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崇祯窃听系统-第4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是一会的功夫,就见镇子里冲出了几个中年书生打扮的人。在看到大红绯袍的卢象升之后,便一下刹住脚,只是惊喜交加地看着卢象升,打量着卢象升。
在他们的身后,还不断地有人跑出来,不过都在前面这几个人之后停住了。从镇子里跑出来的人越来越多,男女老少都有,没多大功夫,就全是人了,看这样子,应该是全镇子的人都跑出来了。
卢象升当然也在打量着对方,看着虽然已是中年,可他还是一下认出来了,不由得笑着叫道:“二弟,三弟,四弟,五弟,你们都在啊!”
没错,站他对面,有点不敢相认的,是卢象升的两个亲弟弟,叫卢象晋,卢象观;另外两个是堂弟,叫卢象同,卢象坤。
在原本的历史上,卢象观,卢象同,卢象坤在大明亡国的第二年,一起抗击建虏殉国;当时,卢家上下,一起赴国难的有百余口。卢象晋则坚决不剃发,入山为僧。
而在这个位面上,卢象观也已经在崇祯十六年考中进士,出任地方知县。一般来说,这个时候,也是在异地他乡为官,不会出现在老家,因此,卢象升才有此一问。
听到卢象升说话,他们几个人都回过神来,不由得一个个带着欣喜,双双作揖致礼道:“见过兄长!”
听到他们开始说话,整个镇子里,原本那么热闹的,突然一下就安静了。每个人都睁大了眼睛看着卢象升,就好像要每一寸都看个遍一般。
其中卢象观在说完之后,便又回答卢象升的问话道:“接到了皇上旨意,说大哥会回乡省亲,也让我回乡省亲,可以一起团聚一下。”
听到这话,卢象升不由得脑海中闪过皇上的身形,心中很是感动。皇上之恩,真是今生难报!
卢象升的另外几个弟弟,则是举人和秀才而已。不过一门双进士,这已经非常了不起了。更何况,其中一个,虽然只是位居总督官职,可却已经封辽东伯,这更是了不得的荣耀。
正在这时,人群忽然自动散开,几个少年郎簇拥着一个中年妇人走了出来。
卢象升见到,一下便认出来了,这是自己的妻子王氏。
卢象升是在万历四十六年十九岁的时候娶妻汪氏,天启元年二十二岁中应天府乡试二十九名。其妻汪氏身体不好,久病不愈,只有一女,便主动替卢象升再张罗侧室王氏。
天启二年,卢象升中了进士;不过天启三年的时候,汪氏亡故,从此之后,就一直是王氏了。有子三人,都是年幼便回了宜兴。
脑海中闪过自己的前半生,他的眼睛便一下锁定在王氏的身后一女三男。
卢象升顿时就有点激动了起来,说真的,虽然不认识,可他心中却有把握,这一女三男是他的儿子女儿。
果然,就见王氏激动地眼角隐约见泪光,却侧身用手示意道:“快,快来见过你们父亲!”
那三男一女听了,立刻向卢象升跪下磕头,用激动地语气说道:“孩儿见过父亲大人!”
他们这一跪下去,后面又见到一个夫人,怀中抱着一个小宝宝,也跟着跪下去见礼了。另外也有一个青年书生,牵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孩,也跟着跪下行礼。
卢象升虽然没有回家过,可书信却是有来往,知道这是大儿子的媳妇和儿子,也就是说,他已经是当爷爷的人了。另外那个,是自己的女婿,那个是外孙。
“好,好,好!”卢象升见此,心情格外激动,连忙大步上前,伸手双手一边扶一边对他们说道:“都是好孩子,快起来吧,快起来吧……”
当初临别之时,都还是那么小的几个,没想到这一眨眼,都已经这么大了,甚至都还有了自己的孩子。真是岁月如梭,光阴如箭啊!
对于没有看着自己孩子长大,卢象升肯定有遗憾,不过他却不后悔。自己在外征战沙场,不就是要让他们过得好,不受兵灾之苦么!
当年离别的时候,烽火遍地,饿殍倒毙田间地头,真得是让人忧心不已。如今却是好了!付出那么多的守护,显然是值得的了!
看到他们一家子这样,卢象观便在边上笑着说道:“大哥,这天都要黑了,回家再说吧,回家再说!”
卢象升听了,多年军旅生涯养成的性格,当即哈哈一笑道:“没错,回去再说!”
听到他这话,后面围观的百姓,包括一些来不及见得七姑八大姨什么的,全都往两边闪开,让出一条通道,恭敬地目送卢象升一家人通过。
等到卢家上上下下一百多人走了之后,围观的人还不愿意散去,纷纷在讨论着辽东伯的事情。
内容无非是夸耀卢象升的,说有多威风什么的;甚至还有一些老人,都说起了卢象升当年出生的时候,天降异象,什么什么的,总之,说得活灵活现。
卢象升不但是老百姓眼中非常厉害的大官,而且还南征北战,半辈子在外征战。他的故事,足够这些百姓几天几夜都说不完。至少最近的这些天,他们的话题就绝对离不开卢象升。
至于卢象升,在和家人一一说话叙旧之后,次日就去了亡父亡母坟前拜祭,还要和兄弟说话,教导子女,甚至是孙子外孙之类,有一阵子会够他忙的。
与此同时,另外也有人奉旨回乡,不过和卢象升的感觉却是不同。
第697章 今昔之别
“小的们,把旗号打出来!”
李来亨眼看着前面转过弯之后,就能看到家乡米脂县了,就立刻大声对自己的亲卫大喊了起来,话语中充满了兴奋之意。
他的亲卫一听,纷纷打出了一面面的旗帜。
这些旗帜上,有写李来亨的军职:东江军参将;也有写李来亨所立军功,包括打建虏和倭寇的战事等等。他自己的胸前,也都挂着一块块的军功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兴奋之余,他转头看向边上一人,有点急着地说道:“义父,你的呢?也打出来啊,让他们都瞧瞧,如今我们可是正儿八经的官军,是辽东伯直属的精锐!”
他边上那人,就是东江军总兵李过,他和卢象升一个年龄,都是四十六岁的人了。虽然如今的身份,和当年离开家乡之时,已经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可他却没有李来亨那样的兴致,只是微笑着淡淡说道:“我们只是奉旨回乡看看,没必要如此招摇!”
“对啊,我们是奉旨回乡的,当然要让他们都瞧瞧,如今我们是什么身份,是何等的荣耀!这是皇上的意思!”李来亨兴趣不减,依旧兴奋地说道,“再说了,那些旗号都是我给你准备好的,不用就可惜了啊!”
说完之后,他看到李过只是笑笑,并没有再和他说得意思。于是,他就转头吩咐李过的亲卫道:“还愣着干什么,这都到大帅的家乡了,藏着掖着干什么,都给我统统把旗号打起来!”
说话间,李来亨甚至还驱马过去,对李过的亲卫吆喝了起来。他自己的亲卫见此,也纷纷起哄。最终,李过的亲卫也都打出了旗号。
看到旌旗招展、兴高采烈的那样,李过只是笑笑,也不阻止,显然是随李来亨闹去了。他更多的时候,是看着前后左右的风景,搜寻着脑海中的记忆,并进行比对。
当年闹饥荒,米脂不知道饿死了多少人,他随着他叔李鸿基起兵造反。那个时候,路上随处可见死人,白骨等等。如今一路走来,虽然人还是很少看到,可死人或者白骨之类却是已经绝迹。
看着官道附近的田地,目光所及之处,依旧还是干旱,甚至都有田地是龟裂的。李过心中就有点担心,也有点纳闷。
他担心的是,老天爷依旧不给老百姓活路,还是旱魃肆虐,那老百姓的日子到底是怎么过的?
另外纳闷的是,一如以前这般的干旱,可却没见到死人,也没见到路人脸上的忧色惧意,按理来说,这都要临近米脂县了,路人应该会多起来才对,怎么就见不到几个人呢?
很快,转过了弯,一眼就望见了远处的米脂县城。
目光所及之处,终于多了不少人气。田间地头,官道上,都能看到一些人。
见到这个情况,李来亨顿时就像打了鸡血一般,变得更加地振奋,立刻吩咐他的亲卫道:“都给我把胸膛挺起来,旗帜举高一些。老子如今,可是堂堂正正地回来了!”
说着话,似乎觉得还不够,就又冲李过的亲卫也同样吩咐,还介意他们举得高不高啊,胸膛挺得直不直什么的。
当他们离米脂县越来越近的时候,终于有人注意到了这一行骑士,纷纷放下了手头的活计,就站在那里看着他们。
李过注意到了这个情况,这要是换了以前,在这种情况下,所有人都是躲得比兔子还快,来得不管是不是官兵,都不会有好事。
由此可见,如今家乡这边,真得是天下太平了,要不然,不可能站那看热闹。
“咦,这是什么人?看这架势,一定是很大的官吧?”
“不对啊,他们都是武夫,竟然也这样招摇过市?”
“……”
隐约听到他们的议论声,李来亨不由得急了。这个时候,他想起来一件事,就是老家这边的人,多不识字,自己打出的旗号,没人认识上面的字,这岂不是白瞎了去定制这旗帜的银子了么!
情急之下,他都顾不得摆姿势装样子了,连忙用米脂土话亲切地和官道边看热闹的那些百姓打招呼道:“本将是辽东东江军参将李来亨,这位是辽东东江军大帅李过李大人,我们都是米脂人,是老乡……”
听到他用米脂土话自我介绍,不得不说,李来亨的名气不怎么样,可李过的名气,在当地还是很响的。
“李过,就是那个当年跟着闯贼造反的那个一只虎?”
“对,肯定是了,听说当年被皇上俘虏之后就自愿去辽东打建虏了!”
“哇,如今可是衣锦还乡,荣归故乡了啊,真是太让人羡慕了!”
“可不是,都做到朝廷的大帅了呢!真是厉害啊!”
“……”
如期得到赞美,不过都是给李过的,边上的李来亨听了,不由得有点急了,为什么就不夸夸自己呢!自己也是改邪归正,自愿去辽东杀建虏,也当到了参将了啊!
他激动之下,却没想过,李过当初的名声比他大,如今的官位比他高,那别人自然是把焦点给了李过,而不是他了。
城门那边,忽然涌出了一群人,为首那人,身穿绿袍,是为米脂县的县尊。
就见他抱拳问道:“可是东江军总兵李大人当面?”
虽然李过的品级如今要远高于七品县令,不过李过是武将,县尊是文官,这要是换成以前,县令基本上不可能来迎接回乡省亲的武将。
可如今,这县尊还是来了。对此,李过心里清楚,这是因为他们这些人,是奉旨回乡省亲,地方上估计也收到了皇上的旨意,才会如此。
想到这个,李过心中不由得非常感动,就感觉皇上对他们真是太好了。不但为他们着想,安排他们回乡省亲,甚至都还吩咐了地方上不得怠慢他们。能遇上这样的皇帝,这辈子真是太幸运了!
李过倒不会托大,连忙翻身下马,和家乡的父母官客套了起来。
边上的李来亨见一直没有自己的事情,不由得感觉有点无趣,兴致便落了一些,只能跟在义父的身后听着而已。
米脂县县尊和李过两人并排前行,亲切交谈,一切很是和谐。县令还备下了酒席,要给李过接风洗尘。
聊得比较熟了之后,李过也见到县城里面,似乎比当年饥荒之前的人流,也要少一些,他心中的纳闷不减反增,最终便向县尊提了出来道:“不知附近可有什么节日集会,这人都是去凑热闹了么?”
米脂县县令听了,稍微一愣,随后左右看看,便恍然大悟,当即微笑着解释道:“大帅是指米脂县的人数不多对吧?”
听到这话,李过稍微有点歉意的点点头。
一个县的人口,是决定这个县属于上中下三等中的那一等,和县令的政绩挂钩的。如此当面提出来,似乎有点让人难堪的意思。
不过很显然,这县令并没有这方面的介意,只是笑着说道:“米脂县一直干旱少雨,土地贫瘠,活人不易。得亏朝廷大力推广的那什么土豆,是一种抗旱农作物,很是解决了不少人的肚皮。不过要想过得不错,以如今米脂的土地肥力,也差不多只能养活这么多人了。”
“那其他人呢?”李过顺口问了之后,感觉问得有点不对,就马上改口说道,“我的意思是说,以后人口要是多起来了怎么办?”
县令听了,当即笑着说道:“这些年来,天下太平,这人口自然是增长的了。多出来的人啊,都去闯河套了。”
“闯河套?”李过听了,不由得一愣。
他当初在南阳之战中当了朝廷的俘虏之后,自愿前去辽东杀建虏。从那以后,他就一直在辽东,或者干脆就是在朝鲜。以这个时代的通讯条件,加上他又没亲人在家乡,因此基本上对家乡这边的情况了解很少。
看他这个反应,县令就明白怎么回事,便微笑着解释道:“朝廷有政策,鼓励关内汉人去河套地区开荒种田。于是,不止我们米脂县,包括延安府在内的很多地方,干旱比较严重的,全都去河套那边了。这个,一般就俗称闯河套了!”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之后又补充说道:“想必大帅这么多年来是第一次回来,不知道细况。如今的归化城,可以说是很繁华了。大帅要是有时间,不妨去看看,值得一看的。”
当年皇上御驾亲征,灭万余建虏于归化城,这个事情,李过当然是知道的。
黄河九曲,唯富一套的说法,他作为陕北人,自然也是听说过的。
如今听县令这么一说,他还真是很好奇。关内干旱地区的百姓都有了另外的活路,把归化城那边都搞得红红火火了?
真要是这样的话,以后估计都没榆林军事重镇什么事,更不需要长城了。
忽然,他想起什么,不由得皱眉问道:“虽然长城沿线的蒙古部族,不是被皇上所灭,就是已经归附。但是,还有漠北三族和西部蒙古的啊,河套那边,安全么?”
第698章 鼎盛王朝
听到这话,米脂县县令不由得笑了起来,边上的李来亨见到,便立刻拍了胸脯道:“蒙古鞑子要敢乱来,回头我们去灭了他们便是!我们东江军连建虏都灭了,还怕了他们不成?”
他借此机会,终于显示了一下存在感。
县令看了他一眼,然后笑着说道:“不用李参将去灭,蒙古部族早已怕了,又岂敢对我大明有冒犯之心!”
说到这里,他看到李过微微露出一丝疑惑之色,便详加解释道:“当年皇上一战灭土默特部,二战灭万余建虏于归化城,顺带着也灭了乌拉特部和察哈尔部,三战灭东部蒙古各部族,或者让他们彻底归附。如此赫赫武功,自古以来,可有几人能达成?他们要是惹怒了皇上,就不怕他们的部族也遭灭顶之祸么?”
李过听得点点头,心中已经有所了解了。
不过县尊却没有停住,反而在哪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之前的时候,皇上已经给漠北三族下了旨意,要他们归附,而不只是臣服而已。就在前不久,已经有消息传来,说漠北三族已经商定,不敢违背天可汗旨意。”
说到这里,他又自豪地说道:“皇上之威名,如今在草原上是如雷贯耳,漠北三族如此,西部蒙古又如何能有例外?其实说起来,这是一点都不奇怪。以前的时候,辽东奴酋都能让漠北三族臣服,让西部卫拉特部臣服,以如今皇上的威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