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茅山传说-第2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来很多麻烦。
沉吟片刻,吴志远继续顺着台阶向上爬。既然这里早就淹没在湖水水面以下,所以即便当初建造时设计了机关,经过长时间的湖水侵蚀,也早已失去了效用,因此吴志远并不担心台阶附近设置有机关陷阱。
与石门外的那道台阶长度相同,这条台阶很快便到了尽头。
吴志远早就预料到,台阶的尽头也会有一道石门,果不其然,面前依然是石门封路。
台阶相同,石门的开启方式应该也不会有变,吴志远打算故技重施,推动石门一角将其打开。这里不知沉寂了几百几千个年头,石门的边缘与两侧石壁都长满了青苔,青苔的粘结在一起,会导致石门很难开启。
吴志远拔出血影魔刀,再次将刀尖插进两侧的门缝中,将青苔的粘结斩断,打开石门就会容易得多。
一刀插进去之后,吴志远旋即将刀拔出,刚要挺刀再刺,突然从刚才插刀的缝隙中透出了一抹光线。
石门内居然有光!
吴志远顿时一怔,以为是自己的幻觉,于是揉了揉眼睛仔细去看,那果然是一抹光线。
光线极其微弱,如果不是这四周处于绝对的黑暗,这一抹微不足道的光线恐怕不会被发现。但就在这墨黑一般的黑暗中,这抹光线却十分扎眼,毋庸置疑。
“难道已经到了石钟山顶了?”吴志远心中暗道,刚才那两条台阶都是向上而行,但台阶的长度似乎都不算太长,如果仅仅是这两条台阶便通到了山顶,那这石钟山也太低矮了吧?
假如这石门内并非山顶部位,那门缝里这抹微弱的光线有是怎么来的?
吴志远在石门旁静候片刻,目光始终盯着那抹光线,发现那光线没有一丝晃动,他沉下心来,起身去推面前的石门。
依然没有费太多的力气,石门便被缓缓地推开,这也是道翻转石门,石门开启的那一刻,脚下同样流出一片积水,吴志远无法闪避,任由冰凉的湖水湿透自己的鞋子。
抬头看时,吴志远发现两侧的石壁上全是发着荧光的亮点,那些亮点光源稳定,并不闪烁,虽然微弱,但因为数量极多,足以万计,所以仍将四周照得勉强可以视物。刚才在门外看到的那抹微弱的光线就是石壁上这些亮点发出来的。
站在门旁,吴志远仔细打量门内的情况,只见这是一间空旷的石室,石室东侧有一个高起的石台,石台上摆满了大小不一的陶罐,大都形状完好,但多数被青苔覆盖,看不出其本来模样,似乎是陪葬品。石室的四面石壁及顶部全部都是星星点点的亮点,可能是因为这些发光的亮点的存在,石壁和石室顶部并没有附着太多的青苔。
吴志远走进石室,来到一面石壁前,发现石壁上发着微光的亮点似乎是一粒粒沙子,他探手去抠其中一粒沙子,却发现沙子被嵌入了石壁中,非常坚固。
“夜明沙?”吴志远从沙子的手感想到了夜明沙这种东西,夜明沙与夜明珠的材质相同,但大小却要小得多,这也是夜明沙价值远不及夜明珠的原因。但如果夜明沙数量极多,其照明效果比夜明珠要好得多。
人都对黑暗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恐惧,对这些墓室的主人而言,这墓室是他们死后生活的环境,所以他们也会想尽各种办法,令自己的墓室长明不熄,这里使用的夜明沙,而慈禧太后的地宫则使用了蛇吐尸油供养长明灯这种奇淫巧术。
在石壁前驻足片刻,吴志远转身看向东侧高起的石台,目光在石台上的陶器一一掠过,最后停在了石台旁边的石壁上。
那石壁上隐约刻着几行字!
吴志远心头一喜,连忙朝那石台走去,石台的高度刚过膝盖,他抬脚便上了石台,熟料一不小心,将石台边的一个陶罐踢翻,那陶罐骨碌一滚,朝石台下滚去。
吴志远心叫不妙,这陶罐是墓室主人陪葬之物,大意将其打碎实为不敬,何况这陶罐内不知装有何物,万一有什么危险就麻烦了,于是连忙去抢那陶罐,可惜为时已晚,陶罐瞬间滚下了石台。
本以为那陶罐落地之后必会摔得粉碎,然而令吴志远意外的是,陶罐滚下石台后,竟没有发出任何声响,他感到奇怪,转身要到石台边查看那陶罐的情况,可就在此时,那陶罐居然像是有了生命一般,竟自己从石台下慢慢的飘了上来。
这一幕令吴志远大吃一惊,他拔出后背的桃木剑,目光紧紧的盯着那飘到石台上的陶罐,只见那陶罐飘落在石台上以后,原地转了圈,然后猛地一挺,竖直站立起来,而后便没了动静。
吴志远静等了片刻,那陶罐依然静静的立在那里,与先前没有被碰倒时一模一样。
对于眼前这一幕,只有两种可能,一是鬼怪作祟,二是陶罐内有东西。
吴志远悄步走到陶罐前,蹲下身子细细打量。这陶罐是造型比较普通的双耳罐,下部较粗,罐口略细,青苔下隐约能看到粗陋的罐体,这做工虽不精致,但年岁一定极为久远。
罐口封着石制的塞子,吴志远心念一动,探手将那石塞子拔了下来。
一股恶臭的气味旋即从陶罐中散发而出……
(备注:夜明沙是天然形成的沙石,与夜明珠材质相同,可理解为不成器的夜明珠,并非中药学中的“夜明砂”,中药夜明砂是蝙蝠屎。欢迎大家加群讨论。)
第五百五十四章 罐内婴尸
吴志远用手捂住鼻子,待那陶罐中的气味散发得差不多了,才凑近罐口去看陶罐内的情况。
石室内的光线全部来自嵌在石壁内的夜明沙,所以亮度很低,这陶罐罐口略细,光线无法照到罐内,吴志远只看到陶罐里黑漆漆的,用手微微晃动,里面好像装着什么东西。
吴志远将罐子倒过来,想将里面的东西倒出来,可却从罐口流出一滩散发着恶臭的黑水。那黑水臭不可闻,瞬间,整间石室都充斥着这种令人作呕的气味。
吴志远连忙将陶罐放在一边,强忍住胃里翻江倒海的感觉,没有呕吐出来。这是他生平闻到的最难闻的气味,比黑降门泡制尸蛊的腐烂尸体更难闻。
刚才用手晃动陶罐时的感觉很真实,说明这陶罐内绝不只是这些臭水,而是有一个有实体的东西,很显然,这个东西无法从略细的罐口倒出。
吴志远凝视陶罐片刻,想起刚才见到陶罐滚落石台但并未落地,而是自行飘起的一幕,会不会是这陶罐内装着一个有灵性的灵物?
吴志远曾听擅长中药的五叔说过,人参千年成精,便有了灵性,会逃脱采参客的捕捉,即使被采参客挖了出来,采参客也会在它的参头部位系上一根红绳,防止它再次逃脱。可能这种有了灵性的千年老参移动速度并不快,但如果经过一段时间就会发现,它确实离开了原来的位置,移动了一段很明显的距离。
紫虚萍实亦非平凡之物,如果它也有灵性,而恰好就被装在这陶罐内,刚才自行飘起的那幕场景也就得到解释了。
想到这里,吴志远心中难掩兴奋,他抓起陶罐,沉声道:“如果你真的有灵性,希望你能谅解,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救月影。”
话音一落,他将手中的陶罐重重的摔在了石台上。
只听“啪”的一声脆响,陶罐顿时变成了碎片,一个肉乎乎的惨白的东西在碎陶片上滚了几滚,停了下来,比先前更加浓重的恶臭气味扑面而来,吴志远连忙后退一步,同时伸手掩住了鼻子。
他定睛一看,不由得骇然心惊,碎陶片上那个肉乎乎的东西,并不是预料中的紫虚萍实,而是一具被水浸泡得早已发胀的尸体,并且是具婴儿的尸体!
那婴儿似乎刚出生不久,四肢和头颅很小,但因为被水长期浸泡的缘故,全部都已经发胀,脸恰好歪向吴志远,发白的眼珠子鼓了出来,显得死气沉沉。
吴志远惊愕的看着石台上的死婴,脑海中再次想起陶罐飘起的那一幕,顿时有些震惊,莫非是这死婴阴魂不散?
想到这里,他拔出桃木剑,警惕的扫视着石室,可石室内并无异常。
这死婴被封装在陶罐内,十分古怪。在某些地方,人死之后会将尸体火化,然后将骨灰放在骨灰坛中,骨灰坛一般也会使用陶罐或者瓷罐,但这具死婴的尸体却是整个被装进了陶罐中,莫非也是一种安葬死婴的方式?
这石钟山山体内的石室被是淹没在湖水之中,千百年来无人踏足,那这陶罐岂不是已经在这里存放了很久?存放这些陶罐的人又会是谁?
吴志远的目光落在石台的其他陶罐上。这些陶罐数量不少,约摸有三十几个,大小不一,大的估计可以放进一个七八岁的孩童,小的只能放进一只老鼠。吴志远的心底倒吸了一口凉气,如果这些陶罐里都存放着死婴或者其他动物的尸体,那简直是一种令人发指的行为。
他不忍去打开其他陶罐,只想如何处理眼前这具已经发胀的死婴尸体。入土掩埋是最合适的方法,可是这石室全部都是石头,掩埋显然行不通。思忖片刻,吴志远脱下了外衣,盖在了死婴的尸体上。
虽然是冬天,但是吴志远一直没有多加衣服,除掉了外衣,他只剩下一件贴身的单衣,觉得更冷。但身处这种凶险诡异的环境中,与内心的未知恐惧感相比,自身的冷热已经显得微不足道。
吴志远想起紧靠石台的石壁上隐约刻有字迹,便站起身来,小心翼翼的跨过几个陶罐,在石壁前站稳了脚步。
石壁上的确刻着字,但因为年岁久远,被湖水侵蚀,加上有少许青苔覆盖,所以并不清晰。
吴志远用桃木剑刮了刮石壁上的青苔,方才看出上面的文字是用大篆书写。吴志远对大篆并不算熟悉,只能认得少量大篆字。所幸的是这石壁上的问题并不难认,他仔细辨别,竟也能看出字的内容。
只见上面竖写着一句诗,吴志远轻轻读来:“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
“三千年?”吴志远不由得愕然自语,大篆是西周后期盛行的文字,如果照此算来,距离现在的确已经两年多年有余,说是三千年也不为过。
想到这里,吴志远猛地一震,突然觉得哪里有点不对劲,他静心一想,顿时明白过来。
“三千年,三千年……”吴志远口中快速念道,同时大脑急速思索。“我来醉卧三千年,也就是说我已经在这里睡了三千年了,写这句诗的时候就是在三千年以后,而大篆盛行是在三千年前的西周。那这句诗是什么时候写在石壁上的?”
吴志远的后背顿时泛起一阵凉意,按照诗句的意思和大篆盛行在三年的西周来推算,石壁上这句诗应该写在现代,或者,近几年间。
写这句诗的人是谁?这个人怎么可能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三千年而不死,并且还能手脚麻利的在这石壁上刻上字体如此正规的大篆?
更难以解释的是,这里平时都在鄱阳湖水的淹没中,人怎么可能在湖水中存活上三千年?难道是当年太平军中那些沉入湖底但没死的士兵?
也不对,太平天国反清起义的时间距今不过百年,而并不是三千年。
一时间,吴志远理不出一点头绪,他再次看向石壁上的诗句,突然发现这句诗一旁不远处还有一些文字,似乎也是一句诗。
第五百五十五章 神秘丹房
吴志远连忙走近那处石壁,用桃木剑仔细刮去文字上的青苔,上面的字顿时清晰可辨,并且比刚才那句诗更加清晰,显然是后期刻上的。
依然是大篆文字,字迹工整,吴志远仔细辨认,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诗:“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
这句诗的意思也比较易懂,前半句“小憩千年人不识”与刚才看过的“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这句诗的意思是一样的,是说这个人在这里住了三千年,从来没有人见过他。诗句里的“千年”,并非确切的“一千年”之意,古人的理解中,千年可以指一千年,更多的时候是指几千年,而在这里显然是指刚才看过的那句诗中的“三千年”。
后半句“桃花春涨洞门关”,吴志远琢磨了好久,他对古诗文了解不多,小时候只读过《三字经》《千字文》,唐诗宋词也读过不少,但对其意义却从没有过深究。冥想半天,他隐约明白了这后半句诗的意思,它的意思可能是说,当春天桃花盛开的时候,湖水上涨,这里的门就会被关闭。
如果真的是这个意思,那与实际倒极为相符。此时已是晚冬,也是鄱阳湖枯水期,水位下降,石钟山内的这条山洞的洞门才会显露出来,而来春季节,桃花盛开之时,枯水期过,水位就会上涨,这山洞就会被淹没在湖面以下,也就是诗句中所说的“洞门关”了。
此时,那个问题再度回到了吴志远的脑海:枯水期过后,这里全部淹没在了湖水中,那个人又是如何在这里“醉卧三千年”的?
这实在太过匪夷所思,吴志远凝视着石壁上的两句诗,为了看清这两句诗的全貌,脚下不由自主的向后退了几步,可就在这不经意间,右脚跟一下将一个陶罐踢倒,吴志远猛一缩脚,可已经晚了,那陶罐瞬间倒地,因为在水中浸泡了几千年的缘故,一下摔得粉碎。
本以为里面会再次出现泡得发胀的死婴尸体,可令吴志远意外的是,陶罐内装着的并非死婴,而是一堆凝结成块状的黄色的东西,打眼一看,倒像是金子。
吴志远不贪恋钱财,是以心中并无波动,只是蹲下身来,用桃木剑拨弄那堆黄色东西,用力一戳,竟戳下来一块。他心中好奇,将戳下来的那一小块黄色东西拿在手里,手指轻轻一捻,这才发现这东西根本不是金子。
因为质地纯正的金子虽比铜铁要软,但绝对比手里这东西要硬,这东西一捻就成了粉末状。
“是硫磺!”吴志远将那粉末放在鼻前一闻,闻到了一股刺鼻的气味。
这种气味吴志远十分熟悉,因为硫磺也是一味中药,五叔家就有少许,他从来不允许村子里的孩子乱动,但吴志远还是偷摸着打开罐子闻到过一次。
“这里居然有硫磺?”吴志远又惊讶又疑惑,这到底是什么地方?如果是古墓,谁会在自己墓里放硫磺,难道是为了防腐?即便是为了起到防腐防虫的作用,那硫磺也应该洒在墓室内四周,而不是封装在陶罐里。
沉思片刻,吴志远得不到答案,他的目光扫向石台上其他的陶罐,心想如果要得到其中的真相,多打开几个陶罐或许可以找到线索。
想到这里,也便不再顾及陶罐内是否有死婴尸体,他走到临近的一个陶罐前,弯腰一抓陶罐颈部,就要将它提起摔碎。
然而,奇怪的事情再次发生,吴志远抓住那陶罐的颈部用力一提,居然没有提动。他以为这陶罐内装着极为沉重的东西,于是弯下腰来再次用力,可无论他用多大的力气,那陶罐像是长在了地上一般,始终纹丝不动。
经历了这么多,吴志远已经能从这陶罐的反常中看到蹊跷。他环顾石室,发现一切如常,便蹲下身来仔细查看这陶罐。
这是一个敞口束颈陶罐,上腹鼓,下斜收,上腰有对称条纹横条,陶罐腹部饰有花卉图案,线条虽粗但逼真,看形状像是桃花。
吴志远仔细观察了这陶罐片刻,突然明白过来,他将桃木剑放在一旁,两手抓住陶罐的口部,向右用力旋转,那陶罐顿时跟着顺着他发力的方向转动,还伴随着一阵“咯吱咯吱”的声响。
吴志远知道自己找到了这陶罐的玄机所在,于是继续用力旋转,只听得石台对面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