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崇祯窃听系统-第1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今大明要中兴,还要争霸世界,就是少那些有血性的汉子!
见皇帝不同意,不少官员就又提出了问题:前有杨鹤招抚,结果贼寇复叛而降罪;如今熊文灿招抚,贼寇又再次复叛,如今要押解入京。那以后谁还敢招抚,又如何分辨贼寇是否真心被招安?
对此,崇祯皇帝没有犹豫,直接给出了答复。
第215章 御驾亲征
崇祯皇帝面对文武大臣,神情严肃地说道:“朕决定领三大营御驾亲征,一举平定流贼之乱,还天下百姓一个安宁!”
这话一说完,顿时把满朝文武都给震惊了:什么,皇上竟然要御驾亲征?大明朝几百年了,也没几个皇帝有御驾亲征之举啊!
“陛下,不可啊,天子之躯,不可立于危墙之下!”左都御史一听,赶紧第一个出来劝谏道。
现在都察院正在改制中,他可不希望皇帝跑掉。
其他官员也想跟进,但崇祯皇帝却立刻先一步大声说道:“流贼复起,中原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都过去多少年了,可有还天下百姓一个安定的日子?之前时候,建虏肆虐,而多少百姓家破人亡。彼时,朕就已说过,他日朕定当御驾亲征,护佑朕之子民。尔等以为朕是说说而已么?”
“太祖得天下,原本就是打出来的。朕身为太祖子孙,又岂有怕上战场之理?与其待在紫禁城,坐看烽烟四起,莫如拔三尺青锋,领大明铁骑,为朕之子民杀出一个太平。”崇祯皇帝虎视群臣,斩钉截铁地高声喝道,“太祖入梦,已有言明,唯有铁与血,荡尽世间螭魅罔两!朕意已决,此事就这么定了!”
这时候的大明,其实是真得风雨飘渺了。
从西北开始的流贼,蹿入山西,又入河南,荼毒中原地区,甚至都攻克过中都凤阳,掘了皇陵。天下各省,就没有几个省份是能安稳的了。
而西北的少数民族动乱,从天启年间就已经开始,奢安之乱持续了十七年之久,波及黔、川全省。两地巡抚均死于战祸,省府贵阳、成都均长期被困,牵制了大明西南五省的兵力,百姓死伤无数,钱粮消耗无数。
奢安之乱虽然已经镇压下去了,可大明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结果呢,还只能让安氏继续统治水西。因为,大明实在打不起战事了。要是大明有实力,肯定就会顺势改土归流,只能先将奢氏控制的永宁地区改土归流而已。
在奢安之乱还未平定之时,云南、贵州等地又爆发了沙普之乱,也是土司造反。这次的沙普之乱,直到大明灭亡都没有平定。要到南明时候,由大西军李定国领军才平定,但最终的残余被消灭,又要等到吴三桂被满清封王云南的时候,总共持续了三十五年之久。
而影响大明朝最大的反叛势力,自然是辽东的建虏。不但占据了整个辽东,甚至还时不时地入关肆虐一番,真得如同厕所一般,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而且这个时候,整个蒙古,从东到西,甚至包括遥远地天山地区的固始汗等蒙古比较强大的势力,也都已经投靠了建虏,奉建虏为主。
这都不说大明东南沿海的郑芝龙集团了,毕竟这个集团在名义上还是属于大明的,并没有趁机添乱,只是在趁机发财而已。
这时候的大明,东南西北中,无处不反,风雨飘渺之说,真是描述地一点都不过份。
这个时候,如果靠某个臣子来平定这些叛乱,那么功高盖主,怕是跑不了了。任凭是文官还是武将,估计都不会有好下场。但是,如果是皇帝亲自平定这些叛乱呢?那其威望就直追太祖成祖,威压天下,莫有不服!
从这个角度来说,哪怕没有窃听系统这个金手指要求他去到战场前线,崇祯皇帝能上战场去平定四处烽火,也是最好的选择。
听到崇祯皇帝斩钉截铁地宣布,大殿内,一时之间,不由得都安静了一下。
如果说没有天津之战的胜利,没有查抄两次谋逆的威慑,可能他的话一说完,立刻就有臣子接着继续反对。但是,此时,却没人说话。因为崇祯皇帝的威严,他们已经领教过了。
过了好一会后,首辅薛国观才躬身奏道:“陛下如若不再京师,国事如何处置?”
他对于崇祯皇帝突然要御驾亲征之事,也是措手不及,没有心理准备。
崇祯皇帝听了,便看着他说道:“一般事务,就由卿牵头,内阁和六部尚书和司礼监共同商议,如若不能决定的,快马报于朕处。”
他亲自盯着,看着薛国观处理了将近五个月的票拟,心中多少已经有点底了,觉得薛国观做事,还是能放心的。至少他在做事原则上,基本上还是能顾及百姓这边。
听到这话,薛国观感觉肩膀上的责任重大,不过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德化却是心中一喜。因为不管外廷怎么商议,如果不经过他这个司礼监掌印太监用印,那都是无效的。皇帝不在,他的作用就务必重要了。
他正在欢喜时,却见崇祯皇帝瞄了他一眼,随后点名道:“曹大伴何在?”
东厂提督曹化淳一听,立刻上前候旨道:“奴婢在!”
“即日起,由你掌司礼监大印。”
听到这话,曹化淳不由得大喜。要知道,司礼监掌印太监是宫内十二监中最尊贵的职位,就类似外廷的首辅。他没想到,崇祯皇帝竟然这时候提拔他。由此可见,该是这段时间来的表现,让皇帝满意了。
满心欢喜之下,他赶紧领旨道:“奴婢遵旨!”
边上的王德化就傻了,刚高兴没一会,自己的位置竟然被曹化淳这阉人给坐了,怎么回事?难道是要调自己去掌东厂了?
想着这段时间来的东厂,似乎也是很威风的。虽然地位不及司礼监掌印太监,可好歹还是可以的,看来只能勉强将就一下,等回头搞清楚皇帝为什么这么做再说吧!
他正这么想着,却听崇祯皇帝又点名道:“王承恩何在?”
“奴婢在?”已经当惯了透明人的王承恩听到皇帝点他的名,心中吓了一跳,连忙躬身候旨道。
“即日起,由你掌东厂,可不得懈怠了!”
王承恩同样没想到竟然有这么一个任命,不由得愣了下,当他看到皇帝在盯着他时,立刻回过神来,连忙回奏道:“奴婢遵旨!”
他可是看到这段时间来,作为东厂提督的曹化淳,头发都又白了不少。相对如今的御马监掌印太监职位,东厂提督简直不要太辛苦。不过皇帝提拔他当东厂提督,由此可见皇帝的信任,因此,他心中也是欢喜的。
但是,边上的王德化就完全傻了,因为东厂提督的位置又没了。
“王德化何在?”
听到皇帝终于点自己的名了,王德化连忙躬身候旨道:“奴婢在!”
“从即日起,由你掌印御马监!”
“奴婢遵旨!”王德化一听,心中哀叹一声,虽然极其不愿意,可还是马上答应道。
皇帝已经明确说了,要带三大营出征,那也就是说,他这个御马监掌印太监,其实压根就管不了什么人。不过还好,还有兵仗局可管。
他正想着这事,却不料崇祯皇帝又接着吩咐他道:“兵仗局那边,事关军械装备,匠人制度的革新。有关事情,朕已经交代下去,不得有改动。另外,等毕懋康毕卿到任之后,你须得配合他,不得怠慢!”
“……”王德化已经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可是,要是面对别人,可能一句脏话就要骂出口了。但是在皇帝面前,他唯有一声“奴婢遵旨!”
言谈举止之间,还不敢表现出有任何不满。
不过与此同时,他心中决定了,一定要好好查查,自己到底是什么方面,是不是让皇帝不满了?还是说,有小人告状了?该不会是……
想到这里,他偷偷看了一眼规规矩矩站在那里的曹化淳。娘的,搞不好就是他,之前已经扳倒了王之心,如今竟然又抢走了自己的位置!
边上的薛国观才不管王德化被调职,他只是考虑皇帝的安危。此时听到崇祯皇帝似乎不说话了,就又奏道:“陛下,莫如再调保定总督、蓟辽总督或者宣大总督随驾?”
崇祯皇帝一听,明白他的意思,卢象升、孙传庭和洪承畴是已经证明了的,能打的统帅;因此,要是调他们几个随驾的话,把握就更大一些。
不过崇祯皇帝还是摇摇头道:“他们三人,都是要防着辽东建虏,都有各自的事情要忙。朕不能顾此失彼,还没做事,就又调走他们。新任五省总督陈奇瑜,也是有统领大军追缴流贼的经验,朕信得过他。”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之后,又严肃地说道:“流贼难以平定的最大原因,不是我官军战力打不过流贼,而是后续的赈灾安抚跟不上。朕亲自御驾亲征,最为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解决这个,明白么?”
确实,没有任何人比皇帝亲自去解决这个事情,要来得高效,有用!
因此,听了他的话之后,薛国观等人便没有再提意见了。
当然,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崇祯皇帝御驾亲征的只是流贼,而不是建虏。如果此时崇祯皇帝说要御驾亲征辽东,估计一大票人都会拼死反对了。
由此,崇祯皇帝下了圣旨,明诏天下,他要御驾亲征,剿灭叛贼,还大明百姓一个安宁。
同时,令各地筹集军粮,并江南等地,也要输送粮食前往湖北等流贼重新作乱之地。在贼乱地区以及周边各城,务必坚守城池,等待朝廷援军。三大营这边,也得到了通知,加紧整军,准备开拔。
在发布了这些旨意之后,崇祯皇帝便退朝回宫。皇后那边,他也有事情要交代。
刚离开大殿时,他发现眼前稍微一暗,又有文字开始显示。
崇祯皇帝不由得心中暗自高兴,便在殿外站定身子,状似仰头看着天空,其实是在看系统显示的文字内容。
“明末乱世,唯有马上皇帝,才能扭转乾坤,中兴大明。我的皇,有了前面的努力,已有踏平天下的底子。去吧,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征讨一切不服,重振皇帝威严,再给大明一个盛世!”
“为庆祝宿主踏出关键的一步,特意送上窃听种子,以壮声势。选择:一颗甲级窃听种子,或者两颗乙级窃听种子,又或者三颗丙级窃听种子,请选择!”
崇祯皇帝看完,不由得心喜。稍微一想,便选择了两颗乙级窃听种子。这次出征,方圆千里的窃听范围,应该是足够了。如果选择一颗甲级窃听种子,虽然没有窃听距离的限制,可目前窃听种子的数量太少,暂时还是要窃听种子多点才好。
看到皇帝停在门口,就那样仰头看天。以薛国观为首的文武官员,就在后面看着。
对此,他们心中大都想着,看来皇帝做出御驾亲征的决定,心中也不是那么有底啊!仰头看天,该不会是在给太祖祷告,让太祖保佑吧?为了结束各地乱局,皇上也真是拼了!
这么想着,不少有良心的臣子不由得心中惭愧。这都是做臣子的无能,才要让君父亲自领军出征啊!
崇祯皇帝倒不知道自己只是看一会系统文字的功夫,就被后面的臣子误会了。
他回转后宫之后,就把决定公布了。同时交代周皇后,皇家纺织厂一定要好好看着,兵仗局的匠人制度,同样适合纺织工人。具体的事情由下面管着没事,皇后要做的,是保证没有任何人敢插手到纺织厂去。
最后,他还叮嘱周皇后道:“朕离京之后,太子监国。但年龄太小,政事就由内阁和司礼监商议决定,重大或者无法决策之事,也会快马报于朕处理。宫里的事情,也要替朕看好,不要出乱子,让朕能没有后顾之忧!”
等他说完,周皇后从震惊中回过神来后,知道已经无法劝谏皇帝,便对他说道:“陛下自己千万小心!宫里的事情,必不让陛下担忧分心。”
说到这里,她便又送上了一个好消息,之前让皇家纺织厂做得三大营军服,刚刚完工了。
崇祯皇帝一听,不由得笑着赞道:“这可是好兆头啊!”
三大营出征前,不但能换军服,而且其他装备,只要有库存的,也全部换装。御林军的优势,这时候就体现出来了。换成一般军队,可没有这个本钱。
大军开拔,并不是说走就能走的。更何况是御驾亲征,要准备的事情就更多。
在这当口,一支军队赶到了京郊。
第216章 小星星
不用说,这支军队是来自关宁军,主将为前锋右营副将吴三桂,共领骑军一千五百奉旨到京。
之前的时候,关宁的祖大寿听说蓟辽总督驻地要移驻山海关,就非常地不满。他和辽东巡抚方一藻相处得很好,甚至还让他外甥和方一藻的儿子结拜兄弟。结果,蓟辽总督要来,这不是多了一个顶头上司么,还是最大的!
为此,他和方一藻进行商量,而后方一藻就上奏朝廷,说如今大明辽东就只剩下锦州、宁远和山海关三座坚城以及附属小城而已,目前他已经在这边,应该就足够了。建虏经常从蓟镇那边入关,由总督大人亲自盯着,才是上策。
结果这个奏章上去之后,压根就没有回应。反而新的蓟辽总督确认了,是自请陕西巡抚,在陕西搞清屯充饷的那个孙传庭。这一下,祖大寿就更不满意了。
对于这个孙传庭,他当然是有所耳闻的。知道这人就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在陕西那边,甚至都不怕得罪任何人。如今要到山海关来管着他们,进了祖大寿的一亩三分地,这让他非常地难受。
方一藻也是一样,总督竟然是孙传庭,他也难受啊!如果有可能,他们两人都不愿意孙传庭就任蓟辽总督。
可是,他们的歪心思还没起,就听到说,孙传庭暂代京营总戎,京师戒严期间,在抓捕谋逆案犯的过程中,是孙传庭掌着京营军权,这足以说明孙传庭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哪怕是以前曾非常受皇帝信任过的袁崇焕,都没有这个经历。
对此,方一藻和祖大寿就没有办法了,也只能商议孙传庭就任蓟辽总督,到达山海关之后该怎么应付?
要知道,如今的关宁军中,祖家是第一大势力,特别是联姻了吴家之后,就更是了。如果用句不客气的话说,从山海关到锦州的这一亩三分地,姓祖要多过姓朱。
不过让祖大寿松口气的是,孙传庭到了之后,并没有立刻推行他的清屯充饷之策,甚至连提都没提,在见过各地将领和官员之后,就只是在看有关蓟辽总督职权内的公文事物。
虽然暂时没有麻烦,祖大寿却也知道,孙传庭新官上任,肯定是要立威的。眼下看着人畜无害,只是因为他还在熟悉而已。为此,祖大寿都暗中提着神,防着孙传庭。
可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皇帝一道旨意过来,指明要调吴三桂领本部骑军入关。
这个事情,又让祖大寿等人意外了。一群人,当时紧急商议了一下,猜着会不会和孙传庭有关。如果要和孙传庭对抗的话,他们最好是手中有足够的本钱。因此,他们的本意,是不想让吴三桂入关的。
为此,辽东巡抚方一藻准备上书朝廷,说辽东建虏威胁太大,不宜从宁锦一线分兵。
在孙传庭过问此事的时候,方一藻甚至还“据理力争”,强调建虏的厉害。万一建虏又围锦州的话,到时候救援锦州就会缺少兵力。
就在山海关这边,以前的时候,有设置辽东经略一职。这个经略,其实和总督相近,不过相对而言,都弱督师一筹。因为他们的加衔有高低之分。
天启年间,辽东经略熊廷弼和辽东巡抚王化贞不合。结果,熊廷弼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