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崇祯窃听系统-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年初二一早,锦衣卫指挥使李若琏也求见皇帝,把查抄结果禀告了上来。
此次一共查抄现银有十二万五千八百七十六两,田宅商铺等合计预估有八十六万两左右。可以看出来,锦衣卫这边捞得油水,明显没有御马监那边多。
看着奏章上的明细,崇祯皇帝总觉得自己好像忘记了什么事情,可就是想不起来。
一直到离去的李若琏再次赶来觐见,向他奏道:“陛下,范记钱庄的掌柜范福陪着东家范永争出来了。”
之前的时候,崇祯皇帝有吩咐过锦衣卫这边,让盯着范记钱庄的锦衣卫校尉,如果看到范福出门,就一定要第一时间通知他。
此时一听,崇祯皇帝猛然间,就想起自己忘记了什么事情。于是,他提起御笔,就在御案上拿出一张白纸,大大地写了“银行”两个字。
而后他便立刻更衣,换了锦衣卫的飞鱼服,在李若琏的掩护之下,悄无声息地溜出了皇宫。
在范记钱庄不远的一处民房内,锦衣卫总旗刘越在这里坐镇指挥。不时有锦衣卫校尉回到这里,给他禀告范永争的动向。
忽然,他的一名手下问道:“刘哥,不就监视一个商人么?怎么还用报给指挥使大人?”
“你问我,我问谁去?”刘越一听,有点没好气地回答道,“不要管这些,都耐心一些,下回就轮到你带几个兄弟出去了!”
刚过完年,这天气也正冷着,光是听着外面寒风呼啸声,就能让人感觉遍体生寒。
如果不是在这里等锦衣卫衙门的进一步指示,那人手的调度就会大大减少,只需要有几个人跟着就行,不用返回这里禀告目标的行踪。
因此,刘越的手下只是一问,他便明白他们想什么,直接下了命令给他的手下。
其实,他自己也有点纳闷。
虽然范记钱庄的后台很多,光是看那东家出门的动静就知道了。可为什么要让他们暗地里盯着这里,他也始终想不通。
正在想着的时候,忽然外面传来一阵杂乱地脚步声,好像有不少人过来了。
这一听之下,刘越立刻警醒,正待动作时,却听到放风的手下在低声叫着“指挥使大人!”
他迎过去一看,发现果然是李若琏亲自过来了,就连忙抱拳应道:“区区小事,何以劳动大人亲自过来,有什么事情,大人让人吩咐一声就是!”
身着便衣的李若琏一听,心中苦笑,你问我,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啊!倒是身边那人知道怎么回事,可他不说,也就不好问。
来之前已经得过吩咐,李若琏没去看扮成他随从的崇祯皇帝,只是问刘越道:“那范记钱庄的东家去哪里了?”
“回大人,刚得报,那范永争应该是出来拜年的,大包小包的不少,已经去了杨阁部府上,眼下在左都御史钟大人府上。”刘越立刻禀告道。
李若琏一听,稍微一犹豫,就又问道:“如果此时过去,他会已经离开钟府么?”
之所以这么问,他是怕带着崇祯皇帝过去扑了个空,来回折腾,又要去下一处地方。在这么严寒的天气,怕冻到了皇帝。
刘越在心中一估计,马上就回答道:“此时诸位大人还在衙门,他去府上拜年,不会超过半个时辰,估计此时过去的话,应该快要出来了。”
一听这话,李若琏便装作不经意间看了下崇祯皇帝,见他微微点头,便转身就走,同时交代道:“我现在过去钟府,你们留在这里,万一错过的话,立刻过来禀告范永争的动向。”
说来也是运气,当他们一行人刚到钟府外面时,就见到有人出来了。
在外面监视的锦衣卫校尉连忙指着那边的人介绍,那个是范记钱庄的掌柜范福,这个是东家范永争。
边上的崇祯皇帝听了,又开口确认道:“那个穿灰色锦袍,留长须的,确认是范记钱庄东家范永争?”
这名锦衣卫校尉一听,看着这个陌生人,有点愣了下,心中想着指挥使大人都没有说话,有你开口的资格么?
不过他看到李若琏看向他,似乎也是想问这个问题,就不敢怠慢,连忙回答道:“对,就是他!”
崇祯皇帝一听,便回收了李若琏身上的丙级窃听种子,在视线范围内,“赏赐”给了那个范永争。而后,他对李若琏点点头说道:“好了,没事了,都撤了吧!”
李若琏听了一愣,有点不明白。之前不是大动干戈的秘密监视么?怎么皇上这过来看了一看,认了下脸就撤,还是说所有锦衣卫人手都撤?
他有点拿不准,便请示道:“范记钱庄那边也都撤了?”
“嗯,都撤了,不用管范记钱庄了!”崇祯皇帝吩咐一句,而后转身就走。
这天气真冷,还是宫内暖和啊!
李若琏得到明确旨意,便连忙跟上,同时吩咐一个手下道:“去通知刘总旗,全部都撤了,回衙!”
这些锦衣卫校尉看到指挥使大人竟然如此听一个陌生人的话,顿时都是大吃一惊。不过他们很快就回过神来,这天下能让指挥使大人听话的,估计就只有一个人。
这么一想,他们再去看那名走在前面的陌生年轻人时,光是看着背影,忽然就觉得与众不同了。龙行虎步,帝王风范,这……这肯定是当今天子吧!
得到这个结论,他们不由得诧异于皇上怎么微服出宫?同时又暗自兴奋,自己一个小小校尉,竟然有机会和当今天子这么近距离地站了一会!沾了下龙气啊,看来今晚睡觉这身衣服可不能脱了!
回到宫内后,崇祯皇帝心中鄙视了一把窃听系统的吝啬,心中重新梳理了下手头已有的窃听种子。
目前已有甲级种子三颗,分别在锦衣卫百户伍忠、太监王承恩和东厂役长姜冬身上;丙级种子两颗,分别在东厂提督曹化淳和范记钱庄东家范永争身上。
理了下窃听种子情况之后,崇祯皇帝觉得姜冬身上的窃听种子有点浪费了,回头找机会要回收回来。李若琏的位置很重要,窃听种子还是要放一颗的。
呀,希望窃听种子多一些吧,最好人手一颗,嗯,这样最好了!
心中对未来美景憧憬了一会之后,他低头看向御案纸上写得那两个字。
第103章 明亡原因之一
在这个时代,因为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改革,朝廷所收税全部折合成银子,包括劳役都可以折合成银子来衡量。由此,银子成为了通用货币。不过在老百姓具体的日常买卖中,还多是以铜钱为主。
但是铜钱种类非常地多,有官府铸造的,也有私人暗地里铸造的;有不同时期皇帝铸造的等等。这些铜钱,哪怕是官府铸造的,成色都不一样,也就是含铜量不一样,由此形成了市面上复杂的铜钱种类。而不同的铜钱种类,购买力其实是不一样的。这对于老百姓日常买卖来说,具有很大的不方便性。
至于银子,一般用在税银,还有商业买卖中比较大宗的交易中。而且银子也和实物货币一样,存在不可避免地成色问题,同样和铜钱一般,存在使用的不方便性,甚至更甚,还要专门的剪子和秤来衡量重量从而确定其价值。
另外,崇祯皇帝记得,从后世总结地一份论文中,说大明朝亡于白银,亡于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一般来说,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资总量的丰富,对应的货币必须要增加。就比如,货物增加了十份,那么货币也要增加为十块,如此才能对应一块货币买一份货物,保持正常的兑换关系。
可要是货币没有相应增加的话,那一块货币就等于买十分货物(这个买也可以理解为对应关系),相当于货币的价值其实提高了十倍,这是有问题的,就是货币增值。
而明末就存在这种货币增值问题!
因为大明的银矿,甚至包括铜矿全都稀少,而大明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其实已经相当繁荣,社会上的货物总量已经较开国之初增加了很多倍。
原本的时候,大明通过对外贸易,货物输出给欧洲各国还有倭国等国,换来了很多白银。可以说,当时全世界的白银都在流入大明,使得大明的货币还勉强跟上货物的增加,并没有让货物和货币发生严重失调的现象。
可是到了大明末期的时候,倭国开始闭关锁国,禁止和外部交易,就减少了白银的流出。而欧洲开始了三十年战争,各国之间开始打得你死我活,军费激增,因此都限制了白银外流。
这两种原因之下,流入大明的白银就急剧减少,顿时就引起了大明货物和白银的比例失调。
另外,还有传统的原因,就是大明官绅,包括普通百姓喜欢把赚来地银子都藏在地窖里,并不用在市面上的流通。因此就更是加剧了货物和白银比例的失衡。至于地区间地白银数量的失衡,比如江南白银多,西北白银少这种就更不用说了。
如此一来,一个严重的问题就产生了。
举个例子,朝廷规定一亩地收税一两银子。以前的时候,农民卖掉一半的粮食就能兑换一两银子,然后交税,自己还能留下一半的粮食。可是如今,因为货物和银子的比例严重失调,农民卖掉一半的粮食根本就不能兑换到一两银子,那就只能继续卖粮食来凑够交税的银子。
于是,就悲剧了。
货物和银子比例失调越厉害的地方,也就是银子越稀缺的地方,农民有可能把所有粮食卖了都不够交税的一两银子。那接下来,要么卖其他东西来凑,然后自己还饿肚子,要么不种田,逃离家乡来逃避田赋。不管是那种方式,都会造成社会地动荡。
这种情况,还是风调雨顺,假设每亩所收的粮食没有减产,而且也没有贪官污吏从中刁难作梗的情况下。就只是因为货币地经济关系发生了变化,都能引发社会的动荡。
如果加上明末的小冰河时期,还有明末烂透了的吏治问题,就更是加剧了农民的负担,压根就没法活下去,明末的乱局,就不可避免地从西北开始乱了起来。
当然了,在这个时代,还没有人认识到,只是货币的关系,就严重影响了大明的社会稳定。相对于这种后果来说,平常用实物货币的不方便,倒还是其次的了。
因此,崇祯皇帝觉得,银行必须要成立,纸币必须要发行,这是中兴大明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
如今,趁着宫内裁撤人手的机会,他觉得,可以慢慢地把银行搞起来,不需要一步到位,只是慢慢地开始往这个方面做起来。
身为皇帝,有非常大的优势,很多资源可以用。
第一,需要印制难以伪造的纸币。进贡给皇宫的纸张就是最好的纸张之一,可以用来印制纸币。
第二,查抄御马监和锦衣卫获得了不少商铺和田产,可以用来开银行。或者规定商铺的买卖,全部要用皇家流出的纸币。
第三,宫内发出的俸禄,包括宫女内侍,还有皇亲勋贵以及御马监辖下军队的军饷等等,全部可以使用这种纸币。发下去之后,要是觉得不安心,可以去银行换回实物货币,比如银子和铜钱。
反正在开始的时候,只是建立皇宫所发这种纸币的信誉,要发出多少俸禄,就印多少纸币,全部都是一对一关系,放开了兑换。要让京师这边的人都有一个印象。拿到纸币没关系,可以随时换回实物货币,从而对纸币产生信任。
只要对纸币有信心了,那么就会开始流通,这就有了建立中央银行的最基本的雏形。
万事开头难,特别是在这大明朝,被大明宝钞败坏了的信誉,更是增加了难度,但崇祯皇帝相信,只要一步一步做下去,终归是能恢复纸币的信誉。
想着这些事情,崇祯皇帝觉得这事必须立刻做起来。以后所有的钱都要以这个形势来出,能加快纸币信誉地建立。
不过如今的第一步,还要寻找能印制难以模仿的纸币才行。这个时候,皇帝的权力又体现出来了。一道旨意下去,让外廷、厂卫都去寻找这方面的人才。当然,他并没有明说要印制纸币,只是说要印制独一无二,别人难以模仿的东西。
在崇祯皇帝兴奋地忙这个事情的时候,满清军队的统帅,奉天大将军多尔衮就郁闷了。
第104章 有担当
这晋州知州明显是个有本事的人,竟然能组织民壮严防死守,这么多天,有五天了吧,硬是让大清军队对晋州望城兴叹,没有打下来的希望。
贾庄没有打下,晋州又打不下来,这连续地失败,不得不说,对于满清军队高昂的士气,确实是一种打击,也让多尔衮不得不为之郁闷。
至于卢象升所部那边,还是那样,灭不掉,赶不走,就一个牛皮糖粘着。
多尔衮考虑再三,还是决定放弃晋州,不在这里耗下去了。不管是时间,还是物资等等,他都耗不起。
看着满清大军拔营而走,晋州城头上,响起了震天的欢呼声。强大的满清军队,灰溜溜地跑了!
民壮在欢呼,乡绅们则聚集在知州陈弘绪身边,喜开颜笑地恭喜知州大人,同时也彼此互相恭喜!
陈弘绪面带着微笑,看着满清军队离去所带起的尘土,望望京师所在方向,心中却没有多少高兴之意。
如今晋州是守住了,可他个人的前途,却因为之前的事情蒙上了阴影。
乡绅中也终归有心细的人,觉察到了陈弘绪的担心,顿时,他立刻抱拳说道:“大人放心,如今官场上都是拿钱办事,吕某愿出一千两银子,诸位也凑点,一起拜托京师的同乡活动活动,保大人平安!”
听到这话,顿时,高昂兴奋的现场情绪,犹如被泼了一波冷水,顿时降温下来。其他乡绅,也纷纷出言安慰,你一言我一语,你出多少银子,他出多少银子,全都表示要凑银子出来为陈弘绪活动。
他们的意思就是一个:陈弘绪是为了晋州得罪了首辅,如今守住了晋州,晋州百姓自然要回报他。要不然,城破的话,全城都是家破人亡!
不过话虽这样说,可陈弘绪毕竟是得罪了文官之首,大明的首辅,他们所凑的银子,到底够不够保下陈弘绪,谁都心中没底。
陈弘绪自己倒是显得平静,微笑着对他们说道:“多谢诸位。如果再来一次,本官还是会如此选择,为了晋州,本官问心无愧!”
听到这话,这些晋州乡绅顿时一阵感动,正想说什么时,却见陈弘绪忽然叹了口气道:“其实,本官希望朝廷能秉公决断,不用钱财说话,不因个人得失做事,如此,我大明方能国泰民安啊!”
听到这话,这些乡绅们都不说话了。知州大人的这个愿望,又怎么可能实现呢!朝廷上下,如今可都是以钱说话的啊!
至于国泰民安?想着这个词,看着城外被遗弃地二鞑子尸体,看着残留的战场痕迹,所有人,心中唯有一声轻叹,末世之景,国泰民安只是一种奢望而已!
在原本的历史上,晋州解围之后,朝廷果然派了锦衣卫过来抓了陈弘绪下狱。最终也多亏了晋州乡绅凑钱,委托京师的同乡用钱活动,才保住了陈弘绪,免罪降二级调外用。
傍晚时分,明军夜不收明显增多,不时蹄声隆隆,往满清军队离去方向追去。
城头上,虽然还是戒备着,可看到明军夜不收那么频繁出现,也都安心了不少。甚至有乡绅还想到了办法。
“久闻卢尚书公正廉洁,又是我大明的主战派,待其领军过来,我等为大人伸冤!”
“对,大人守城而拒首辅,情有可原,卢尚书必定会为大人说话的。”
“……”
当然,也有人不这么认为。
“卢尚书自己都是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