弱,群下擅权”,夏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爆发,丞相万胜因与知院张文炳不和,密遣人杀之。内府舍人明昭等又矫太后诏杀万胜。拜刘桢为右丞相。
  丞相戴寿领兵攻乌撒,不克而还。
  右丞相万胜,年当壮岁,智勇过人。数岁总兵征讨,士卒乐从,所向克捷,开国之功良多。明昭杀万胜,引起了夏诸大臣的不满。
  二十七年(夏开熙元年,1367)。保宁镇守、平章吴友仁叛,与陕西李思齐、张良弼通。移文郡县,称:“昔与夏主自沔阳而至重庆,共树奇勋,开邦启土,今日者,矫旨杀戮功臣,我辈宁能自保乎!”幼主明升调兵征讨,皆败还。
  二十八年(夏开熙二年,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丞相戴寿总兵力八万征吴友仁。友仁入城自守,对寿称:“不须用兵,可遣参政文彦彬来,即投降。”当日即遣彦彬入城。友仁与彦彬约:“丞相可设策将义子明昭等诛之,不然必为所害。”戴寿回朝后设计擒杀明昭。友仁与彦彬回重庆,请罪谢恩。
  朱元璋北伐得胜,元顺帝北逃,明遣使来告。来书以明升比诸窦融、钱傲,暗谕其群臣谏明升以四川降附于明。
  明洪武二年(夏开熙三年,1369),明遣使求木植,丞相戴寿不与。
  秋,丞相刘桢死。
  十月,明遣使谕明升入觐,不从。
  明洪武三年(夏开熙四年,1370),以明朝建立,群臣讨论夏之对策。吴友仁主张“外假交好以缓敌,内修武事以备御”。遣使向明献楠木。
  明遣使借路攻云南,丞相戴寿不许。
  吴友仁攻兴元,明守军数少,守将金兴旺面中流矢,敛兵入城。遣使走宝鸡求援。吴友仁围城。明援军将至,友仁撤围走。夏明和好遂绝。
  冬,明以汤和为征西将军,平章廖永忠为副,攻夔关。丞相戴寿、知院向大亨设天桥备御。明船至,大木下,船辄被撞碎,明军不能上。屡战不胜,退兵峡外。而都城重庆常虚惊,禁不能止。
  洪武四年(夏开熙五年,1371),明大举伐夏。汤和为征西将军,自瞿塘趋重庆;傅友德为征虏前将军,自秦陇趋成都;邓愈驻襄阳,供应粮饷,训练士马。
  平章丁世珍拒友德,兵败,夏将双刀王等十八人被擒。友德以木牌数千书克阶、文、绵、汉诸州捷报投诸汉江(西汉水,即嘉陵江),夏重庆守者见之,军心混乱,夔关守军回救成都。明将廖永忠得木牌于巫峡,遂乘虚自夔关入,直抵重庆。六月二十一日,夏丞相刘仁扶幼主明升、太后彭氏诣军门投降,夏亡。立国十年。
  七月。成都守将丞相戴寿、知院向大亨犹列象阵拒守,及得明捷报和家书,知重庆已降,乃籍府库仓廪,纳款军门。
  明升母子被解送应天,升封归命侯,赐第京师。后徙高丽⑤。
  注释①《明史·明玉珍传》。
  ②《明氏实录》,见《元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中编第二分册。
  ③李喜喜、白不信、大刀敖入川后称青巾。
  ④《明氏实录》,见《元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中编第二分册。
  ⑤《明史·明玉珍传》。
  张士诚兴败王正十三年(1353),张士诚起兵。
  张士诚,泰州白驹场(今属江苏东台县)人。有弟三人,皆以操舟贩盐为业。“常鬻盐诸富家,富家多凌辱之,或负其值不酬。而弓手邱义尤窘辱士诚甚”①。在红巾军起义的鼓舞带动下,张士诚与弟士义、士德、士信结壮士李伯升等十八人杀邱义与所仇富家,放火焚其庐舍,人旁郡,召集人众。张士诚“资性轻财好施,甚得其下之心。当时盐丁苦于官役,遂推其为主”②。行至丁溪,为大姓刘子仁所拒,张士义中箭死。士诚益愤。与之决战,子仁众溃人海。士诚乘胜攻陷泰州,集众万余人,克兴化,结寨得胜湖(德胜湖)。高邮知玉樽府李齐前往招谕,士诚降,行省授以民职,士诚要求从官军征讨红巾军以自效。时赵琏受命为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参知政事,移驻泰州,命士诚治戈船,趋淮、泗。士诚疑惧不敢发,又知赵琏无备,复叛。杀赵琏,掠官库民财,走入得胜湖,入据兴化。五月,进占高邮。知府李齐再往招降,被张士诚下于狱。
  镇南王府参议军事纳速刺丁守得胜湖,以舟师会诸军往讨。“阿速卫军及真滁万户府等官,见贼势炽,皆遁走”③,纳速刺丁与其三子皆战死。
  六月,亲王完者秃在泰州阵亡。朝廷命淮南行省平章政事达世帖睦迩于淮南、北召募壮丁,并总领汉军、蒙古军守御淮安。以行省平章福寿讨兴化。
  十四年(周诚王天祐元年,1354)正月,张士诚据高邮称诚王,国号大周,改元天韦占④。下令“出狱囚,蠲民逋,凡知名之士取用之”⑤。二月,元以江浙行省平章政事苟儿。
  为淮南行省平章政事,率兵讨张士诚。枢密院官石普自荐以步兵三万取高邮。受命权山东义兵万户府事,招义军万人以行。普乘夜衔枚进军宝应(今属江苏),“抵县,即登城,贼大惊溃,因抚安其民”。于是,诸将水陆并进,乘胜拔十余城,分三路进逼高邮。“一趋城东,备水战;一为奇兵,虞后;一普自将,攻北门。遇贼与战,贼不能支,遁入城。普先士卒蹑之,纵火烧关门,贼惧,谋弃城走。而援军望之,按不进。且忌普成功,总兵者遣蒙古军千骑,突出普军前,欲收先人之功。而贼以死扦,蒙古军惬怯,即驰回,普止之不可,遂为贼所蹂践,率坠水中”⑥。于是石普军乱,张士诚军乘机反击,石普血战奋击,至日暮,援绝,负伤堕马,与从者皆死。
  三月,张士诚下令务农桑,令称“元氏之乱,多在民穷。夫独其君之不仁哉,良以有司不宣德意,妄立科条,志在肥家,不恤民隐。百姓求生无路,引义不能,遂至崩解。余起兵之意,诚欲出生民于涂炭,予所在以安全。食为民之天,农桑为民事之本。有土有财,只在利导,既富且教,尤要提撕。令下之日,务曲体余衷,相机度宜。俾处处有生养之具,毋徒以文具相涂饰也”⑦。要求慎择长吏,以民生兴耗为考察长吏的标准。
  四月,令州县兴学校。令称“风化之本系人伦,贤材之兴关学校。今者豪杰并起,相与背叛,良由父子、夫妇、兄弟之道失序,故君臣之义不明。廉耻道丧,王纲解纽,实在于斯。凡属州县,聿稽前典,务选明博好礼之士,朝夕讽诵,以修明伦序,以兴起贤能”⑧。
  六月,进攻扬州。达识帖睦迩兵败,诸军皆溃。朝命江浙行省参知政事佛家闾会达识帖睦迩,再进兵讨伐。
  九月,丞相脱脱统大军南征。“黜陟予夺一切庶政,悉听便宜行事;省台院部诸司听选官属从行;禀受节制。西域、西番皆发兵来助。旌旗累千里,金鼓震野,出师之盛,未有过之者”⑨。十一月,至高邮,连战皆捷,高邮城破在旦夕。而宣政院使哈麻却在皇太子、皇后面前谮毁脱脱,监察御史袁赛因不花也三次上章弹劾,称“脱脱出师三月,略无寸功,倾国家之财以为己用,半朝廷之官以为自随。又其弟也先帖木儿庸材鄙器,玷污清台,纲纪之政不修,贪淫之心益著”。于是,以师老费财削脱脱官爵,安置淮南;以河南行省左丞相太不花、中书平章政事月阔察儿、知枢密院事雪雪代将其兵。诏书指责脱脱:“坐视玩冠,日减精锐,虚费国家之钱粮,诓诱朝廷之名爵。”诏书开读后,“脱脱匹马北归,将士溃散,元兵不复振矣”⑩。
  十五年(周诚王天祐二年,1355)四月,诏翰林待制乌马儿、集贤待制孙伪招降张士诚,以宣命、印信、牌面,与淮南王孛罗不花及淮南行省、廉访司等官商议招安。五月,又命淮南行省平章政事咬住、淮东廉访使王也先迭儿抚谕。士诚囚辱孙擅,不受招。十六年(周诚王天祜三年,1356)正月,周军陷常熟州(今江苏常熟)。时松江府印造官号,给吏兵佩带,以防奸伪。“号之制作,画为圆圈,绕圈皆火焰,圈之内一‘府’字,以府印印‘府’字上。圈之外四角,府官花押。民间谣曰:‘满城都是火,官府四散躲,城中无一人,红军府上坐,”,以印讥讽元朝官、将的怯懦。
  张士诚以其弟士德自高邮率众渡江,进取平江(今江苏苏州市),元守将遁走。新任平江路总管贡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怀印绶弃城走入海滨。平江下,改名隆平府。行省都镇抚、元帅王与敬以松江叛降张士诫。时方国珍已降元,以海舟自太仓水陆并进讨周,为王与敬所阻。
  三月,张士诚徙都隆平。命籍户部田赋,皆仍元旧;前所欠税赋悉数免去,又免当年税赋十分之四;赐老年人粮食、布帛和贫民粥食;设学士员,开宏文馆;设礼贤馆,召四方明博之士;筑常熟、吴江城;设郡劝农使、县劝农尉,议修水利。
  四月,士诚将赵打虎下湖州(今属江苏)。松江(今属江苏)、常州(今属江苏)、无锡等相继为周占领。
  六月,朱元璋遣使与张士诚通好,书称:“吾与足下,东西境也,睦邻守国,保境息民,古人所贵,吾甚慕焉。自今以后,通使往来,毋惑于交构之言,以生边衅。”
  七月,周军攻镇江,被朱元璋击败。攻杭州,元江浙行省左丞相兼知枢密院事达识帖睦迩弃城走富阳。万户普贤奴尽力抵御,苗军将领杨完者自嘉兴往援,士诚败走。
  八月,周以水军数万攻嘉兴,为苗帅杨完者所败。“杨完者以大军四伏,使小舟数十百艘饵之。敌(周军—引者注)樯橹蔽天排川而下,追至杉青,东西岸皆积苇以待。时南风大作,岸上举火,敌舟焚燎至四十里不止,死者甚众。遂舍舟登陆,进逼城下。战于东瓜堰,大破之,斩首万七千级,俘者数千,张氏统军张士信以伏水遁还。然完者凶肆,掠人货钱。至贵家,命妇、室女见之,则必围宅勒取,淫污信宿,始得纵还。少与相拒,则指以通贼,纵兵屠害。由是部曲骄横,凡屯壁之所,家户无得免焉。民间谣曰:‘死不怨泰州张,生不谢宝庆杨’”。
  九月,朱元璋攻常州,周军请和。愿岁输粮二十万石、黄金五百两、白金三百两。朱元璋索粮五十万石,和议不成。十七年(周天裙四年,1357),张士诚西有朱元璋兵褶逼。南有降元的方国珍配合元兵征讨。五月,朱元璋军下泰兴。六月,取江阴。时“张士诚据姑苏,跨有淮东、浙右,地大物众,兵食富强,实江南一劲敌”。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