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崇祯窃听系统-第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朕前些日子要卿做的事情,在这里说说吧!”崇祯皇帝似乎带着一点火气要求道。
田维嘉早已猜出了这个事情,心中一声叹,便无奈地当众说起了廷推名单的事情。
廷推名单这个事情,朝廷上下都知道,但是结果怎么样,就只有很少一些人知道了。
因此,当田维嘉最后说道,廷推名单中的候选人,最终还是一个人都没有时,一个个不由得都有点哑然。什么时候,这么香饽饽的事情,竟然无人问津了?
“是何原因,卿也说出来给大家听听吧!”崇祯皇帝又是冷声要求道。
“奉公廉洁一条,具体要求到什么程度尚未可知,因此……因此廷推人选尚未有定论!”田维嘉无奈,只好如实奏道。
他这么一说,顿时,所有官员都明白了。不少暗地里偷看皇帝脸色,心中有了猜测,该不会是皇上已经知道一些官场规矩,所以田天官这里不敢糊弄皇上了吧?
看到底下没人说话,崇祯皇帝就又大声喝道:“看到没有,奉公廉洁一条,还要具体到每个细节,那说明什么?大部分官员都担心自己的所作所为,是违背了奉公廉洁!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条件,就把朕的吏部尚书给为难死了!朕要还是以资历为先,按班就部地,这朝廷还有救么?”
虽然崇祯皇帝没有明确地说:朕所指有问题的官员,不是一个人,而是在场的你们都是这句话,但能位居殿内和皇帝议事的这些官员,又有谁不知道皇帝的这句潜台词!毕竟能上廷推名单的,除了封疆大吏之外就基本上是殿内站着的这些了。
一时之间,所有人都沉默了。没有人有勇气,敢站出来说我就是奉公廉洁,皇上可以随便查!
其实,哪怕是薛国观,也多少有点问题的。或者换句话说,如今的大明官场上,真能做到奉公廉洁的,估计也是凤毛麟角般地存在了。
如果以前的话,可能有人还会冒险试试。可如今,原首辅刘宇亮的首级挂在正阳门上,原御马监掌印太监王之心等人的首级挂宫内大门。还有辅臣方逢年受贿降级,东厂肆虐,锦衣卫也换了一大批人,在这风头上,还真没人有胆子。
因此虽然大家都这样,可这事不能提到明面上来,皇帝为此发怒,也就只能沉默以对了。
崇祯皇帝也沉默了一会,扫视着底下臣子,好一会后才和缓了一点语气说道:“如今国家有难,朕也发现了一些人才。晋州知州陈弘绪是一个,他是举人而已,却比不少进士出身的都要做得好!那陈伟权是进士吧,猪狗不如!先前的昌黎县令左应选是个人才,也是举人出身,却被人嫉妒贬官。朕就告诉你们,以后朕用人,只要德才兼备,或者只是一点小毛病却能有大功的,朕不拘一格用。陈弘绪、左应选他们,朕定会大用。”
说到这里,他忽然又冷笑一声,语气又严厉了一分道:“你们也别不服气,有本事,做出比他们两人功劳更大的事情来给朕看看,朕也同样会重用你们!”
一大帮进士老爷们,此时一个个低头无语。皇帝在震怒之中,他们又没有实打实地拿得出手的功劳,也就不敢出声了。要是洪承畴和孙传庭等人在的话,或者有资格出声,但是,他们两人也不会在这时,就因为进士举人的出身不同而和皇帝对着干。
底下没反应,崇祯皇帝便当众吩咐新任首辅薛国观,拟旨明发天下,只要德才兼备之士,或者虽有小过错却能为国立大功,就可以来京报备,一旦核查属实,朝廷立刻择优录用而不用再沿用以前那套做官之法。
事实上,大明此时原本就有这套,也就是荐举做官。在殿内的很多官员,都是通过大臣向皇帝荐举而做官的。只不过大部分官员,都是进士出身而已。如今皇帝这么一明确,就正儿八经地把范围扩大到了举人这一层。
以后举人就没必要只是当个师爷,或者只能当个县令而已了。如果确实有才能,被人荐举给皇帝的话,也能做到更大的官。
当然,大明朝如今也有这么一个人,就是陈新甲,在一大群进士等官做得情况下,以举人出身都当到了宣大总督一职上了。不得不说,在明末这个官场上,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
刚说完这事,崇祯皇帝还没开始说下一个事情时,忽然殿外传来急促地脚步声,同时传来内侍兴奋地呼喊声:“皇上,大捷,皇上,大捷啊……”
殿内所有人听了都是一愣,大捷这个词,真得好久没听过了。
崇祯皇帝倒是不意外,因为在一大早地时候,他就从王承恩身上的窃听种子处获悉了大捷的消息。当然了,具体情况,他也不清楚。毕竟王承恩处的消息,只是夜不收连夜赶回去禀告的大概情况而已。
“陛下,洪孙两位大人歼灭五千余名建虏,大捷啊,陛下……”进入大殿,内侍满脸兴奋,高声大呼,同时呈上报捷文书。
殿内众多文武官员一听,不由得很是意外。
之前一仗,因为建虏的无耻要挟,几百斩首被建虏要了回去,因此虽然有说捷报,可殿内不少臣子是持怀疑态度的。如今才过去一天一夜而已,第二封报捷文书过来,内容却更夸张,说是歼灭建虏达到五千余人,一时之间,殿内没有几个人相信,都在底下低声议论了起来。
“大明对阵辽东建虏,可未曾有此大捷吧?”
“可不是,别是虚报战功吧?”
“首级呢,回头一定要查验首级!”
“……”
底下这些人在低声议论,崇祯皇帝已经展开报捷文书看了起来。卢象升和洪孙两人联合起来完成地围点打援之战,就详细地呈现在他眼前。
看完之后,崇祯皇帝的脸上并没有欣喜若狂的神情,只是稍微高兴了一点,吩咐王德化把报捷文书当场读出来给所有人听。
当尖细地太监嗓门一响起,殿内就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竖着耳朵听了起来。有的是想看看到底是什么样地大捷,有的是想找出其中的破绽,反正各人有各人地心思。
读完之后,首辅薛国观首先出列奏道:“恭喜陛下,大捷啊,这歼灭五千余名建虏的大捷是没跑得了!”
“陛下,该查验首级,以验真假,而后才宣告天下才好!”久未说话的杨嗣昌跟着开口,不过却是要坚持走程序。
其他臣子,也纷纷跟着开口,分别拥护两种意见。
一种是这个大捷鼓舞人心,应该立刻宣告天下;另外一种,就是杨嗣昌的观点了。
崇祯皇帝等他们喧闹了一会后,忽然冷着脸大声喝道:“详细战事经过都有,双方战损也有,你们就看不出真假,一定要验了首级才确认?五千多个首级,什么时候验完?前方将士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最终却换来朝廷的不信任,岂不是寒了为国死战的将士们之心?”
一连串地质问,让不少臣子低下了头。特别是那些有知兵之名的臣子,崇祯皇帝的这番话,显然是冲着他们去的。比如,杨嗣昌。
真要说起来,杨嗣昌又岂能看不出来,报捷文书中所说的大捷基本上是真的,从一开始卢象升疲惫敌军,到后来孙传庭制造阻拦假象吸引鞑子疾驰救援,从而有了步骑分离,而后秦兵主力以优势兵力,还以逸待劳地围歼鞑子步军,这一环扣一环地计策,真这么实施,这场战事能赢是没跑得了。
可是,杨嗣昌不想看到这个结果。因为这场大捷一旦得到朝廷承认,洪承畴无所谓,但是那卢象升就是有功之臣了,孙传庭也是有功之臣了,回头还怎么搞这两人?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一开口,就要朝廷走以前的流程,要先派人去验,而后就有不少机会来否认这场大捷了。
事实上,以前的时候,就连皇帝都不愿看到有这么大的大捷,原因很明了,朝廷没钱,拿不出那么多银子赏赐,就想赖皮了。不过这种事情,在如今的崇祯皇帝这里,却是不会发生。
此时被皇帝这么连续一问,如果杨嗣昌还要坚持得话,那就得摘掉他知兵的名头,而他就是靠着知兵名头窜到辅臣高位,因此,他就没法说出口了。
他说不出口,可有的人却能说,比如御史言官,坚持走程序,谁能说什么呢?
于是,就见御史刘美才出列,就准备奏对了。
不止杨嗣昌一个人不想看到卢象升和孙传庭立功的,毕竟这两人之前做得事情,都有妨碍其他人发财。
可是,崇祯皇帝却没给刘美才机会,先一步又厉声喝道:“有些人的伎俩,别以为朕不知道,趁着查验首级的机会向有功之臣敲诈勒索,要是达不到目的,就报首级不符,或杀良冒功,或夸大战果之罪,随手就能来。就算不用这些手段,拖延下去,迟迟不给朝廷答复,也是拿捏敲诈的手段之一,寒了有功将士之心!”
一听这话,御史刘美才就有点傻在那里了。如果他这时候还是坚持要先验首级的话,是不是会往皇上所说得这话里套了?
刚才崇祯皇帝所说这话,其实不止存在于明末,就开国圣明天子在位地时候比较少之外,其他时段,或多或少都有,当然,明末特别多。因此,查验首级这个,是一项美差来的。毕竟要是把这钦差伺候舒服了,那颠倒黑白就容易了。
杀良冒功,可以说成正儿八经地战功;正儿八经地战功,可以说成是杀良冒功!你一个领兵将领(或者大臣)又有多少发言权,回头钦差报上去之后就有得受了。就算不服气,要求朝廷再复核,首级可不是别的东西,那是再怎么保存也会腐烂的,有心人做做手脚,后续压根就没法再验的。战事到底如何,基本上就操纵在查验钦差手中了。
如今像这么大的战功,斩首五千余级,要是派人查验的话,光是验人头,都不知道要多少时间,如果钦差刁难的话,那么多人头,总会挑出刺来,怀疑是假的,然后就开始夸大,回头好好地一场大胜,信不信还能给报个败仗出来都有可能。
文官的那张嘴,有的时候,真得比刀枪要厉害多了!
殿内文官不知道皇帝为什么会知晓了其中的道道,看到皇帝正在发火中,一时之间,就没人敢说话了。就连已经出列的刘美才,也没了胆子。毕竟皇上已经一开始就说了,只要知兵,就能从中推断出真假。
崇祯皇帝冷着脸,扫视着他们继续说道:“报捷文书,不是个别将领上奏,而是朕的三边总督、陕西巡抚,其中内容还涉及兵部尚书,你们该不会认为,他们三人都会弄虚作假,欺瞒朕吧?真要这样的,这天底下还有谁能信?再者说了,你们没听到这一仗秦兵所付出的代价?好不容易得来的大胜,你们是要寒了众将士之心?以后谁来替朝廷打仗?”
说到最后,他重重地补了一句道:“真要是一群猪队友,那建虏该是开心地笑了。不败而败,不胜而胜!”
第144章 薛蛮子搅屎
看到崇祯皇帝有暴走的趋势,大殿内所有人都低着头,温顺地跟绵羊一般,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哪还敢持反对意见!否则很可能就被皇帝认为是想敲诈勒索前方将领,一旦让厂卫调查,就麻烦上身了!
崇祯皇帝看到底下这些臣子都没有人出声了,也就收了一点脾气,语气也和缓了一点道:“建虏肆虐至今已有四个多月,多少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还有德王,如今更是生死未知!可是,朕下旨勤王,又有多少军队赶来勤王了?来勤王的军队中,又有多少是能死战的?你们来说说,朕能倚重地军队有几支?”
大殿内鸦雀无声,静得有人想偷偷放个屁都不敢!
看着底下臣子都低着头,崇祯皇帝忽然拿着那封报捷文书扬了扬,而后大声说道:“如今,秦兵站出来了,他们不负朕望,敢于和建虏死战!在万马齐喑的日子里,给了朕,给了大明,给了大明百姓一个这么好的消息,让朕,让朕之子民看到,建虏不是无敌的,我们大明军队是有能力打败他们的。这个时候,能给那些舍生忘死的将士泼冷水,寒了他们的心么?”
“还有,你们应该也听到了,秦兵这一仗,伤亡五千余人,虽然打了两次胜仗,可代价大不大?他们付了这么大的代价,抛头颅,洒热血,舍生忘死,为大明打赢了战事,狠狠地教训了建虏一次。这样忠贞之军,是不是要好好奖赏而不是打击他们,难道要让那些混日子的兵痞笑话、嘲笑他们为国尽忠?来,你们谁来说说,朝廷该怎么做?”
冷兵器之战,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不是随便说说的。像戚家军那样每战的战损比,是非常非常少见的。秦兵在这次的战事中,主要的伤亡就在于孙传庭的那次阻击战中。当然,围杀那五千鞑子步军时,对方困兽犹斗,也让秦兵多了不少伤亡。
也是因此,在这报捷文书的最后,洪承畴和孙传庭上奏军队必须要休整,短时再难以出击。如果这个时候,朝廷再不信任他们,对军队士气的打击就可想而知了。
崇祯皇帝在问完话之后,看着他们一个个都不说话,嘴角一撇,露出无声地冷笑之意,而后点名道:“杨卿,你是内阁辅臣,又是知兵闻名,你来回答朕,朝廷最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杨嗣昌一听,心中非常无奈,你当皇帝的都已经说得这么清楚了,我还能说什么?
事实上,如果抛开个人情感来说,杨嗣昌对崇祯皇帝的说法也是非常赞同的。这个时候,大明太需要有一个榜样了。因此,哪怕秦兵的战绩有点夸张,朝廷都要认了。不但要认,而且还要替秦兵再夸张一些,这样才能涨大明士气,鼓舞更多的军队去和建虏交战,而不是出工不出力。
“臣附议!”杨嗣昌没敢耽搁,立刻恭声回奏道:“朝廷该表彰重赏此次大捷!”
崇祯皇帝听了,又转头看向另外一个人,冷声喝问道:“钟卿,你们都察院怎么说?”
钟炌一听,心中也如同杨嗣昌一般无语,你皇帝都说得这么清楚了,连杨阁部也赞同了,难道能说你们不对?要是不对的话,理由怎么来?没理由啊!
就这么想了一下,他不敢怠慢,也跟着回奏道:“陛下,臣亦附议,秦兵忠君报国,此次大捷,确实该赏,而且要广为宣传,涨我大明士气!”
崇祯皇帝听了,没再理他,又接着转头看向下一个。反正在殿内重要的衙门主官,他都一个个这么问过去,结果也没有意外,在他的强势之下,达成了一致意见:难得有这么一次大胜,一定要重赏!
这么一来,问题就来了。
就见崇祯皇帝看向一人道:“朝廷要重赏,李卿可有章程?”
李卿,就是李待问,大明户部尚书。他就知道崇祯皇帝会问他,心中叹了口气后躬身奏道:“陛下,按报捷文书所奏之大捷,五千余级首级的赏银,还有五千余名将士的伤亡抚恤,还有有功将士的赏赐,微臣粗略估算,按照以往惯例,至少也要二十万两白银。”
有关洪承畴、孙传庭和卢象升三个人的奖赏和带兵将领的封赏这些,不是他户部尚书能决定的。他户部尚书这边该奏对的,就是有关银子的事情。
崇祯皇帝听了之后,也不去问他具体的算法,只是点头说道:“既是如此,卿就照此办理,不得耽搁,以免寒了前方将士之心!”
“……”李待问一听,不由得哑然,皇上是装傻还是装傻啊!
他没办法,只好又奏对道:“陛下,国库已无一分银子,不知这赏银该从何而出?”
“哦……”崇祯皇帝听了,似乎才想起来一般,拖了个长音,而后看着他问道:“国库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