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崇祯窃听系统-第1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能在陆地上领兵打仗。感觉空有一身本事,却发挥不出来。
这个时候,他也才三十六岁而已,正当壮年,又岂会愿意自己碌碌无为,由此终老。因此,当他接到皇太极的旨意后,便第一时间,领着他的天助兵赶来了。
当年的水师,在扑灭了明军在辽东沿海的势力,拔出了东江镇之后,水师基本上就被放弃了。皇太极钦赐尚可喜的军队为天助兵,也跟随他离开了大海。如今得以回到水师,全都是兴奋地很。
就听尚可喜对他的心腹说道:“如今在金州的大小战船一共不到五十艘,且这些年来,甚少维护,多有残破。从明日起,你等须得用心,训练将士,修补战船。明白么?”
“明白!”许尔显兴奋地大声回答,而后又问尚可喜道,“王爷,皇上重振水师,难道以后我们真要跨海攻打明国山东么?”
从金州过去,沿着岛屿一路南下,就能到达山东登莱。对于这些大明旧将来说,这一点是熟悉地很。
尚可喜听了,倒是立刻摇摇头道:“不是,皇上的意思,是想和明国那边通商。如此一来,就需要有水师保证航道的通畅。也是如此,皇上才调了本王过来。”
听到这话,班志富听到这真实目的之后,不由得稍微有点担心,连忙提醒道:“要是被明国知道了这事,不要说海盗了,光是登莱水师,我们这点船都不够应付吧?”
尚可喜听了还没有回答,许尔显却抢先回答他的话道:“明国皇帝昏庸,又加奸臣当道,底下将领一个个无能之极,这些事情,难道你不知道?这几年过去了,可有见到明国的水师?呵呵,你还以为是袁中丞当年啊?”
他所指的袁中丞,就是指天启年间的登莱巡抚袁立。在袁立时期,东江镇建立,明军不断骚扰建虏,且还引得原本已经投靠了建虏的汉人逃归。那个时候,是东江镇最好的时候。
听到他的这些问话,班志富不但没有生气,反而乐呵呵地说道:“我这不就是担心么!明国君臣还是那个鸟样,那是最好了!”
满清的水师,有一部分是当年孔有德、耿仲明叛乱时期,被他们夺取的登莱水师的战船;另外一部分,就是尚可喜掌握的登莱水师的一部分。这一点,他们这些大明旧将,自然都是清楚的。
听到他们的对话,就听尚可喜说道:“虽然登莱水师应该是废了,可要是我部水师跨海护航的话,就不能只有眼下这些船只的。而且,如果只是跨海护航而已,这也不是本王想要的……”
说到这里,他忽然提高了一点声音,郑重地说道:“本王想要的是,登陆登莱,为皇上打下一块地盘,成为大清在明国的钉子。如此一来,进可攻,北上可打京师,南下可掠江南;退则可以回辽东。相信如此一来,皇上不用再被山海关所绑住手脚,大业可成!”
就在许尔显和班志富听得兴奋的时候,却又听尚可喜用坚定地语气说道:“不过女真人惧怕大海,我们还须得做出了成绩,才能让皇上和那些王公贝勒们相信,大海能给他们带去什么!能改变大清什么!”
“对,要让皇上他们看到,我们水师真正的作用!”许尔显大声回应了一句,而后嗓门低了一分道,“不过我们就只有这点船,能做出什么成绩来啊?”
尚可喜听了,却是微微一笑道:“谁说我们大清就真得只有这么一点船了?”
第310章 海上怕怕
许尔显一听,有点疑惑地问道:“王爷,您是说被额驸带走的那两艘船么?就这,也只是多了两艘而已啊!”
尚可喜听了,不由得有点无语,要真是多两艘船而已,自己至于那么说么?
另外一边,班志富也误会了,疑惑地问道:“皇上把战船都集中在这里,其他岛上什么的,也没有了吧?而且,我们大清又没有造船厂,还能从哪里来船?”
见他们都想不起来,尚可喜便微笑着说道:“你们别忘记了,朝鲜可是有水师的,如今已经臣服我大清,只要皇上一声令下,让其水师出兵,归于本王麾下,那不是一下就能多好多战船了么?”
以前朝鲜还是大明藩属国时,攻打辽东的萨尔浒之战,就曾奉大明皇帝的旨意,派出了一万多的火枪兵,只是战斗力低下,压根就没有发挥一点用。
许尔显听了,先是大喜,而后又不解地说道:“王爷,就那些高丽棒子,不是末将夸口,末将都能一打三,算上他们,只会拖累我们啊!”
“是啊,王爷,用他们可要慎重啊!”班志富也跟着劝道,“那些高丽棒子,打打顺风仗还可以,要是打硬仗的话,肯定会拖累我们的!”
尚可喜听了,却有点不以为然地说道:“其一,我大清没有造船厂,不可能自己造船。真要造船的话,想要造出一艘船来,那得要多少时间你们自己心里也清楚;第二,只要皇上下旨,从朝鲜那边要到水师之后,本王可以亲自训练他们,只要赏罚分明,朝鲜人也是人,照样可以。就如同大清国内的蒙古人,还有我们汉军!”
在这个时期,不管是蒙古人,还是明军,战斗力其实都很低,每次和建虏作战,不是闻风而逃,能坚持打上一仗的,那都是算强军了。可以说,不管是蒙古人,还是明军都烂得可以。
但是,同样的蒙古人,同样的明军,只要加入满清军队之后,那战斗力立刻就不同了。这种事情,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归其原因,就是尚可喜所说的,赏罚分明。说句实话,这一点,满清相对其他势力来说,是做得最好的!
再说许尔显和班志富听到尚可喜的话之后,不由得双双大喜,兴奋地一拍手,连声赞着说这是好主意。
于是,尚可喜也不耽搁,说干就干,立刻给皇太极写奏章,把他的想法向上做了禀告。
在盛京,皇太极其实正在烦恼之中。
因为从种种迹象显示,大清国内,天灾苗头也已经出现,干旱,今年的收成,绝对不会理想,这让皇太极很是忧心。
如果是以往的话,他还不至于这么忧心的,有晋商在,可以用抢来的金银珠宝去换明国国内的粮食物资;而且晋商还能提供关内的消息,让他能放心地派出军队,前往关内劫掠一番。
然而,如今已经没有和大清友好的晋商了,至少短时间内,从晋地获得粮食物资,那是不可能了。
另外,还有一个事情,也让皇太极有点担心。就是明国皇帝把河套的土默特部灭了之后,却并没有占据相对肥沃的河套之地。
开疆拓土,对于任何皇帝来说,都是一种诱惑。按照道理来说,明国既然消灭了土默特部,那就应该占据河套才对,至少派兵驻守归化城吧?可是,明国皇帝根本就没有派一兵一卒出关。
要是明国皇帝能派兵出去,在河套种植农田,或者放牧也行,他都能派兵前去攻打。就算明国在归化城驻扎了重兵,只是孤城一座,他相信也能很容易打下来。
可是,偏偏明国皇帝能抵挡得住开疆拓土的诱惑,由此可见,明国皇帝确实变得厉害,是个难缠的对手!这又让皇太极更是不敢贸然派兵,再次入侵关内!
如今河套那边,已经被西部的乌拉特部给占了,生米煮成熟饭,才给皇太极这边送了信过来,说明情况,想要获得皇太极的同意。
对此,皇太极虽然无所谓,可被乌拉特部耍小心思,他其实还是不高兴的。因此,他也给乌拉特部去了一道圣旨,想占河套可以,但是,必须以他原本所在牧地为条件,联合更多的部族,一起出兵明国,证明乌拉特部的实力。否则的话,皇太极不介意把额哲放回去,让察哈尔部重新占据河套之地。
当然了,皇太极这个话,更多的只是威胁而已。额哲毕竟是林丹汗的儿子,草原黄金家族的子孙,既然已经带来辽东了,肯定是不能放回去的。
皇太极正在想着这些事情,忽然听到声音大了一些,便回过神来,凝神听着几个汉臣在说话。
就听范文程在给他说道:“陛下,额驸那边,什么时候能有结果,还不好说。因此,奴才以为,暂时不能把大清的希望都压在额驸那边。兴修水利,重视农事,方是上上之策。”
“陛下,奴才附议!”宁完我跟着奏道,“对我大清来说,如今之计,农事才是重中之重,须得重视农事才行!”
满清其实从崛起开始,一直是一个劫掠型的势力,到了皇太极这一代,才稍微有点改变。但总体来说,基本上也还是一个劫掠型势力。
然而,如今不好劫掠了,就自然而然要转变才行。在范文程和宁完我等人的提议下,就是想要皇太极把辽东的资源,向农事倾斜。比如,提高农夫的待遇,至少要让他们吃饱,甚至给予一定的奖励,提高他们从事农事的积极性。兴修水利什么的,也不是嘴巴说说,那是要调集人力、物力的。
听到他们的建议之后,皇太极皱着眉头说道:“我大清物资匮乏,就那么一点,如果往农事上倾斜的话,兵事上怎么办?不管怎么样,我大清以武立国,武是根本,不能有影响。不过卿等说得也有理,农事方面,要是不重视的话,一旦发生饥荒,对我大清国力的打击,也是朕难以承受的!”
他的意思就很明显了,武力不能废,农事也要重视,而资源又有限,这就有点头疼了。
这满清的君臣之间,就开始讨论起来,该怎么分配资源才好?
正在这个时候,尚可喜的奏章到了。
听到侍卫禀告的声音,范文程表面上没有任何表情的变化,但是心中却还是有点酸:孔有德,耿仲明,还有这个尚可喜,前后投奔大清,都是先后封王。就算那个包衣奴才伍忠,突然之间也翻身成了皇帝驸马。而自己呢,只是一个大学士头衔而已,说难听点,就是皇太极的一个师爷而已!
要说智谋,自己会输给谁?就算是勇力,也能和那些封王嫁女之辈一分高下的。唉,文武双全,却奈何命运不眷顾,被这些武夫给赶超了!
想到这里,他忽然动了念头,要不,改走武将这条路好了。刚才皇上都说了,大清以武立国,武是根本,不能有影响的。如此一来,要是自己改走武将这条路的话,未来成就会输给他们?就这个尚可喜,还封了个什么智顺王!呵呵,自己才是文武双全好不好?
范文程正在想着时,皇太极已经把奏章看完了。随后,他略微皱着眉头,对范文程和宁完我说道:“智顺王的意思,是想要扩充我大清水师的实力,卿等以为如何?”
人的本能,对于一望无垠的大海,都是会畏惧的。如果可以选择,一定会觉得脚踏实地才会安心。
这个年代,根本就没有气象监测,就算经验丰富的渔民,也不能避免大海的变脸,不说飓风了,就只是海浪变大,就能让多少海上的人再也回不去。
不要说皇太极了,就连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也都畏惧大海,不想踏足大海,去探索大海的未知。
因此,皇太极在看了尚可喜这份奏章之后,他本能地有点抗拒。
不过尚可喜在奏章中也详细讲述了大清水师要是强大的话,会给大清带来什么好处。因此,皇太极也没有立刻否决,只是想再听听谋臣的意见。
最先接到尚可喜奏章的范文程看了之后,转给宁完我看,而他自己,似乎是在思索,并没有立刻说话。
事实上,范文程也确实在想事情。
他在想着,要是大清水师正如奏章中所言,扩充强大起来的话,那统帅之人自然非尚可喜不可,毕竟他在明国那边的时候,是一直执掌水师的。水师强大,尚可喜实权更大。要是达到尚可喜在奏章中所展望的那样,那他的权势,怕是几位亲王,都要看他脸色,就更不用说自己了!
想到这里,范文程心中没来由地多了一点戾气。不过好在他城府够深,就算他心中骂死皇太极,估计表面上都能露着笑脸奉承皇太极的这种。因此,他并没有表现出什么。
他在寻思着,这事该怎么给皇太极反馈。
正在这时,后看完奏章的宁完我却先开口奏道:“陛下,奴才以为,此事还需慎重!”
“哦?”皇太极听了,只是回应一声,要听他的理由。
“陛下请想,其他不说,就如智顺王所言,建了一支实力强大的大清水师出来!”宁完我立刻恭敬地说道,“可是,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万一出征明国,要跨越那么远的海路时,突然天气骤变,一个不小心,那可是要全部打水漂的。此事不是奴才危言耸听,当年前元征讨倭国,第一次,飓风突至,使前元损失军力近两万,战船两百来艘。第二次,前元派出军队近二十万,战船合计达四千五百多艘,如此庞大的水师,也同样被飓风突至而全军覆没!”
说到这里,宁完我表现得非常恳切,一心为大清着想的表情劝谏道:“陛下,我大清国力可不像前元那般,耗不起啊!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此等后果,水师越强,则万一发生的后果,就越难承受。奴才为大清,为皇上着想,智顺王之提议,万万不能答应啊!”
皇太极之前可从未关注过海上的事情,因此听到他这话时,顿时大吃一惊。前后两次,一次比一次兵力多,战船多,结果都没有例外,全部被飓风毁灭。这么严重的后果,一如宁完我所说,他压根就承受不起。
不过,他还是转头看向范文程,带着一点惊疑之色问道:“范卿,前元之败,真如宁卿所言?”
“陛下,此乃史书所载,确有其事!”范文程不知为何,心中很通畅,立刻恭敬地回奏道。
听到这话,皇太极再无怀疑,稍微想了一会,便提起御笔,就给尚可喜这奏章做批示了。
不用说,他肯定是不同意尚可喜的这个建议了。不过回话比较委婉,只是告诉尚可喜,目前五十来艘战船,已经差不多能保护明国商人和大清做买卖了,其他事情,以后再说。
当然了,为了宽慰尚可喜,皇太极也忍痛拨了一些物资过去,让尚可喜修补战船,修造港口,训练水师之用。至少比起之前把水师给荒废掉,是要进一步了。
批复完了之后,便让人快马送回金州。
与此同时,在山东半岛尖上,有一座刘公岛,这个岛的面积并不大,只有三平方公里多点,岛的海岸线也就长三十里左右。
这个时候,大明还是漕运为主,鲜有海船来往。因此刘公岛这里,偶尔才能见到有船只停靠休整。
可这一次,却有两艘大船一起停靠了过来,让岛上少得可怜的住户都过来看稀奇。
但是,奇怪的是,这两艘船上的人,却都躲在船舱里并不出来,也不让人上去,只有几个人下了船,上了岸。
为首那人,一口大明官话,说得比谁都好,施礼问岸上人群中的一名老者道:“请问老丈,这里可是刘公岛?”
听到这口音,那老者就不敢怠慢了,连忙回礼说道:“这里正是刘公岛。”
此时,远在京师的崇祯皇帝,也立刻得到了一个结论:原来伍忠刚登上了刘公岛!
第311章 苦了你了
虽然崇祯皇帝不知道刘公岛在哪里,不过有了地名,就不难查了,很快就知道是在威海卫那。
这个伍忠,到底变节了没有?对于这一点,崇祯皇帝是很想搞清楚的。
要是没有变节的话,他是这次满清两艘船的首领,让他做事就会方便很多;要是他变节了的话,那就比较麻烦了!
这么想着,他便传旨给锦衣卫指挥使李若琏,让他做好离京准备。
没过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