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古代都城-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曾定都于此,合计将近百年。这些政权长期统治河西走廊,几度控制西域地区,境内战争较少,经济文化发达。凉州也成为当时中国北部重要的文化中心,保存了不少的汉族传统文化。因最先接触西域文化,凉州的寺塔和僧徒都比较多。

    公元304年到439年的十六国时期,是秦统一以来我国中原地区割据政权最多的时期,担任过大大小小国家都城的地方也特别多。除了以上提到的城市,下述市县在十六国时也是中原地区割据政权建都的地方:河南滑县(当时称滑台,南燕初期都城),山东青州(其西北部当时称广固,南燕都城),山西长治(其南部当时称长子,西燕后期迁都于此),山西离石(其北部当时称左国城,前赵初期都城),甘肃敦煌(西凉前期都城),甘肃酒泉(西凉后期都城),甘肃张掖(北凉都城),甘肃榆中(其北部当时称苑川,西秦建都于此)。此外,今辽宁省辽河流域自战国以来即为汉族移民分布区。十六国时期这一地区仍有很多汉人,汉人建立的北燕国的主要部分就位于此,北燕都城龙城在今辽宁省朝阳市。

    自关西地区翻越秦岭和米仓山——大巴山,便进入长江上游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成都位于成都平原的中心,向为四川盆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春秋战国时代,盆地内并立巴、蜀两个奴隶制国家。巴国占据东部,都城在今重庆市江北;蜀国占据西部,都城即设在成都。秦统一后,四川盆地为我国出现割据次数最多的地区。这些割据政权,包括西汉末公孙述的成家、三国时刘备父子的蜀汉、十六国时巴氐李氏的成汉、五代十国的前蜀、后蜀,无不以成都为其都城。蜀汉时,成都曾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建设。唐末,城市面积有所扩大,周围达25公里,有街坊120条。五代时城中人口至少有50万,纺织、造纸、印刷等手工业部门闻名全国,商业发达,城市富丽。可以说,成都是有资格跻身于我国重要的古都之列的。

    自四川盆地顺长江而下,出三峡后便进入长江中游的两湖地区。江陵、长沙和鄂州三个古都呈倒“品”字型,嵌镶在平原大地上。其中,以江陵建都最早,建都时间最长。

    江陵位于鄂西山地和江汉平原的交界地,是长江中下游进出四川盆地的水路枢纽,古代经洞庭湖西岸通往中原的南北大道也经过此地。良好的地理位置和周围地区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使其成为南方最早的都城之一,春秋战国时的楚国都城郢便在江陵西北,向为楚文化的中心。秦统一以后,江陵长期为长江中游主要的区域中心。如果处于南北分裂时期,往往又成为南方和北方、长江中游和下游政治势力的争战之地,并有一些将领乘乱在此开国,实行割据。公元525年,镇守长江中游的梁朝大将萧绎在此登上皇帝宝座,是为梁元帝,虽然三年后即灭于西魏,但却曾经统治着长江以南的半个中国。西魏取江陵后,在此建立了一个小小的后梁政权,维持三四十年,直到公元587年并入隋朝。五代十国时,自河南率兵南下的高季昌又在此建立了南平国(又称荆南)。南平国只管辖湖北境内包括今江陵、宜昌、秭归在内的小块地区,是十国中最小的一国,在大国的夹缝中存在了四五十年。

    长沙位于洞庭湖南部,为湖南水陆交通中心。五代时马殷以湖南之地建立楚国,建都长沙,维持45年,鼎盛时据有湖南全省、广西和贵州、广东的一部分。当时长沙的纺织、陶瓷等手工业具有一定水平,商业也有较大发展。

    今湖北鄂州市位于武汉以东,长江南岸,为长江中游军事重镇。公元221年,孙权为了与刘备争夺荆州,将统治中心迁此,称武昌,并将建业(今南京)的富人上千家迁到这里定居。同年孙权称吴王,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四月即皇帝位。因长江下游大族反对迁都武昌,强烈呼吁“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就建业死,不就武昌居”,迫使当年九月孙权迁都建业。以后孙皓也一度以武昌为都城。

    自长江中游顺流而下,便进入长江下游地区。以整个南中国为统治范围的王朝的都城所在地,除了南京,便要数被誉为七大古都之一的杭州了。杭州位于江河湖海、山地平原之交,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交通方便。隋代修通大运河以后,杭州为大运河起点,开始得到较快的发展。五代吴越国割据今浙江、上海市和江苏省的苏州地区,定都杭州。因境内长期无战乱,吴越国经济文化发展迅速,杭州也建设成为风景美丽、经济繁荣的东南大都市。沿江沿海修建了坚固雄伟的堤塘,以保障城市不受海潮的危害。城市周围达70里,还在凤凰山下修建了子城,作为吴越国王办公和生活区域。城内的街道、河渠、市场、房舍也相应进行了规划和修建。西湖得到疏浚,周围兴建了很多的寺院和佛塔,开始成为南方的著名风景区。到北宋时,杭州已成为南方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以风景秀丽、城市繁荣、富人生活奢麋而闻名全国。柳永《望海潮》词咏杭州为“东南形胜,三吴都会”,说杭州“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富丽无比。

    北宋末年,原先生活在东北的女真人建立金朝,并攻入中原,灭掉辽朝和北宋。宋宗室赵构建立南宋政权,率领部分官员迁入南方。南迁之初,赵构辗转于今扬州、南京、绍兴等地,一些大臣建议将都城定在今南京,未被采纳,最后选择杭州为都城,称临安府。此后,杭州作为南宋、金和南宋、蒙(元)对抗时期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达150年之久。

    经南宋一个半世纪的建设,杭州人口达到百万左右,成为全国第一大城市。朝廷所在的皇城周围达九里。由于地形的关系,城市平面形状像一个腰鼓,城市布局坐南朝北,皇城坐落在南端。御街自皇城的朝天门往北延伸,长达13公里,全部用石板铺成,成为纵贯南北的中轴线。官府和贵族的房屋往往和居民房屋相杂,不少街市沿着河流分布。造船、陶瓷、纺织、造纸、印刷等手工业部门相当发达,质量享誉全国。店铺一家挨着一家,昼夜经商,十分热闹。各类学校众多,并出现许多演出各种曲艺和戏剧的场所。以“山外青山楼外楼”著称的西湖风景区基本建成,游客如云,歌舞不断,并与附近的苏州一起被誉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人间天堂,成了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马可·波罗在宋亡之后25年来到这里,还认为杭州是“世界最名贵富丽之城”。

    大运河修成以后,扼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处的扬州发展为南方和北方及长江中下游间水上交通的主要枢纽,工商业日见繁荣。唐代后期已有“扬一益二”之称,即全国最重要的工商业城市,第一是扬州,第二是益州(今四川成都市)。五代十国时吴国据有今江苏、安徽、江西和湖北等省的一部分,建都今扬州市,称江都府,达36年之久。受唐末和五代初期严重战乱的影响,扬州已不如过去繁华,但仍为南方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五代末北周南下进攻南唐,扬州人民大量外迁,城市趋于衰落。

    自长江下游地区南下,便进入位于南部沿海的闽广地区。福州居福建最大河流闽江下游,向为该区域的最大城市和政治中心。西汉初东越的闽越国国都冶即在于此,不过闽越国灭亡以后当地人民多被迁到淮河流域,因而对后来福州城的建设并无多少影响。五代时王审知据有福建之地,建立闽国,定都于福州,称长乐府,达37年。五代是福建历史上经济开始获得较大发展的重要时期,福州城得到扩建,增筑了南北夹城,并将屏山、乌石山、于山都圈进城内。

    两广位于祖国的南疆,离中原最远,为南方经济开发较晚的地区,只有今广州市例外,这里位于东南亚和东亚海上航路中心,向为我国古代重要海港。古代两广地区出现的两个割据政权——西汉初的南越国和五代十国时的南汉国,都城都设在广州(当时名番禺)。其中南汉国建都广州历55年,称兴王府。南汉时曾扩建了广州的城南商业区,称为“新南城”,并建了很多的园林宫馆,已知的便有宫殿26个,苑囿八处。

    

    第四章 一方之胜,区域中心——边疆民族政权的都城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但完成这个过程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在历史上,有些边疆地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处在当地民族政权的统治下。另有些边疆地区,其民族在中央政府力量强大时,受中央政府统辖,或者尊中原地区的统治者为主,自称臣子,进纳贡物,表示归顺,但一旦本民族力量强大并且外部条件具备时,也会建立民族政权。相当多的民族政权,具有比较广大的疆域范围,有的立国较久,有的甚至进入中原,统治着中国北部的半壁江山乃至统一全国,由边疆民族政权发展为分裂时期的政权(如辽、金)乃至统一王朝(如元、清)。因此,这些政权都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大小不同的影响,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起过一定的作用,对边疆的开发和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些边疆民族政权的都城,也是我国古代都城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国东北地区,除南部辽河流域战国以来即为汉族移民分布区外,其他广大地区基本上是少数民族的活动区域。

    唐代东北东部长期存在粟末靺鞨〔mohe末合〕建立的边疆民族政权渤海国。渤海国嬗〔shan善〕传228年(公元698—926年),最盛时疆域东至今俄罗斯滨海州和日本海,西至今吉林省西部,南至鸭绿江下游,北至黑龙江畔。首都上京龙泉府遗址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镇。上京城周长17公里,宫殿、官署、邸宅、庙宇都大体仿照唐都长安格式,城墙墙基宽七—十米,至今仍残高二—四米,城外有护城河。街道宽40—50米,用石块铺砌。居民区也称坊,共有80坊。街道和坊纵横交错,构成棋盘状的布局。宫殿前后有三重,覆盖着红色的琉璃瓦,建筑规模相当宏伟壮丽。至今城墙、街道,建筑物的遗迹仍依稀可辨,让人回忆起往日的繁荣。

    公元1115年,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完颜部首领阿骨打建立金朝,建都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市南)。金天会三年(公元1125年)灭辽,次年灭北宋。在此后的二三十年中,会宁府都是我国北半部的政治中心,大批中原移民迁到这里,经济、文化获得极大的发展。金建国之初没有城郭,皇帝和贵族分散居住,分别称为皇帝寨、国相寨和太子庄。天会二年开始建宫城,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建为上京,以后又陆续修建敷德殿、宵衣殿、储古殿等具有不同功能的宫殿。皇统六年(公元1146年),再次进行扩建,仿照宋朝都城开封的规模和布局建造。由于过于偏僻不便于统治中原,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金朝将都城迁到今北京市。为了切断女真贵族对故都的留恋,几年后上京宫殿和贵族的住宅都被犁为平地。但以后又设会宁府为陪都,陆续修复一些建筑物,仍为东北北部的政治中心。

    明朝后期,主要生活在东北长白山区的女真族(后改称满族)开始兴起,数次击败驻守辽东的明朝军队。公元1616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城(今辽宁新宾县西老城)登基建元,建立后金政权。后金天命七年(公元1622年)又在今辽阳市东五里修建东京城,并将都城迁到这里。但未等东京城完工,三年后又迁都沈阳。天聪八年(公元1634年)称沈阳为盛京,称故都赫图阿拉为兴京,意为兴王创业之地。天聪十年改国号为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朝入关,一跃由边疆民族政权上升为统一王朝,并将首都迁到今北京。清初的盛京城是在明代沈阳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周围九里多,共有八门。皇宫位于盛京城的中部偏西,公元1636年前已基本建成。现称沈阳故宫,占地六万多平方米,有房屋300余间,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是我国现存仅次于北京故宫的宏伟建筑群。

    蒙古高原古代是我国游牧民族生活的地区。草原民族主要经营畜牧业,终年骑在马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因此,广袤的草原上,一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没有乡村,没有城市,没有宫殿,也没有首都。首领的帐篷支在哪里,哪里便成为指挥中心,帐篷一撤,指挥中心随之转移。史书上一般称民族首领帐篷所在地为王庭。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有一些游牧民族过上了半农耕和定居的生活,才开始在草原地区兴建都城。

    晋愍〔min敏〕帝建兴三年(公元315年),鲜卑族拓跋部在今山西北部和内蒙古境内建立代国,建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公元376年国灭,386年拓跋珪重新建国,改称魏(即北魏),最初定都盛乐,12年后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十六国时期今陕西和内蒙古毗邻的地区一度为匈奴族所据。首领赫连勃勃于公元407年在此建立夏国,公元413年在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建统万城为都城。为了使统万城坚不可摧,选用优良的三合土筑城。据说,筑城过程中监工往往用锥子对每一段的墙体进行试验,如果锥子能够插入一寸深,立即杀死修这一段城墙的民夫,并连尸体一块儿被筑到城墙里去。城筑得十分坚固,至今遗址犹存。

    唐天祐四年(公元907年)以今内蒙古西辽河流域为主要活动基地的契丹族建立自己的国家,公元947年建国号为大辽。辽所统疆域绝大部分都在塞外的蒙古高原和东北等地,内地仅有以今北京、大同两市为中心的燕云十六州。辽神册三年(公元918年)建都皇都(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天显十三年(公元938年)称为上京临潢府。上京是当时北方草原上的繁华城市,城高二丈,周围27里,由大内(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组成。城内既有开皇殿、安德殿和五銮殿三大宫殿,还有一些手工业工场、商店和市场,也有国子监、孔子庙及佛教和道教的寺院,反映了中原汉族文化在草原的深刻影响。统和二十五年(公元1007年)辽将都城迁到新建的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南),中京代替上京成为辽后期百余年的政治中心。在上京、中京两城,当地人口主要是迁自中原的汉族人民。

    公元13世纪初,北方游牧民族蒙古族崛起,建立蒙古汗国。此后,以蒙古草原为基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战争,统一中国,威震亚洲和欧洲的东部。公元1235年,开始在漠北草原兴建和林城作为都城。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忽必烈在漠南草原的东南部登上皇帝的宝座,并在此建立开平府,中统四年加号上都,成为蒙古汗国的新首都。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迁都今北京市,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建国号为大元。

    和林遗址在今天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东岸,上都遗址在今天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两城都是当时蒙古草原上的主要城市,参加修城的工匠来自北方各地,不少人来自西域包括遥远的西亚地区,建成以后又有大批移民从四面八方迁来。和林城周长12里,有四个城门,大汗宫殿万安宫在城的西南部。城内有两个居民区,一个居住着来自中原的汉人,一个居住着来自西域等地的回回人民,有12所佛寺、两所清真寺和一所基督教堂。上都城的东西、南北各宽四里多。城分为几重,中间是内城(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