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崇祯窃听系统-第3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他们想着的时候,卢象升已经严肃地宣布道:“因此,皇上旨意,要选派一支骑军,秘密前往图们江口,把倭国送给建虏的粮食给烧了。本官决定,派你们两人去。如何?”
李定国的战事指挥能力,已经在耀州驿之战中得到所有人的认同,他领军,能随机应变,卢象升放心。而陈绍安是辽东汉人,又在建虏那边待过很长一段时间,又没有像孔有德那样认得的人多,因此,他带路和李定国配合的话,卢象升也是最为放心。
“末将遵命!”李定国和陈绍安听了,不约而同地抱拳领命道。
这个时候,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揪着建虏的七寸打,对建虏是多么的致命!
卢象升听了他们的回复,点点头说道:“如今建虏因为兵力不足,已经收缩了很多。本官仔细想过,你们沿着这条路走,应该能避开建虏的耳目。你们这一仗,兵力并不在多,而在出其不意。因此,就领东江军的本部骑军去即可。”
骠骑营有留在辽东五千,但是相对而言,还是东江骑军更适应辽东的气候环境这些。再者说了,人去多了容易被建虏发现,失去了突然性,就不容易捣毁建虏的粮食,那就不好了!
看到李定国和陈绍安在认真地听着,卢象升便又继续讲解道:“另外,为了掩护你们,本官会加强对辽阳的骚扰,吸引建虏的注意。你们在烧毁建虏的粮食之后,便自己根据实际情况相机行事。能在北方骚扰建虏,闹出大的动静就最好;如果没有战机,也不要勉强,回来便是……”
说到这里,他提高了声音,严肃地强调道:“此战最主要的目的,是烧毁粮食,另外,要尽量减少将士们的伤亡,这也是皇上重点强调的,记住了没有?”
“末将遵命!”李定国和陈绍安听了,立刻同样严肃认真地回答道。
至于崇祯皇帝即将领军到来,光复沈阳的消息,卢象升已经给他们两人提过。这也是卢象升为什么要交代他们两人,如果有机会的话,就在建虏北方闹出动静的原因。
等到第三天,准备完毕的李定国,便和陈绍安一起,带着三千东江骑军,悄然离开海州,消失在辽东大地上。
等他们一走,卢象升就前去坐镇鞍山驿堡,按照约定,增强了对辽阳的骚扰。虽然粮草不足以支持大军攻打辽阳,但是,多派些夜不收却是没任何问题的。
对于明军的反应,在盛京的多尔衮了解到情况之后,很是松了口气。他向一直忧心忡忡的布木布泰解释道:“明军打下鞍山驿堡之后,最多只是派夜不收骚扰辽阳,由此可见,明军必定同样是缺乏粮草,才会错失战机。”
说到这里,他提高了一点声音,更显得胸有成竹地断然说道:“以明国皇帝之精明,绝对不会看不到我大清正处于最虚弱的时候,可还是没有发兵攻打,就说明明国国内也没有余粮。等到明国的粮食有了收成,再运来辽东的话,我大清早就得到倭国的粮食,已经先一步缓过气来了。”
“如此甚好,本宫也就安心了!”布木布泰听了,也是大大地松口气。对于多尔衮的判断,她还是很相信的。
多尔衮看到她的反应之后,便转头看向豪格,叮嘱他道:“倭国粮食事关我大清未来,你此去务必要把粮食尽量多的运回来。”
在大清最需要团结的时候,运粮的这个事情,多尔衮最终是交给了豪格,也算是之前一直打压豪格一系的补偿。
其实,这个事情上,他也藏了小心思。
就是豪格这个性子鲁莽的蠢货,他要是拿到了粮食却又有异心的话,多尔衮是不怕的,他相信能打败豪格。
另外,豪格离开了,皇太极留下的这一脉,就只剩下了鳌拜统领的护军,力量也会大大削弱,他多尔衮的权威就更难被挑衅。加上布木布泰和他穿一条裤子,这摄政王几乎可以说是等同于皇帝了。
多铎在辽阳,就只有岳托还在盛京。
对于岳托这个人,虽然从目前看,是已经拥护多尔衮的,但是,多尔衮对他还是不放心的。如果岳托拿到那些粮食有异心的话,他还是怕的。
就是基于以上原因,最终是豪格去接粮食了。
此时,豪格听到多尔衮的叮嘱,当即拍着胸脯说道:“此时之重要,你以为我是三岁小孩么,我会不知道?”
“好了,不要啰嗦了,明日一早我就出发!”豪格不想多看眼前的这对狗男女,转身就走,同时说道,“大清的未来,就靠我了,瞧好了!”
看着他走出了崇政殿,多尔衮便转头,和蔼悦色地对岳托说道:“如今盛京这边又挤出了粮食送到辽阳,底下人的情况,还需要我们多安抚一下。盛京这边,能多节约一点粮食就多节约一点粮食,等豪格回来,就不会再有饿肚子了!”
“叔王放心!”岳托倒是对多尔衮恭敬有加,回答一句之后,便离开了。
等他一走,崇政殿内就没什么人了。多尔衮看看布木布泰,叹口气说道:“宫里还是要当表率,忍过了这段时间就好了!”
没办法,眼下最缺的,就是粮食。多尔衮不得不四处叮嘱,要安抚人心。要不然,恶急了,那是会出乱子的。
布木布泰倒是比较淡定了,微笑着对多尔衮说道:“放心好了,有了倭国粮食的盼头,本宫相信大家都会忍得住的!”
对此,她还真有把握。打仗的事情,她不懂,可这人心,她还是有点自信的。
多尔衮听了,点了点头,侧耳倾听下,盛京城如今是非常地安静,甚至连鸟叫声都没有。要是换了以往,说不定会高兴这份宁静。可是此时,多尔衮却是叹了口气,心中想着:如今的盛京,就像一个死城一样,希望能早日渡过这个困境吧!
……
相对于连鸟都被吃光的盛京,宁锦这边,那就非常热闹了。
海岸线上,一艘艘的运输船组成了一眼望不到头的长龙,一直往北而去。
而在陆地上,崇祯皇帝的御驾,领着御林军浩浩荡荡地行军。洪承畴在这边,也早已有了安排,大军宿营地安排地妥妥当当,大军一到,就能吃好睡好。
不得不说,洪承畴能安排到这个份上,确实是花了很大的精力。当然,这也和关宁这边百姓的支持分不开。
也不知道是有意无意,京师那边百姓踊跃借粮,支援朝廷打建虏的事情,早已传到这里。带动了这里的百姓,也是学着京师百姓,踊跃参与到这次征讨建虏的行动中来。
当洪承畴把这些事情报到崇祯皇帝这边,而崇祯皇帝也亲眼看到这些之后,就欣然下旨,京师百姓的福利,宁锦百姓同样能享受。也就是说,他们的付出,都会得到大量的回报。
顿时,这个消息,就让宁锦百姓的积极性就更高了。崇祯皇帝的这一次出征,讨伐建虏的行动,还真有点像后世打淮海战役时候一样,得到了百姓的热烈拥护!
就这样,在崇祯十八年的五月中旬,崇祯皇帝领军到达了海州。
在大军到来之前,卢象升之前增派的夜不收一直没有减少,同样起到了一个屏蔽消息的作用。
大军在海州休整的同时,崇祯皇帝听卢象升禀告辽东这边的细节详情,再结合他从窃听系统中收到的消息反馈,心中便有了计较。
五天之后,辽东战事,正式开始!
第550章 大决战
光复辽东之战的军议召开,众多武将,包括京营、三大营、东江军以及关宁军的,济济一堂,几乎把整个总督行辕的大堂都给挤满了。
崇祯皇帝坐在主位,他的身前侧有左右两名大红绯袍的官员,分别是蓟辽总督洪承畴以及保定总督卢象升。在众将前面,皇帝贴身内侍蓝天保和陈宝庭推着一块屏风,正把一幅巨大的辽东地图挂在那上面。
大堂内,只有崇祯皇帝严肃地声音。只听他大声说道:“此战,乃是京师全城百姓还有沿途之百姓,挤出了他们的口粮,给大军提供了征讨建虏的粮草物资。面对诸多百姓之心意,诸将务必尽力厮杀,不得有任何懈怠,违背军令,如有违背者,不管以前功绩如何,朕绝不姑息,定斩不饶!卿等明白否?”
包括洪承畴和卢象升在内,带着所有武将,还有监军一起,全都抱拳一起向崇祯皇帝行礼,严肃地大声回奏道:“微臣(末将)明白!”
他们中的不少人,其实都不用崇祯皇帝说这个话,在第一次听到大明百姓响应朝廷借粮之盛况之后,都是瞠目结舌,而后就明白,此战,绝对不能负了百姓之期望。
当然了,这么多人中,到底有没有人觉得这很可能是对建虏的最后一战,会不会有懈怠,想要像以前的辽东王一样养寇自重,那就不知道了。
此时,崇祯皇帝还是一脸严肃,起身大步走到屏风地图前,顺手接过陈宝庭递过来的一根细棒,而后对在场的文武官员说道:“如今建虏的兵力,主力在辽阳和沈阳两地。其中,辽阳是奴酋多铎领军,共有两万三千人左右,城内建虏百姓还有一万余人。没有老弱,多是青壮,甚至连小孩都少。因此,辽阳内可战之建虏可以看成是有三万三千人。”
介绍着情况,崇祯皇帝用细棒指了一下辽阳的位置,然后顺着官道继续往北指,同时继续说道:“离辽阳六十里的虎皮驿,有建虏一千左右,再往北六十里,就是沈阳,共有建虏军力大约有三万两千人左右,其中包括奴酋多尔衮所部的正白旗,岳托所部正蓝旗,还有护卫皇城的正黄旗,此三部战力相对最强。另外城中还有两万余人,皆是建虏青壮男女,也可当做是建虏兵力,一共合计七万左右。”
众将对崇祯皇帝掌握建虏如此详细的消息,早已见怪不怪了。事关对虏最后一战,所有人都在全神贯注地听着。
“目前情况,建虏极度缺粮,不过倭国已经和建虏结盟,有运粮给建虏。”崇祯皇帝第一次当众公布了有关倭国的消息,同时还用细棒指着地图介绍道,“粮食会运到这里,沿着图们江往内陆运。建虏上下,全都在期待着这批粮食。不过卢卿已经派李定国所部三千东江骑军前往烧毁这些粮食。”
说到这里,他收起细棒,严肃地扫过在场每个人的脸,才大声说道:“朕就假定李定国所部没能完成任务,因此,朕要求此战,务必在短时间内完成歼灭或者包围建虏,夺取沈阳,光复辽东。”
说完之后,他转身走回主位坐下,扫视底下,再次补充说明道:“建虏极度缺粮,如今各军都在躺尸,唯独辽阳城内稍微正常一些。可以说,建虏之战力,不会有平时的一半。因此,朕要求此次战事,行动必须迅疾,对于辽阳,围而不攻,大军分出兵力,迅速越过辽阳攻打沈阳,同样是围而不攻,等建虏粮尽,便能拿下辽阳和沈阳重镇。”
大军一旦围城,城内守军,为了有体力防守城池,必然是要吃饱了肚子防守。如此一来,粮食消耗便会极度增多,而建虏之粮食,根本没法承受这样的消耗。因此,根本用不了多久,建虏的粮食便会耗尽。
相对于强行攻打辽阳沈阳,不得不说,崇祯皇帝所说得策略是最好的对策。毕竟辽阳和沈阳那是辽东最为高大坚固的城池,虽然有红夷大炮,可要想轰塌城墙,那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做到的事情。而且,围城之战,也比攻城之战损失要少得多。
说明白了整体战术,所有人便明白,今次的辽东之战,贵在一个“快”字,就是在辽东建虏反应过来之前,要围住建虏主力所在的城池,不让他们跑了。如此一来,建虏主力被灭,那么其他散落各地的建虏也就不足为虑,辽东也就等于是光复了。
这一战的难度,要远低于诸多将领所想象的对建虏大决战的难度,因此,他们一个个都露出了兴奋之色。
建功立业,封妻荫子,就在这最后一战了!
不过没等他们兴奋完,崇祯皇帝便又严肃地补充说道:“另外还有一个消息,倭国已经集结了八万人马,如今正在整装待发,按倭国德川家光所定之策略,倭国是要用雷霆之势,迅速占领朝鲜,以图在我大明反应过来之前在朝鲜站稳脚跟。”
这个消息,对于绝大多数将领来说,都是非常地意外。此时,他们一听有这么倭寇会打过来,不但没有凝重之意,更不用说害怕什么了,反而更为兴奋。在他们看来,灭掉了建虏,还有大战可打,还有军功可立,那真是太好了!
武人嘛,岂能没有仗可打!
崇祯皇帝扫视着他们,见他们一个个都很兴奋,便大声说道:“因此,朕要求,在倭寇占领朝鲜之前,要尽量消灭辽东之建虏。留给诸卿的时间,大概只有一个半月。卿等记住了?”
“末将记住了!”齐声大喊,高声回应崇祯皇帝这话,声音格外响亮,浓浓地兴奋之意,就犹如饿狼看到了羊群一般。
崇祯皇帝该说得话,都已经说得差不多,整个建虏的详细情况,还有当前的国际形势,也就是倭寇即将来袭的消息,也都明白地说了。相信在场的这些将领,都对当前整个局势已经了解。
于是,接下来,崇祯皇帝便严肃地喝道:“众将听旨!”
听到这话,所有人全都抱拳候旨,他们知道,这是皇帝要宣布正式的任务了。
于是,当崇祯皇帝开始点将的时候,诸将踊跃,对于即将到来的战事,全都充满了期待。唯独炮营这边,有不少的遗憾。因为头彩,都被骑军拿走了。
军议结束之后,整支光复辽东的大军,包括关宁军和去年留在海州的骠骑营和东江军,共计十万有余,全部都动了起来。
三万五千多骑军,最先开拔。那隆隆的马蹄声,让海州都震动三分,就犹如春雷响彻在辽东大地,要把辽东大地上的一切妖魔鬼怪都劈了,还辽东一个清静的世界。
随后,步军包括车营在内,也都跟着出发。他们全都是轻装跑步出发,所有的辎重都有车营运送。至少在海州到鞍山驿堡这段距离内,是安全地很。
一队队的明军将士们,就仿佛是赛跑一般,排着整齐的队伍,跑步前进。每个人的脸上,全都是兴奋之意。就好像他们不是去打仗,而是去抢功。
好吧,其实在他们看来,由皇上亲自指挥,而官军又如此之多,这战事不是稳赢的,还能是什么?
对,就是去抢功的!
六十里路,这大军竟然到了午后没多久,前锋竟然就赶到了鞍山驿堡。
崇祯皇帝之前就随骑军先一步赶到了鞍山驿堡,此时,就在城头上看着步军的到来。不得不说,这行军的速度,还是超过了他的预估。
环目四顾,整个鞍山驿堡,包括城内城外,已经是人山人海,先一步到达的三万五千多骑军已经在这边休整。
今天算是小热身一下,从明日开始,大军从这里开拔之后,就再没有好好休息的时候,一直要到战事结束。特别是骑军,更是要奔袭几百里,深入敌境,围困建虏的“伪都”,任务就更是艰巨。
至于大军在这里休整会不会走漏风声,一是卢象升已经在之前就增派了夜不收,把建虏的探马都赶回了辽阳,最多是在辽阳郊区还能见到踪迹,其他地方,全是明军夜不收的地盘了。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多铎身上有甲级窃听种子,就算建虏探知了鞍山驿堡有大军集结,多铎要做出反应的时间,六十里的路程,骑军也能及时赶过去。
对于明军突然增派夜不收的情况,因为之前有过几次,建虏已经有点麻木。更为关键的是,建虏因为粮草的问题,派不出更多的探马来厮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